當前位置:首頁 » 人氣排行 » 小說康橋好不好看

小說康橋好不好看

發布時間: 2021-08-14 17:10:16

Ⅰ 現代康橋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上海現代康橋

別名:百舸馨苑|

城市:上海

樓盤位置:康橋鎮滬南公路2518弄

開發商:上海百舸房地產有限公司

建築類型:多層,小高層,板樓,

公交線路:多條通較線路可以直達人民廣場、新客站、陸家嘴。比鄰環南一大道,建設中的磁懸浮列車通過康橋工業園區。
581、南新線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40%,共0棟樓,停車位80

周邊配套:購物環境聯華超市在馬路對面。附近有一些便利店。金融理財中國銀行。教育設施浦發中學、建橋學院、杉達大學康橋校區。文娛餐飲康橋酒店等餐飲酒家。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買新房,就上搜狐焦點網

Ⅱ 康橋的特點

康橋鎮地處城市外環線環南一大道兩側,位於原南匯區西北部,與閔行區、浦東新區交界。東與周浦鎮接壤,南靠周南公路,西沿浦川路,北接上海城市外環線。2000年7月由原康橋、橫沔兩鎮合並而成,該鎮力圖在南匯率先實現城市化、現代化,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為實現這些目標,提出了打造康橋「內環」、建設康橋文化中心、形成新的文化商業街等一系列規劃建設措施,以加快形成康橋鎮標志性、示範性的中心城區,塑造康橋鎮新形象。康橋工業區依靠科學規劃、創新發展,實現了經濟跨越式發展,各項效益指標名列全市前茅。全鎮總面積41.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7萬多人,外來流動人口9.6萬多人,全鎮下轄34個行政村(居)委會,共有各類企業1300多戶。康橋鎮工業區具有水、陸、空交通的綜合優勢。距離浦東國際機場場約12公里,虹橋機場約22公里,距離上海市中心約15公里,距離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蘆洋深水港(國家級建設)60公里,計劃興建的磁懸浮高速鐵路途經工業區。交通十分便捷,陸路有滬南公路、周南公路、浦川路、城市外環線環繞。通過外環線相連接而與滬寧、滬杭、滬嘉高速公路和318、312等國道相接。水路有咸塘港、梓康河、陸家浜河等河道,可直通黃浦江。

Ⅲ 新概念和劍橋哪個好

各有優勢,可以根據孩子自身需求選擇。

劍橋少兒英語可以培養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英語的激情,在教學方面更加的有吸引力;而新概念英語在教學的知識上更加的具有深度,可以讓孩子學到很多的知識。

兩者不同之處

1、語法方面

在新概念教材中,語法的復現性就做的非常好。一個時態在新一和新二的教材中,肯定能學習4次左右,而且都是重復出現的。而劍橋教材中語法知識相對來說較少,大多需要老師根據課程需要添加。情景課文出現的比較多,大多為生活常用語或生活場景。


3、口語方面

學新概念,我們想要孩子先背課文,進行大量的積累之後,再來進入輸出的訓練,就是說。但是在劍橋教材中,每個單元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話題口語訓練,這些話題與生活非常的貼近,學完之後就能夠達到無障礙交流的目的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劍橋英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新概念英語

Ⅳ 小說康橋的結局是什麼

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Ⅳ 作者對康橋的感情很深很深,請列舉說明

你說再再別康橋裡面徐志摩,寫出了自己對康橋那種獨有的感情,很顯然我們在讀的時候多讀兩遍,或者查一下網路或者搜索一下查資料上電腦使用手機都可以裡面表達的感情很清楚,很仔細康橋,再別康橋。因為他在康橋這里生活的時間很長,中國徐志摩的求學經歷不難了解了他在這個康橋,這個地方呆的時間非常長。

Ⅵ 求評價 再別康橋 必須原創,最好簡短一點。萬分感謝!!

真矯情。完

Ⅶ 再別康橋的評論

本文寫於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盪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 「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志,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

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全詩一氣呵成,盪氣回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

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

尤重音樂美。他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澈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王川)

(二)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抒發的是什麼呢?三句話概括:是一種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意是主觀思想感情;境是詩內描寫的客觀景物。何謂意境?是人物的主觀思想情感和客觀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個性色彩的藝術畫面,既稱為有意境。當然我們欣賞徐志摩的詩和欣賞別的詩一樣,需要調動對生活的積累,需要調動我們對知識的積累,然後我們一節節的講這首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句詩若分析的話,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還有,還加上一句,作別西天的雲彩,西天的彩霞給我們一個印象,就是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這句話來概括,為這個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心頭盪漾",這句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里"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盪漾",把牽掛表現的非常形象。當然他的手法是比擬的手法(擬人、擬物),與第三句話合在一起講,"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這一句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再次,我覺得它不是完全脫離中國詩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為主,第三句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志摩和康橋的密切關系。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三個方面: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我們欣賞詩也是從形象入手,來逐漸接受詩人的心靈的。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這句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徵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那麼這個夢引起我們什麼感覺呢?這使我想起了聞一多先生紀念它的長女夭折時寫的一首詩。他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裡的一個夢,像夢里的一聲鍾",大家知道夢境是美好的,鍾聲是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1927年他的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節,既然談到夢,那麼這次再來康橋,再回母校,是不是來尋夢的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處放歌。"這句詩是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的兩年,悠哉悠哉。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著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徵的意味。

最好的詩是第三句詩。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句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的惆悵。這句詩就需要聯系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離別的笙蕭"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悅的,所以"蕭"來比喻"悄悄"來說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著"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為什麼一再重復"沉默""悄悄""輕輕"?這不是浪費語言,而恰恰是他的重點。

其實"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中的語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的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他回憶他的妻子王弗死後的十年,回憶他們相見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內。"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說愁,卻把愁表現得最為恰當,看著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的站著,表現感情的深厚。如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能引起我們很多的遐想,又如利於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要能讓我們產生聯想的詩就是好詩,這些都告訴我們欣賞詩要調動我們知識的積累,像形、相似的詩能在頭腦中產生,用此來理解新詩。寫得好都是詩人生活經歷的提煉和升華,換句話,我們通過生活的橋梁可以達到詩人的心靈。例如,剛離開父母的學子讀《再別康橋》是不是更有感覺?為什麼"沉默時感情最深"呢?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達時飛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的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著詩人的主觀感情了。

第七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我認為"雲彩"有象徵意味,代表彩虹似的夢,它倒映在水中,但並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和他母校告別,而是和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以上才是深入理解了這首詩。

再粗略講一下,《再別康橋》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新舊詩派的"三美",即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音樂美是徐志摩最強調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是反復的,加強節奏感,且其中的詞是重疊的,例如"悄悄"、"輕輕"、"沉默",再者每句詩換韻,因為感情是變化的,所以不是一韻到底的。再是音尺,"輕輕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潑好動的性格,再是壓韻。所謂建築美,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視覺美,音樂是聽覺,繪畫是視覺,視覺美與聽覺美融通,讀起來才會感覺好。再談到繪畫美即是詞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感和柔美感。

這三者結合起來,徐志摩追求"整體當中求變化,參差當中求異",顯示出新月似的特點和個性,所以我概括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飄逸的風格。

《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遊,勃發了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里,也馳騁在詩人的想像之中。

全詩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雲彩」起筆,接著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像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台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築美。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著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悅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著讀者的心弦。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三)

1920年秋季,徐志摩到了英國。本來是准備去那裡拜劍橋大學的羅素為師。但他到了英國才知道羅素已不在英國,而到中國講學去了。而且,羅素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被劍橋大學除名。後來,徐志摩經英國作家狄更生介紹,才得以進入劍橋大學讀書。此間,徐志摩認識了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他開始苦苦追求這位美貌年輕的才女。為此,徐志摩解除了與前妻張幼儀的婚姻。但不幸的是,後來的林徽因還是與梁啟超的公子梁思成結成了婚姻。

於是,一首《再別康橋》,把徐志摩熱烈、真摯、輕柔、細膩又略帶飄逸的浪漫主義個性,作了充分顯示,給後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隻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已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徐志摩就是這樣用含羞草般的觸覺和嬰兒般的情感去感知愛情的,是他的單純的愛情觀給他的詩作注入了浪漫的氣息。雖然這種浪漫不能成為現實,但是徐志摩那熾熱與細膩的情感,在詩行中隨著康河靜靜地流淌。

作為徐志摩詩歌的第一個藝術特色,是對詩歌意象的苦心經營和有些帶有刻意性質的追求。他實在擅長於在生活中捕捉形象,而且善於在生活中發掘詩趣,並使生活的形象與詩歌的意趣融會到他的作品裡,從而構成較高的美學境界。作為詩中的意象,如《再別康橋》出現了「雲彩」、「金柳」、「艷影」、「青荇」、「水草」、「虹」、「夢」、 「長蒿」、「星輝」、「笙簫」、「夏蟲」、「康橋」、「衣袖」等意象,這些都是詩人珍藏在心靈深處的一份情感,這些意象的虛與詩人心中情的實,相映成趣,一張一合,無不流露出意象的張力。通過情感化賦予客觀物象以感情色彩,使這些意象由平入奇,因而全詩更顯得飄逸而具有靈氣。因此,《再別康橋》成為徐志摩發自性靈深處詩作的名篇。

再看看詩中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不僅在他「心頭盪漾」,更有一種夢幻般神奇的力量,催使他神思飛揚,異想「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爛里放歌」。一系列意象的構成,這一點上說明了當時的徐志摩已接受了英國浪漫派詩的影響,吸取了歐洲象徵派、印象派詩的特點。另外,《再別康橋》每節四行,韻式上都嚴格遵守二、四押韻,且每行兩頓或三頓,整首詩章句勻整,韻腳鏗鏘,但為了更貼切地表達情感,不拘泥於「句的均齊」。「尋夢?撐一隻長篙」一句,如平靜的湖面泛起的瀾漪,使全詩生氣盎然。整首詩的節律與詩人情感的起落相契合,全詩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讀罷餘音繚繞,給人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這也體現出徐志摩一方面汲取了英國浪漫派詩人的神韻和音律的同時又根據漢語白話的特點逐漸把他筆下的詩發展成為一種新詩的雛形。

徐志摩詩歌的藝術成就是在性靈、意象、音律三方面,也可以說,他的詩作在藝術上具有這三大特色。而且,這三者在他詩中實際上是不可分割地統一在一起的:性靈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意象來體現,意象,也需要通過音樂美這個重要的方面去完成。它們共同構成了徐志摩詩歌藝術的整體,使他的詩不僅在藝術上享有較高的地位,而且給中國新詩的發展帶來了某些有普遍藝術的經驗,作出了其他一些詩人未能作出的貢獻!

(四)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

這是一首抒寫自然之美與作者心情的短詩,詩人是崇尚、贊美自然的。詩中景物的描寫真實細膩,可見康橋在詩人心中打下了極深的烙印。不僅如此,而且康橋是詩人的理想。他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然而,滿目瘡痍的中國,是非顛倒的年代,艱難的民生,使詩人的 康橋理想逐漸破滅。這首詩寫於一九二八年詩人重返英倫歸國途中。故地重遊,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憶,而離別在即,詩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盪起陣陣傷感的漣漪!描寫康橋的自然美,表現作者對康橋的不舍眷戀及心底的惆悵,是這首詩的主題。

徐志摩以其獨抒性靈的詩風靡一時。他的詩,輕靈飄逸,幽婉灑脫,集意境美、建築美、音節美和繪畫美於一身,同時對中外詩藝進行融合,追求一種「純真的詩感」。這些在《再別康橋》可見一斑。

這首詩意境優美,情感深摯含蓄,詩思精巧別致。詩人以康橋的自然風光為直接抒情對象,採取間接抒情的方式,寓情於景,人景互化。通讀整首詩,無一處不是在寫景、又無一處不是包含著詩人那淡淡的離別愁緒。詩的第一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行文看似灑脫,實則是無奈與惆悵:詩人知道,康橋的美景是永存的無法帶走的,改變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經的夢想,而帶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實濁的眷戀與憂愁。往下,詩人運用比喻,將金柳看成是盪漾自己心頭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裡的一條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搖」。第四節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還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種「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開闊而悠遠,正如詩人那淡淡的卻又無處不在的愁情。那絢爛如虹的夢早已揉碎、沉澱在其間詩人輕輕地吟哦也許正是對往日康橋理想的一種悼念?情感在每一個意境中不斷升華至高潮。如果說詩的前四節描寫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節則回憶人的活動。詩人彷彿看到往日的自己長蒿漫溯,在康橋尋夢的情景,那時的自己是怎樣的意氣風發啊,現實中的詩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為要離別,因為離別時是滿心的不舍與惆悵。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的心境,如一張拉滿弦的弓,箭未離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搶了去,那淡淡的思緒曾有瞬間的高漲,但這高漲又在瞬間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來,呼應了開頭。詩作的情緒線索是:淡淡的哀傷——逐漸升華——高漲瞬間——回復淡淡的哀傷,在這樣的線索中,整首詩情與景渾然一體。而詩人構思之精妙體現於取裁的巧妙。詩的開頭:「輕輕地,我走了」詩的結尾:「悄悄地,我走了」兩個一前一後的「我走了」,說明詩人截取的是「走」這一瞬間,而並非從來到走這一個較長的過程。這一瞬間已在詩人心中永遠定格,詩人的一系列情感與他所描繪的康橋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間中完成。瞬間便是永恆。也許,這也正是《再別康橋》這首詩在眾多的離別抒情詩中脫潁而出,為世人所喜愛,經久不衰的原因。

從結構上來看這首詩。全詩共七節,每節四句。每節各描寫一個景物一個意境,而節與節之間是相互聯系,上承下啟的。以第二、第三節為例。第二節中,前兩句詩人描繪了河畔的金柳,後兩句採用層進深化情感。第三節則承第二節所寫的「波光」來寫「水底的清荇」。可見句子之間、詩節之間的環環相扣。詩人非常重視詩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詩作很考究詩歌的外形整齊。這樣的整齊偏重於詩的整體排列順序的整齊規劃,至於詩行長短並不做呆板限制。這首詩使用 式的詩形,而詩句有長有短,詩的整體錯落有致而並不單調死板,使人在視覺上產生一種詩的參差錯落的圖案美及嚴謹穩定中內含變化的和諧感。

詩人說:「詩歌的美妙不在於它的文字意義,而在於它的不可捉摸的音節里。」可見,詩人追求的是音節的音律和節奏。在其詩歌里,音節與內容達到了自然完美的統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兩個「輕輕地」疊用,與其說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說是詩人在有意增強節奏的輕盈。詩人將節奏視為詩內在的生命,他所謂的「內含的音節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詩行間「頓」的數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數的相等。頓,即按句中不同成分來區分音節。如詩的最後一節按意群可作這樣的劃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詩的每一句之間的頓數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詩富有整體一致的節奏感。在音韻方面,這首詩偶句押韻,同一節二、四句押相同的韻,造成了一種疊盪起伏的音韻美。在詩人有節奏有韻律的吟唱中,詩中的意境、詩人的愁緒也在變化、擴散開來。

這首詩採用現代白話形式,繼承了中國古典傳統詩歌的含虛、典雅,又採用了音語中的語法調式,可謂中西合壁。而繪畫的色彩美在詩中也用明顯體現,詩中的雲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組組物象的顏色鮮明,寫出了康橋之美 。這樣一幅色彩明艷的畫卷,與詩人的心情並不矛盾,正是因為它的美,才令詩人如此難以割捨!

讀《再別康橋》,如觀樓如吟歌如賞畫,而感受到的是詩人那淡淡的離別之戀之愁之哀。

(五)

輕吟漫誦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將會陶醉在那注入了純情的一個個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遊、乍逢即別的一段思緒和一步幾回頭、欲別不能的纏綿情誼。

情如雲飄逸。「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揮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優美的旋律,抒寫出詩人飄逸灑脫的風度。四句中用了三個「輕輕的」,幻覺到詩人已經離開地面輕飛慢舞起來;一「來」一「走」的短暫時間中,突出了一個「別」字。古往今來,文人的別離都是銷魂斷腸的,徐志摩總想藉助輕松的語言來承載沉重的心情。因此,詩一開頭,就讓這種情如雲一般飄渺在空中。雲,既捉摸不定,又實實在在;既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這是作者精心挑選的第一個意象「雲彩」所蘊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細。柳是中國詩歌中傳統的意象,詩人之所以鍾愛它,一是取諧音「留」,即對別離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長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卻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詩人的這一幻影,既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憶,也是對如歌青春的喚回;既是甜蜜愛情的再現,也是對過去愛情的懷念。作者重返康橋應該說是快樂並痛苦著的。快樂的是可以在康橋尋夢,尋找青春、理想、愛情之夢,「撐一支長篙」,到康河中「尋夢」,尋到了滿滿的「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是何等暢快,何等愜意!接著,筆鋒一轉,「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連「今晚的康橋」也沉默。本該高歌一曲,快樂快樂,反而寂靜得只能聽心跳,這是何等郁悶,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理想破滅,愛情受挫。這情感如柳枝柔軟脆弱,感觸似柳葉細膩深沉。

情如水清爽。詩中用得最多的一個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鏡,包容著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艷影」,盪漾在詩人心頭,也盪漾在讀者心頭,榆陰下的潭水,「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只有心清如水,才寫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風,沒有深情的水的撫摸,「軟泥上的青荇」怎會「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因為這水的多情撫慰,詩人竟然「甘心做一條水草!」詩人對康橋的情確如水一樣清澈!

Ⅷ 康橋的評論文章


色香味濃聽康橋——康橋朗誦藝術審美
聽康橋朗誦,就象品一道好菜,「色」、「香」、「味」俱佳,端底色彩豐富,馨香馥郁,餘味無窮,讓你百聽不厭,大飽耳福。
色康橋朗誦中的「色」無處不在,它形成了康橋特有的風格,同時烘託了氣氛,渲染了意境,使得康橋的朗誦作品多姿多彩,美不勝收。這里的「色」包含兩層含義:
聲音特色 康橋聲音拙樸厚重,深沉穩健,具有滄桑感和古典美。而且康橋的聲音可塑性很強,剛柔相濟,收放自如,表情達意,摹形擬狀 ,鮮活生動,出神入化,富有超凡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康橋的聲音獨一無二,沒有人能模仿和復制,他醇厚柔韌的聲線,自然樸素的音色,加上典雅的音質,寬廣的音域,讓他的聲音充滿大海般變幻無窮的魅力和豪放大氣的雄性風骨。
感情色彩 康橋朗誦的每一篇作品都帶有濃郁的感情色彩,在聆聽的過程中,我們明顯地感覺到康橋的情感脈搏隨作者的情感脈搏一起跳動,分明就是作者的代言人。他感同身受,聲情並茂地演繹,扣動著每一位聽眾的心弦。感人心者莫乎情。以聲傳情,以情帶聲,聲情並茂,是康橋朗誦魅力永恆的真諦!康橋擅於用情但不矯情,也不濫情,是有感而發的自然流露,是水到渠成的由衷表現。誦者與作者同喜同悲,聽者與誦者同喜同悲,誦者與作者和聽者之間形成和諧的情感共鳴,這才是精彩的成功的朗誦。康橋的感情觸角是敏銳的,感情色彩是豐富的,感情思結是有層次的。我們聽他的朗誦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沉迂迴;時而哀婉悲愴,時而柔情似水。無論是如泣如訴的淺吟低唱,還是大氣磅礴的高歌洪誦,都能感人肺腑,盪氣回腸。康橋的朗誦總是情字當頭,有感而發,表現出感情的色彩和層次,並貫穿始終,讓聽眾身臨其境,同振共鳴,收到「與我心有戚戚焉」的藝術效果。
香精彩的朗誦必然馨香四溢,沁人心脾。但這里的「香」是一種感知,是內在的東西,它蘊含於字里行間,氤氳在朗誦的全過程。然而不是任何朗誦作品都香氣繚繞,只有高水平的演繹,才能創造出活色生香的嗅覺快感。康橋朗誦的「香」浸潤著天地的靈氣,融合了自然的芬芳。康橋朗誦的「香」是他深厚學養的酵化,是他內斂心智的外現。《再別康橋》我們聽到的是溫香,《水調歌頭》我們聽到的是幽香;《醉花陰》我們聽出了雅香,《葬花吟》我們聽出了冷香;《雅典少女》,沉香似酒,《歸園田居》,清香如茗;《卜運算元》暗香隱隱,《將進酒》醉香濃濃------文字是枯燥生冷的,詩行是索然乏味的,然而經過康橋的深加工,卻變成了鮮活靈動,通體透香的尤物,這是妙手巧得,鬼斧神工的造化!
喧囂塵世中偷來片刻寧靜,聆聽曼妙吟誦,沐浴天籟之音,縷縷香氣彌漫心間,該是多麼愜意的人生享受啊!
味朗誦貴在有味。有韻味才有品位。聽康橋朗誦就像品一壺老酒,綿醇爽口,餘味無窮。朗誦現代詩歌散文講究韻味,誦讀古典詩詞更講究節奏感和韻律美。古典詩詞平仄交錯,格律嚴禁,對仗工整,節奏感特別強,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讀出韻味,但也容易千篇一律,讀出一個味道。有相當一部分朗誦者很難脫離固定的窠臼,循規蹈矩,墨守成規,把經典美文讀得平直干癟,味同嚼蠟。而康橋的古詩詞朗誦卻別有洞天,韻意盎然,尤其是一些細節的處理,不溫不火,恰到好處,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讓人拍案叫絕,嘆為觀止!康橋為何能做到每篇都有味,每篇都出彩,且與眾不同,別具一格。說到底是實力的體現。讀啥啥味,不竄味,不怪味,說易做難,它需要真功夫。就象廚師烹飪菜餚,需要各種佐料,並掌握好火候,才能調出好味道。對朗誦來說,「佐料」就是表現手段,諸如語氣、語調、氣息、重音、停連、斷句、情態、擬聲、場景再現等等,「火候」就是把控、拿捏、處理的分寸,所有這些在朗誦時都要運用得老道圓熟,才能勾兌出特有的韻味。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康橋的功力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是長期韜光養晦聚精斂氣的結晶。
我們欣賞康橋的朗誦作品,處處都能感受到他快意恩仇的情感宣洩,才情四溢的二度創造,色香味濃的精彩演繹。在經典誦讀中他一路走來,俯仰古今,自由徜徉,如入無人之境。
在當今朗誦界,康橋是一個難以逾越的標桿,他以爐火純青的藝術造詣創造了不朽的神奇!他喚醒了沉睡的文字,恢宏了吟誦的氣象,效行了風雅的時尚。
康橋的經典誦讀,詩化了煙塵境界;康橋的淺吟低唱,陶醉了一個時代!
作者:平湖秋月
淺吟低唱時 詩情畫意濃——傾聽康橋朗誦之美
每次聆聽康橋的朗誦,總被他獨特的聲音,真摯的情感所打動,並會久久沉醉其中,不能自已。當今,所謂的「朗誦大家」很多,但能拋開應景、作秀成分,真正把詩歌演繹得有情有景,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的人還不多,而康橋卻能做到。康橋的朗誦之美,值得我們慢慢地,細細地品味和享受。
聲音之美是朗誦的魅力之一,精彩朗誦離不開金聲玉振之音。康橋的聲音溫雅淳厚,沉鬱雋永,音質樸拙,音色圓潤,頗具青銅編鍾之韻,空谷幽蘭之香。介於中音與低音之間的音域,加上獨到的發聲技巧,豐富細膩的情感浸潤,富於變化的語言表現力,讓他在朗誦時收放自如,游刃有餘。
聲音與生俱來,具備良好聲音條件的人比比皆是,但並不是人人皆能把它運用得當,賦予它審美價值。主持人、播音員的聲音不錯,但未必都是朗誦高手,播讀和朗誦差別很大。朗誦重在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而播讀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康橋是一位在這兩方面都有優勢,而且表現都很出色的人。
實踐上,聲音之美涵蓋在朗誦語言之中,它是有層次、有色彩、有韻律感的,即是抑揚頓挫,聲情並茂,富於變化的有聲語言,這需要較高的藝術修養和嫻熟的語言駕控能力。康橋在古典詩詞的朗誦中,把他的聲音之美發揮到了極致,不必說慷慨激昂的《滿江紅》,雄渾豪邁的《念奴嬌》,還是淺吟低唱的《聲聲慢》、如泣如訴的《葬花吟》、柔腸寸斷的《琵琶行》,或是清新明麗的《春曉》、閑適恬淡的《西江月》等等,都充分展示了康橋有聲語言的特殊魅力,讓人百聽不厭,獲得不同尋常的藝術享受,堪稱我國古典詩詞朗誦的經典。
不管新詩還是古詩一般都具有音律感,尤其是古典詩詞,更講究平仄對仗,音韻和諧,這樣朗朗上口,易於誦讀和傳唱。因此朗誦詩詞時一定要循著作品特有的內在音律,張弛有度,快慢有節地表達出來。但是要把握好分寸,表現得得心應手,恰到好處,卻有很大的難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欣賞康橋的詩詞朗誦,自然通暢,一氣呵成,恰似行雲流水,毫無矯揉造作之象,裝腔作勢之態,令人賞心悅目,如飲清泉,如沐春風,為何?因為康橋精通音律,文學功力深厚。康橋在古詩詞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不僅能誦,還能寫,深諳詩詞作者心旨,深得行文屬對之法。其實,康橋朗誦不是不講求技巧,關鍵是技巧的運用不露痕跡,讓人感到沒有技巧,這是一種境界。
詩歌朗誦時,追求聲情並茂,沒有感情的朗誦,是沒有感染力的,但是如果用情不當,反而會影響朗誦的效果。有人認為朗誦時有感情就能打動人,於是就濫用感情,結果用情過度,適得其反。表達感情貴在自然流露,不能刻意而為之。我們欣賞康橋的朗誦作品,哪一篇都在抒發感情,但沒有一篇是在刻意煽情,即便是象《葬花吟》、《江城子》、《雨霖鈴》這樣的悲情作品,也沒有大放悲聲,而是通過音樂的渲染,採用幽咽,低回的聲音來表達柔腸百結,愁苦難耐的心緒。在書法上講究「留白」,詩歌朗誦上也有「留白」的技巧,聲如游絲,而情感綿延不斷;短暫停歇,卻營造出「此時無聲勝有聲」,「於無聲處聽驚雷」的藝術效果。感人心者莫乎情,學會用情,才能朗誦好詩歌。康橋朗誦魅力,亦在用情之美。
詩歌朗誦離不開音樂伴奏,它可以渲染氣氛,烘托感情。但有些人卻用不好音樂,結果使朗誦和音樂不能融為一體,出不了效果。其實,選擇朗誦音樂相當有講究,一定要與作品的體裁、題材、主旨、基調、年代相吻合,不能胡亂套用。比如朗誦現代詩歌,用古琴或塤音樂伴奏,顯然不協調;如果朗誦古詩詞,用鋼琴或電子琴音樂伴奏,也是不倫不類。我就聽過一位著名播音員朗誦曹操的《短歌行》用大提琴音樂伴奏的作品,效果大打折扣。還有人只要朗誦現代詩歌就用鋼琴曲,只要朗誦古典詩歌,就用古箏曲,不會具體作品具體對待,怎麼能朗誦好詩歌呢!我特別推崇康橋的詩詞朗誦,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的朗誦作品主題與音樂結合的非常完美。他每朗誦一篇作品,都要在其音樂庫中反復挑選,比對,然後根據詩詞風格、內容、長短,通過錄音軟體重新編輯製作,有的需要好幾段音樂,甚至還要加音效,程序十分復雜,決不是貪圖省事,簡單加工而成。有時為了一個曲子,不惜付費購買或請人創作。當我們忘情陶醉在康橋朗誦的作品中時,誠不知他為此付出了多麼大的周折和艱辛。
一聲聲動情的朗誦,一段段美妙的音樂,一幁幁優美的畫面,這就是我們在網上見到的康橋的音畫MV。康橋的作品幾乎都是音詩畫融為一體,營造了一個個清新空靈的詩話空間,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境優美,讓人耳目一新。目前,我國古詩詞音畫MV幾乎是一片空白,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電腦與互聯網的普及,世人的審美傾向和欣賞情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單純的配樂詩朗誦,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欣賞的需求,音詩畫MV作為特殊的文藝表現形式,正日益成為一種時尚。
近來,康橋和他助手通過不懈的努力,讓大家的美好願望變成了現實,在各大網站只要你搜索「康橋朗誦作品」就能欣賞到康橋版的音畫MV。在詩歌朗誦這片遠離市井喧囂,純凈而安謐的文藝樂園里,康橋習慣了清凈與寂寞,並不想成為炙手可熱的網路紅人,他只想為傳承和弘揚祖國傳統優秀文化,激發、喚醒人們對古詩文的興趣和愛好盡一點綿薄之力。盡管還面臨著資金、資料等諸多困難,但他表示認定的路會一直走下去,因為他也在圓著自己的一個夢!
作者:漁舟唱晚
語不驚人死不休——記朗誦藝術家康橋
我國知名朗誦藝術家康橋憑借自己對朗誦藝術的執著追求和深厚的文學功底,厚積而薄發,推出了大量的朗誦作品,並以典雅時尚的音畫MV形式,贏得了無數聽眾和觀眾的青睞。康橋的朗誦把握到位,技巧嫻熟,感情真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以鮮明的特色和無法抗拒的魅力在朗誦界獨樹一幟。
康橋在朗誦上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界。練字煉句的功夫,入情入戲的本領非常人能比。長期的播音主持工作和文藝實踐,磨練了他敏銳的語感和樂感,造就了他游刃有餘,出神入化的語言表現力。不管是古典詩詞歌賦,還是現代詩歌散文,他都能駕輕就熟,演繹得有滋有味,表現得淋漓盡致。
康橋在朗誦上善於用情,以情感人。他一貫反對無病呻吟似的濫情,裝模作樣似的矯情。情要有感而發,自然流露。煽情須不溫不火,恰到好處。他常說「朗誦時要做到感同身受,與作者同喜同悲。只有與作者產生共鳴,受眾才能與你產生共鳴,朗誦才具有感染力」。有人在朗誦《再別康橋》時,調子過於悲傷壓抑,反而影響了詩歌的美感,違背了作者的初衷。有人朗誦《滿江紅》,唯恐表達不出壯懷激烈的心情,就扯開嗓門大吼,結果適得其反,效果很差。
康橋在朗誦上精於技巧,但從不玩弄技巧。技巧是為表達服務的,運用時要掌握火候,不露痕跡。技巧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技巧。有人認為古典詩詞押韻合轍,朗朗上口,按照統一模式朗誦就行了。其實不然,在康橋看來,每一首詩詞背後都有一段不同的故事,作者的心境不同,表達的方式也不同,朗誦就要因詩詞而異,必要時須打破固有的格律限制,重新調整斷句、停連、重音、語調和語氣等技巧的運用,把詩詞內涵准確完美地表現出來。
康橋的成功絕非偶然,是長期甘於寂寞,勤學苦練的結果,是終日潛心鑽研,孜孜以求的結果。康橋憑借自己過人的學養和雄厚的實力,開辟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朗誦藝術之路,被賦予朗誦藝術家的稱號,他當之無愧!
作者:凡夫
經典誦讀 魅力康橋
康橋老師的誦讀,聲情並茂,韻味無窮,堪稱一絕!
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好聽,耐聽,我喜歡康橋的詩詞朗誦!
康橋的朗誦,別開生面,自稱一派,具有大家風范!
這是網友們對康橋朗誦由衷的贊美!
康橋正在用他火熱的激情和孜孜不倦的藝術實踐創造著一個有一個不老的神奇!
多年來,康橋一直遊走於詩詞歌賦之間,致力於經典誦讀,是一位炙手可熱的網路朗誦名人。
作為我國古典詩詞音畫誦讀的奠基者,康橋以他獨特的視角,撥冗鉤沉,用精彩的演繹把東方古典詩詞的神韻和意境發揮到了極致。他不同凡響,出神入化的朗誦征服了無數的聽眾和觀眾,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名副其實的實力派朗誦藝術家!
古典詩詞誦讀在朗誦中是最難把握的,盡管不少人也嘗試過,但都流於機械和膚淺,很難發掘出作品的深厚內涵,表現出作品特有的意蘊,往往出力不討好,所以一般不願染指。古典詩詞為何難誦?原因有三:1、理解感知難 古典詩詞言簡意賅,文字高度濃縮,寓意深奧,且多用典故,理解起來障礙很大,朗誦時必須結合時代背景,先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緒、創作意圖,才能吃透作品的精神實質。對作品一知半解就去朗誦,肯定讀不出內在的思想和氣質,隔靴搔癢,聽起來很不自在。2、情感把握難 感人心者莫乎情,有感情的誦讀才有感染力,但古典詩詞的情感把握卻不那麼容易。古人的思想和情感較現代人含蓄,內斂,有時在作品裡隱藏得很深,必須沉下心去感知和體味,才准確地表現出來。象李商隱的無題詩,意象深邃,情感朦朧,迄今為止,在朗誦中能表達得恰如其分的少之又少。3、技巧運用 有人認為古典詩詞對仗工整,音韻和諧,朗朗上口,最好誦讀。不錯,古典詩詞有很強的韻律感,連小孩都能讀。但要讀出品位,讀出境界,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們平時聽到的誦讀幾乎都是一個腔調,一個模式,絲毫沒有藝術美感。不少人朗誦不是矯揉造作,就是循規蹈矩;不是誇張濫情,就是無病呻吟。他們根本不懂技巧,隨心所欲,天馬行空,嘩眾取寵。朗誦現代詩歌可以自由發揮,朗誦古典詩詞則講究技術含量,語氣、語調、重音、停連等都要綜合運用,並且還要有好的悟性和靈性,才能完美地演繹好作品。
康橋朗誦的成功得益於他的綜合實力,在古漢語學方面他的造詣很深,寫詩填詞作賦樣樣精通,諳熟古典詩詞曲賦的藝術真諦和創作規律,同時他又是一位資深的播音員、主持人,二十年的藝術實踐鍛造了他沉穩厚重的聲音和超強的語言表現力,他對古典文學的悟性和感知能力非常人能比,因此,康橋的古詩詞朗誦浸潤了他卓爾不群的才情,融匯了他靜水流深的學養,蘊含了他超凡脫俗的審美思想。他厚積薄發,舉重若輕,誦讀古典詩詞得心應手,游刃有餘。
康橋的聲音渾厚深沉,穩健成熟,充滿滄桑感和古典美,具有超強的感染力。他感情充沛,語言老到,技法嫻熟,功底扎實,他的朗誦作品,幾乎篇篇精彩,魅力無窮,好評如潮!
康橋在古典詩詞朗誦方面,已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在朗誦界獨樹一幟!他的許多作品被越來越多的小學、中學、大學作為有聲教材,贏得無數的擁躉。
康橋的古詩詞朗誦給古老枯燥的文字注入了鮮活的生命,他的古詩詞音畫創作,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祖國傳統文化的神奇魅力。有人評價:「這是一個功在當代,澤被千秋的壯舉」。它體現了一個朗誦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康橋是一座高峰,他的藝術成就和人格力量正引領並鼓舞著一批又一批的追隨者,重回經典,演繹輝煌!
康橋,一個醉情的行吟者,中國方興未艾的經典誦讀因你更精彩!
作者:暮雲

Ⅸ 再別康橋寫的實在一般,為什麼廣受追捧

說實在的,民國文人的確不咋個,只是名氣大而已,雷聲大雨點小,一味地崇外排古,思想偏激,古代的寫作手法、文學作品全部被否定了

熱點內容
夜非白和蘇影小說閱讀 發布:2025-09-27 19:54:13 瀏覽:626
丹武雙修小說推薦 發布:2025-09-27 19:54:05 瀏覽:152
西方魔幻小說女主言情 發布:2025-09-27 19:47:16 瀏覽:898
小說排行榜完結現代言情總裁 發布:2025-09-27 19:19:02 瀏覽:335
全文肉到底的小說閱讀書包網 發布:2025-09-27 19:08:41 瀏覽:831
最好看的架空小說推薦 發布:2025-09-27 19:00:18 瀏覽:650
好看的青梅竹馬類言情小說 發布:2025-09-27 18:48:09 瀏覽:100
新浪言情小說推薦 發布:2025-09-27 18:43:36 瀏覽:371
好看的bg同人小說 發布:2025-09-27 18:21:55 瀏覽:817
清穿華妃類小說推薦 發布:2025-09-27 17:51:06 瀏覽: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