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寫的言情小說
Ⅰ 《秦時明月特別篇 之 帝子降兮》:開時似血 謝時似血
劇透預警
以下屬個人解讀,含部分過度解讀的情況,不代表官方。
相傳帝堯的女兒娥皇、女英為舜的二妃。帝舜到南方巡視,死在蒼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二妃初時並未隨舜南行,後來追至洞庭湖、湘水一帶,知舜已死,於是南望慟哭,淚水滴在竹子上,竹盡斑,接著雙雙投入湘水殉節,是為湘水之神。
傳說已經足夠美好,改編依舊不可辜負。
我不禁好奇,這部脫胎自先秦楚文化的國漫究竟會帶著怎樣一副面孔來到我的面前?
❶特別篇從一位誤入瀟湘谷並最終喪命的青年劍客的角度,講述陰陽家兩大長老「湘君」和「湘夫人」的離奇往事。
❷羅生門
初 • 娥皇:意外發現偏愛姐,心結難解終病斃
續 • 女英:陰陽兩融乃天意,姐妒施法反喪命
再 • 舜君:女人無常逼太急,天人永隔非我意
《湘君》一文通篇到底是湘夫人思念湘君的語氣。這兩句寫久候不至,懷念對方的心情。
譯文:湘君你踟躕不前為哪樁?誰把你留在洲中使我想。
詳解:①君:指 湘君;
②不行:不來,謂不來赴約;
③夷猶:猶豫不前的樣子;
④誰留:為誰而留待;
⑤中洲:水中之洲。
《湘夫人》一文通篇到底是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語氣。這兩句上句寫思念殷切,下句寫無望的愁思。
譯文:湘夫人已經來到北洲上,不見君她望眼欲穿心憂傷。
詳解:①帝子:湘夫人娥皇女英皆為帝堯的女兒,故稱。(古代女兒亦可稱「子」。古代「帝子」與「公子」義同,用法上不僅限於男性。);
②降:降臨;
③目:名詞活用作動詞,看、望;
④眇眇:極目遠望的樣子;
⑤愁予:即 予愁,使我憂愁。此謂湘夫人已降臨北渚,極目遠望而不可見,遂令人生愁。
這是一種 死生契闊,會和無緣 的悲痛,正如李白詩 《遠別離》 所說「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是綿綿而無盡期的。
兩篇描寫,始終以候人不來為線索,盡管 在彷徨迷惘中對對方表示深長的怨望 ,但自己 堅貞不渝的愛情則彼此是一致 的。這樣就從兩個方面完整地體現了這一悲劇故事的精神實質。
過去由於對故事內容理解不夠完整,把悲劇意義局限在二妃的一方面,似乎二妃既是湘夫人,又可以稱為湘君,以致把湘君和湘夫人的概念弄得混淆不清。朱熹在《楚辭集注》里本韓愈說,謂湘君為娥皇,湘夫人為女英,理由是:「娥皇正妃,故稱君,女英自宜降稱夫人。」
正是由於這一概念混淆不清而形成的曲解。這種說法,不但在稱謂的習慣上沒有確切根據,而且在道理上也是說不通的。 娥女雖說是姐妹兩人,但在這一故事裡所表現的悲劇意義則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是代表女方的一面 。試問,娥皇的悲哀與女英的悲哀在性質上乃至故事情節上有什麼區別?如果以湘君、湘夫人兩位神只分屬之娥皇、女英二人,則《九歌》里的《湘夫人》篇完全變成「湘君」的毫無疑義的重復了。
仔細分析作品的內容,我認為以其它說法來讀二《湘》,是難以讀通的( 歷史上關於「湘君」和「湘夫人」的記載和傳說出入比較大,因此歷代學者對這一問題頗有爭論,林林總總生發了不下十種異說 ),更不符合改編中的設定( 特別篇里採用的是舜乃湘君,舜之二妻為湘夫人的觀點 ),遂在此不允採用。
不過,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作為山川之神的湘君和湘夫人,在初民頭腦中那種萬物皆有靈時代,恐怕就已經存在,它和日、月、天、地諸神一般,開頭並未有什麼實指人物。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神話和英雄傳說故事逐漸結合,一些歷史人物的故事被附會到神話中去,於是就使神話中也出現了具體的人物和動人的悲歡離合的情節了。這個過程也是符合於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的。
❶彼岸花的起源來自於佛教,《法華經》上講世尊釋迦牟尼為諸菩薩說大乘經,說完之後結跏趺坐,身心不動,是時亂墜天花,有四花,分別為: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珠沙華、摩訶曼珠沙華。這四花,即天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花亂墜」,這里是這個詞的本源。現在這個詞有些走偏,帶有貶義的意味,原詞可是正經的,所墜之花,其中曼陀羅花、曼珠沙花就是彼岸花。其中曼陀羅花為紅色,曼珠沙花為白色。「華」在古漢語中即是「花」之意,曼陀羅華就是曼陀羅花;摩訶是大的意思,摩訶曼陀羅華就是花開的格外大的曼陀羅花,所以說四種天花用現代科學的說法其實就是兩種,而且統稱為彼岸花。作為天界之花,諸天可隨意降落此花,尤其是在講經之時,以庄嚴說法道場,使見之者斷離惡業。
彼岸花的特別之處在於華葉不相見,花落後葉才生。其實花葉不相見的花有很多,比如梅花、桃花、櫻花、梨花、杏花、紫荊、杜鵑、白玉蘭等等薔薇科植物。只是彼岸花有 「花開一千年,花落一千年,花葉生生相錯,世世永不相見」 的說法,於是被用來比喻 沒有結果的愛情 。可是佛家卻說 「即使愛情沒有結果,彼岸仍會開出盛放的花朵。」 即 「情不為因果,緣註定生死」。
彼岸花盛開在七月,花語是「悲傷的回憶」。在佛經中,春分前後三天叫春彼岸,秋分前後三天叫秋彼岸。是上墳的日子。曼珠沙華開在秋彼岸期間,非常准時,所以,才被叫做了彼岸花。大概源於秋分,以及上墳,後人將此花演繹到了黃泉路上。說人在死去之後,要首先經過鬼門關,然後方登上黃泉路。而彼岸花就開在黃泉路邊,成為長路之上唯一的風景與色彩,遠遠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鋪成的地毯,紅的似火,因而被喻為「火照之路」,靈魂便籍由著花的指引,走向天界。[注釋1]
紅色曼陀羅:流血血腥的愛。 [注釋2]
❷張華《博物志》:「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揮,竹盡斑。」
傳說,舜帝的二個妃子娥皇女英千里尋追舜帝。到君山後,聞舜帝已崩,抱竹痛哭,流淚成血,落在竹子形成斑點(有黑色,也有紅色),故又名「淚竹」,或稱「湘妃竹」。
⒈
第一處(1-1-0)
要數第一處,絕不能忽略了片頭那醒目的標題——蒼勁有力的「帝子降兮」四字,一朵妖異的彼岸花作襯,又像是絲絲滲開的血跡,平添一抹驚悚的氣息。翩躚而落的湘妃竹葉緊跟其後,復合圖案的下方水波瀾瀾。
起先我認為水波代表著湘水,可我比對了《秦時明月特別篇 之 羅生堂下》的標題,發現也是如此,所以應該不是特別設計。
⒉
第二處(1-2-0)
第二處是在劍客重傷昏迷後接下來閃現的鏡頭出現的——氣氛詭譎,迷霧靄靄,螳螂矗立在彼岸花上,占據的觀眾的大部分視野,是畫面的主體。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螳螂頭所指方向——彼岸花叢中背對著站了個人——那便是湘君。
⒊
陽光熹微,鳥鳴嚶嚶。竹林環抱中有一房舍煢煢孑立,房前鮮花怒放,同樣是湘妃竹與彼岸花,卻不似夜間那般妖異,一派靜謐祥和。畫面由遠拉近。
緊接著畫面切換到房舍內,湘夫人勸說重傷醒來的劍客留下,劍客應允。
再切換到之前的視角時,鏡頭已拉近到房舍的前頭。湘夫人淺淺的低吟出這句「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州?這個瀟湘谷已經很久沒有訪客了。」順便交代了一下背景和地點等信息。
⒋
薄暮冥冥,黑夜與白天若即若離。
通過畫面里的房舍、人物等可以推斷出娥皇女英和湘君當時一起生活在瀟湘谷里。(圖1-4-1)湘君的臉處在陰影部分,兩姐妹的臉的卻是亮的,所以關注的重點應放在後者,這也與台詞契合。
這兩個場面出現在娥皇告訴劍客的話里:她有一個孿生妹妹叫女英,她們感情很好,無論什麼都會共同分享,卻在遇見舜君後發現了愛情這件無論如何難以共享的東西。
⒌
此情此景講的是:雖然姐妹兩同修習水術,但能與舜君的內力交相融匯的只有妹妹。也許是出於不甘與嫉妒,娥皇竟將自己的內力逆向導入女英體內。
舜君情急之下出手,誤傷了娥皇。
⒍
男子在「噩夢」中醒來,仇家已經殺到了門前。
此刻夜尚還黑的徹底。
爾後湘君忽然出現,與湘夫人聯手滅掉了那幾個小嘍啰。
打鬥結束後,湘君又要離開,湘夫人挽留不成對劍客起了殺意。
美其名曰將他永遠留下。
從劍客進入瀟湘谷的那刻起,為其安排好的命運早已在那隅迷人的彼岸花海中等著他了。他最終難逃一死。
開頭的妖異之感又回來了,相當觸目。
>>>櫻花/桃花
下圖里粉色的花樹(本人趨向於櫻花,因為櫻花早開早謝,代表著佛教的無常觀。)在片中攏共出現了4次,兩位湘夫人的敘述里各一次,湘君的敘述里有兩次。可以肯定這些情景都有兩個共同點:
❶在回憶里/發生在過去
❷和兩姐妹都有關
⒈
第一處在娥皇的敘述里,交代了事情的因果(姐妹情深→遇到舜→爭風吃醋→姐妹陰陽兩隔→痴戀無善終)
⒉
畫面中光線柔美,有潺潺的水聲流過,軟香輕紅撲鼻如酒,光景大好——第二處出現在女英的敘述里,繼續補充了不完整的背景——諸如娥女舜同屬諸子百家中的哪個門派?又分別修行什麼法術?
說到「水性無常」,女英(代表女性的一方)自然往好處說;而到了舜君(代表男性的一方)口裡就成了帶有指摘意味的「水性無常,女人真是太過復雜!」
男人不懂女人啊,女人又何嘗放過男人?一個無知一個無奈,其間的矛盾怕是無法和解嘍。
⒊
第三處出自湘君之口,再現當時其樂融融、共享天倫之樂的場景。如今只得空嘆歲月不居,人心易改。
背景樂: 芬芳過往 歲月靜好 サクラ
⒋
為逼迫舜做出選擇,兩姐妹一不做二不休投入了湘水,湘君只來得及救起其一,卻不知道救起的是哪一個。所以按照湘君的說法,姐妹修習完全不同的陰陽術,之所以在劍客身上下咒,是為了試探留下的是誰。
螳螂:雌性螳螂的食慾、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於雄性, 雌性有時還能吃掉雄性 。暗示了是湘夫人殺了劍客。
玉扳指:在此片中是劍客的專有物品。
上文圖1-2-0是螳螂的第一次出現。
一頭一尾照應,他的結局從開頭就透露給觀眾了。
通過屍骨的渲染,加之令人發瘮的BGM和寒鴉鳴叫將詭譎駭人的氣氛最大化,達到本片的懸疑高潮。
我之前看過有一個人這樣猜想,ta說劍客看到的就是他自己的屍體,他其實早就死了,理由是屍骨上套著與他同樣的服裝,絆倒他的土坑也是同一個(你怎麼看出來是不是同一個)。
抱歉,不敢苟同,明眼人都能看出,那些屍體的腐爛程度是不同的。有的骨肉皆存,有的只剩森森白骨。不可能是同一個人的屍體。故猜想不成立。
這些屍骨屬於和他一樣闖入過瀟湘谷的人。湘夫人給每個人都穿過舜君的衣服。
無論是做了詳解的彼岸花、螳螂、屍骨、玉扳指等意象,還是僅一筆帶過的湘妃竹上的血跡,湘夫人那句(「所有來到瀟湘谷的人,進得來,都出不去。」)一語雙關的台詞,無不暗示劍客的悲劇結局。
黑夜乃入夢時分(湘夫人)象徵著虛幻,代表著湘夫人才是夢中人。而白天則到清醒之刻(竹林 •舜)象徵現實。片尾夜盡天明,白日初升,舜君又要離去。
「夫君,你又要離開,一如往昔,就像從未來過一般?」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旖旎迷夢而已 , 只是夢中人不願醒 。」
「是夢么?可那份溫暖,卻仍在心中涌動。」
「愛是一種可怕的力量,它可以剝奪你感知快樂的能力, 混淆真實與夢幻的界限 。」
「但無論它多殘忍,多悲傷,我也會緊緊抓住它。」
「我眼中,只有迷霧重重,只有竹上的斑斑淚痕。也許是恨,也許是愛,如果是因愛生恨,我就不怕你的恨再多一些。」
湘夫人說 話 場景里暮色濃重,是否說明湘夫人並不願醒來,無意識地掙扎。我覺得快答到點子上了,但還有哪裡不對。我再次猜測可能是象徵著陰與陽。後來我有又想到了花葉會合無緣的彼岸花(貫穿全片的深度設定元素),便又悟出了湘夫人象徵花,湘君象徵葉的玄機,這樣一來便頗為合理。
綜上,其對應的關系分別是——
湘夫人---陰---黑夜(夢境與虛幻)---彼岸花
湘 君---陽---白天(清醒與現實)---彼岸花之葉
湘君是想要喚醒自己愛人的吧!
也許湘君並不會明白,其實 「夢」中人才最清醒 ,換句話說, 你永遠也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
背景樂: 悸動
彼岸花開時,似血;彼岸花落時,也似血。
原來,他們三人的結局和那位魂斷彼岸的劍客一樣,都已經在命運的年輪上刻得清清楚楚了。
這註定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愛情悲劇。
請觀察兩張圖中人物的站位及其背景色。
同樣是兩人相對而立,前者卻有著極其鮮明的背景色對比,一來照應台詞,二來利用色彩反差凸顯人物外在矛盾、內心沖突等。
前三張圖都指向一個毋庸置疑的結果——姐妹中的一個死了,自然而然的問題就來了:究竟死的是娥皇還是女英?
粗略的看,兩張圖的不同點大致有背景和湘君的神態。
客觀視角——值得注意的是,在女英的敘述中(圖2.0),湘君那張惶恐的臉是虛化的,焦點聚在他伸出的右手。一方面與台詞「情急之下出手」對應,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可能只是女英「湘君是為了救我」的主觀臆想,體現了作為旁觀者的局限性。
主觀視角——而湘君自己的敘述中(圖2.1),湘君整個人都充當了畫面的主體,並無部分虛化的處理。相信他是比較清楚自己當時的心理思想狀態的,但這也不能很有力地說明,他的說辭百分百無異於真相。(額…他的這張臉應該怎麼描述好呢?彷徨?猶豫?平靜?好像都有一點)
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確難以辨清。
三者的口述既有一定的聯系又有明顯差別。我們不禁想要知道,真相到底是什麼?我也曾糾結在此良久,甚至有過娥皇女英是一對,湘君才是插足者這樣奇葩的猜想。後來我想通了,不是想通了真相本身,而是想通了真相的摸清是否有必要。
當時發生了什麼?
我們認為當時發生了什麼?
證據證明當時發生了什麼?
這是三件不同的事情。僅憑三人的一面之詞,最後一件事尚且無足夠證據來證明,想要知道第一件事豈非痴人說夢?
在 一、關於故事本身 里就說過:整個故事是在那個青年劍客的角度展開的,也就是說在這個事先被不同價值感(來自湘君湘夫人)濾網過濾過的故事的基礎上進行了再次過濾(來自劍客)。這便使整個故事更加目迷五色、疑雲滾滾。
還有一個細思極恐的BUG——屏幕前的觀眾也是在透過自己的價值感濾網過濾來理解劇情哦。
歪果仁說「一千個讀者就有看一千個哈姆雷特。」
中國人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在這么多重的過濾下你想要得到一個准確完整三觀無誤又不胡編亂造的客觀事實是完全不可能的,或者說至少只獲得一個所謂真相是不可能的。
好吧!In my opinion,小說和影視是互通的。所以我認為適用於小說理論同樣適用於影視作品。托馬斯·福斯特教授 寫的《如何閱讀一本小說》中提到了 「敘述不可信」法則 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探索真相是徒勞的——
當你看見「我」一詞,就不要再相信敘述者。
從「我」這個視角局限的敘述者,我們常常會被騙,也許「我」也被騙了。
在每個類型中,作為角色的敘述者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也在重大障礙下艱難前進:他 (她)總是因為這樣或那樣的理由,與真相隔著距離。是,如果你要挑刺,真相總是容易獲得的,不過,在小說中,真相和敘述者玩著捉迷藏游戲,而敘述者總是棋輸一著。
書里還有這么一章——《混沌的結局》
摘要:……這里有幾條對維多利亞小說結局的異議,有些純屬文學觀點,有些則絕對是個人偏好 (一貫如此)。我主要的不滿來自美學:過分的清晰會殺死小說。大眾類型小說顯然會保留更為齊整的結尾。更 「文學」的人群呢?不太會這么做。
同樣的,過分的清晰也會殺死一部影視作品,所以就讓真相這么模糊著吧!反正,我,盡,力,了。
簡而言之,就是他們可能都無意識(若果真如黑澤明所說,美化自己是人類刻在骨子裡的'基因')地修飾了自己,並且將修飾過的自己說成是真實的自己。
興許當初壓根就沒有真相的設計,就是為了懸疑而懸疑。製作團隊也說得很清楚了,他們製作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體現什麼特別深刻的精神內涵,首先關注的是一個好的、觀眾愛看的故事。
說白了就是吸引別人去玩手游嘛,肯定是帶有商業性質的,較真你就輸了。
迷情詭譎,死水波瀾,被層層掩埋的會是真相還是人心?
這個看似不可思議的故事,其實帶出了我們每個人的疑惑,我們真實活著嗎?過去的回憶真實存在嗎?別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是不是一個人?你愛著的人是現實的還是你臆想出來的?
希望我們都不會愛成湘君湘夫人的模樣!
我認為湘君對姐妹兩人的愛是 不分軒輊 的。
湘君描述當時的場景時這么說:「無論我先救哪一個,另一個都一定會傷心。」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他最先考慮到了的是兩位女主角的感受,正是因為他對她們的愛沒有差別,所以才會覺得先救起某一個是對另一個的不公平。
如是有所偏愛,我覺得他會這樣說:「我一時分不清楚誰是誰,不知先救哪個好。」
可以說湘君的猶豫不決正是娥皇/女英殞命的間接原因。
為什麼要用愛殺人呢?恐怕湘君也不知道吧!
我記得有個人的觀點是這樣的:兩姐妹同修習水術,因為水術的顏色與湘水無異,所以姐妹中的一個偷偷對另一個下了殺手,才導致後者被水沖走。
我只想說:什麼鬼!腦洞還挺大的。
我提出2點質疑——
第一、 救不救取決於湘君,湘君都不知道自己會救哪個,更何況水裡的娥皇女英。就算姐妹其一事先殺了另一,就能保證湘君一定會救前者嗎!如果湘君一眼就能看出來哪個存活的幾率比較大,又怎麼會不知道某人暗地裡動的手腳!
莫不成受傷的那個會被水流沖走的更快,匪夷所思。
第二、
沒錯,情用命賭,這恐怕是愛情里最決絕的姿態了吧!愛得深沉的女人,不僅眼裡常含淚水,而且也傻的可以。
姐妹兩作出這樣玩命的決定,必然是動了真格的。既然是把選擇權交給了湘君,又怎麼能背地裡耍小手段呢?如果真這樣做了,豈不恰恰證明了這愛是不真誠的嗎!
更何況,女人是多疑的動物。假設那個猜想成立吧,那麼留下來的那個會甘心嗎?她會一點都不懷疑湘君到底愛哪個更多嗎(當然我們事先已經得出舜對她們的愛是平等的結論)?她可是很清楚自己是靠作弊迫使湘君選擇她的。若果真如此,那麼她們為逼迫湘君做出選擇而跳入湖中的行為已經沒有實際意義了。
是不是言情小說看多了啊,老想著幾個女人你死我活撕逼的橋段。
兩姐妹自以為這么做至少成全了一個,卻失掉了兩個,豈不悲哉!
個人一開始是認為湘君的說辭更接近的。
判斷的依據是人類最真實的語言——肢體動作。
圖6-2-0中的舜為什麼不是負手而立或者別的姿勢,而是下意識做了一個像公主抱一樣的手勢,(如果不是我多想的話),比較令人信服的答案是他在回憶,他的確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動作(圖6-2-1中舜橫抱著湘夫人緩緩離去)。
但隨著探究的逐漸深入,我發現了許多疑點和矛盾———
通過圖片我們可以看到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但娥皇女英跳入的瀟湘之水卻沒有結冰,這是 疑點一。
而 杜牧詩《早雁》注釋有雲——「瀟湘,瀟水、湘水,均在湖南。相傳北雁南飛衡山回雁峰就不再南飛,瀟湘一帶是大雁過冬的地方。」
婦孺皆知大雁擇春居處度冬,瀟湘一帶哪兒來的大雪紛飛?這是 疑點二 。
接著我倒回妹妹女英敘述的那段,注意到這么一句話:「姐姐突然將自己的內力逆向導入我的體內,我彷彿置身冰流寒川之下,痛苦至極。」
請各位把重點放在 彷彿置身冰流寒川 這八個字上。
由圖可知,說這句話時夫人目色凄楚,煞有介事。
我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的一點誤區,我基於肢體語言加以判斷,卻忽略了最基本的一點, 人的記憶真的可靠嗎? (請務必查看注釋處關於人記憶研究的心理學普及)
我怎麼能夠保證故事裡的人實際經歷過的事和你想像中他們所經歷過的事是同一件呢?湘夫人感到的徹骨寒涼,既可以來自姐妹的迫害,也可以來自湘水的凊冷,感覺卻都是真實的。
從而誕生了 疑點三 。
所以我只知道當時發生的事情給了當事人什麼感受,卻判斷不了發生的事具體是什麼。
Ⅱ 求幾本秦時明月的同人小說,言情為輔!劇情為主,主角要很強,並且是亦正亦邪的那種
《秦時明月》
《秦時明月之伴君行天涯》
《秦時明月:相依》
《秦時明月之只為尋你而來》
《秦時明月之動情》
《穿越之秦時明月》
《穿越秦時明月之浴火鳳凰》
《秦時明月之白*冰》
《秦時明月之守護》
《秦時明月之鶯歌殤》
《清月孤煙 秦時明月》
《秦時明月之有你的幸福》
《秦時明月之彼岸/翼零》
《秦時明月之珞璇》
《秦時明月之傾城美人》
《秦時明月之我願等你千年》
《秦時明月之霸君囚愛》
《秦時明月之炎華飄塵》
《秦時明月之蝶舞流殤》
《秦時明月之孽海浮花》
《秦時明月禁錮》
《秦時明月之風鳳之戀》
《秦時明月——星月》
《秦時明月之水光淡月》
《秦時明月之我只是個執事》
《秦時明月之陌路非罪》
《秦時明月之上古軒轅劍》
《秦時明月之九鳳良緣》
《秦時明月之在天守護你》
《秦時明月之姬如千瀧》
《秦時明月之紅塵風雨》
《秦時明月風雲測》
《秦時明月之青鳥成雙》
《秦時明月·流年》
《秦時明月美女帥哥大PK》
《秦時明月之回眸》
i
Ⅲ 穿越到動漫秦時明月的小說
bg:
《秦時明月之荊軻外傳》
《秦時明月之伴君行天涯》
《秦時明月:相依》
《秦時明月之只為尋你而來》
《秦時明月之動情》
《穿越秦時明月之浴火鳳凰》
《秦時明月之守護》
《秦時明月之鶯歌殤》
《清月孤煙 秦時明月》
《秦時明月之有你的幸福》
《秦時明月之彼岸/翼零》
《秦時明月之珞璇》
《秦時明月之傾城美人》
《秦時明月之我願等你千年》
《秦時明月之霸君囚愛》
《秦時明月之炎華飄塵》
《秦時明月之蝶舞流殤》
《秦時明月之孽海浮花》
《秦時明月禁錮》
《秦時明月之風鳳之戀》
《秦時明月——星月》
《秦時明月之水光淡月》
《秦時明月之我只是個執事》
《秦時明月之陌路非罪》
《秦時明月之上古軒轅劍》
《秦時明月之九鳳良緣》
《秦時明月之在天守護你》
《秦時明月之姬如千瀧》
《秦時明月之紅塵風雨》
《秦時明月風雲測》
《秦時明月之青鳥成雙》
《秦時明月·流年》
《秦時明月美女帥哥大PK》
《秦時明月之回眸》
bl:
《然後,天亮了》
《秦時明月之白冰》
《秦時明月之鳳若凌》
《秦時明月之醉露》
《穿越秦時明月之幻》
《穿越時空之秦時明月》
《穿越秦時明月之天明》
《秦時明月水色煙波》
《世間為師兄與師弟難養也》
《衛聶夫妻相性100問》
《鳳跖王道》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Ⅳ 男主角是張良的小說,穿越,言情,均可,要BG的!
我的相公是張良(已完)櫻飛冰釋,轉瞬千年(未完)[秦時明月]廢柴(已完)
[秦時明月同人穿越]帶著庫洛牌穿越秦時(完結) 秦時明月之有你的幸福,相逢時雨,
星夜琉璃,傾城帝師,青蓮如妖,寫意良言, 我的相公是張良 與子同歸
秦時明月之良夢如泠
《漢初人自醉》【作者】波心盪 傾城帝師(穿越楚漢)【作者】滄央
《(楚漢)與子同歸》【作者】青木源 金爐小篆香斷盡【作者】清歌一片
夜夜流光【作者】藍熊船長 半世秦【作者】肆月四 [秦]沐光【作者】千霽
秦時明月之死生契闊【作者】林雪靈
張良(?—前186),宇子房,西漢傑出的軍事謀略家,與蕭何、韓信同被稱為漢初三傑,被封留侯,謚文成侯。 秦滅韓時,張良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傾全部家財尋求刺客,企圖暗殺秦始皇,為韓報仇。後乘始皇東游之機,與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未遂。於是變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曾從圯上老人學《太公兵法》。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聚眾響應。不久歸屬劉邦,此後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他協助劉邦制訂作戰方略,並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許多重要建議。這些建議對劉邦奪取楚漢戰爭的勝利和建立西漢王朝起了重要作用。劉邦進據咸陽時,看到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很想留居宮中;張良說剛入秦就想貪圖安樂,這是「助桀為虐」。劉邦聽了,立即還軍霸上,因此得到秦民的擁護。項羽進入關中後,劉、項之間關系緊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張良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的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漢二年(前205),劉邦在彭城一戰中遭到慘敗,張良又建議劉邦爭取英布、彭越和韓信起兵反楚,從而奠定了日後對項羽實行戰略包圍的基礎。
楚漢相持於滎陽、成皋時,劉邦為了擺脫困境,曾一度想採納酈食其的建議,復立六國之後,以牽制項羽。張良力陳其弊。劉邦頓時改變主意,這對楚漢戰爭以及此後的形勢有重大影響。劉邦即帝位後,封張良為留侯。他勸說劉邦封舊有怨隙的雍齒,以安撫功臣的不滿情緒;力主建都關中,擁立劉盈為太子等。這些建議有助於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惠帝六年病卒。謚號文成侯。
張良先人是韓國人,其祖父張開地是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哀王時期的相國,其父張平是韓厘王、韓悼惠王時期的相國。當秦滅韓之後,他遣散三百家僮,弟亡不葬,分散所有家產來收買刺客,為韓報仇。 張良曾經在淮陽(今河南淮陽)學習禮制,到東方會見了當時的一位賢者倉海君。尋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給他特意製造了一個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巡遊東方,張良和這個大力士暗中埋伏,在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陽縣東南)襲擊秦始皇,可惜誤中了隨行車輛。秦始皇大為震怒,命令全國各地大舉搜捕,捉拿刺客。為此,張良改名換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躲藏起來。
張良隱藏於下邳(今江蘇省睢寧北)時,曾經到下邳的橋上隨意散步,遇到一個穿粗布短衣的老者,走到張良面前,故意讓鞋子掉到橋下,對張良說:「孺子,下取履!」(《史記·留侯世家》)張良感到驚訝,想揍他一頓,因為見他年老,勉強忍住氣,把鞋子拾起來。老者又說:「履我 !」張良更是氣憤,但想到既已給他拾來了鞋子,便跪下給他穿鞋,老者以足受之,含笑而去。分開後張良特別驚訝,隨著老者的去向注視他。老者離開約莫一里路光景,又返回,說道:「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很感驚異,跪下怔怔地答應了個「是」。 五天後天剛亮,張良就去了。老者已經先在那裡,生氣地說:「與老人期,後,何也?」便離開,並說:「後五日早會。」(《史記·留侯世家》)又過了五天,雞剛剛叫,張良就去了,老者又先在那裡,又生氣地說:「「後,何也?」離開時囑他:「後五日復早來。」(《史記·留侯世家》)過了五天,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老者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這樣。」隨即拿出一編書,說道:「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史記·留侯世家》)於是一言不發而去。從此張良再也沒見到這位老人。天亮後看那編書,是《太公兵法》,張良因為覺得它不尋常,便經常讀誦。 十三年後,張良隨高帝經過濟北,果然得到谷城山下的黃石,當做寶物供奉。等到張良死後,與黃石並葬。 數百年後,李白經下邳,作詩以記其事雲: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
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報韓雖不成,天地皆震動。
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
我來祀橋上,懷古欽英風。
惟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
嘆息此人去,蕭條淮泗空! 張良住在下邳時,以抑強扶弱為己任,後來項伯曾經殺人,跟隨張良一起藏匿。 十後年,陳勝、吳廣起義,張良也聚集百餘青年起事,當時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張良想投靠他,卻在下邳西面與已被推為沛公的劉邦相遇,便歸附了他。劉邦攻下下邳後,拜良良為廄將。張良多次用《太公兵法》的道理向劉邦獻策,劉邦很賞識,常採用他的計策,而張良對別人講《太公兵法》,都不能領悟,張良說:「沛公殆天授。」從此便一直跟隨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