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從末世到1973全文
A. 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是誰
亞洲一共三位,印度泰戈爾,日本的川端康成 和大江健三郎。一下使他們的簡介。
川端康成簡介
日本作家。生於大阪市一個醫生的家庭,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養;8歲又失祖母,16歲祖父亦亡,成為孤兒。他描寫祖父之死的日記,後來稍事修改,以《十六歲日記》為題,於1925年發表。可以看出這種不幸的經歷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獨。他還在中學讀書時即傾慕《源氏物語》等日本古典小說和散文等,這對他後來的創作影響極大。少年時代他受到外公家的扶養。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後轉國文系。1921年起與同好出版同人刊物。發表作品,以《招魂祭典一景》受到菊池寬賞識,結識橫光利一,開始作家生涯,並以《伊豆舞女》(1926)等作品贏得新進作家的聲譽。這一時期川端的作品,多以伊豆地方為題材,表現了纖細而敏銳的感覺和新穎的技巧,因而同橫光利一等被稱為新感覺派作家。後來,這一派文學走向衰落,川端轉以東京市淺草一帶大眾娛樂場所的女性為題材,創作了《淺草紅團》、《淺草姊妹》等作品。此外,描寫舞女生涯的《鮮花圓舞曲》和感嘆人生悲哀等的《水晶幻想》、《童謠》和《女兒心》等,也是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1935年開始發表、戰後才修改完成的《雪國》以及戰後問世的《千隻鶴》(1949一1951)和《古都》(1961?1962)部作品,獲得了1968年度的諾貝爾文獎
大江健三郎年表簡編 1935年
1月31日,出生於日本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今內子町大瀨),父大江好太郎。兄妹七人,兄弟間排行第三。大瀨為一森林峽谷間的村莊,這里的自然環境、民間習俗,對大江健三郎後來的創作頗有影響。
1941年6歲
4月,入大瀨國民學校讀書。是年12月2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4年9歲
祖母和父親相繼故去,兩個哥哥均被「戰時集中征訓」,家裡男人只有健三郎一人。
1945年10歲
國民學校小學五年級。是年八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7年12歲
3月,大瀨小學畢業,4月,入大瀨中學。是年,日本學校制度改革。5月,戰後日本新憲法公布、實施。新制中學把原來的修身課改為新憲法學習,這對大江健三郎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1950年15歲
3月,初中畢業;4月,入愛媛縣縣立內子高中。
1951年16歲
4月,轉學至愛媛縣立松山東高中。編集學生文藝雜志《掌上》。自是年起,開始了以後持續十二年之久的寄宿生生活。
1953年17歲
3月,高中畢業;赴東京,入補習學校,准備大學考試。
1954年19歲
4月,考入東京大學文科。
1955年20歲
9月,在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基礎教育部)學生雜志《學園》上發表作品《火山》,後獲銀杏並木獎。熱衷於閱讀加繆、薩特、福克納、梅勒、索爾?貝索、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
1956年21歲
4月,入東京大學法文專業,於本年開始,閱讀薩特的法文原作;創作劇本《死人無口》、《野獸之聲》。
1957年22歲
5月,在《東京大學新聞》上發表小說《奇妙的工作》,獲該報五月祭獎,並獲著名文藝評論家平野謙的注意。8月,小說《死者的奢華》發表於《文學界》雜志,成為日本文學界最為推重的「芥川文學獎」候選作品,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稱贊這篇小說顯露了作者「異常的才能。」大江健三郎作為學生作家由此正式登上文壇。
1958年23歲
1月,中篇小說《飼育》發表於《文學界》,並於當年獲第39屆「芥川文學獎」;同年,早期作品集《死者的奢華》由文藝春秋新社出版。發表《感化院的少年》等作品。因突然進入作家生活,寫作過度緊張,服用安眠葯過度,幾至中毒。
1959年24歲
3月,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法國文學專業,畢業論文的題目是《論薩特小說里的形象》。畢業後,專注於文學創作;是年,發表《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性世界》等作品,開始從性意識的角度觀察人生、構築文學世界。
1960年25歲
2月,與著名電影導演伊丹萬作的女兒伊丹緣結婚。創作電視歌劇《昏暗的鏡子》;參加「安保批判之會」、「青年日本之會」,明確表示反對日本與美國締結安全保障條約。5月,作為第三次日本文學家訪華代表團成員,與野間宏等訪問中國。9月,長篇小說《遲到的青年》開始在《新潮》雜志連載。
1961年26歲
以日本社會黨委員長淺沼稻次郎遭右翼青年刺殺事件為題材,創作並發表《政治少年之死》等作品,因此遭到右派勢力威脅。本年8月起,赴歐洲旅行,曾在巴黎訪問薩特。
1963年28歲
5月,發表中篇小說《性的人》;6月,長子大江光誕生,頭骨先天殘疾。夏,訪問廣島,調查遭受原子彈爆炸後的種種情況。
1964年29歲
8月,長篇小說《個人的體驗》出版,獲新潮文學獎。10月,長篇隨筆《廣島札記》開始在《世界》雜志連載,至翌年三月載完。
1965年30歲
夏至秋,赴美國旅行,參加哈佛大學的研討班。
1966年31歲
4月,新潮社開始出版《大江健三郎全作品》,翌年二月全六卷出齊。本年,為創作新的長篇小說而系統閱讀福克納的作品。
1967年32歲
1月,長篇小說《萬延元年的足球隊》開始在《群像》雜志連載,7月刊完,9月,由講談社出版單行本。同年獲第三屆谷崎潤一郎獎。長女菜采子於同年7月誕生。赴沖繩旅行並發表《為與沖繩共嘆共怒》等文章。
1968年33歲
3月,赴澳大利亞旅行。4月,發表《參院選舉反映了民意嗎――當投票意味著放棄權利的時候》等文。5月,《個人的體驗》英譯本出版,應譯者與出版社邀請赴美旅行。8月,發表《核時代的森林隱遁者》等文。
1969年34歲
8月,長篇隨筆《沖繩札記》開始在《世界》雜志連載,翌年6月刊完。
1970年35歲
7月,講演集《核時代的想像力》由新潮社出版。是年,三島由紀夫剖腹自殺,大江健三郎曾就此事件多次發表意見。
1971年36歲
夏,參與創辦並編輯季刊《沖繩經驗》;7月,出版與重藤文夫的對談錄《遭受原子彈爆炸之後的人》。本年起,「啟示錄」「末世」、「末日」等詞彙頻頻出現於大江的作品和談話里。
1973年38歲
長篇小說《洪水湧上我的靈魂》(上、下)由新潮社出版,同年12月獲野間文藝獎。
1974年39歲
2月,在日本作家要求釋放索爾仁尼琴的聲明上署名。11月,出版《文學筆記》(新潮社),其中詳細記錄了《洪水湧上我的靈魂》的推敲修改過程。
1975年40歲
5月,為抗議韓國當時的政府鎮壓詩人金芝河而參加有關活動。大學時代的恩師、東京大學教授渡邊一夫去世;本年,山口昌男著《文化的兩義性》由岩波書店出版。大江後來曾把這稱為「兩個重大事件」,並說,這兩個事件在他的內心是緊密聯結在一起的。他把渡邊一夫視為終生之師,而他開始關注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文化人類學,則是受了山口昌男的影響。
1976年41歲
赴墨西哥首都,用英語講授「戰後日本思想史」。
1977年42歲
9月,新潮社出版《大江健三郎全作品》第二輯,全六卷,翌年2月出齊。10月,參加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研究所舉辦的「東西文化在文學里的相遇」研討會,做了「關於邊緣性文化」的報告。
1978年43
5月,《小說的方法》由岩波書店出版;在這部小說論著里,可以明顯看到形式主義、新批評以及結構主義理論的影響。
1979年44歲
11月,長篇小說《同時代的游戲》由新潮社出版。
1980年45歲
1月,短篇小說《聰明的雨樹》發表於《文學界》雜志。6月,《大江健三郎同時代論集》由岩波書店出版,全十卷,翌年8月出齊。
1981年46歲
先後參加陀斯妥耶夫斯基逝世百年祭、正岡子規紀念館開館等活動並發表講演。
1982年47歲
7月,系列短篇小說集《傾聽雨樹的女人們》由新潮社出版,翌年獲第34屆讀賣文學獎;系列短篇《新人呵,醒來吧》第一篇《天真之歌,經驗之歌》發表於《群像》雜志。
1983年48歲
系列短篇小說集《新人呵,醒來吧》由講談社出版。系列隨筆《小說的圖謀?理性的愉悅》開始在《波》雜志載(4月),翌年12月刊完。
1984年49歲
1月,與作家堀田善衛的通信,以《核時代的烏托邦》為題發表於《朝日新聞》;5月,參加國際筆會東京大會,做了題為《核狀況下的文學――我們為什麼寫作》的講演。9月,辭去芥川文學獎評委職務。
1985年50歲
長篇小說《MBT》序章發表。
1986年51歲
《MBT與森林裡奇異的故事》由岩波書店出版。
1988年53歲
理論著作《為了新的文學》由岩波書店出版;該書結尾部分,大江提到了自己「最後的小說」;他說,關於廣島,關於核籠罩的當今世界的問題,將構成這部作品的核心。
1989年54歲
獲歐洲共同體設立的猶羅帕利文學獎;評獎委員會認為,大江對歐洲文學也給予了相當的影響,他創造了能夠表現個人體驗與普遍性經驗相結合的文體。同年,《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瑞典文版出版。
1992年57歲
4月,擔任《朝日新聞》「文藝時評」欄專欄作家,持續至1994年3月;所撰評論,表示出對中國「文革」後文學的關注,認為從中國青年作家莫言等的小說日譯本,可以看出潛藏著破壞舊文體的力量。
1993年58歲
創作長篇三部曲《燃燒的綠樹》;獲義大利蒙特羅文學獎。
1994年59歲
10月13日,瑞典科學院宣布大江為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2月,赴斯德哥爾摩參加授獎儀式,本月7日發表受獎紀念講演《我在暖昧的日本》。同年,表示拒絕接受日本政府擬議頒發的文化勛章。《小說的經驗》由朝日新聞社出版。
B. 獲諾貝爾獎的亞洲作者及作品
亞洲一共三位,印度泰戈爾,日本的川端康成 和大江健三郎。一下使他們的簡介。
川端康成簡介
日本作家。生於大阪市一個醫生的家庭,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養;8歲又失祖母,16歲祖父亦亡,成為孤兒。他描寫祖父之死的日記,後來稍事修改,以《十六歲日記》為題,於1925年發表。可以看出這種不幸的經歷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獨。他還在中學讀書時即傾慕《源氏物語》等日本古典小說和散文等,這對他後來的創作影響極大。少年時代他受到外公家的扶養。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後轉國文系。1921年起與同好出版同人刊物。發表作品,以《招魂祭典一景》受到菊池寬賞識,結識橫光利一,開始作家生涯,並以《伊豆舞女》(1926)等作品贏得新進作家的聲譽。這一時期川端的作品,多以伊豆地方為題材,表現了纖細而敏銳的感覺和新穎的技巧,因而同橫光利一等被稱為新感覺派作家。後來,這一派文學走向衰落,川端轉以東京市淺草一帶大眾娛樂場所的女性為題材,創作了《淺草紅團》、《淺草姊妹》等作品。此外,描寫舞女生涯的《鮮花圓舞曲》和感嘆人生悲哀等的《水晶幻想》、《童謠》和《女兒心》等,也是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1935年開始發表、戰後才修改完成的《雪國》以及戰後問世的《千隻鶴》(1949一1951)和《古都》(1961?1962)部作品,獲得了1968年度的諾貝爾文獎
大江健三郎年表簡編 1935年
1月31日,出生於日本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今內子町大瀨),父大江好太郎。兄妹七人,兄弟間排行第三。大瀨為一森林峽谷間的村莊,這里的自然環境、民間習俗,對大江健三郎後來的創作頗有影響。
1941年6歲
4月,入大瀨國民學校讀書。是年12月2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4年9歲
祖母和父親相繼故去,兩個哥哥均被「戰時集中征訓」,家裡男人只有健三郎一人。
1945年10歲
國民學校小學五年級。是年八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7年12歲
3月,大瀨小學畢業,4月,入大瀨中學。是年,日本學校制度改革。5月,戰後日本新憲法公布、實施。新制中學把原來的修身課改為新憲法學習,這對大江健三郎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1950年15歲
3月,初中畢業;4月,入愛媛縣縣立內子高中。
1951年16歲
4月,轉學至愛媛縣立松山東高中。編集學生文藝雜志《掌上》。自是年起,開始了以後持續十二年之久的寄宿生生活。
1953年17歲
3月,高中畢業;赴東京,入補習學校,准備大學考試。
1954年19歲
4月,考入東京大學文科。
1955年20歲
9月,在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基礎教育部)學生雜志《學園》上發表作品《火山》,後獲銀杏並木獎。熱衷於閱讀加繆、薩特、福克納、梅勒、索爾?貝索、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
1956年21歲
4月,入東京大學法文專業,於本年開始,閱讀薩特的法文原作;創作劇本《死人無口》、《野獸之聲》。
1957年22歲
5月,在《東京大學新聞》上發表小說《奇妙的工作》,獲該報五月祭獎,並獲著名文藝評論家平野謙的注意。8月,小說《死者的奢華》發表於《文學界》雜志,成為日本文學界最為推重的「芥川文學獎」候選作品,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稱贊這篇小說顯露了作者「異常的才能。」大江健三郎作為學生作家由此正式登上文壇。
1958年23歲
1月,中篇小說《飼育》發表於《文學界》,並於當年獲第39屆「芥川文學獎」;同年,早期作品集《死者的奢華》由文藝春秋新社出版。發表《感化院的少年》等作品。因突然進入作家生活,寫作過度緊張,服用安眠葯過度,幾至中毒。
1959年24歲
3月,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法國文學專業,畢業論文的題目是《論薩特小說里的形象》。畢業後,專注於文學創作;是年,發表《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性世界》等作品,開始從性意識的角度觀察人生、構築文學世界。
1960年25歲
2月,與著名電影導演伊丹萬作的女兒伊丹緣結婚。創作電視歌劇《昏暗的鏡子》;參加「安保批判之會」、「青年日本之會」,明確表示反對日本與美國締結安全保障條約。5月,作為第三次日本文學家訪華代表團成員,與野間宏等訪問中國。9月,長篇小說《遲到的青年》開始在《新潮》雜志連載。
1961年26歲
以日本社會黨委員長淺沼稻次郎遭右翼青年刺殺事件為題材,創作並發表《政治少年之死》等作品,因此遭到右派勢力威脅。本年8月起,赴歐洲旅行,曾在巴黎訪問薩特。
1963年28歲
5月,發表中篇小說《性的人》;6月,長子大江光誕生,頭骨先天殘疾。夏,訪問廣島,調查遭受原子彈爆炸後的種種情況。
1964年29歲
8月,長篇小說《個人的體驗》出版,獲新潮文學獎。10月,長篇隨筆《廣島札記》開始在《世界》雜志連載,至翌年三月載完。
1965年30歲
夏至秋,赴美國旅行,參加哈佛大學的研討班。
1966年31歲
4月,新潮社開始出版《大江健三郎全作品》,翌年二月全六卷出齊。本年,為創作新的長篇小說而系統閱讀福克納的作品。
1967年32歲
1月,長篇小說《萬延元年的足球隊》開始在《群像》雜志連載,7月刊完,9月,由講談社出版單行本。同年獲第三屆谷崎潤一郎獎。長女菜采子於同年7月誕生。赴沖繩旅行並發表《為與沖繩共嘆共怒》等文章。
1968年33歲
3月,赴澳大利亞旅行。4月,發表《參院選舉反映了民意嗎――當投票意味著放棄權利的時候》等文。5月,《個人的體驗》英譯本出版,應譯者與出版社邀請赴美旅行。8月,發表《核時代的森林隱遁者》等文。
1969年34歲
8月,長篇隨筆《沖繩札記》開始在《世界》雜志連載,翌年6月刊完。
1970年35歲
7月,講演集《核時代的想像力》由新潮社出版。是年,三島由紀夫剖腹自殺,大江健三郎曾就此事件多次發表意見。
1971年36歲
夏,參與創辦並編輯季刊《沖繩經驗》;7月,出版與重藤文夫的對談錄《遭受原子彈爆炸之後的人》。本年起,「啟示錄」「末世」、「末日」等詞彙頻頻出現於大江的作品和談話里。
1973年38歲
長篇小說《洪水湧上我的靈魂》(上、下)由新潮社出版,同年12月獲野間文藝獎。
1974年39歲
2月,在日本作家要求釋放索爾仁尼琴的聲明上署名。11月,出版《文學筆記》(新潮社),其中詳細記錄了《洪水湧上我的靈魂》的推敲修改過程。
1975年40歲
5月,為抗議韓國當時的政府鎮壓詩人金芝河而參加有關活動。大學時代的恩師、東京大學教授渡邊一夫去世;本年,山口昌男著《文化的兩義性》由岩波書店出版。大江後來曾把這稱為「兩個重大事件」,並說,這兩個事件在他的內心是緊密聯結在一起的。他把渡邊一夫視為終生之師,而他開始關注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文化人類學,則是受了山口昌男的影響。
1976年41歲
赴墨西哥首都,用英語講授「戰後日本思想史」。
1977年42歲
9月,新潮社出版《大江健三郎全作品》第二輯,全六卷,翌年2月出齊。10月,參加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研究所舉辦的「東西文化在文學里的相遇」研討會,做了「關於邊緣性文化」的報告。
1978年43
5月,《小說的方法》由岩波書店出版;在這部小說論著里,可以明顯看到形式主義、新批評以及結構主義理論的影響。
1979年44歲
11月,長篇小說《同時代的游戲》由新潮社出版。
1980年45歲
1月,短篇小說《聰明的雨樹》發表於《文學界》雜志。6月,《大江健三郎同時代論集》由岩波書店出版,全十卷,翌年8月出齊。
1981年46歲
先後參加陀斯妥耶夫斯基逝世百年祭、正岡子規紀念館開館等活動並發表講演。
1982年47歲
7月,系列短篇小說集《傾聽雨樹的女人們》由新潮社出版,翌年獲第34屆讀賣文學獎;系列短篇《新人呵,醒來吧》第一篇《天真之歌,經驗之歌》發表於《群像》雜志。
1983年48歲
系列短篇小說集《新人呵,醒來吧》由講談社出版。系列隨筆《小說的圖謀?理性的愉悅》開始在《波》雜志載(4月),翌年12月刊完。
1984年49歲
1月,與作家堀田善衛的通信,以《核時代的烏托邦》為題發表於《朝日新聞》;5月,參加國際筆會東京大會,做了題為《核狀況下的文學――我們為什麼寫作》的講演。9月,辭去芥川文學獎評委職務。
1985年50歲
長篇小說《MBT》序章發表。
1986年51歲
《MBT與森林裡奇異的故事》由岩波書店出版。
1988年53歲
理論著作《為了新的文學》由岩波書店出版;該書結尾部分,大江提到了自己「最後的小說」;他說,關於廣島,關於核籠罩的當今世界的問題,將構成這部作品的核心。
1989年54歲
獲歐洲共同體設立的猶羅帕利文學獎;評獎委員會認為,大江對歐洲文學也給予了相當的影響,他創造了能夠表現個人體驗與普遍性經驗相結合的文體。同年,《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瑞典文版出版。
1992年57歲
4月,擔任《朝日新聞》「文藝時評」欄專欄作家,持續至1994年3月;所撰評論,表示出對中國「文革」後文學的關注,認為從中國青年作家莫言等的小說日譯本,可以看出潛藏著破壞舊文體的力量。
1993年58歲
創作長篇三部曲《燃燒的綠樹》;獲義大利蒙特羅文學獎。
1994年59歲
10月13日,瑞典科學院宣布大江為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2月,赴斯德哥爾摩參加授獎儀式,本月7日發表受獎紀念講演《我在暖昧的日本》。同年,表示拒絕接受日本政府擬議頒發的文化勛章。《小說的經驗》由朝日新聞社出版。
C. 6年級語文!急啊!!!
評價手冊上的吧
■諾貝爾獎分為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經濟學、和平獎六項
■諾貝爾獎
根據瑞典化學家A.B.諾貝爾遺囑所設的系列獎項。諾貝爾在遺囑中稱,將遺產大部分作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約20萬美元)獎給前一年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事業中「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諾貝爾逝世5周年(1901.12.10)時首次頒發。瑞典銀行在1968年又增設經濟學獎金,於1969年第一次頒發。諾貝爾獎金除因兩次世界大戰影響曾停發外,每年頒發。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頒發獎金的機構是: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物理獎和化學獎;皇家卡羅林外科醫學研究院頒發生理學或醫學獎;瑞典文學院頒發文學獎;由挪威議會任命的挪威諾貝爾獎金評定委員會,負責頒發和平獎。瑞典科學院監督經濟學的授獎事宜。為實施遺囑而設立的諾貝爾基金會,是基金的合法所有人和實際管理者,並作為獎金頒發機構的聯合管理機構負責有關事宜,但不參與獎金的審議和決定。獎金的審議完全由上述4個研究機構負責。每項頒贈包括一枚金屬獎章、一張獎狀和一筆獎金;獎金數字視基金會的收入而定,一般為11000~30000英鎊(31000~72000美元),評選工作在發獎的上一年初秋開始,先由發獎單位給有能力按諾貝爾獎金章程提出候選人的研究單位發出請柬,要求在頒獎當年2月1日前以書面推薦,由授獎單位在11月15日以前作出最後決定。各個階段的評議和表決均系秘密進行。獎金只發給個人,但和平獎也可以發給機構。獎金面向所有人而不論其國籍、種族和宗教信仰。同一獲獎者可以多次獲獎而不受限制。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以及經濟學的授獎儀式在斯德哥爾摩舉行,和平獎的授獎儀式在奧斯陸舉行,時間約在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獲獎者通常要親自前往接受獎金。
參考資料:http://www.newmind40.com/01_09/xlgch.htm
亞洲一共三位,印度泰戈爾,日本的川端康成 和大江健三郎。一下使他們的簡介。
川端康成簡介
日本作家。生於大阪市一個醫生的家庭,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養;8歲又失祖母,16歲祖父亦亡,成為孤兒。他描寫祖父之死的日記,後來稍事修改,以《十六歲日記》為題,於1925年發表。可以看出這種不幸的經歷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獨。他還在中學讀書時即傾慕《源氏物語》等日本古典小說和散文等,這對他後來的創作影響極大。少年時代他受到外公家的扶養。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後轉國文系。1921年起與同好出版同人刊物。發表作品,以《招魂祭典一景》受到菊池寬賞識,結識橫光利一,開始作家生涯,並以《伊豆舞女》(1926)等作品贏得新進作家的聲譽。這一時期川端的作品,多以伊豆地方為題材,表現了纖細而敏銳的感覺和新穎的技巧,因而同橫光利一等被稱為新感覺派作家。後來,這一派文學走向衰落,川端轉以東京市淺草一帶大眾娛樂場所的女性為題材,創作了《淺草紅團》、《淺草姊妹》等作品。此外,描寫舞女生涯的《鮮花圓舞曲》和感嘆人生悲哀等的《水晶幻想》、《童謠》和《女兒心》等,也是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1935年開始發表、戰後才修改完成的《雪國》以及戰後問世的《千隻鶴》(1949一1951)和《古都》(1961?1962)部作品,獲得了1968年度的諾貝爾文獎
大江健三郎年表簡編 1935年
1月31日,出生於日本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今內子町大瀨),父大江好太郎。兄妹七人,兄弟間排行第三。大瀨為一森林峽谷間的村莊,這里的自然環境、民間習俗,對大江健三郎後來的創作頗有影響。
1941年6歲
4月,入大瀨國民學校讀書。是年12月2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4年9歲
祖母和父親相繼故去,兩個哥哥均被「戰時集中征訓」,家裡男人只有健三郎一人。
1945年10歲
國民學校小學五年級。是年八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7年12歲
3月,大瀨小學畢業,4月,入大瀨中學。是年,日本學校制度改革。5月,戰後日本新憲法公布、實施。新制中學把原來的修身課改為新憲法學習,這對大江健三郎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1950年15歲
3月,初中畢業;4月,入愛媛縣縣立內子高中。
1951年16歲
4月,轉學至愛媛縣立松山東高中。編集學生文藝雜志《掌上》。自是年起,開始了以後持續十二年之久的寄宿生生活。
1953年17歲
3月,高中畢業;赴東京,入補習學校,准備大學考試。
1954年19歲
4月,考入東京大學文科。
1955年20歲
9月,在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基礎教育部)學生雜志《學園》上發表作品《火山》,後獲銀杏並木獎。熱衷於閱讀加繆、薩特、福克納、梅勒、索爾?貝索、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
1956年21歲
4月,入東京大學法文專業,於本年開始,閱讀薩特的法文原作;創作劇本《死人無口》、《野獸之聲》。
1957年22歲
5月,在《東京大學新聞》上發表小說《奇妙的工作》,獲該報五月祭獎,並獲著名文藝評論家平野謙的注意。8月,小說《死者的奢華》發表於《文學界》雜志,成為日本文學界最為推重的「芥川文學獎」候選作品,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稱贊這篇小說顯露了作者「異常的才能。」大江健三郎作為學生作家由此正式登上文壇。
1958年23歲
1月,中篇小說《飼育》發表於《文學界》,並於當年獲第39屆「芥川文學獎」;同年,早期作品集《死者的奢華》由文藝春秋新社出版。發表《感化院的少年》等作品。因突然進入作家生活,寫作過度緊張,服用安眠葯過度,幾至中毒。
1959年24歲
3月,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法國文學專業,畢業論文的題目是《論薩特小說里的形象》。畢業後,專注於文學創作;是年,發表《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性世界》等作品,開始從性意識的角度觀察人生、構築文學世界。
1960年25歲
2月,與著名電影導演伊丹萬作的女兒伊丹緣結婚。創作電視歌劇《昏暗的鏡子》;參加「安保批判之會」、「青年日本之會」,明確表示反對日本與美國締結安全保障條約。5月,作為第三次日本文學家訪華代表團成員,與野間宏等訪問中國。9月,長篇小說《遲到的青年》開始在《新潮》雜志連載。
1961年26歲
以日本社會黨委員長淺沼稻次郎遭右翼青年刺殺事件為題材,創作並發表《政治少年之死》等作品,因此遭到右派勢力威脅。本年8月起,赴歐洲旅行,曾在巴黎訪問薩特。
1963年28歲
5月,發表中篇小說《性的人》;6月,長子大江光誕生,頭骨先天殘疾。夏,訪問廣島,調查遭受原子彈爆炸後的種種情況。
1964年29歲
8月,長篇小說《個人的體驗》出版,獲新潮文學獎。10月,長篇隨筆《廣島札記》開始在《世界》雜志連載,至翌年三月載完。
1965年30歲
夏至秋,赴美國旅行,參加哈佛大學的研討班。
1966年31歲
4月,新潮社開始出版《大江健三郎全作品》,翌年二月全六卷出齊。本年,為創作新的長篇小說而系統閱讀福克納的作品。
1967年32歲
1月,長篇小說《萬延元年的足球隊》開始在《群像》雜志連載,7月刊完,9月,由講談社出版單行本。同年獲第三屆谷崎潤一郎獎。長女菜采子於同年7月誕生。赴沖繩旅行並發表《為與沖繩共嘆共怒》等文章。
1968年33歲
3月,赴澳大利亞旅行。4月,發表《參院選舉反映了民意嗎――當投票意味著放棄權利的時候》等文。5月,《個人的體驗》英譯本出版,應譯者與出版社邀請赴美旅行。8月,發表《核時代的森林隱遁者》等文。
1969年34歲
8月,長篇隨筆《沖繩札記》開始在《世界》雜志連載,翌年6月刊完。
1970年35歲
7月,講演集《核時代的想像力》由新潮社出版。是年,三島由紀夫剖腹自殺,大江健三郎曾就此事件多次發表意見。
1971年36歲
夏,參與創辦並編輯季刊《沖繩經驗》;7月,出版與重藤文夫的對談錄《遭受原子彈爆炸之後的人》。本年起,「啟示錄」「末世」、「末日」等詞彙頻頻出現於大江的作品和談話里。
1973年38歲
長篇小說《洪水湧上我的靈魂》(上、下)由新潮社出版,同年12月獲野間文藝獎。
1974年39歲
2月,在日本作家要求釋放索爾仁尼琴的聲明上署名。11月,出版《文學筆記》(新潮社),其中詳細記錄了《洪水湧上我的靈魂》的推敲修改過程。
1975年40歲
5月,為抗議韓國當時的政府鎮壓詩人金芝河而參加有關活動。大學時代的恩師、東京大學教授渡邊一夫去世;本年,山口昌男著《文化的兩義性》由岩波書店出版。大江後來曾把這稱為「兩個重大事件」,並說,這兩個事件在他的內心是緊密聯結在一起的。他把渡邊一夫視為終生之師,而他開始關注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文化人類學,則是受了山口昌男的影響。
1976年41歲
赴墨西哥首都,用英語講授「戰後日本思想史」。
1977年42歲
9月,新潮社出版《大江健三郎全作品》第二輯,全六卷,翌年2月出齊。10月,參加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研究所舉辦的「東西文化在文學里的相遇」研討會,做了「關於邊緣性文化」的報告。
1978年43
5月,《小說的方法》由岩波書店出版;在這部小說論著里,可以明顯看到形式主義、新批評以及結構主義理論的影響。
1979年44歲
11月,長篇小說《同時代的游戲》由新潮社出版。
1980年45歲
1月,短篇小說《聰明的雨樹》發表於《文學界》雜志。6月,《大江健三郎同時代論集》由岩波書店出版,全十卷,翌年8月出齊。
1981年46歲
先後參加陀斯妥耶夫斯基逝世百年祭、正岡子規紀念館開館等活動並發表講演。
1982年47歲
7月,系列短篇小說集《傾聽雨樹的女人們》由新潮社出版,翌年獲第34屆讀賣文學獎;系列短篇《新人呵,醒來吧》第一篇《天真之歌,經驗之歌》發表於《群像》雜志。
1983年48歲
系列短篇小說集《新人呵,醒來吧》由講談社出版。系列隨筆《小說的圖謀?理性的愉悅》開始在《波》雜志載(4月),翌年12月刊完。
1984年49歲
1月,與作家堀田善衛的通信,以《核時代的烏托邦》為題發表於《朝日新聞》;5月,參加國際筆會東京大會,做了題為《核狀況下的文學――我們為什麼寫作》的講演。9月,辭去芥川文學獎評委職務。
1985年50歲
長篇小說《MBT》序章發表。
1986年51歲
《MBT與森林裡奇異的故事》由岩波書店出版。
1988年53歲
理論著作《為了新的文學》由岩波書店出版;該書結尾部分,大江提到了自己「最後的小說」;他說,關於廣島,關於核籠罩的當今世界的問題,將構成這部作品的核心。
1989年54歲
獲歐洲共同體設立的猶羅帕利文學獎;評獎委員會認為,大江對歐洲文學也給予了相當的影響,他創造了能夠表現個人體驗與普遍性經驗相結合的文體。同年,《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瑞典文版出版。
1992年57歲
4月,擔任《朝日新聞》「文藝時評」欄專欄作家,持續至1994年3月;所撰評論,表示出對中國「文革」後文學的關注,認為從中國青年作家莫言等的小說日譯本,可以看出潛藏著破壞舊文體的力量。
1993年58歲
創作長篇三部曲《燃燒的綠樹》;獲義大利蒙特羅文學獎。
1994年59歲
10月13日,瑞典科學院宣布大江為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2月,赴斯德哥爾摩參加授獎儀式,本月7日發表受獎紀念講演《我在暖昧的日本》。同年,表示拒絕接受日本政府擬議頒發的文化勛章。《小說的經驗》由朝日新聞社出版。
D. 請大家推薦幾部好看的科幻小說
我喜歡的看的是一般的科幻小說,不知道你喜不喜歡
《機動風暴》《盤龍》《斗破蒼穹》還有唐家三少的《冰火魔廚》《琴帝》(可能男生會比較喜歡)
《家有蛇妖寶寶》《琴師》(還行)《重生校園之商女》(很好看)
希望你喜歡
E. 求雨果獎所有科幻小說,百度網盤資源
1953年長篇《被毀滅的人》阿爾弗雷德貝斯特科幻世界已經出版
1954年沒有
1955年長篇:《他們相當正確》馬克克里夫頓弗蘭克瑞雷中篇:《達夫斯講述者》小沃爾特M米勒短篇:《阿拉瑪果沙》艾里克F.拉賽爾
1956年長篇:《雙星》羅伯特A海因萊因中篇:《探險隊》幕瑞雷因斯特短篇:《星》阿瑟C克拉克《雙星》由科幻世界出版
1957年(小說獎未頒發)
1958年長篇:《大時代》弗里茲雷伯短篇:《或者所有有牡蠣的海洋》A.戴維遜
1959年長篇:《事關良心》詹姆斯布利什這個也由科幻世界出版了,經典之作中篇:《大前庭》克利福德D西馬克短篇:《那地獄邊緣的火車》羅伯特布羅赫這個刊登在科幻世界譯文版2009.10月上
1960年長篇:《星船傘兵》羅伯特A海因萊因也已出版,星河艦隊就改編自此電影短篇:《獻給阿爾吉儂的花》丹尼爾凱斯這個在《經典的真身》里,即將出版
1961年長篇:《萊博維茲的贊歌》小沃爾特M米勒末世經典作品,文學與科幻的完美結合短篇:《最長的航程》波爾安德森這個刊登於2010年7月份的科幻世界譯文版上
1962年長篇:《異鄉異客》羅伯特A海因萊因這個很多人都知道,已由科幻世界出版,思想性很強的一部佳作短篇:《溫室》布賴恩奧爾迪斯
1963年長篇:《高堡中的男人》菲利普K迪克這個好像是灕江出版社出版的吧短篇:《龍主》傑克萬斯這個刊登於譯文版2009.3月
1964年長篇:《星際驛站》克里福德D西馬克田園科幻代表作,已經出版,語言優美短篇:《與國王們戰斗到底》波爾安德森
1965年長篇:《流浪星》弗里茲雷伯短篇:《戰士,不要問》戈登R迪克森
1966年長篇:《不朽》羅傑澤拉茲尼《沙丘》弗蘭克赫伯特科幻世界已經出版,兩部傑作都是不朽的短篇:《梯克托克曼說:「懺悔吧,哈勒昆!」》哈蘭埃利森
1967年長篇:《月亮是一個嚴厲的女人(嚴厲的月亮)》羅伯特A海因萊因科幻世界已經出版,月球獨立的故事,個人推薦中篇:《最後的城堡》傑克萬斯短篇:《中子星》拉里尼文
1968年長篇:《光明王》羅傑澤拉茲尼科幻與奇幻結合的經典之作,科幻世界已經出版長中篇:《維樂搜索》安妮麥卡芙龘瑞《紫薪騎手》菲利普J法瑪短中篇:《打算滾動石頭》弗里茲雷伯短篇:《我沒有嘴,我要吶喊》哈蘭埃利森
1969年長篇:《站在桑給巴爾》約翰布魯納長中篇:《夜翼》羅伯特西爾弗伯格譯文版過去刊載過短中篇:《肉體的分享》波爾安德森短篇:《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野獸》哈蘭埃利森
Justicejoker 12 樓主
4樓2011-12-16
操作
1970年長篇:《黑暗的左手》厄休拉K勒吉因雙獎作品,五星推薦中篇:《陰影之船》弗里茲雷伯短篇:《時間像假寶石的螺旋線》撒繆爾R狄蘭尼
1971年長篇:《環形世界》拉里尼文雙獎作品,圍繞恆星的巨大天體中篇:《遭遇在蘭克馬》弗里茲雷伯短篇:《慢雕刻》西奧多斯特金
1972年長篇:《到你散亂的軀體中去》菲利普J法瑪中篇:《空氣與黑暗的女王》波爾安德森短篇:《不恆定的月亮》拉里尼文
1973年長篇:《神們自己》艾薩克阿西莫夫譯文版2005.1月刊登過,超級想像長中篇:《世界之詞乃森林》厄休拉K勒吉因短中篇:《山羊之歌》波爾安德森短篇:《伊瑞馬水壩》拉菲爾A拉弗蒂《會見》弗雷德里克波爾&CM考恩布魯斯
1974年長篇:《與拉瑪相會》阿瑟C克拉克即將由科幻世界出版長中篇:《被龘插上插頭的女孩》小詹姆斯梯普崔短中篇:《死鳥》哈蘭埃利森短篇:《離開麥歐拉的人》厄休拉K勒吉因
1975年長篇:《一無所有》厄休拉K勒吉因雙獎作品,反烏托邦作品代表作長中篇:《萊安娜之歌》喬治RR馬丁2008年1月譯文版馬丁專輯里刊載短中篇:《蘭格漢斯開始漂流》哈蘭埃利森短篇:《洞人》拉里尼文
1976年長篇:《千年戰爭》喬霍爾德曼雙獎作品,對戰爭的拷問,科幻世界出版長中篇:《家是劊子手》羅傑澤拉茲尼短中篇:《索爾的邊疆》拉里尼文短篇:《抓住則皮林》弗里茲雷伯
F. 亞洲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
一、第一位:羅德賓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印度傑出詩人、作家、藝術家。
泰戈爾是一位多產且多才多藝的作家,一生共出版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20多個劇本以及不少游記、隨筆、論文和專著,此外還創作了大量的音樂繪畫作品。詩歌方面著名作品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園丁集》。小說作品有《沉船》、《戈拉》、《摩訶摩耶》。泰戈爾曾於1924年訪問中國,其詩風對郭沫若、徐志摩、謝冰心等均有影響。
二、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小說家。1968年10月17日以其三部名作《雪國》、《古都》、《千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三、施姆爾·約瑟夫·阿格農(1888-1970)以色列著名作家。1966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阿格農創作的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新娘的華蓋》、《宿夜的客人》、《前天》,短篇小說《黛拉婆婆》、《千古事》等。他的作品流傳很廣,已被翻譯成近20種文字。
四、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大江健三郎的代表作品有《死者的奢華》、《廣島札記》、《人的性世界》《同時代的游戲》、《青年的污名》、《日常生活的冒險》、《擺脫危機者的調查書》、《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等。
G. 有一本小說內容是末世女重生到六七十年代,後來帶著弟弟去當知青,好像保留精神系技能,是什麼小說謝謝
《從末世到1973》作者:萬里飄香
文案:
一閉眼一眨眼的工夫,袁珊珊從末世的異能者成了七十年代的下鄉知識青年,與異母弟弟包袱款款投奔建設農村的洪爐中,可還沒等她大展身手,就碰上冤家對頭。
許言森:你們袁家害我失去工農兵大學的名額,你這女人要怎麼賠償我?
袁珊珊:有本事找社會,別遷怒我一弱女子。
許言森:弱女子?(用眼睛懷疑地瞄向弱女子身後奄奄一息的野豬)
內容標簽: 重生 甜文 升級流
搜索關鍵字:主角:袁珊珊,許言森 ┃ 配角:袁衛彬等 ┃ 其它:
H. 研究紅樓夢為何百年不衰
《紅樓夢》曾成為中國文學中使用最頻繁、地位最顯赫、最紅的政治道具。而關於紅樓的研究,更是在百年來無論遭受打擊還是受到追捧,始終經久不衰
《紅樓夢》最早只是在文人圈中流傳,聊作士大夫的談資。清朝嘉慶年間已有「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亦枉然」的說法。
據說慈禧太後也曾痴迷《紅樓夢》,達到了「略能背誦」的程度,並自比為賈母,其寢宮——故宮長春宮里就有以《紅樓夢》為題材的壁畫。而具備諷刺意味的是,《紅樓夢》也成為了慈禧太後所痛恨的新政人物的避風港,可謂仕途失意、「紅場」得意。
《紅樓夢》的精巧的趣味、盛而衰的體悟,為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進可攻,退可守的精神堡壘,這個傳統延續至今。
「一部小說,一直這么熱,而且處於高溫高熱,這是極不正常的一種現象。」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所長孫玉明評說紅學熱,他也是《紅學:1954》的作者。
正是在1954年,文化界開展了對俞平伯《紅樓夢研究》的批判,並引導到對胡適思想的全面批判,《紅樓夢》自此變異,成為中國文學中使用最頻繁、地位最顯赫、最紅的政治道具。
清末民初,紅學開啟了西方美學
其實早期的「紅學」稱謂不乏戲謔的成分,雖點評者眾,但其成為一門顯學,主要還是源於「現代中國思想文化舞台上許多第一流的人物,都程度不同地捲入紅學」:包括王國維、蔡元培、胡適、陳獨秀、魯迅、吳宓、陳寅恪等。
清末民初,正值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民主革命思想、包括排滿反清情緒高漲之時。紅學在某種意義上擔當了「領導中國學術發展的任務」,比如王國維《紅樓夢評論》中,用叔本華的悲劇哲學觀點來解析《紅樓夢》,這也是中國「20世紀第一篇介紹西方美學的開山之作」;而另一方面,紅學則以索隱派為代表,與社會時事緊密關聯,只是早期多旨在反官場腐敗,後期則旨在民族主義。
而索隱派雖然因其「泛政治化」屢遭質疑,但是這種看似狹隘的民族情緒,在民族危亡之際,更容易獲得共鳴。
胡適為「新紅學」開山立派後,吸引了顧頡剛、俞平伯的加入,形成新紅學的鼎足之勢。建國後,胡適拒絕了中國共產黨的挽留,於1948年底被國民黨「搶運」出北平,後赴美國;顧頡剛則遠離了紅學圈子;俞平伯成為了新中國大陸紅學界的「第一人」,並表現積極。
特殊時期,成為「毒素」傳播手段
俞平伯沒有料到的是,他會成為1954年那場政治思想大批判的核心人物。風暴是由「兩個小人物」偶然引發的。
大學剛剛畢業的李希凡與藍翎合寫了兩篇文章:《關於<紅樓夢簡論>及其他》《評<紅樓夢>研究》,批駁俞平伯是以反現實主義的唯心論的觀點分析和批評了《紅樓夢》。文章被毛澤東看到了,高度贊賞,並寫了一封《關於紅樓夢研究問題的信》,表示「這是三十多年來向所謂紅樓夢研究權威作家的錯誤觀點的第一次認真的開火。看樣子,這個反對在古典文學領域毒害青年三十餘年的胡適派資產階級唯心論的斗爭,也許可以開展起來了。」
批判運動很快達到高潮。1954年11月29日,《人民日報》稱收到了373封讀者來信,都向俞平伯提出控訴,說《紅樓夢研究》一書害了他們。當時文化藝術界、教育界乃至其他各界人士都或被迫、或主動地投入了這場批判,包括顧頡剛、鄭振鐸、老舍、何其芳、啟功等。俞平伯也不得不批判胡適,他尋找自己錯誤的根源:「不僅繼續走了胡適研究《紅樓夢》的道路,而且擴展了它,在社會上替胡適的反動思想散步毒素,這個錯誤是十分嚴重的。」
大洋彼岸的胡適關注著這場大批判,他感嘆,「俞平伯之被清算,『實際對象』是我——所謂『胡適的幽靈』!」「『胡適的幽靈』確不止附在俞平伯一個人身上,也不單留在《紅樓夢》研究或『古典文學』研究的范圍里。這『幽靈』是掃不清的,除不凈的。」
而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批判運動中,給胡適帶來最大打擊的,還是他的小兒子胡思杜。這個當初堅持不肯隨父母離開北平的積極青年,曾公開發表對胡適的批判文章,後來被劃為「右派分子」,嘗到了被批判滋味的胡思杜懸梁自盡。
舉國評紅樓導致學術異化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大概沒有任何一種學術,能夠享受到如此的殊榮。一時間,它成為了全國數億人全都參加的事情,成為決定著一個國家存亡、一個政權的存亡、一個政黨的存亡的大事情」1973年,由《紅旗雜志》出面發動,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評紅運動。
評紅盛行之前,政府曾發起一次政治色彩濃厚的紅學考證活動。1962年,文化部決定舉辦紀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活動,但首先要確定曹雪芹究竟死於哪一年——這在今天依然是個公案。當時「北京動員了幾千人,兵分兩路,全面展開了曹公身世的調查與發掘工作。」 孫玉明說。
評紅的熱度可從上海人民出版社署名「本社編」的一本《紅樓夢》評論集看出,1975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即5萬冊,作為一本評論集,這個數字在今天也是很「驚人」的。
這種異化延伸到了越劇電影《紅樓夢》,並產生了戲劇化的效果。賈寶玉的扮演者,著名演員徐玉蘭回憶,她是在文革被批鬥的時候才第一次看到自己演的片子,當時林黛玉一出來,造反派說「女阿飛出來了」,賈寶玉出來,說「男阿飛出來了。」結果看著看著,觀眾被打動流下眼淚,批鬥會起了反效果。
但即便如此,上世紀70年代末,著名影星林青霞特別打電話給徐玉蘭,盛贊其「哭靈」的表演使自己從中獲益良多時,已成驚弓之鳥的徐玉蘭竟脫口而出,「越劇《紅樓夢》是大毒草!」
「當紅學整個地失去了學術的獨立品格而完全成為政治工具時,其實中國整個學術界也都失去了獨立的品格。」曾任《紅樓夢學刊》常務副主編的杜景華在《紅學風雨》中總結。
現代社會,紅樓研究創造財富
歷經劫難,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紅學又重新呈現了數度繁榮。熱鬧中不乏意見分歧,而且是「哪裡有中國人,哪裡讀《紅樓夢》,哪裡就有論爭。」著名學者余英時表示,「《紅樓夢》簡直是一個碰不得的題目,一碰到它就不可避免地要惹出筆墨官司。」
而隨著經濟發展,紅學的「泛政治」陰影逐漸淡去,但卻日益和消費乃至娛樂關聯。比如曹雪芹故鄉之爭已經由學術之爭衍變為旅遊資源的競爭,而藉助電視媒體,《紅樓夢》數次在大陸紅透。最近一次是為重拍電視劇《紅樓夢》,海選演員再次攪得全中國沸沸揚揚。
出版界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除了各類紅學書籍,僅《紅樓夢》小說市場上就流通著數十個版本。孫玉明介紹,雖然有人提出過禁毀《紅樓夢》,但是包括清朝在內,從來沒有在全國范圍內禁過《紅樓夢》,「即使是文革時期」。
「當時批別人對《紅樓夢》的評點,但是《紅樓夢》本身從來沒有被批判過」,出版《紅樓夢》最權威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原古典文學編輯室主任杜維沫向記者介紹。
而關於《紅樓夢》的是是非非最終都促進了《紅樓夢》銷量的增加。人民文學出版社策劃部主任孫順林告訴記者,該社《紅樓夢》最早於1953年出版,至今已印刷680萬套,再版了122次。孫玉明則預測,《紅樓夢》的發行至少超過一千萬冊,未來還會繼續流行下去。
但被紅學改變了命運的「大人物」及「小人物」們卻已經「倦說紅樓」。韋柰在《我的外祖父俞平伯》中記述,「很長很長一段時間,他幾乎是絕口不談《紅樓夢》。顯然這是有意迴避。」不過,1990年,重病纏身的俞平伯「還是放不下那讓他大吃苦頭的《紅樓夢》」,「他用顫抖的手,寫了些勉強能辨認的字,一紙寫:『胡適、俞平伯是腰斬紅樓夢的,有罪。程偉元、高鶚是保全紅樓夢的,有功。大是大非。『另一紙寫』千秋功罪,難於辭達』。」
I. 紅樓夢中太虛幻境有哪些部門,它,大觀園與賈府三者的隱喻關系
好 事 終
畫梁春盡落香塵。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箕裘頹墮皆從敬。,家事消亡首罪寧。宿孽總因情
【鑒賞】
這首曲是唱秦可卿的。
《好事終》,指秦可卿與賈珍亂倫的醜事告一段落,曲名含著明顯的諷刺意味。
從曲子開頭幾句看,作者似乎是把賈家敗落的責任歸到秦可卿身上。其實細看書中情節,不過是通過秦可卿把寧府賈珍、賈蓉、賈敬等人牽出來,進行暴露和鞭苔。秦可卿的墮落是主動還是被迫,不得而知,但無論從哪個角度說,賈珍都是主要責任者。秦可卿出身並不高貴,是其父秦業叢「養生堂」抱養的孤兒。賈珍這個無恥的酒色之徒垂涎其美,不顧倫理關系,勾引她墮落,導致她自殺,應該是合理的推測。由此再進一步,作者以為賈珍的墮落,責任又在其父賈敬。這個賈敬一心想當神仙,整年燒丹煉汞,「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們胡羼」,完全放棄了家業和對子孫的教育。於是賈珍、賈蓉父子「只一味高樂不了,把寧國府翻了過來」,也沒人敢來管他們。子孫不肖,後繼無人,不敗何待?
1香菱 首句「根並荷花一莖香」寫的是蓮根荷花同長在一根莖上,一樣芳香。荷花也稱蓮花,這里暗示香菱原名英蓮。
「自從兩地生孤木」的「兩地 生孤木」寓一個「桂」字,點 出夏金桂的名字。
最後一句「致使香魂返故鄉」指的是死亡,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香菱由地主階級出身的小姐而終於 落入四大家族的羅網,這種遭遇深刻反映了在封建社會的斗爭中,中、小地主必然破敗的命運,也抨擊血淋淋的妻妾制度的殘酷,從而揭示封建「末世」女子的悲慘命運。
2王熙鳳 凡鳥從末世來"指的是鳳姐這么一個能乾的女強人生於末世的不幸,"凡鳥"是繁體里的"鳳"字,也就暗指王熙鳳。從鳳字拆出來得"凡鳥"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呂安對喜的典故,點出"鳳",自然是種譏諷。畫里的雌鳳所靠著的冰山,指的就是將融化的賈府所象徵的靠山。"一從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賈鏈對鳳姐的態度變化。新婚後先"從",對她百依百順,樣樣都聽她的;"二令"解為"冷",指的是丈夫對她的漸漸冷淡與開始對她發號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後被休棄的命運。"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棄後哭著回娘家的悲哀的寫照。在當時封建的社會中,被休棄是非常悲慘的。
回答完畢,謝謝
J. 星球大戰是先有電影還是先有游戲或小說
先有電影,後有小說,然後游戲。
1973·1喬治盧卡斯開始寫作後來成為星際大戰劇本四份草稿中的第一份草稿。
1973·5盧卡斯完成一份十三頁、充滿了奇怪人名與地名的劇情摘要,其中許多人物與場景最後都沒能包括在最終的劇本草稿。
1975·1·28第二份劇本草稿完成,標題為《星際殺手的冒險》。
1975·6盧卡斯僱用約翰戴司卓來為此部影片做特效,光影魔幻工業特效公司(ILM)成立。
1975·11為期三個月的選角工作展開。
1975·12在自資投入一百萬美元之後,盧卡斯得到了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的正式開拍許可。
1976·3·22主要攝影工作在突尼西亞的Tozeur展開。
1976·7·16主要攝影工作完成,但光影魔幻工業特效公司僅完成幾項少數可用的鏡頭,且預算極為吃緊。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後來補助了盧卡斯認為可以需要完成影片的一半資金。
1977·3約翰威廉斯在倫敦錄制電影配樂。
1977·4·30在舊金山北點戲院首次試映,觀眾反應極為熱烈。
1977·5·25《星際大戰》開始在北美三十二家戲院上映,僅僅幾天之後放映戲院全美擴展到兩百家以上。《星際大戰》成為當時的流行風潮。
1977·8·3DarthVader、R2-D2與C-3PO在好萊塢中國戲院前的水泥地留下腳印。
1978《星際大戰》超越史蒂芬史匹伯的『大白鯊』,成為全美最佳賣座影片。
1978·2約翰威廉斯以『星際大戰』的配樂贏得三項葛萊美獎。《星際大戰》獲得影藝學院十個獎項提名。
1978·3在完成《帝國大反擊》劇本兩星期之後,名劇作家Leigh Brackett死於癌症。
1978·4《星際大戰》贏得六個影藝學院獎項以及一項音效創意特殊成就獎。
1978·5·25《星際大戰》上映一周年慶,仍然在部份戲院上演。
1978·7星際大戰影迷俱樂部正式成立並發行第一份未命名的 通訊周報,此通訊周報後來命名為「班沙足跡(Bantha Tracks)」。
1979·6·6奧斯卡整體視覺設計得主JohnBerry在拍片現場暈倒,之後死於腦膜炎,年僅四十三歲。
1979·8·31《帝國大反擊》主要製作完成。
1979·9·24完成Tauntaun肚子被切開一幕,《帝國大反擊》所有攝影工作結束。
1979·11約翰威廉斯開始為《帝國大反擊》譜曲。
1980·5·21《帝國大反擊》在北美上映,在一百二十七家戲院中僅有兩家戲院沒有滿座。
1981·4《帝國大反擊》贏得影藝學院最佳音效獎與視覺效果特殊成就獎。
1981·9·5《星際大戰》廣播劇第一集在公共廣播網播出。
1982史蒂芬史匹伯的《ET》超越《星際大戰》,成為全美最佳賣座影片。
1982·5《星際大戰》發行僅供租借用的錄像帶,出租的收入迅速地超越一百萬美元,這是第一支錄像帶能夠有這種成績。
1983·5·25《絕地大反攻》在北美上映。
1984·1盧卡斯捐贈一個R2給史密斯博物館。
1984·2《星際大戰》首次在電視上播出。
1984·4《絕地大反攻》獲得影藝學院五個獎項提名,獲得最佳視覺效果獎。
1985·3·28《星戰三部曲》首次三部電影一票在北美上映。
1985·5·25《星際大戰》八周年慶,《絕地大反攻》第二次在戲院上映。
1986·2·1《帝國大反擊》首次在有線電視網播出。
1987·1·9《StarTour》在迪斯奈樂園推出,之後所有的迪斯奈主題樂園都有此游樂設施。
1987·5·23為了慶祝《星際大戰》十周·慶,史上唯一的星際大戰會議在臨近洛杉磯機場的一家旅館舉行,盧卡斯並親臨場。
1991·5第一部盧卡斯影業授權、由TimothyZahn執筆的小說《帝國血脈》(HeirtotheEmpire)出版並迅速的登上了NewYorkTimes精裝書暢銷榜的榜首。
1993《TheGeorgeLucasExhibition》在日本各大城市巡迴展覽為期一年。
1994·5南加州大學頒予盧卡斯與史匹伯榮譽博士學位,以表彰他們對電影製作的貢獻。
1995·4盧卡斯影業與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達成協議,決定重新發行加強版《星戰三部曲》錄像帶,同時宣布《星際大戰》將以特別版形式重新上演以慶祝《星際大戰》二十周年慶。
1995·8·29THX重新製作的加強版《星戰三部曲》錄像帶上市。
1995·9Hasbrokenner仍以《PoweroftheForce》為名,開始發行新一代的《星際大戰》動作玩偶玩具。
1996·1·31《星戰三部曲》最後一次以原有的形式發行錄像帶,兩千兩百萬份的拷貝在北美鋪貨,另有八百萬份配給到其它國家。
1997·1·18喬治盧卡斯、馬克漢彌爾、嘉莉費雪以及數十位星戰三部曲中的角色共同參加了在洛衫磯的《星際大戰特別版》世界首映。
1997·2《星際大戰》主要主角們登上TIME周刊封面。《星際大戰》與其特別版的總收入超越《ET》,成為全美最佳賣座影片。
1997·6·26《星際大戰:首部曲》在英國Leavesden攝影棚正式開拍。主要攝影工作在9月26日完成。
1998·3詹姆士卡麥隆的《Titanic》超越《星際大戰》,成為全美最佳賣座影片。
1999·5·19《星際大戰:首部曲》正式在北美戲院播出,雖然影評毀譽參半,頭個周末的票房仍創下影史票房新記錄。年度結算電影票房第一,影史僅次於《Titanic》。
2000·7《PoweroftheJedi》取代《PoweroftheForce》成為下一代《星際大戰》玩具的名稱。
2002星際大戰第二部曲《AttackoftheClones》復制人全面出擊。
2005《星戰前傳3:西斯的復仇》全球同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