鋌而走險聽書
A. 為什麼我們需要時間管理
1、時間管理可以使人有成就感。時間管理即要讓時間有正當性,要讓時間有建設性,要讓時間有成就感;要讓人生的歲月雖然是老去了,但時間卻帶來了成就、歷史和功德。
2、時間管理可以讓青少年避免拖延症,滲透和加強時間觀念,讓嚴格的時間觀念成為人們做事和學習的好習慣,用時間管理來預防和克服拖延症。如若沒事養成時間管理的習慣,則很容易形成拖延的不良習慣。
3、時間管理可以加強日程管理能力和執行力,養成科學的工作習慣,修好時間管理這門課,將有限的精力和資源放在加強基礎工作上,避免落入「事事緊急,疲於應付」的窘境,才更利於實現基層「善治」。
4、高效的時間管理可以讓企業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管理成本,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超額的任務。
5、高效的時間管理可以讓自己掌握正確的時間管理技巧,制定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計劃,擁有充分的個人休閑時間。
B. 讀《球狀閃電》
前幾日,在同學群聊天時,一位大學舍友說,正在讀《三體》。
剛好家中有幾本劉慈欣的書,包括《三體》一套三本,《球狀閃電》,《超新星紀元》,都是以前兒子看的書,我只負責買,卻沒看過。
最近迷上了喜馬拉雅聽書,於洗衣做飯打掃房間的間隙,陸續聽了幾本,以彌補久不讀書的空虛感。有多久沒有從頭到尾的讀過一本書了,總有幾個月了吧。最近讀完的一套書,還是去年買的《天龍八部》。看著書櫃里擺放不下的書,多是前幾年買的,很多沒開封,只是擺著而已。年初時,還做了個計劃,要把家裡沒看過的書看完,如今三個多月過去了,一本沒動。原計劃一周讀完山海經,也沒完成。
果然,長達一年的計劃,根本沒有可執行性。
而第一個周計劃也已於昨日到期。其中寫作完成的最好,9000字,占計劃的九成。靜心有六天完成,跑步最多是十分鍾。財務管理的課,沒聽多少。山海經就開始兩三天讀了點兒,後期沒動過。朗誦有五天完成。
這個計劃在讀書方面,雖然沒有完成,但到今天下午為止,我讀完了《球狀閃電》,之所以是這本書,是因為有一天下班後,我想找《三體》有聲書來聽沒找到,卻找到了《球狀閃電》音頻。於是邊做晚飯邊聽書。晚飯後又去兒子那兒找來這本書看。第一天晚上,看了沒幾頁,就見周公去了。之後幾天,早晚在家時,抽空便讀,慢慢便被吸引了。幹活時就繼續聽。最終其實是相當於讀了一遍,又聽了一遍。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十四歲的男孩,在生日那天晚上,大雨傾泄,雷電交加,一個球狀閃電進入了他的家裡,將他的父母化為一堆白色的灰燼,他們穿得衣服和坐的椅子卻是完好無損,冰箱里放的雞魚肉類全部冒著熱氣變成了熟食,冰箱沒有一絲損傷,攔猛書架上的書化為灰燼,書架也是完好的。從此以後,他成了一個孤兒,並且有了終生追尋的目標,便是研究球狀閃電。從此以後,他的生活失去了色彩,只有那個遙遠的目標。父母逝去的真正原因,他並沒有向警方說明,沒有人知道他那晚的遭遇和恐懼。
上大學後,他選了大氣物理學這個專業,夜以繼日的攻讀與目標相關的科目,別的科目則基本上不管。大二時,他回了一次家,准備把房子租出去,卻在家裡發現了一些詭異之處,時隔兩年家中無人,灰塵卻很少,離家或衡念時沒來得及倒扣過來的水杯是倒扣著的,父親的一副畫中竟然有兩年內剛剛建成的一座水塔,洗手間內有一根半黑半白的頭發但轉瞬便不見了。
學校有個叫張彬的教授,五十多歲,他向教授請教關於球狀閃電的問題,沒有得到期待的答案,教授勸他不要把精力放在這個東西上面,他當然不會聽。放假時,張教授請他一起去雲南做一個項目,他認識了碩士研究生趙雨。後來,他成了張教授的碩士研究生。但他的畢業論文,張教授不讓寫球狀閃電。之後,他又成了高波教授的博士生。高教授與張教授完全不同,支持他研究球狀閃電,並說若球狀閃電的論文通過不了,他就辭職。雖然論文通過了,但高教授還是從大學辭職,去了雷電研究所任所長,並邀請他一起去,說可以繼續研究球狀閃電。
有一次,他路過泰山,便去了玉皇頂發現趙雨在那邊的氣象站工作,在那住了幾天,認識了一個神秘的女孩林雲,一場雷雨中,發現兩人都沉迷於閃電,惺惺相惜,他將自己的經歷告訴了林雲。並在那兒意外得知張彬教授在幾十年前曾在這兒呆過,並被球狀閃電所傷。張教授原來一直在研究球狀閃電,他的愛人鄭衫困敏與他一起追尋球狀閃電,並因此而去世。張教授把自己畢業研究成果(幾大紙箱的資料)送給他,他在掃描張教授愛人照片時發現,照片上的人比實際看到的要衰老許多。
雷電研究所與林雲所在的部隊合作研究新概念武器,屢屢受挫。在丁儀院士加入後,很快便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成功捕獲了未激發狀態的球狀閃電,丁儀叫他空泡,空泡其實是一個個的宏電子,宏原子估計有幾百公里那麼大。幾經努力,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球狀閃電武器研製成功,不同的球狀閃電能進行不同的精準打擊,比如動物,比如晶元,比如植物,但其缺點是易受電磁干擾,因此不能大規模用於戰場。丁儀是個看似不靠譜,實則十分優秀的科學家,思想上天馬行空,言論上我行我素,但宏電子以及之後的宏原子及原子核的研究都離不開他,沒有他便沒有所有這些成果。
主人公因小時候的創傷,對於研究武器很是抵觸,在球狀閃電武器執行完第一次任務,殺死了襲擊核電站的恐怖人員和二十多名小學生之後,退出了基地,回到雷電研究所,從事龍卷風預報的研究。
之後的故事便是他後來聽丁儀說起的。那時是戰時,一場類似於球狀閃電的打擊,令方圓一千多公里的所有晶元失靈,停水斷電,國內三分之一的國土一夜間回到農業社會狀態。
丁儀說那不是球狀閃電造成的,而是宏聚變的後果,原來他們捕獲了宏原子核(弓),卻在准備進行宏聚變實驗時,遭到了軍隊高級領導的反對,林雲鋌而走險,強制進行了實驗,導致了這一結果,林雲化為量子態(因球狀閃電死去的人和動物,介於活與死之間,處於量子狀)。這次大規模的晶元毀滅事件,令敵國膽戰心驚,宣布投降停戰,因為若是多進行幾次宏聚變,全世界都將退行到農業社會,雖然沒有人員傷亡,但這個可能的結果也太可怕了。
書的結尾,丁儀那兒有一張照片,是林雲和那些孩子的合影,就在基地的大樓前,那是量子態的林雲和孩子們,因為她生前不認識這些孩子。主人公在家裡的花瓶中發現一朵藍色的玫瑰,並且有林雲的香水味,但一有觀察者出現,花便不見了。後來,他的孩子也看到過這朵藍色的玫瑰。從此,那個空空的花瓶里,總會有干凈的清水,半夜時,還會有花香溢出。他想,等到他臨終之時,觀察力會降到最弱,便能再次看到那朵玫瑰了吧。
C. 羅貫中簡介。
羅貫中(約1330-約1400),漢族,山東東原人(今山東東平縣)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
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其故里有多種說法,山東東平羅庄、山西太原、清徐、祁縣、福建建陽。目前尚無確切最終定論。其墓地也有山西清徐、福建建陽等處,另有祠堂、紀念館等。
(3)鋌而走險聽書擴展閱讀:
歷史評價
羅貫中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有特殊貢獻的作家。他所寫的小說很多,都是以亂世為題材,中國歷史上只有七個分裂的時代,羅貫中就寫了其中三個,除《三國演義》外,相傳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逐平妖傳》等著作,也曾參與了《水滸傳》的編纂、創作。
他從社會的、文學的需要出發,對幾種在民間影響較大的話本小說材,進行了搜集、整理、充實等扎實的新創工作。羅貫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國演義》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小說從「話本」階段向長篇章回體過渡的完成,揭開了我國小說發展歷史嶄新的一頁。
參考資料:網路:羅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