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稿訓練
⑴ 不想看書,聽書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嗎
一、人各有不同,做選擇前要思考我們自己的小孩在哪一塊更需要加強。
個人認為,
在目前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小學生看書比聽書的學習效果要好;
從人際溝通交往角度思考,聽書的效果又比看書要好一些。
其實無論是看書還是聽書,都可以達到信息收集與價值觀輸入的效果。
但我們可以通過讓孩子多看書來訓練他們的辨識廣度。
註:每次注視時,你可以對焦或辨認的字數就稱為辨識廣度。——【英】尼基·斯坦頓《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
辨識廣度至少在孩子做閱讀理解題時比較重要。如果孩子的辨識廣度小,閱讀文章還需要用筆逐字默讀,甚至需要頻頻回視才能連貫理解整句整段的意思,先不說這種做法到最後是否能有效把握文章主旨並寫出切題的答案,就論耗時性,辨識廣度小的孩子在爭分奪秒的考場上必定會更加緊張,尤其當自己眼角掃到周圍的同學都已經翻過另一面開始答題,而自己還在這一面勉強閱讀文章的時候。
而聽書的關鍵我認為不是「書」,是「聽」。家長們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聽書後,復述講書稿的主要內容,從而訓練孩子傾聽的能力。不要覺得「聽」是一種很簡單的技能,要真正做到在溝通中,迅速剖析和了解對方的「話里有話」、「話中重點」以及「話後目的」並不容易。一個優秀的演講者不一定受人歡迎,但一個好的傾聽者會收獲很多信任和友善。
⑵ 聽書稿與公眾號寫作變現
雖然聽書稿的培訓課程已經結束快一個月,最近才有時間和興趣翻開回聽。一邊做著家務,一邊聽著老師講解,整個學習的過程比較輕松。
剛才好奇地查看了一下聽書稿稿費,發現稿跡洞侍費似乎也還不錯,在一千多到一萬多之間。按不同的平台和不同的聽書稿質量給付,但最差的,也有一千多。當對於字數要求在5000到8000之間的文章來說,雖然一千多算不上多,但是相比較其它的寫作變現,也是不錯的。
對於收聽率較高的平台,由於投稿人較多,對文章的質量要求也較高,所以出的稿費也相應地高一些。對於初寫者,開始可以向流量較少,收聽率較低的平台進行投稿,等寫作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後,再向稿費高的平台投稿,不斷提高收入。
因為市場的空缺很大,還有很多機顫段會,只要聽書稿能按要求完成,質量不會要求太苛刻。
相比較向公眾號投稿所獲得的收入,聽書稿的收入要高一些。但字數方面的要求也不一定。一般公眾號的稿件字數要求在2000字左右,而聽書稿在5000-8000字左右。公眾號出的稿費從50到5000元之間。聽書稿的稿費在1200到12000元之間。
這么算的時候,似乎聽書稿比公眾號的稿費收入高多了,但其間是有區別的。公眾號可以只是就熱點或關鍵詞進行創作,文章的架構較為自由,目的是吸引增加粉絲和點贊。聽書稿則需要把相應的一本書讀透徹,理清作者寫書的思路,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分析總結和概括,讓聽者能通過一篇聽書稿快速地掌握整本書的精華。
從難度上講,聽書稿要大一些,從創作的角度來分析,則公眾號文章的創作性更為自由一些。
對於喜歡讀書的人來說,寫聽書稿不但可以回顧看過的內容,把書的精姿吵華進一步提升,還能賺取稿費,是不錯的學習和賺錢同步的方式。
⑶ 《雨王亨德森》聽書稿
索爾·貝婁是美國學院派作家的代表,一生獲了三次美國國家圖書獎、一次普利策獎。1976年,他又獲了諾貝爾文學獎。他一生的寫作主題是豐裕社會中的人,尤其是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的精神困境。他活了89歲,一生多產,是一個充滿生命力和慾望的人,《雨王亨德森》據說是他個人最偏愛的一部作品。
關於本書
《雨王亨德森》講的是美國一位富有的理想主義中年人亨德森拋棄日常生活去非洲冒險,進行精神追尋的故事。在美國的豪宅中,亨德森對生活產生了深深的厭倦,他在豪宅中養豬,還做了一系列怪事,後來,他聽從內心的聲音「我要,我要」,踏上去往非洲的旅程。在非洲大陸的原始部落中,他接二連三地遇到了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陰差陽錯當上了「雨王」,跟國王做了朋友,還差點送了命。在這個過程中,他的精神和肉體都在不斷的折磨中進行著自我認識。
核心內容
亨德森的冒險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他明白了問題的答案是「我要活下去」。第二階段,他明白了這還不夠,真正的問題是「我怎樣才能活下去」,「我該如何面對死亡」。
作為一介莽夫、一個失敗的思想者,亨德森的精神歷險充滿了喜劇性。通過這樣一部喜劇,我們能讀出,對於現代人的精神困境,並沒有什麼靈葯,無論身處鬧市還是荒野,真正的問題都是「認識你自己」。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本期為你解讀的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的代表作《雨王亨德森》。索爾·貝婁是一個充滿生命力和慾望的美國作家。他活了89歲,一生高產。這個「高產」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他作品高產,84歲時還出版了一部長篇小說。二是他結了五次婚,子女眾多,還是84歲那年,他最後一個小女兒出生了。
在自己的所有作品中,索爾·貝婁最偏愛的,就是這本《雨王亨德森》。除了因為主題是他擅長的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的精神困境。我想,也因為這個故事和他一樣,充滿了生命力和慾望。
這本書出版於1959年,主人公亨德森被設定為索爾·貝婁的同齡人,可以看作是作家對這一代人的一個誇張的變形。在亨德森這一代人之前,美國人經歷了新教運動、立國制憲、南北戰爭、資本主義的成長和擴張,以及西部大開發。用亨德森的話說就是,「所有一切重大任務和征服都在我之前完成了」。
美國夢已經被前人實現了。亨德森這代人,也渴望參與到歷史的宏大敘事中彰顯自己的價值,渴望精神上的崇高感。然而隨著二戰的結束,戰後物質生活極大豐裕,消費主義的興起,他們的生活只剩下平庸的日常,精神徹底陷入空虛。簡單地說,他這一代美國人沒有機會轟轟烈烈地活,就像亨德森說的,留給他這一代美國人的最大問題是「面對死亡」,他這一代美國人「註定要周遊世界以尋找人生的真諦。」
可是,這樣的旅行真的能治病嗎?這些旅行者們真的能如願以償找到自己失落的精神家園嗎?在20世紀50年代走向尾聲的時候,索爾·貝婁就用他的小說《雨王亨德森》探討了這個問題。
《雨王亨德森》講的是一個喜劇化的理想主義者亨德森,去非洲冒險,進行精神追尋的故事。亨德森在現實中的冒險和他在精神世界的冒險同步進行,接下來,我們就從現實中的冒險開始,講述這個故事。
第一部分
小說是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故事的開篇,從亨德森回憶自己是怎麼到了非洲開始。開頭四章,亨德森講述了自己在美國遇到的生活和精神困境。在他眼裡,自己是一個除了有錢以外,一切都很失敗的中年男人。他繼承了父親的巨額遺產和一座豪宅,本已財務自由,但家庭生活是一團亂麻,他周旋在兩任妻子、情人和叛逆的孩子們之間,焦頭爛額,非常厭倦。亨德森非常健壯,他身高1米95,體重104公斤,力大無窮。他曾經是軍人,參加過戰斗,獲得過軍功章,二戰結束後,他健壯的身體還在渴望戰斗,他的精神還在渴望來自崇高的刺激,但戰後的日常生活卻只有令人昏昏欲睡的瑣碎無聊。亨德森成了一個不合時宜的人,渾身的精力無處發泄,腦子里又老想「什麼是存在」這樣的問題,所以,他總是忍不住要折騰點兒什麼與眾不同的事做。
亨德森試圖從父親留下的海量藏書中找到關於人生的啟示,他翻遍了藏書,結果只找到父親夾在書里當書簽的錢,幾乎每本書里都有。你看,他只是翻了翻書,就比以前更有錢了。但這根本不是他想要的。他開始拉小提琴,還想去讀醫學學位,改行當醫生,可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幹了很多奇怪的事情後,亨德森又在豪宅里養起了豬,每天光著膀子,砌豬圈,煮豬飼料,他的家人、朋友和鄰居都以為他瘋了。而亨德森卻我行我素,他對比自己年輕20歲的第二任妻子說:「別碰我的豬,它們已經是我的一部分了」。他還試圖為這個自己也想不明白的舉動找理由,說總是念念不忘《聖經》里的一句預言:「你必被趕出離開世人,與野地的獸同居。」這是希伯來的先知但以理對古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做出的預言,這位國王摧毀了耶路撒冷和這座聖城的神廟。
亨德森每天跟豬待在一起,用艱辛的體力勞動發泄著精力,摧殘著自己的身體。但這也沒什麼用,有一天,他身體里突然冒出一個聲音,大喊著:「我要,我要,我要」。起初,他被這個彷彿有獨立人格的聲音嚇了一跳。「你要什麼?」他問這個聲音。「我要,我要,我要!」聲音回答。如此反反復復,搞得亨德森幾乎崩潰。這個聲音只有渴望,卻沒有渴望的對象。
於是,為了搞明白自己心裡的這個聲音,為了擺脫煩惱的現實,亨德森決定前往非洲探險。這段冒險經歷,就是這本書第5章到最後第22章的內容。剛抵達非洲,亨德森興奮不已,不斷地感嘆:「多麼盎然的生機啊,我感覺自己會在這里交好運。」在非洲,他可不想做一個四處拍拍照的遊客,他想去最偏遠的、最好從來沒有外人去過的部落,還打算在非洲長住。在一個小鎮,他雇了一個當地人做翻譯,這個翻譯叫羅米拉尤,懂部落語言,也會說一點磕磕絆絆的英語,看上去十分寒酸,卻有著古代貴族的派頭。威武雄壯的亨德森帶著他瘦弱的翻譯,就像堂吉訶德帶著桑丘,一路輾轉,進入這片大陸。
第二部分
亨德森先後進入了兩個偏僻的非洲部落。
第一個部落叫阿納維。阿納維人以養牛為生,但他們並不吃牛,而是把牛當作親人。亨德森和羅米拉尤來到這個部落的時候,發現這里正遭旱災,許多牛都渴死了。這時,一個男人走過來向他行禮,還用英語跟他說話,亨德森很驚訝。原來,這個男人是部落的依特洛王子,他曾在東非的港口城市受過中等教育,也曾四處游歷。亨德森發現,部落里居然有一個蓄水池。為什麼明明有水,牛卻渴死了呢?王子告訴他,這是因為蓄水池被詛咒了,水池裡出現了一群青蛙,而這里的土著從沒見過青蛙。按照他們的觀念,絕對不能給牛喝這種裡面有動物的水,也絕對不可以驚動飲用水裡的動物。
按照部落歡迎陌生客人的習俗,依特洛王子向亨德森發出角力的挑戰。在角力中,亨德森憑借自己在部隊學會的格鬥技巧,打倒了這位部落中最強壯的人。亨德森覺得不好意思,但依特洛卻坦然接受了這次失敗,並熱情地款待了他,帶他去見年邁的女王。女王告訴亨德森,他身體里那個「我要,我要」的聲音,意思就是「我要活下去」。
聽了這句話,亨德森福至心靈,感到終於得到了救贖。陶醉在亢奮的激情中,他一心想要報答女王、王子和部落居民的恩情,他決定為阿納維人解決蓄水池的難題,給大家一個驚喜。
亨德森一早就單獨行動起來,他自信滿滿地把自己帶來的手槍彈葯製成了一枚炸彈,扔進了蓄水池。結果,青蛙是炸飛了,但整個水池的水也炸飛了,水一接觸地面,立刻就幹了。這座歷史比整個歐洲還要悠久的水池,就這樣灰飛煙滅了。在部落居民的震驚中,亨德森帶著羅米拉尤灰溜溜地離開了。
現代文明的智慧解決不了古老的草原文明的難題,站在現代與傳統之間的亨德森,好心辦了壞事。他的「我要活下去」,變成了「我讓他們沒法活下去」,這個時候,所謂的心靈救贖自然成了一個笑話。
離開阿納維後,亨德森和羅米拉尤艱難跋涉了一個月,才到達了阿納維王子的朋友達甫國王的部落:瓦里里。
在進入瓦里里之前,羅米拉尤警告亨德森,這個部落的人可不像阿納維人那麼善良。果然,他們主僕二人一進入瓦里里就被俘虜了。兩個人被部落的「檢察官」關在籠子里一通審問,半夜,他們發現,籠子里還有一具剛剛死去的屍體,亨德森折騰了半夜,把死屍搬了出去,而天亮時他發現,屍體又被不知什麼人搬了回來。
這時,「檢察官」通知亨德森,可以去覲見國王了;同時,部落要舉辦一整天的祈雨儀式。走在路上,亨德森才看到,瓦里里部落真的不太善良,絞刑架上倒掛著許多被烈日曬乾的屍體,非常嚇人。達甫國王告訴亨德森,雖身為即將繼位的國王,他卻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甚至有被反對勢力殺害的危險。
在祈雨儀式中,亨德森魁梧的身軀再一次派上了用場,他自告奮勇地搬動了一座所有大力士都搬不動的女神像,結果就成了瓦里里的「雨王」,有了一項職責:代表瓦里里人向上天求雨。這可不是什麼好差事,亨德森先是被剝光衣服扔進競技場,又被扔進池塘里,與野牛滾在一起,被一群祭司鞭打,還要被趕著一圈圈地繞城跑,一通折磨後,亨德森連叫苦的力氣都沒有了。就在這時,天上下起了特大暴雨。
「雨王」亨德森求雨成功,這拉進了他與即將繼位的國王達甫的距離,兩人成為了朋友。亨德森這才知道,達甫不但在非洲大城市上過中學,游歷過四方,還曾在歐洲受過高等教育,甚至差點拿下醫學博士學位。因為父親突然去世,他才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到部落,准備繼承王位。按照瓦里里的規矩,達甫面臨著生死考驗:他必須到森林中獵取一頭獅子,才能繼位。這頭獅子被認為是剛剛死去的老國王的靈魂。受過西方文明訓練的達甫表面上服從這種原始的巫術思維,背地裡卻在抗爭。他在宮殿里養了一頭普通的獅子,研究它,馴化它,模仿它,以克服自己對獅子的恐懼。他相信,通過這種方式,就能有朝一日捕獲代表老國王靈魂的那頭獅子。同時,部落中代表傳統文化的巫師等敵對勢力,總是逼迫達甫離開這頭「邪惡的壞獅子」,盡快去獵取「正確的獅子」。但達甫卻遲遲不行動,整天跟亨德森進行各種醫學和形而上學的探討。
達甫國王似乎精通現代知識和原始智慧,他信奉心靈的絕對自由和心靈控制肉體的理論,這些混雜著多種文化的煞有介事的理論,讓亨德森非常崇拜。他找尋人生意義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到了達甫身上。亨德森向達甫講述自己的困境,達甫告訴他,他在阿納維學到的「我要活下去」這個說法不錯,但這只是真理的開端,真正的問題是「我怎樣才能活下去」,是「如何面對死亡」。達甫命令亨德森整天模仿獅子,模仿它吼叫、跳躍、捕捉的動作,甚至把亨德森關進獅籠。經歷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摺磨,與死亡的恐懼終日相伴的亨德森好像大徹大悟,把達甫奉為精神導師。
這段冒險終於進入了高潮。在巫師等人的逼迫下,達甫和亨德森終於開始聯手行動,去獵取老國王的靈魂,那頭正確的獅子。然而,達甫卻在捕獵的最後關頭落入獅口,死了。亨德森悲痛欲絕,他明白這是巫師等人設下的圈套,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殺死他,於是和羅米拉尤開始逃亡。同時,他也傷感地明白,達甫國王從一開始就看上了他強壯的體魄和容易相信別人的性格,從一開始就想利用他推翻這個部落的宗教,而他當上雨王,也是被設計的結果。不過,盡管如此,他還是把達甫當作他最好的朋友,感激他為自己的生命帶來的一切。
故事的結尾,亨德森與羅米拉尤告別,他把自己的吉普車,和所有隨身行李都送給了這位生死與共的朋友。亨德森帶著一隻象徵達甫國王靈魂的小獅子回到了文明世界。在逃迴文明世界的路上,在北極冰凍的大地上,他再次懷著激昂亢奮的心情,繞著飛機一圈圈奔跑,滿心期待著與自己的老婆孩子團聚,並向他們講述自己的冒險經歷。
亨德森在現實世界的冒險故事講完了。總的來說,故事主要圍繞亨德森這個具有異於常人的身體的形象展開。在美國,亨德森的身體是他最大的障礙,而在非洲,他的身體潛能被最大限度地激發,野性也最大限度地釋放。然而這種釋放,要麼具有摧毀性的效果,要麼被人利用,陷入圈套,這些理想與現實錯位的、充滿喜感的情節,讓《雨王亨德森》成為一個「身體喜劇」。
第三部分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亨德森在精神領域的冒險。亨德森這樣一個外表上的粗人,心裡卻時時刻刻都在進行對人生真諦的思考,而每當他覺得自己找到了人生的真諦、福至心靈時,都會立即遭遇現實層面的巨大打擊,這讓他看上去更加可笑。作為一個失敗的思想者,亨德森的精神冒險充滿了喜劇性,這種喜劇性是在與兩個部落首領的精神碰撞中完成的。我們著重看一下達甫國王與亨德森之間的碰撞。亨德森是一個從西方文明世界來原始文化中求醫問葯、希望用原始文化解決現代文明問題的人,而達甫是去西方世界求醫問葯後、回到原始文化中,希望用現代文明解決原始文明的問題的人。可以說,他們都把其他的文明當成自己所屬文明的良葯。在精神生活層面,他們是互為鏡像的兩個人。達甫國王在部落中非常孤獨,亨德森的出現讓他非常欣喜。原始思維和文明世界的現代精神在這里有了對話,但這種探討並沒有得出什麼有意義的答案。就在亨德森似乎找到生命真諦的時刻,達甫死了,剩下的路,亨德森只能自己走完。
對亨德森來說,達甫的死其實是一個禮物。它釋放了亨德森,讓亨德森失去了長住在非洲部落、繼續信奉和依賴精神導師的機會。在逐步認識了力量、勇氣、恐懼和死亡之後,亨德森心裡那個「我要,我要」的聲音停止了,他的精神歷險也完成了。他沒有放棄現代文明和家庭生活,皈依於原始文化或宗教,而是重新認識了自己,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世俗生活,並回歸到生活之中。「認識你自己」,這就是哲學的終極任務,也是現代人精神困境的真正解決之道,至於是去非洲冒險,還是在都市中、在日常生活中歷練,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看到索爾·貝婁對亨德森式冒險的深刻反諷。
那麼,亨德森最終找到答案了嗎?在他的自述中,他找到了。但索爾·貝婁沒有把這個小說寫成一個西方人去非洲尋找精神家園的俗套,它特別的一點就在於,亨德森不是直接將非洲的原始文化當作靈葯一口吞下的,他也不是在冒險過程中完成自己的精神升華的。相反,他的冒險處處失敗,他是在現實層面中所有行為都徹底失敗後,精神上才真正有所領悟的。美國小說家菲利普·羅斯曾這樣評論亨德森,他說:「非洲是葯物,而亨德森是葯品製造者」。也就是說,亨德森不是非洲精神的被動接受者,他主動炮製出了屬於自己的葯。至於這葯能不能真的解決亨德森的困境,讀者也會做出自己的判斷:誰知道亨德森這次獲得的人生真諦是不是最後一次呢?誰知道他下一步又會遭遇什麼毀滅性的打擊呢?
第四部分
說完了亨德森在現實和精神中的冒險,現在我們不妨跳出故事,從隱喻和象徵層面上加深一下對亨德森的理解。
亨德森身材魁梧,在美國的豪宅中,他養豬,穿的也是豬皮皮鞋、豬皮皮衣,戴豬皮手套,背豬皮包,用豬皮錢夾。總而言之,他是「豬」的化身。像豬一樣,他生活在物質的富足中,卻總在吶喊著「我要,我要,我要」。
在非洲,亨德森經歷了一個從「豬」變成「獅子」的過程。國王要求亨德森模仿獅子,是因為預料到自己可能會死,想讓亨德森這個來自西方世界的白人雨王繼位,去與代表傳統的巫師等人對抗,改變自己的部落。他讓亨德森通過與獅子共處,模仿獅子的一舉一動,學會克服恐懼,直面死亡。在模仿獅子的過程中,亨德森終於懂得了自己在美國時常說的《聖經》里的那句話:「你必被趕出離開世人,與野地的獸同居。」他意識到,也許是因為自己養豬,所以靈魂沾染上了豬的特徵,而他真正應該和獅子在一起。就這樣,慢慢地,亨德森的靈魂沾染上了獅子的特徵。
豬是美國現代社會的象徵,意味著物質上的貪婪,和精神上的虛無。這種文明只是一味「想要」,卻不知要什麼,是一種指向虛無的慾望。而獅子是原始文明的象徵,意味著肉體上的野性,和精神上的力量。最後亨德森把國王的靈魂象徵,一頭小獅子帶回美國,隱喻著這個美國人將原始文明帶入西方文明。然而,這個結尾卻並不樂觀。我們不要忘了,亨德森帶回的獅子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將是一個巨大的麻煩,對現代文明來說,這頭獅子最後的歸宿,也許只能是被囚禁在動物園中,供遊客安全地觀看。
從文學史的角度看,像《雨王亨德森》這種講述在荒蠻之地冒險的小說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把冒險地當作純粹的野蠻之地,是西方人征服和馴化的對象,第二個階段是把冒險地當作烏托邦,那裡的人們掌握被現代文明遺忘的真理,第三個階段,就是破除了西方中心主義,也將原始文明祛魅的階段。貝婁創作《雨王亨德森》的時期,正是冒險類小說的第三階段。在他筆下,西方中心主義視角被打破了。西方世界不再是理性的、道德的、成熟的、正常的,而是恰恰相反。亨德森這個人物身上凝聚著美國式的樂觀主義、魯莽和冒險精神,與其說他是個中年人,不如說他是個孩子。對於亨德森這個「孩子」,非洲是個從零開始的試煉場。這本書中,非洲也不再是非理性的、墮落的、幼稚的、不正常的,也並非神秘的、智慧的、神聖的。與亨德森的預期相反,達甫國王並沒有向他推銷什麼非洲的古老智慧,而是用流利的英語向亨德森講解現代醫學、開普勒、居里夫人和亨利·詹姆斯的《心理學》。在這本書中,貝婁把關於兩種文明的刻板印象都顛覆掉、把它們的對立性都模糊掉了,他製造出文化的含混與雜糅,展現出了文化的混雜性。這在當時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是具有前瞻性的。
總結
好,最後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本期的主要內容:
1、《雨王亨德森》是美國小說家索爾·貝婁的作品,它是作家有感於時代精神的產物。它講的是亨德森進行精神追尋的故事。
2、亨德森的冒險經歷主要在兩個部落中進行。在第一個部落,他明白了他的渴求是「我要活下去」。在第二個部落,他明白了「我要活下去」還不是一個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我怎樣才能活下去」,是「我該如何面對死亡」。
3、亨德森的形象經歷了從「豬」向「獅子」的轉化,經歷這種轉化,他認識了自己,成為了一個「人」。「豬」和「獅子」分別象徵著西方現代文明和野性的原始文明。但作家沒有簡單地把原始文明視為拯救西方文明的良葯。在小說中,兩種文明都渴望用對方醫治自己,但最後都失敗了。
4、《雨王亨德森》顛覆了冒險小說中荒蠻地的刻板印象,呈現了文化的混雜性。
⑷ 非線性成長,正好遇上青橙學院——我為什麼參加拆解稿與聽書稿訓練營
很榮幸,這一次,終於加入了弘丹老師的拆解稿聽書稿訓練營,並且搭上了青橙學院這趟學習寫作的班車,讓我的2019年不再茫然和虛度。
2月下旬的某個傍晚,無意中看到弘丹老師在公眾號發送的「拆解稿聽書稿寫作高手實現寫作變現——如何讓你讀過的書都變成錢」一文,可謂幸運和及時。
講真,去年年底時,看到青橙學院的課程我也曾徘徊過,一直也覺得最重要還在於自己多練習寫,多學習寫作知識,等有了一定積累後再來參加老師的訓練營,可就在2月22號的那天,當我看到有關於如何把自己閱讀的書籍,寫成拆書稿和聽書稿,我一下子就動心了,畢竟斷斷續續閱讀了一段時間後,當我很想把讀過的書寫下讀後感和書評時,卻發現除了一些極少的想法和感受外,對於作者在書中的觀點和理念,我卻很難可以富有邏輯性、完整地轉述出來,思維的深度遠遠也不夠,偶爾嘗試著寫下一兩篇書評,可也常常不是半途而廢,就是大段大段地引述作者的原文,最後竟成了一篇毫無自己的觀點和解讀的「假書評」。我這才意識到,原來,書評也是有專業性的一種文體,並不是會寫幾句閱讀感想就能寫的好的。
有幸在去年,我就買回了弘丹老師的《從零開始學寫作》。書中,弘丹老師有整一個章節的內容就在講關於書評的寫作知識。以我的基礎,感受是即使讀了,可還是不大會寫,內心充滿迷茫和挫敗,雖然我常常想寫,卻也不敢去寫了。這一次終於看到了老師的訓練營,於是毅然決然地決定報名學習,交了3月訓練營的學費後,我轉念一想,既然想跟隨弘丹老師學習寫作,那麼我何不申請加入青橙學院呢?於是補齊餘下的學費後,我終於成為了2019年青橙學院的一名學員。這時,已經是2月下旬了,老師2月份的回憶錄寫作營已經即將結束。
對於拆書稿和聽書稿,我的理解,應該是比寫書評更需要有高度的解讀和提煉能力,這不單需要閱讀的基礎,還需要解讀、轉化為簡單表述的能力,更需要把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聯結的能力,搭橋,解碼,深度的思考,最後形成為更易懂的文字,可以幫讀者或聽眾實現更高的知識轉化。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練就的本領,需要系統學習正確的拆書和聽書稿的寫作方法,並長期堅持,反復練習,才可能會有所提高的能力。我相信,幸運的我們能有機會加入到弘丹老師的陣營,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系統且嚴格地完成訓練作業,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和飛躍,寫到這里,我已經很期待老師的課程內容了。
對於我這樣普通到在人群中可以被淹沒的人,一枚畢業十幾年的普通二本文科生,一名在家全職6年的二孩寶媽,思維、溝通和執行能力,相較在職場時已經掉隊太遠,我的生活就如同平靜到不起漣漪的湖面一樣,泛善可陳,缺少了為生活而拼搏的動態場景,至少,在我對生活的解讀和期待里,是這樣的。
日常里,自己更多的注意力在孩子的生活起居和成長方面,盡管也學習了一些育兒知識,卻也常常會在突如其來的小狀況面前,束手無策。我這樣的寶媽,除了圍著孩子和家庭打轉,還能為孩子們做些什麼呢?這是兩年來一直在叩問我自己內心的問題。
都說最好的教育是「身教」,而我又如何才能成為最好的自己,實現人生價值,達到最好的「身教」呢?除了閱讀和學習心理學知識外,我報名了線下的家庭教育指導師課程在讀,還購買了一些線上的網課,隨著學習的持續,我發現身邊有太多不懂得如何與孩子相處的父母,有太多不知道怎樣成長內在自我的父母,常常聽到他們與孩子的對話、看到他們之間的相處模式,如鯁在喉。我逐漸開始思索,我可以做些什麼嗎?相較於很多人,自己的行動力和效率還是慢了好多拍,也許是基礎較差的緣故,常常即使閱讀了一些書,卻還是難以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或者很難形成一篇推薦或傳遞這些知識的文章,看到弘丹老師的課程預告,如同看到救星一般,我知道這一次不能再錯過了。
閱讀,對於想學習寫作的人而言,不單單只是知道了這些書本的內容,可能更多的是,我們如何才能把這些書里的資料和理論,轉變為自己可以自由組合的素材,不僅是簡單地提高自己眼界和知識的要求,而是更高層的一次次認知的深度躍遷。 不僅要知道這些知識,還要知道如何換著法地應用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對於學習寫作而言才是有效的素材,這樣的素材才能達到深切的體驗和感受,最終付諸筆端,成為幫助讀者的高附加值內容。 期待在弘丹老師的課程里,自己通過系統地學習拆解書籍和如何轉化書籍內容的關鍵方法,學習怎麼才能把理論化的書面語轉變為簡單易學、深入淺出、人人都能讀的懂、聽得懂的拆書、聽書稿。這個3月,註定將是一段充實的日子。
這些就是我加入3月拆書稿和聽書稿訓練營的初衷,我也將在這個月里嚴格要求自己跟隨老師的進度,按照時間節奏和作業節點,努力達到畢業的要求。在這里要特別感謝青橙學院里認真負責的團隊成員,@青橙助理sherry,@冰花2002,@多寫,@黃蓉-運營官,@審稿團~進擊的小跳蛙,育兒組的@跳跳媽等等,還有默默在背後為大家服務的各位熱心的小夥伴們,很感激你們積極整理了所有的青橙學院的資料、聊天精華記錄、課程信息、課程錄音和圖片視頻,讓我這位遲到的學員,即使已過去2個月,還有幸從頭了解學院內所有的進度信息、資料、分享和畢業典禮等重要精華、錄音和圖文信息,一點也不落下,真的有種進入大家庭的感覺,很溫暖、很知心。
期待在今年隨後的歲月里,我們一同,不疾不徐,按時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