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聽書聊初中生
① 2020-10-11 【聽書筆記】《自驅型成長》
【聽書筆記】《自驅型成長》
【作者】【美】威廉·斯蒂克斯魯得;【美】奈德·約翰遜
【來源】樊登讀書
【字數】3036
【重點】人為地干預孩子,過多地對孩子施加壓力,會破壞孩子大腦的正常發育,讓孩子更加焦慮和抑鬱。正確地引導孩子自我激勵,培養孩子的自身控制感、責任感、自主感,才是給孩子帶來積極成長的正確模式。
001家長們的問題
1、有時候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自己管理自己,但是實際上我們卻對他們的家庭作業、課外活動和交友狀況進行細致入微及全方位的管理。
2、家長即便是全力以赴,有時候還是會感到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或者目標。
3、每次聽到孩子說「無聊」這個詞,就會感到極度地憤怒。因為「無聊」是這個社會極具貶義的詞彙,意味著無能。人們經常相互競爭,比著看誰更忙,彷彿自己的價值,就取決於忙碌的程度。
002家長的錯誤:
1、通往成功的道路是獨木橋,孩子千萬不要被擠下來——拚命上名校,各種升學考試,拚命買學區房,各種補習班……
2、如果你想擁有更好的生活,你在學校就需要有上佳的表現——太多的孩子不是被逼得太過急躁,就是自己破罐子破摔,他們說,就這樣吧,隨便吧!
3、催得越緊,逼得越狠,我們的孩子就會越有出息,長大後就會越成功。——這個證書那個證書的考。
4、今天的世界比以往的世界凶險的多,家長一定要盯緊孩子,否者就會收到傷害。——越是家長變成了一個直升機父母,整天在孩子周圍和上空旋轉。
003大腦的構成
第一部分:大腦前額皮質——這是我們人和其他動物最主要的區別讀的部分。這一部分掌管語言,邏輯和推理。我們的所有決策都是前額皮質在做決定。它讓我們可以冷靜、理性和理智。但是它有一個弱點——壓力太大的時候,就失靈了。
第二部分:杏仁核——藏在腦子的後面。它負責釋放情緒。如果孩子壓力過大,杏仁核就會長大,就會易怒,就會大喊大叫或者躲避。因為壓力大的時候,理性的前額皮質不工作了,交給情緒化杏仁核了,杏仁核分泌皮質醇,通常可以保留好幾天的高濃度。
高強度的皮質醇,會弱化海馬體的細胞。
第三部分:海馬體——創造和存儲記憶的地方。在急性壓力的時候,會產生各種學習的障礙。
這就是大腦工作的原理。
樊登老師用了一個很有趣的辦法來識別和講解大腦的結構,他說你把大拇指窩在手心,握成一個拳頭,被藏起來的大拇指就是杏仁核,四個手指就是前額皮質,大拇指的大魚標(就是大拇指那塊最肥的肌肉)就是海馬體。
如果孩子生氣了,那麼藏起來大拇指開始越長越胖,而其他的四個手指頭都被撐開了,而大魚標開始越變越小。這樣解釋,孩子就能明白大腦的結構了。
004促進大腦工作的方法
促進大腦的前額皮質的方法,就是提高孩子的掌控感。就是讓孩子有選擇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一個孩子看起來冷靜、理智、成熟、看起來像一個大人,那就是他的前額皮質增長了。
假如大人剝奪孩子的掌控感。整天呵斥他,威脅他,動不動就說我把你送人或者推到門外邊去。讓孩子跟你在一起感到緊張和壓力。那麼正如上面一節所說的。人一緊張,壓力一大,前額皮質就會停止工作。就會不發育了,而且馬上把控制權交給杏仁核。
杏仁核是幾乎大部分動物腦子里都存在的結構,它的任務就是兩個:「戰斗或者逃跑」。所以孩子要麼表現得發脾氣,暴躁,要麼沉默,一聲不吭,或者諂媚,裝作迎合家長,裝作特別乖巧。實際上是想快一點安全地渡過這段壓力的時期。
但是,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管理性前額皮質,還是管記憶的海馬體,都收到了損傷。
書中說,很多青少年自殺,就是由於上述這些壓力慢慢積累的原因。
005壓力的分類
1、正向壓力——在這種壓力的處境下,鍛煉了自己適應能力,能夠快速地提升皮質醇以應對這種壓力,也能快速地下降和恢復皮質醇,不至於讓壓力把自己摧毀。(我正在看的《曾國藩的正面和側面》中,曾國藩就是處理這種壓力的高手,他經常把來自各方面的個中壓力,最後都變成能夠促進自己向前的正向壓力,他的一句名言:「好漢打落牙齒和血吞」,就是這個意思)
2、可承受壓力——指在一定的范疇內,可以承受的一點點的損傷。只要不超過這個范疇,孩子都能復原。但是如果一旦超過這個范疇,就會讓孩子受到完全的傷害,有時候是不可復原的。
3、為毒性壓力——當可承受壓力超過了范圍以後,造成了損傷不可修復以後,就被稱為毒性壓力。書中認為青少年的大腦在受到影響的過程中,是獲得毒性壓力可能性最大的時候(這段話,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幾乎所有的青少年專家,心理學家,像李玫瑾,都呼籲關注留守兒童的問題,都呼籲孩子幼兒和青少年時期都需要陪伴這個道理)。
006 N·U·T·S
書中總結了孩子產生壓力的一些原因,歸類出NUTS視角:
N——novelty:新情況,新環境,新變化。
U——unpredictability:沒想到,超出預期。
T——threat to the ego:可能會被傷害,有了威脅,有了壓力。
S——sense of control:這個東西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控。
007樊登解讀的兩句話
第一句話是:「我這么愛你,我才不願意和你為作業吵架!」
這是樊登在解讀這本書的時候,得出本書的最精彩的一句話。
他說父母的最大任務,是負責愛孩子,這件事要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而不是作業或者成績。
想一想,如果孩子病了,你第一關心的是他的健康還是他的成績呢?
並且樊登希望我們反過來設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下班了,你累得坐在沙發上不想說話。你的兒子過來問你:今天表現怎麼樣,單位領導說你什麼了沒有啊,這個月的工資獎金有沒有漲啊,比別人高還是低啊!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看?
哈哈哈,這個視點真的很奇妙。
樊登建議: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大的教育,就是愛,就是耐心。
如果孩子不想學習,你再怎麼逼他,他就是考上了大學一樣也不學習。反過來,你給他的壓力沒那麼大,孩子都是求知和好奇的,總歸有一天,他會主動想要探求這個世界,他就自驅型成長了。所以,對待孩子既不能專制,也不能縱容或撒手不管。要學會逐漸地放手,逐漸地引導孩子自己的掌控。
樊登給的另一句話是:「你脖子上長者自己的小腦袋!」
008非焦慮性臨在
書中說道:孩子的焦慮50%都是來自於父母的傳染。
這句話的意思是,孩子的世界裡,本來沒有那麼多的壓力。但是孩子的壓力往往來自於父母的發脾氣。父母由於各種各樣生活的、工作的、金錢的、人際關系的問題發脾氣。很多時候怒火會遷移到孩子身上。這叫二手壓力。
正如上面大腦發育的原理所講的一樣,長期在這種壓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最後肯定也會感染這種焦慮,暴躁和情緒化。
但是平靜這種人性的特質,一樣也可以遺傳。心理學叫做「非焦慮臨在」。當父母平靜的時候,當每次情緒化的孩子都有一個「非焦慮臨在」的父母在旁邊陪伴的時候,他就會安心。就會感到安全,壓力的皮質醇就會馬上得到緩解。
因此,我們做父母的,要成為孩子的「非焦慮臨在」,他們願意在我們身邊,覺得安心,覺得高興,願意在我們懷里,願意跟著我們開心。而不是見到我們就緊張,就躲避,就出汗!
由於我們做到了「非焦慮臨在」,家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個最安心,最安全的地方。
樊登還是書中給出家長一個重要的建議:
管好你自己!
假如不願意讓孩子看手機,最好的辦法就是你自己不要一天到晚看手機!
還有好的其他的內容,就不在一一列舉了。
009小結
1、大腦由:前額皮質、杏仁核、海馬體組成。
2、發脾氣,壓力大,會讓本來應該藏起來的杏仁核跳出來工作,分泌大量的皮質醇以應對這種挑戰。要麼戰斗,要麼逃跑。但是皮質醇對於前額皮質和海馬體都有副作用。
3、本著愛孩子的初心,盡量給孩子鼓勵,給他們安心和信心,讓他們少一些承受壓力的損害,讓他們原理有害壓力的損害,讓他們能夠控制自己的大腦,把壓力變成促進自己進步的正向壓力。
這本書,我應該重讀一遍!很多很多的道理,其實就是針對我的。
② 《正面管教》聽書筆記-來自樊登讀書會
「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如果感到痛苦,那麼你的方法肯槐亮碧定是錯的。」但是,生氣和痛苦是兩回事,痛苦是指孩子成為了一塊心病。
孩子的問題,比如,不守時、喜歡吃零食、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和父母對著干,打游戲上癮等。每些事都讓父母沒法解決,讓父母痛苦。
正面管教是指「積極的紀律」,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有紀律性的環境,這個紀律性的環境帶來是積極的-和善而堅定。讓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是愛他的,並且孩子跟著父母能夠學會特別多的關於在這個社會上的生存技能和與他人互動的方法,就達到了正面管教的目的。
我們培養孩子最重要的目標是培養孩子七項感知能力的技巧。
1. 對個人能力的感知力,就是感覺這事我能夠行。
2. 對個人在重要關系中價值的感知力,我的貢獻是有價值的,大家需要我。
3. 對生活中的力量和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4. 內省能力,能理解個人的情緒,並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 人際溝通能力,善於和他人合作,並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6. 整體把握能力,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力、靈活性和正值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後果。
7. 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長久以來的實踐證明,只有在和善而堅定、有尊嚴、受尊重的氛圍中,學習具備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價值的生活技鉛舉能,培養出責任感,孩子才能具備以上七項重要感知和技能,從容面對人生的諸多挑鍵腔戰與議題。
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方式。
1. 嚴厲。其實,用嚴厲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其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孩子只是短暫地好一下,然後會繼續自己的行為。嚴厲管教會帶來四個後果,1. 憤恨。孩子覺得你欺負他,就恨;2. 報復。你不讓我鬧,就想辦法在別的情況下給你報復,你不給我面子,我就不給你面子。3. 反叛。就是孩子會做地更凶。4. 退縮。我在你面前不做,我悄悄做。嚴厲的方法還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自律感缺失、責任心差。一個人的自律性是來自自己的自尊水平,嚴厲的方式會大幅下降孩子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越低,孩子就越沒有自律性。很多父母為了孩子打游戲的事情玩命,從孩子手裡搶游戲機,將手機扔掉,或者將玩手機作為一個獎勵等。這些方式其實都是不斷地將孩子的自尊水平拉低。就是孩子會認為他自己是沒有主宰能力的人,他說什麼都不算。唯一的就是取悅父母或者和父母鬧,這樣才能夠得到父母的許可。自尊水平越低就沒有自律性。
有些孩子考上名校的背後是父母一直以來連哄帶騙,帶罵,帶打上了大學。但是,上了大學之後,孩子就放開了放縱,可能後果會很壞。
2. 驕縱。父母也沒有辦法,父母就說隨他吧,天性。就是孩子把別的孩子揍了,不用管;如果別人把自己的孩子揍了,就不行。有些孩子在各個場合都是鬧,父母說天性。這種驕縱的方式會使孩子沒有自信。你看起來非常開心,其實內心沒有自信,因為,自己不清楚自己的行為邊界在哪裡,很迷茫,好像父母都能夠包容。反而這樣,孩子會有成癮性人格。特別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愛,因為父母給自己的指導特別少。
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強,但是解讀能力很弱。比如家裡生了一個小妹妹,媽媽會花更多的時間來照顧小妹妹,哥哥感知到了,媽媽的愛被分到了小妹妹身上,但是他怎麼解讀呢,他就是想我也要讓他們照顧我,我也要像小妹妹一樣,比如,孩子尿床,便便拉在褲子上,不好好吃飯,生病。用各種方法來獲取父母的注意力。很多孩子對於父母的解讀都是錯誤的。父母對於孩子而言應該更加像導游,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是陌生的,不知道各種為什麼,而父母要把這些事解釋,要樹立邊界。那要做到有邊界,同時那麼不能嚴厲的方法,就是「正面管教」。
3. 正面管教。判斷一個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最重要看。a. 是否做到了和善而堅定,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了無條件的愛,並且又有邊界;b. 有沒有給孩子帶來歸屬感(知道自己有人愛自己,爸爸媽媽是無條件愛自己的)和價值感(孩子自己認為自己是特殊的,自己是有價值的)這兩種感受是最重要的感知,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是在尋求歸屬感,如果一直不去安慰他,其實嬰兒內心會特別焦慮,這樣的焦慮會在結婚之後釋放出來,沒有滿足的歸屬感和價值感都會轉化成大量的爭吵;c. 教養的方法是否長期有效。嚴厲的管教只有5分鍾有效,所以父母應該考慮,孩子離開自己之後是否有效。d. 有價值的社會和生活技能以及良好的品格。通過教養方式,能夠傳遞有價值的社會和生活技能以及良好的品格。
如何做到和善而堅定
案例:孩子和父母頂嘴時,有些父母生氣地將孩子拉到一邊-嚴厲;有些父母說隨他去吧-放縱;有些父母轉身先離開了,父母的意思是,我可能不能要求你尊重我,但最起碼,我要尊重我自己,我現在感受不到孩子對我的尊重了,我現在需要冷靜下。這其實是讓父母自己先冷靜下來,一個生氣的父母是沒法做到和善而堅定的。這個時候父母可以轉身離開,孩子會想父母是不是生氣了,然後過一會兒過來說,寶貝,我很抱歉剛才生這么大的氣,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是我不能接受你剛才的做法,今後,當你不尊重我的時候,我都會暫時走開一下。最後一句話就是設立了規矩,告知孩子自己不是生氣,是不能接受這樣的做法,雖然我愛你。接下來說,我愛你,我願意和你在一起,因此,當你覺得你能做到尊重我的時候,你就過來告訴我,我會很樂意地和你一起找出處理怒氣的方法,然後我們可以一起集中精力找出對你我都尊重的解決辦法上。這就是心平氣和。
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孩子在和你學習,如果你能夠穩住自己的情緒,你如果能夠用建設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孩子很快就會學會,在制定規矩的過程中,一定要要求孩子加入進來。例如,孩子玩手機的事情,就是應該公開討論的事。是因為心中有愛,所以,孩子在刪除游戲中所有道具的時候會不猶豫,孩子會把心放在父母身上,其它都是外在的東西。在討論玩游戲的時候,邀請孩子一起加入制定規則,用平穩的態度,就能夠做到溫柔而堅定,比如一天玩半個小時,或者十局。
學習溫柔而堅定的工具。
1. 自尊,一個父母肯定孩子是培養孩子自尊很重要的方式,但是,很多父母用長者的角度來說,比如,孩子,很好!這些話都不是幫助孩子提升自尊水平,這些話會讓孩子覺得他是依附於孩子,而真正的自尊是讓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價值感。比如,「你今天能幫我做這件事,我內心非常感激,因為你做的事就是關心,我能夠感受到你對爸爸的愛。」這才是能夠調動孩子對自己所做行為價值感的感受,所以,教會孩子尊重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2. 贏得還是贏了,我們是要贏得孩子還是要贏了孩子。很多父母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就坐在後面看,就是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將作業做完。當你總是要在各個環節贏了孩子,甚至長大之後娶誰,嫁誰,工作,出國都要自己說了算的話。這個時候孩子就習慣做一個輸家。
什麼是贏得,需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和他之間是愛的關系,需要讓孩子認識到任何事都可以問自己的父母,尊重父母的意見。贏得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是同理心的傾聽,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可以說,打碎這個玻璃杯確實挺心疼的,不過沒有關系,沒有傷到人是最重要的,我們幫你收拾,爸爸小時候也犯過這樣的錯,爸爸也曾經把東西打碎過,打碎東西特別害怕,從這件事我們學會什麼呢,學會小心一點,那咱們有哪些方法可以小心呢,然後開始討論方法。
我們需要將孩子每一次犯錯都變成一個學習的機會,而不是把每一次犯錯都變成一個譴責的機會。
有時候孩子犯錯,有些父母就會說,「跟你怎麼說的,你就是不長記性。」然後罵一頓,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和孩子劃清界限,這樣做的潛在含義就是不想和孩子一起承擔結果。父母會說我又沒有做錯,我都教過他了,不斷強調孩子不聽話。其實父母應該共同和孩子一起承擔結果,因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是孩子的監護人,所以,急於劃清界線是不成熟的表現,是自己怕受到譴責,自己內心中失去一個杯子,自己童年就是這樣過來,當發生事情的時候,心裡就知道,這個時候有人要被罵了。這個時候最好不是我自己被罵,讓孩子背負負罪感,最關鍵是孩子並沒有學會什麼,所以,自己還不成熟。這個時候孩子唯一學會的就是別惹我爸,但是沒有學會必要的生活技能。要把每一次孩子犯錯的過程當成是學習的機會。其實孩子在家裡犯了錯,也是一個學習機會。
3. 我們要在教育中學會道歉,我們和孩子都要學會道歉。道歉的步驟:承認-和好-解決。任何一個家長也難免犯錯。
4. 教會孩子社會價值。14天修復理論,每天做一件善事,14天後抑鬱症好了。試著為別人做一些事,其實是非常快樂的事情,因為自我認同度提高了。做好事的比不做好事的要輕松。關於信心。行為失當的就是喪失信心,從而感受不到歸屬感,也感受不到自己獨特的價值。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回歸原點,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如果一個孩子小時候從小缺乏歸屬感,會出現什麼樣的行為呢。我們還需要區分孩子的不良行為和他犯的錯。比如,一個三歲的孩子打破東西,這不是不良行為,這是正常行為。
不良行為:
* 尋求過度關注,有些孩子永遠要媽媽盯著。這些孩子會出現苦惱、大喊大叫和分離焦慮。
* 尋求權力,家庭中會出現權力爭奪,讓我干一個事,我非不。在家庭中,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應該是和孩子商量,做決定的還是父母,因為孩子認為父母都是為他好,這個感情是在3歲之前打下來的。
* 報復,過了尋求權力這個階段之後,就會報復,比如,亂花錢、破壞家裡的東西、故意不讓你睡覺等讓父母不舒服。
* 自暴自棄,往往是10歲之後。孩子做任何事就是無力感,我就不會,我就不好看,消極抵抗。這四件事如果童年時期沒有解決好,長大之後就會表現出來。
如何識別這些不良行為
* 從內到外的方式。從內是關注自身的感受,如果孩子讓你惱怒、著急、內疚和煩惱,那麼孩子的目的就是尋求過渡的關注;如果感覺到威脅,就是孩子想要主導,你也想主導,受到了挑戰,激怒和打敗,那麼孩子的目的是尋求權力;如果你感到受到傷害,難以置信,憤怒,那麼孩子的目的可能是報復;如果i覺得絕望、無助,那麼孩子很有可能是自暴自棄。如果任由自己的感覺支配自己,那麼你也會自暴自棄。
* 從外到內的方式。從孩子的身上尋找線索。如果你讓孩子停止某一種行為,你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反應,來判斷孩子是哪種偏差行為。a. 你讓孩子停止,孩子停了,不過過了一會兒,又繼續了,這是尋求關注。b. 若你要求孩子停止,孩子繼續他的不良行為,並且可能引起消極抵抗,這會升級成對孩子的權力斗爭。c. 若孩子用傷害性的話來攻擊你,那麼這就是報復。d. 如果孩子很消極,希望你快點放棄,不要打擾他,比如,在班上經常出洋相,這就是自暴自棄。
如何解決這些偏差行為,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和孩子建立感情,要表達你對孩子的欣賞,要更多關注他的優點,需要表揚他,要讓他知道,爸爸媽媽對他有無條件的愛。
* 對於尋求過渡關注的孩子,可以給予一些特定的任務,這樣他會去關注任務,不會過多關注你;擁抱他;與他創造一些特別時光,比如,一個星期就是媽媽陪你玩,誰也不能打擾,在有打擾的時候,父母可以很誇張地說,這是我們的獨特時光,請不要打擾,這種感覺特別好。你們有獨特時光,孩子內心非常確定,爸爸非常關注他,所以,不會輕易打擾;可以約定一些暗號;避免特別的服侍,如果父母對孩子有特別的服侍,孩子對任何東西都有要求,那麼這個孩子就會過渡索取,甚至永無止境。給孩子正常孩子有的就行了;還可以不說只做,不要忽略他這個人,而是應該忽略引起你過度關注的行為,帶他進行下一步要做的事,比如,要求刷牙、洗臉,他就不去,那就撓撓癢癢,帶著他去就好了。不需要將事情放大。
* 對於權力爭奪的行為。最有效的就是退出,不跟孩子進行權力的爭奪,這就代表權力感的喪失,退出先冷靜,再一起解決這個問題。你需要確定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規定孩子的行為。
你若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你需要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去整理廚房的話,我就不會去做飯,那麼,我們只能吃剩飯。需要和孩子一起面對不能達成一致的結果,這不是懲罰,這是自然結果。我們需要區分邏輯結果和自然結果。邏輯結果經常被很多父母演化成了懲罰,如果成績不好就取消這次的旅遊,這會讓孩子認為這破壞了愛,而是索取、交換的關系。請記住,用一些東西交換孩子的一些正確行為是非常糟糕的。
應該用自然後果,如果不做飯,那我們就沒有飯吃;中午忘了便當,就不要吃了。需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有原則和底線,一旦邀請孩子用創意的方法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的話,孩子會很有創意。參考《第三選擇》。尋求權力的孩子,往往是認為父母不愛他,所以,父母要經常說出愛。因為,孩子認為和父母的關系要麼是斗爭的關系,要麼事討好的關系。
* 對於報復的行為。不還擊。比如,孩子將你沙發撕破,你扔了他的書包。父母先不要和孩子一般計較,不要還擊。始終保持友善的態度。反映情感,可以問孩子,你這樣做,是不是內心很痛苦,我覺得你受到了忽略,你才會做這樣的事。這樣的話,孩子的報復行為就會減少,再商量如何解決。
* 對於自暴自棄的孩子,我們應該花時間來訓練孩子,比如,教孩子很多方法,讓他做簡單的任務,他完成一點就給予足夠的激勵,不要在完成一步之後就提出很高的要求,這會讓孩子有很強的挫敗感,就肯定現在做的事情,有些小成功,足夠的肯定,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優點。參考《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叛逆的孩子都進入了自暴自棄這個階段。
正面管教的工具:
1. 積極的暫停。在大家鬧僵時,可以喊:「暫停!」。需要花時間訓練,和孩子解釋積極的暫停不是為了懲罰誰,而是讓我們快速恢復狀態;讓孩子自己設立暫停區,比如棕櫚樹下,說在棕櫚樹下靜靜。或者發火的時候,到外面走走;事先和孩子們商量好一個計劃,如果他們好起來以後,如果問題還存在,緊接著就需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積極的暫停是為了解決問題,不是懲罰,不是說,你站著別動!而是有一個區域能夠冷靜下來,然後就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兩個工具。
啟發式問題,你剛剛做這件事的時候,心裡是怎麼想的,你覺得我們是怎麼樣把這件事解決了。要找照顧到大家的情緒,你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嗎?盡量少用為什麼,因為,為什麼會很容易解讀成是譴責,而是發自內心地想要幫助孩子,問這個問題。
鼓勵和贊揚,表揚並且說為什麼。我們的一句話坑會讓孩子產生完全相反的行為方向。
什麼是塑造孩子良好行為的方法,我們要更多肯定動機和過程,而不是簡單肯定結果。若只是簡單肯定結果,孩子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做對了,下次不一定會這么做了。若肯定了,那麼孩子下次就明白了。
2. 家庭會議。每周一次;決定在全體一致下決定,若一個人不同意,那麼可以溝通,但是還不行,就擱置;下周活動的討論;家庭會議的最後一項就是用來計劃下周的娛樂活動。這樣,孩子就會非常期待參加家庭會議,並且家庭會議可以以一個游戲的形式來結束,比如一起吃蛋糕,吃冰淇淋等。開會的時候,一定要正式,比如主持人、秘書、時間官和流程。這讓孩子有儀式感。
為單親家庭的一段話,單親家庭不是失敗的家庭,在中國單親家庭佔有的比例非常高,孔子和孟子也是單親家庭。單親家庭只是有了不同的選擇,有沒有問題主要是單親家庭中父母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的,如果父母能夠正常、開心、冷靜面對這件事,這個孩子不會有很大問題。若父母認為自己失敗了,才會對孩子有影響。
重點:
1. 一定要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孩子從小到大難免會犯錯,一次犯錯,兩種好處,加強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其次,就是讓孩子增長經驗。
2. 你能夠做到和善而堅定,是因為你對孩子有無條件的愛。孩子出現什麼樣的問題,你都會接納。
3. 通過這樣的方法,我們終於能夠幫助孩子打造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你要讓孩子意識到,事情的發生都很正常,當有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時,我們自己會選擇怎麼樣解決這些問題。並且我們對周圍的人都有足夠的愛心,大家能夠日子過地更加愉快和開心。
4. 一定要在平靜的時候處理問題,而不是激動的時候被自己帶跑。對孩子寬容一點,對自己也寬容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