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聽書 » 養生之道聽書版

養生之道聽書版

發布時間: 2025-04-09 14:35:35

『壹』 贊美蘇軾的文章

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里見。但蘇東坡的儒學境界並不高,但在他處艱難的環境中,他的人格是偉大的,像他在黃州和後來在惠州、瓊州的一段。那個時候詩都好,可是一安逸下來,就有些不行,詩境未免有時落俗套。

東坡詩之長處,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靜不如王摩詰,其忠懇不如杜工部。他們(蘇氏兄弟)的學術因罩上一層極厚的釋老的色彩,所以他們對於世務,認為並沒有一種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標准。他們一面對世務卻相當練達,憑他們活的聰明來隨機應付。

他們亦並不信有某一種制度,定比別一種制度好些。但他們的另一面,又愛好文章辭藻,所以他們持論,往往渲染過分,一說便說到盡量處。近於古代縱橫的策士。

出自錢穆《國史大綱》。

(1)養生之道聽書版擴展閱讀

歷史對蘇軾的評價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葯、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

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從文學史的范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由於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

當然,這種範式更適用於士人遭受坎坷之時,它可以通向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性的人生境界,這正是宋以後的歷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後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

蘇軾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巨大的聲譽,他繼承了歐陽修的精神,十分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才。當時就有許多青年作家眾星拱月似的圍繞在他周圍,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

再加上陳師道和李廌,又合稱「蘇門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儀、唐庚、張舜民、孔平仲、賀鑄等人,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蘇軾影響。

由於蘇軾的成就包括各種文學樣式,他本人的創作又沒有固定不變的規范可循,所以蘇門的作家在創作上各具面目。黃庭堅、陳師道長於詩,秦觀長於詞,李廌以古文名世,張、晁則詩文並擅。同時,他們的藝術風貌也各具個性,例如黃詩生新,陳詩樸拙,風格都不類蘇詩,後來黃、陳還另外開宗立派。

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就馳名遐邇,在遼國、高麗等地都廣受歡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蘇軾作品的流傳,但是禁愈嚴而傳愈廣。到了南宋黨禁解弛,蘇軾的集子又以多種版本廣為流傳,以後歷代翻刻不絕。

『貳』 作為中老年人,你更願意接受數字閱讀的方式讀書嗎主要看什麼類型的內容

我爸作為中老年人,他還是很喜歡新鮮事物的,所以他更能接受數字閱讀的方式讀書,覺得很方便也很快捷。

根據他的讀書經驗,在閱讀類型及方式方法上我總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



1。少而精,有韌性。一般來說,老年人閱歷豐富,可以學習的面很廣,可以閱讀的書 很多,但各人的經歷、興趣不同,不能盲目攀比,一定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從自己的特 點和長處出發。
寧可少點,學得慢點,時間長點,也不要一下子面面俱到去學系列課目, 「貪多嚼不爛」,不僅難「消化」,而且身體也「受不了」。 但少、慢、長,就要有靭性,在 學習的征途上要不怕挫折,堅韌奮斗。
魯迅先生就是個「深沉的韌性的戰斗」典範,他一 生中著作、譯著和書信,總數達700萬字,直到臨終前兩天,還在寫《關於太炎先生二三 事》。他堅靭不拔的毅力和頑強奮斗的精神,是老年人學習的榜樣。充分發揮自己分析、 研究能力強的特點,養成愛動腦子的習慣,碰到難點不泄氣,始終樂觀、頑強地學習,這 既是一種學習的精神,也是老年人學習的首要方法。

2。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老年人學習既要少而精,又要廣而博。專精與廣博是辨證的 統一,是相輔相成的。既要結合自己幾十年積累的知識潛能,專一精深地學習,又要善 於向別人學習、向社會學習。
博學可以多才,識廣才能覺深。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借鑒 他人失敗的教訓,舉一反三,增長自己的智慧、學識。 這是老年人學習的又一條有效的捷 徑,可行的方法。



3。個人奮進,相互學習。
在學習的道路上,個人發奮努力,獨立鑽研是學有所得的首 要方法。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要真正學習專精廣博,還必須開展相互學習。「三人 行必有我師」,老年人應注意相互學習,發揮群體效益。 當今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生 活日新月異,老年人學習更需講究「群體效益」。
在個人奮進的前提下,開展互補互濟, 相互學習,才能百尺竿頭,更上一節。這是取得學習成效的可靠方法。

『叄』 揚州名人資料

護他們的利益,板橋宰濰期間勤政廉政,無留積,亦無冤民」, 深得百姓擁戴。 濰縣富商雲集,人們以奢靡相容,鄭板橋力倡文事,發現人才,留下了許多佳話。1747年,滿洲正黃旗人、侍講學士德保主試山東,板橋同在試院,相與唱和。1748年,乾隆 出巡山東。鄭板橋為書畫史,參與籌備,布置天子登泰山諸事,卧泰山絕頂四十餘日,常以此自豪,鐫一印章雲乾隆柬封書畫史」。1749年,五十七歲,饒氏所生之子又於興化 病歿。與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園。重訂<<家書>>、<<詩鈔>>、<<詞鈔>>,並手寫付梓。1750年撰<<板橋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狀元橋,作<<文昌祠記>>。1751年, 五十九歲,作<<難得湖塗>>橫幅。1752年,主持修濰縣城隍廟,撰<<城隍廟碑記>>。在<<文昌祠記>>和<<城隍廟碑記>>里,板橋力勸濰縣紳民修文潔行」,在濰且百姓間產生了 相當大的影響。同年,與濰縣童生韓鎬論文,並作行書七言聯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鄭板橋在濰縣任上著述頗多,其<<濰縣竹枝詞>>四十首尤為膾炙人口。 五、再次賣畫揚州 民於順處皆成子,官到閑時更讀書」。官濰七年,板橋無論是在吏治還是詩文書畫方面都達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為時所重」。 板橋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場的種種黑暗,立功天地,字養生民」的抱負難以實現,歸田之意與日俱增。1753年,鄭板橋六十一歲,以為 民請賑忤大吏而去官。去濰之時,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畫像以祀,並自發於濰城海島寺為鄭板橋建立了生祠。 去官以後,板橋賣畫為生,往來於揚州、興化之間,與同道書畫往來,詩酒唱和。1754年,鄭板橋游杭州。復過錢塘,至會稽,探禹穴,游蘭 亭,往來山陰道上。1757年,六十五歲,參加了兩淮監運使虞見曾主持的虹橋修禊,並結識了袁枚,互以詩句贈答。這段時期,板橋所作書畫作品 極多,流傳極廣。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橋卒,葬於興化城東管阮庄,享年七十三歲。板橋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鄭墨之子鄣田嗣。 畫 鄭板橋善畫竹、蘭、石、松、菊等,而以體貌疏朗、風格勁健的蘭竹最為著稱。他主張不泥古法,師法自然,極工而後能寫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繪畫三階段說,把深思熟慮的構思與熟練的筆墨技巧結合起來,板橋畫竹以草書之中堅長撇法運之」,收到了多不亂,少 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的藝術效果。板橋所畫之竹氣韻生動,形神兼備。意在筆先」趣在法外」。板橋畫蘭,多為山野之蘭,以重墨草書之筆,盡寫 蘭之爛漫天性。板橋畫石,骨法用筆,先勾出石的外貌輪廓,有時配以蘭竹,極為協調統一。鄭板橋的畫給當時清代書壇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廣大知識分子, 勞動人民視為珍寶,不惜重金爭購,廣為流傳。 鄭板橋畫扇 相傳,清朝的鄭板橋在晚年時,曾在濰縣當縣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趕集,見一賣扇的老太太守著一堆無人問津的扇子發呆。鄭板橋趕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見扇面素白如雪,無字無畫,眼下又錯過了用扇子的季節,自然也就沒有人來買了。鄭板橋在詢問的過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貧困,決定幫助她。於是,鄭板橋向一家商鋪借來了筆、墨、硯台,揮筆潑墨。只見冉冉青竹、吐香幽蘭、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飛到扇面上,又配上詩行款式,使扇面詩畫相映成趣。周圍的看客爭相購買,不一會兒功夫,一堆扇子便銷售一空

熱點內容
現代言情全文免費完結小說 發布:2025-04-27 08:43:07 瀏覽:460
推薦回到明朝的小說 發布:2025-04-27 08:42:54 瀏覽:253
好看的言情小說愛格的 發布:2025-04-27 08:18:30 瀏覽:118
太後與太監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4-27 08:16:15 瀏覽:146
有關末世喪屍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4-27 08:16:07 瀏覽:261
現代言情小說回憶 發布:2025-04-27 08:13:19 瀏覽:282
男主很渣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4-27 07:52:53 瀏覽:371
王爺的小說排行 發布:2025-04-27 07:52:19 瀏覽:550
相親總裁系列小說推薦 發布:2025-04-27 07:29:37 瀏覽:124
小說穿越重生推薦 發布:2025-04-27 07:13:47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