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房有術免費聽書神秘
❶ 20220405聽書筆記:什麼是戲劇製作人
戲劇製作人,是觀眾的窺探者,是戲劇游戲的製造商;我們要研究用專業的技術手段,把觀眾帶到游戲中來,我們要負責在舞台和觀眾之間建立通道、通路 ——這就是戲劇製作人的本質。
不是「製片主任」,而是總設計師
我經常面臨這樣一種誤解:戲劇製作人就是「製片主任」,要負責「找錢、攢人、平事兒」;我們既是財務、商務、劇務,又是銷售、宣傳、票務,還可以是經紀人、保姆和後勤。總之,操心劇組的一切瑣事、行政事務,似乎唯獨不用操心戲劇藝術本身——對了,甚至有些戲劇專業院校的教材,也是這么寫的。
真是這樣嗎?恰恰相反。
在我的工作和經驗里,戲劇製作人最核心的能力和職責,是用我們的判斷、思考、和執行力、組織力,去選劇本、找導演、挑演員、搭建一支劇組、把人們凝聚成一個團隊,來共同成就一個能夠影響觀眾的作品,想盡一切辦法,保證內容的安全,以及實現安全的生產,和生產的品質,最終讓作品走進劇場,觸達和影響到觀眾。
可以說,戲劇製作人得左手捏著「安全紅線」、右手緊緊拉著「品質金線」,一部戲能不能問世,它最終的完成度有多高、 能不能給觀眾交上一份 漂亮的答卷,關鍵就在於戲劇製作人是否把控住了上述的一切要求。
我舉個例子。
很多人應該聽說過央華版《如夢之夢》,知道它是一部十年長演不衰的現象級作品,也聽說過它有一票難求的現象。其實這個劇本早在20年多前就寫出來了,只是它的製作成本非常高,在10年前的中國戲劇市場上,當我和央華決定製作和實施它的時候,很多人說,那一定是你瘋了。
但是我看完劇本之後,我發現《如夢之夢》傳達的東西,就是當時的中國戲劇觀眾需要的情感內核,於是我賣掉了自己的一些房子,下決心把這部戲開發出來,當時我的好朋友、前央視著名主持人張越就說:你這是不是在做一場豪賭呢。
這還不僅僅是錢的問題。《如夢之夢》長達8小時,31個演員總共要塑造100多個角色,這意味著一系列龐大的工程:
它的舞台組合,如果你去過現場會發現,它可能是六到八部甚至10部戲的舞台體量,;
演員們,不管是大明星,還是普通演員,我得一個一個去面談、用心去談,在各種判斷之後,拍板或者是遠離;
重要的技術創作者,例如我們的美術指導、技術設計師、服裝設計師,比如說葉錦添老師,我必須一個一個去仔細溝通、去邀請;
整支劇組建立之後,我們要引領、把控戲劇項目,既支撐導演,又調動導演、 演員、技術團隊、運營團隊等各環節人員的緊密合作,包括演員檔期在工作中的安排?排練的時間和內容怎麼分配?
包括預算如何做細節控制和整體把握,包括各種巡演城市的對接……像這樣的問題,我和我的團隊每天要解決上百個。
還有,我必須能懂得導演在做什麼,也要懂得導演在哪些地方可能會需要我的幫助,必要的時候,我既得當導演的鏡子,也要當演員的鏡子,要從大局出發來認識、判斷問題,還要做到能跟導演、演員在藝術創作的層面以及在性格的層面,進行有效溝通。
此外,還有資金如果出問題,演員如果有情緒,劇組如果出了安全事故,宣傳口徑如果出了風波.....這些瞬息萬變的情況,無論在觀眾看得見、看不見的地方,任何一個細枝末節都有可能掉鏈子,那麼,這么多問題涌到面前,誰來最終負責,誰來用行動為負責做努力,才能夠做到最終拍板。
在央華的項目里,這個負責的人,就是製作人——所有的事,到最後都是製作人和製作團隊的事,我們必須提供戲劇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更重要的是,戲劇的創作過程面對的永遠是「未知」和「不確定」,製作人還要在團隊中凝聚共識,幫助整個團隊制定規則,帶領團隊面向未知的領域——所以,如果還把戲劇製作人等同於「製片主任」,無疑是在給整個戲劇行業「降維」。往大了還可以這么說,中國的戲劇行業能否蓬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就取決於能否涌現出一大批藝術判斷力、手藝高超的戲劇製作人。
在舞台和觀眾之間建立通道
我一直認為,做戲劇,其實是一門技術工作和手藝活計。
再艱澀的主題,都要用愉悅的、美好的手段把它呈現出來,讓觀眾從坐下來的第一秒鍾,到最後一秒鍾,都不想要離開,就像進入夢境。你得讓觀眾願意欣賞、接受,為了你的這份手藝而買單,別的都藏在後面。
這門手藝活,當然需要匯集不同分工的戲劇工作者,凝結他們的集體智慧和共同努力,把心中的情感化為支撐舞台的力量,去打動觀眾。
那麼,在這股集體智慧當中,我們戲劇製作人的手藝體現在哪裡?
一句話:在舞台和觀眾之間建立通道。
編劇的工作是寫好劇本,導演的工作是把戲導好,演員的工作是演好角色,所有人的工作,都相當於提供生產要素、生產流程,而製作人的工作,就不僅僅要把這些要素和流程統領起來,還要把握住藝術的統一品質,同時又要考慮到這些品質和高度與觀眾的結合度,而這些結合度實際上就是商業平衡的實現方向,這裡面,充滿著選擇和判斷,也充滿了我們自己的行動和組織。
比如,我去歐洲看戲劇節,發現優秀的戲劇導演特別多,但是怎麼挑選最合適的、能夠適合我們創作要求的那位?
具體來說,我就得判斷導演的動機,看導演到底是沖著戲來,還是沖著錢來,如果對創作問題不怎麼關心,只是為了簽完合同,用完任務的心態來導戲,那這部戲失敗的概率就會很大。
再比如挑選演員,在央華創作的連台戲劇《雷雨》《雷雨·後》里,我邀請了何賽飛老師來擔任主演,按一般人的理解,何賽飛老師應該演太太「繁漪」,但我卻建議讓她飾演「魯侍萍」,因為我分析,魯侍萍是一個讓周朴園在心裡懷念了一輩子的女人,她一定是充滿了獨有的女性魅力,而不是簡單的苦大仇深的老媽子,而且,《雷雨》的劇本里明確地暗示了,魯侍萍應該是一位江浙一帶的人——因此,讓何賽飛來飾演「魯侍萍」,不僅會非常動人,而且會更加准確。
還有,在製作人眼裡,任何一個人、一件事擺到面前,我都會想,如果Ta跟我眼下的這部戲產生關系,那麼,它的關系是什麼,它適不適合出現?如果能出現,它應該出現在什麼地方?在整體氣質上,它是否合理?如果用錯了,它會帶來什麼問題?——這時候,考驗的就是製作人在戲劇駕馭上的大局觀。
比如在2013年《如夢之夢》首演前的創作中,其中有一場戲在天仙閣,當時著名演員金世傑也出現在這場戲中。在創作的中期,來了一個茶葉的贊助商,說你只要讓我把茶葉放在這個桌子上就行了,我給你30萬。
當時為了做《如夢之夢》,我們的經費極其緊張,聽說有贊助,我本來是開心的,可是在簽約當天,我一看,是普洱茶,這就不能用了——上個世紀20年代,普洱茶還是雲南本土的人士喝的東西,當時並不能進入當時上海最高檔的社交環境。當時三教九流的頂層人物,喝的應該是龍井,或者是猴魁,——這30萬當時有輸血的功能,但我們依然不能要,放上去,它就是對藝術的「真」的背離,我不能接受,所有的演員也不能接受。
央華的作品,從《陪我看電視》《如夢之夢》《北京人》《冬之旅》,到《猶太城》《雷雨》《雷雨後》《新原野》等等,都是按照這樣的標准做出來的,這是央華十幾年來做內容永遠不敗的准則。
這並不是我驕情,或者堅持我個人的某種志向,而是說,這就是「在舞台和觀眾之間建立通道」的根本原則和需求——只有這樣,觀眾才能信任導演、演員,與舞台產生共鳴和共情。
從這些例子也能看出來,如果你問我,一個戲劇製作人的職業要求是什麼?我會說,你必須具備足夠的藝術鑒賞力和判斷力、足夠的商業嗅覺和商業道德,以及商業道德和戲劇的關系,你的能力天平兩端,一端放著藝術,另一端放著商業,不能失衡。
同時,身為製作人,就是在不斷用自己的思考、判斷、品位,來推動、建立文本與演員的關系、演員與觀眾的關系、觀眾與劇場的關系,打開心靈的互動和交流。
畢竟,戲劇最後一個句號,是劃在觀眾的掌聲上。觀眾不認可,我們的工作就沒完成。
有人說,我在中國市場上重新定義了「戲劇製作人」這個職業,這個我完完全全擔當不起。但是,如果這個行業正視戲劇製作人的角色、作用,我相信,這對中國戲劇的發展將會大有幫助。
以上,就是我對於什麼是戲劇製作人的一些心得,不管你是不是戲劇從業者,我都希望這本書《一切為戲劇》,能為你帶來一點點不同的人生感悟。
我也相信,就像得到開創了知識服務平台一樣,可能在各個領域都在涌現出像戲劇製作人這樣的新工種,希望我們身上的這些經驗、心得,對你所在的行業能帶來一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