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聽書積極心理學
『壹』 堅持每天聽書,我收獲了什麼
一.聽書,我的收獲
聽書改變了我。我聽的每一本書都讓我有收獲。聽書對我的改變很大,它開闊了我的視野,還糾正了我很多錯誤的想法。現在,我先把我聽過的書列出來,再把我的收獲寫出來。
我把我的一部分收獲列出來:
1.《韭菜的自我修養》
聽了李笑來老師的《韭菜的自我修養》後,我認識到做交易的周期要長,交易頻率要低。做投資要有長遠的眼光。
如果我做期貨也有他那樣的眼光和定力,我的利潤會非常豐厚!
2.《把時間當作朋友》
聽了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作朋友》後,我認識到數碼產品和汽車貶值快,要買就買二手的。買二手能省下很多錢。
3.《請停止無效的努力》、《窮忙,是你不懂梳理人生》、《生命的重建》
我聽了《請停止無效的努力》、《窮忙,是你不懂梳理人生》、《生命的重建》這三本書後,認識到心理學課程對人的影響很大。這三本書的作者都是學習了心理學課程後,人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學習心理學課程能讓你了解自己,從而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我也要學習心理學課程。我也想了解自己。
4.《生命的重建------治癒你的身體》
聽了《生命的重建------治癒你的身體》這本書後,我認識到思想與身體的關系。每一個有害的想法都會使身體相應的部位生病。
每天覺得時間不夠用的人會產生焦慮,會很容易得偏頭痛和胃病。
5.《潛意識的力量》
聽了《潛意識的力量》這本書後,我認識到每一個思想都會產生一個結果,我要慎言慎行。我每天要對自己說積極的話。
6.《能斷金剛:超凡的經營智慧》
聽了《能斷金剛:超凡的經營智慧》這本書後,我意識到每一個行為都會對將來的結果產生影響。想要未來有好的結果,現在就要做好的行為。
無論現在自己遭遇了什麼事情,都是與自己過去的行為有關。因此,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二.聽書,我的感受
1.如果你聽書不做筆記,你很快就會忘掉
我聽了29本書,只有開始的時候做筆記。也只有做筆記的書,到現在我還記得這本書的內容和結構。其餘的書我都忘記得差不多了。我是聽過這些書,不過我都忘掉了。
經過這一次經歷,我深刻地認識到做筆記是必要的。如果你想留下記憶,你就要做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是真的。
我下次聽書要做筆記。
2.強迫自己聽完一本書是很痛苦的
強迫自己聽完一本書是痛苦的事情。一本書只有一部分的內容是自己想聽的,其餘的都是自己不想聽的。聽自己不想聽的內容真的是一種折磨,聽著聽著,我就會走神。
舉一個例子:我在聽《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這本書。我對作者的經歷感興趣,還有我想知道作者為什麼說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我只需聽完這部分內容就可以了。後面關於如何寫作的內容我不想聽。
既然不想聽,為什麼還要聽完它呢?
因為自己設定的目標是聽完33本書,那麼每一本書都要聽完。所以,我要說到做到。因此,我還是忍受著痛苦,把書聽完。
現在,我認識到是我設定的目標有問題。我沒想好細節。我沒考慮到這一點。當初我認為我要聽完一本書。
3.其實聽書跟閱讀一樣,聽自己想聽的就夠了
現在回想我的聽書經歷,其實聽書和閱讀一樣,聽自己想聽的內容就夠了。聽自己不想聽的內容會走神,聽了跟沒聽一樣。這樣做是浪費時間和精力。
以後,我聽書只聽自己想聽的內容。
聽書改變了我,改變了我很多的想法,從而改變了我以後人生的走向。聽書讓我收獲很大。聽書是輕松和容易的。聽書也可以改變你,你也試試聽書吧。堅持聽書是個好習慣,我會繼續堅持下去。原來有些事情一旦開始了以後就離成功很近了。
1. 《重生八零媳婦有點辣》:這是一部情節深刻、三觀正的小說,女主角憑借自身能力推動故事發展,沒有依賴金手指。
2. 《快穿之大佬又瘋了》、《快穿之反派又黑化了》、《叔知碰,你命中缺我》:這些作品由裸奔的饅頭創作,充滿邏輯性和玄幻元素,探索了豐富多樣的世界觀。
3. 《恰似寒光遇驕陽》《許中螞你萬丈光芒好》《餘生有你,甜又暖》:這些作品出自囧囧有妖,描繪了總裁之間的愛情故事,情感豐富。
4. 《國民校草是女生》《電競大神暗戀我》:這兩部小說都是戰七少的著作,以電競為背景,講述了女扮男裝的故事,充滿熱血和激情。
5. 《狗腿王妃的自我修養》:這是一部古言沙雕文,既有搞笑又有感人情節。
6. 《末世胖妹逆襲記》:女主角依靠獨特的異能,展現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7. 《我家夫君惹不起》:旁白獨具特色,使這部小說顯得尤為獨特。
8. 《女學霸在古代》:女主角帶著系統穿越,金手指不大,主要依靠自身能力。
9. 《撩倒撒旦冷殿下》:這部馬甲文中的女主形象鮮明,男主則有著復雜的性格。
10. 《重生反派女boss》:涉及心理學元素,女主角強硬且有能力。
11. 《快穿之女主只想營業》:類似頭腦特工的設定,女主穿越不同世界完成任務。
12. 《重生之國民男神》:腦洞大開且帶玄幻色彩,邏輯嚴謹,主角的聲音非常迷人。
13. 《天醫鳳九》:這是部描寫強大女主角的小說,故事精彩,書寫質量上乘。
14. 《快穿之女配功德無量》:無PC文,展現了不同的生活視角。
15. 《少帥你老婆又跑了》:男主角一開始可能不受歡迎,但後面會逐漸贏得讀者的喜愛。
16. 快穿短文《快穿系統:渣女和反派才是絕配》《快穿:女配又跪了》:這些都是非常精彩的快穿文。
以上都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作品,我會根據作者繼續尋找他們其他的書籍。如果有好的推薦,也請分享給我!
『叄』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摘抄自簡知•聽書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是美國心理協會主席,被譽為積極心理學之父。在這本書中,詳細地講述了那些困擾我們的心理特性,到底哪些是能改變的,哪些是不能改變的。例如抑鬱症是可以改變的,而暴力基因不可改變。並且,在這個基礎上,作者點明:針對那些可以改變的心理特性,我們是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改變和治療的,但對於那些不可以改變的心理特質,比如說暴力基因,減肥等等的話,我們就要學會坦然接受這些特性,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進而找到一條自我提升的路徑,感受幸福。
選取三個重要的主題分享給大家:第一,我們到底能不能改變自身的問題?怎麼樣面對我們身上存在的問題?接著,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哪些心理特性是可以改變的,哪些是不能改變的;最後,我們看一下作者給我們准備的自我提升方案。我們先來看一下第一個要點:人到底能不能改變那些困擾已久的心理特性問題呢?現代社會,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著一些困擾已久的問題,比如說焦慮、抑鬱、童年創傷等等。這里的話,作者把這類負面心理問題歸類為「心理特性」。比如說,焦慮,你大學畢業之後,一直在北京打拚了6年,租住在幾環外的郊區的小破樓,每天趕早擠地鐵,擠公交上班,所以,你非常渴望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有一輛拿得出手的車。但是,別說房子了,你連首期都交不起,也別說拿得出手的車子,你連一個低配版的小車都買不起。
相比之下,你同屆的朋友混得風生水起,住上了新房,買上了小車,老婆都要生二胎了,而你還一事無成,孤身寡人一個。這時,你感到不安,非常焦慮,你迫切地想要上位,想要改變這個狀態,但是,你又覺得現在競爭激烈,你又退縮了。這種焦慮的情況,讓你一直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慢慢地精神狀態也不好,上班老是出錯挨罵。漸漸地,你的焦慮演變成抑鬱症,你整天鬱郁寡歡,你覺得自己已經膏石無醫了。但是,真的是膏石無醫了嗎?這些焦慮、抑鬱的心理特性問題真的不能解決嗎?我們就要束手無策,等著命運的安排嗎?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在書中作者塞利格曼總結了自己多年的研究經驗,他發現,存在於我們身上的種種特性,有些是可以改變的,有些是不能被改變的。也就是說,大時代當下的我們,即便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負面的心理特性,但也並不是說所有的心理特性都不能改變。下面,就讓我們通過具體的案例來看一下,我們身上的心理特性,到底哪些能改變,哪些不能改變。
我們先來看看「抑鬱」這個較為常見的心理特性。
說到抑鬱,我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現在整個中國抑鬱發病的人是在逐漸增多的。眾所周知的比如說張國榮、喬任梁、崔永元、陸毅,他們都是深受抑鬱症困擾的明星。
除了明星,普通人患有抑鬱症就更為普遍了。因為尋常人家孩子患有抑鬱症,礙於種種原因,他們不願意跟別人傾訴,因為沒什麼人關心,慢慢地他們就開始做傻事了。
就拿我身邊的一個例子來說,我有個女同學曉琳,她剛進入大學的時候很愜意,成績名列前茅,並且在加入學生會不久之後,就交上了男朋友。後來,和男朋友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後,男友出軌,提出了分手。就這樣,她美好婚姻家庭的夢想,就這樣夭折了。她感受非常顫盯手傷心、難過,慢慢地,她開始獨來獨往,沉默寡言,上課的時候,老師說什麼都聽不進去,記憶力衰退得厲害。後來,她發展到在學校里壓根沒法學習的地步,她就主動申請休學回家。
休學回家後,她的父母認為,這孩子就是玻璃心,小題大做,也沒有搭理,只是認為茄嫌這孩子就是失戀了難過一會兒。而曉琳她也沒有對父母說出自己的感受,就這樣,因為父母的不理解和冷淡的對待,她的內心更加難受了。於是則好,她趁周末爸媽外出的時候,在家裡放煤氣。是的,她准備自殺。但慶幸的是,媽媽提前回了家,這才制止了這場原本不可逆的悲劇發生。
也因為這件事,爸媽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於是,在確保曉琳身體無大礙,並徵求了她的意見之後,急忙帶著她去看了心理醫生。
從曉琳的例子,我們可以很清晰地感知到抑鬱症的可怕之處。但是,抑鬱症到底是什麼呢?
作者告訴我們,抑鬱是一種情緒反應,是一種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絕望、挫敗、失落一步步逼近,自己卻無能為力的情緒反應。總的來說,就是強烈的無力感和無價值感。
那麼,患有抑鬱症的人會有什麼行為表現呢?
當一個人處於抑鬱的情緒時,他會整天處於消極的狀態,整個邏輯也都是扭曲的。那種狀態怎麼形容呢?可能在別人眼中,你很了不起、很厲害,過著受人羨慕的生活,但是你還是感覺自己沒有價值,自己沒用,是個無能沒有價值的人。別人就會覺得很不可思議,你明明已經做得很優秀了呀。但是你還是不滿意自己,你覺得自己就是不行。這就是扭曲的邏輯。
然後,因為這些扭曲的邏輯,自己就會整天被消極情緒圍繞,整天鬱郁寡歡。比如說,對什麼事兒都提不起精神,特別想詢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做這個事情或者做那個事情有沒有意義?因為你感覺做什麼都沒意思、沒勁。無論你做什麼,都很難讓你快樂起來,只能等著這個消極的情緒自己消退。甚至不願意見人、不願意和人打招呼,更願意一直宅在家裡。如果非要做什麼決定,或者去一個從沒去過的地方,做一些從沒做過的事兒,就會很抗拒,很恐慌。
再嚴重一點就是,身體會特別的乏力,睡眠質量也不好,常常做一些很有壓力的噩夢。比如夢到自己背著一袋大米,或者背著一座山,或者在夢里被怪物追趕等等,慢慢地身體狀況也不好,容易生病……
前不久,在天涯貼吧看到有個帖子,叫做「重度抑鬱自愈」。這是一個網友患上抑鬱症到痊癒的自述。在帖子裡面,她表示,自己前不久患上抑鬱症。在生活中,她原本是一個很堅強的人,什麼困難都能克服。後來,因為至親的突然離世,心情非常低落,患上了抑鬱症。她的抑鬱症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必須接受住院治療。
當時她的身體就迅速地垮掉了,雙腿就像灌了鉛一樣,走路都成問題,已經沒有辦法正常地生活。在醫院一住就是好幾個月,每天都要吃葯治療抑鬱。她沒有任何食慾,吃下飯之後有時候還會吐出來,但她還是強迫自己吃下去,因為知道不吃飯會餓死。她的睡眠質量也是非常差,晚上根本睡不著覺,通常一星期下來,只能睡八個小時。普通人很難想像患有抑鬱症是多麼地痛苦。這就是患有重度抑鬱的情況,整個人各個方面都變得非常糟糕。
那麼,抑鬱症能治療嗎?
作者認為,抑鬱症不可怕,抑鬱症能治療。因為,抑鬱症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不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有抑鬱症發病數量逐年提升的現象。
當然,要治療抑鬱症,我們還是要從根源問題出發,它的出現和我們的時代變化有關。在20世紀50年代,那是個普遍焦慮症的時代,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現如今的世界變得越來越穩定。但因為社會競爭壓力過大,每個人為了競爭都要付出很多的努力,過多地關注外在的物質世界,反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感受、情緒。忽略內心的感受,就容易讓抑鬱的情緒逐漸地積累,一旦遇到一個導火索,就會發展成抑鬱症。
換句話說,其實在這個時代生活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抑鬱的情緒,而被診斷為所謂抑鬱症的人,不過是抑鬱的情緒多了一些,自己扛不住、處理不了而已。
作者告訴我們,抑鬱作為一種情緒反應,自然也是可以調整和控制的。具體怎麼去做呢?
書中提到了兩種方法:認知療法和葯物療法。
認知療法是怎麼做的呢?認知療法的治療方式,主要就是讓心理咨詢師改變來訪者對於某些事物的認知。如果我們能改變我們的認知,那麼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另一個就是葯物療法。葯物療法的主要治療方式,就是吃葯。如果我們能通過葯物調整身體內的化學物質,那麼心理問題也會得到控制。
這兩種方法各自都有什麼效果呢?我們通過一個案例來看一下。
有一個高中男孩阿軍,他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對他的要求很嚴格,如果考試考不了前三名,那就是無能,是個沒用的人。表面上,他的成績是名列前茅的,但是他內心的壓力非常大,非常重視考試,害怕自己在考場上表現不好。最後,快到高考的時候,他的負面情緒爆發了,學不進去,滴水不進。他的父母看到他非常痛苦,只好帶著他去醫院。
結果,醫院給出的診斷結果,就是重度的抑鬱症,要吃葯、住院治療。治療抑鬱症的葯都是有副作用的,不能單獨吃一種,要輪換著吃。在前期吃葯,抑鬱症的確是有所控制了,但是因為需要長期吃葯,他的身體就開始變得肥胖,渾身也沒有力量,眼看著身體因為吃葯就要吃壞了。
這時候,就要配合認知療法來治療抑鬱症。換句話說,就是吃葯、認知療法雙管齊下。
在認知療法的過程中,心理醫生漸漸了解到,這個男孩之所以患上抑鬱症,是因為父母給他灌輸的錯誤的觀念。他們想要求自己的孩子一直是前三名,一直是最優秀的。同時,這個孩子也認同了這個說法,所以,心理才會有這么大的精神壓力,很害怕自己考不好。這種擔心害怕的情緒,長期積累下來,就導致了抑鬱。
找到抑鬱症的根源之後,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這個男孩調整了自己的認知,知道盡管學習很重要,但也不是人生的全部,因為除了成績,我們的生活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關注和重視的東西,比如說朋友,親情等等。
後來,經過一年時間的認知療法和葯物治療,阿軍漸漸地走出了抑鬱症。盡管錯過了一年前的高考,但是他現在覺得精神狀態很好,整個人輕松多了,他也相信,再讀一年高四,自己一樣會取得好的成績,考上夢想的大學。
所以說,抑鬱症這個心理特性其實是可以治療和改變的。葯物療法呢,治標,能控制住抑鬱發展的程度,但是對身體有副作用。認知療法治本,能夠有效地治療抑鬱,但是發揮效果的時間比較長。
那麼,是不是我們所有的負面心理特性都可以改變和治療的呢?並不是的,作者就提到有些心理特性是不可改變的。比如說,暴力行為,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說起暴力行為,那麼就不得不提一下童年的創傷。因為在傳統的心理學中,他們一直認為童年的遭遇會直接影響我們長大後的行為,但這個觀點就是對的嗎?成年人的問題,都是因為童年的不幸引發的嗎?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在美國,有一個家庭,丈夫的工作很忙,很少回家。每當他有空在家陪伴妻子和兒子的時候,卻經常因為一些小事兒毆打妻子和兒子。比如說,就算因為家裡用什麼地毯,都會跟老婆吵著吵著就動手了,再比如看到兒子成績不好,上來就扇兒子耳光。他簡直就是個暴力狂,後來他家裡人受不了了,就一起去做家庭治療。
「你為什麼會有毆打妻子孩子的沖動呢?她們並沒有什麼大錯呀?」面對心理咨詢師的疑問,這位丈夫表示,自己的暴力傾向,是因為自己童年也是被自己父親打過來的。他的父親常常在酒後毆打他,所以,他長大成家後,就忍不住毆打他的孩子,他認為這是童年創傷造成的。
不僅這個暴力丈夫是這么想的,很多人都覺得成年後的行為都是取決於童年的遭遇。
面對這種類似的案例,作者認為,傳統心理學提出的「童年的遭遇會直接影響我們長大後的行為」這個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在很多研究調查下,已經證明了童年的生活對成年後的生活影響很小。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因為小孩子生命力旺盛,他們很容易就能在挫折和打擊中恢復。舉個例子,經過調查,很多家庭對比結果中發現:在孩子11歲之前,如果家庭有親人去世,這才會讓女孩增加一些抑鬱的幾率。並且,數據調查也顯示,一個家庭對孩子造成的主要影響,其實主要來自於基因的遺傳和後天學習。
他們把自己不幸的原因,歸結為童年遭遇到的事情,其實不過是想保留一點兒尊嚴。「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不堅強,而是我的童年很不幸呀。」這樣解釋,就能讓人心裡稍微舒服一點兒,但也容易讓他忘記自己應該負擔起人生的責任。
我們再回到暴力狂父親的案例中。他的暴力傾向,並不是童年創傷決定的,而是先天的父母遺傳下來的基因,他的父親有暴力傾向,所以把相關的基因也遺傳給了他;第二種呢,就是後天學習形成的模式。也就是暴力打人,是後天學習之後,我們不經過思考時候的第一反應。
比如這位丈夫,他和妻子有分歧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動手。他沒有仔細地去思考解決辦法,而是不假思索地選擇暴力解決一切。他發現用暴力可以很迅速地讓家人聽話,所以,下一次就更容易使用暴力。這就是他在父親打他的時候,他不經意間學習形成的模式。
也就是說,我們的心理特性,要麼是經過學習形成的模式,要麼是天生基因決定的傾向,和童年的創傷關系並不大。這位丈夫把自己的暴力傾向歸結為自己童年的經歷,很大程度上是想逃避自己的責任。
通過剛剛的案例,我們可以明白,我們長大後的行為其實和童年創傷的關系並不是很大。對我們成年行為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基因,其次就是後天學習模式。
孩子有暴力傾向,很可能不是被父母打出來的,而是遺傳了父母有關於暴力的基因。基因層面的問題,以我們目前的科技來說是沒有辦法改變的。盡管基因我們沒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端正自己的態度,調整我們的學習模式,讓自己更好地接受自己,更好地生活。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給我們的自我提升方案。
在書中,作者給了我們面對心理特性的兩個方案:第一,有勇氣接受你不能改變的事情,例如基因;第二,努力改變你能改變的,通過探索模式的方法,進行自我提升。
一般來說,讓我們不滿的心理特性,大概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我們的基因導致的心理特徵,現在的科技暫時沒辦法解決,我們就只能坦然地接受。比如天生就比較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天生就有反社會的傾向等等。
這些沒辦法改變的問題,我們怎麼都甩不掉它們。它們就像是一個牛皮糖,牢牢地黏在我們人生上不撒手。但是我們別無選擇,既然這個牛皮糖甩不掉,我們就只能背起來,用勇氣克服它給我們造成的障礙。注意力不集中怎麼了?好動怎麼了?就算解決不了,我也有勇氣背負著這些問題活下去,還能活得更好。
第二類是我們的思考模式,什麼叫做模式呢?模式是我們面對外界事情的時候,未經思考的情況下,第一時間產生的態度和想到的方法。比如面對大量的工作,第一反應是逃避,想去看電視劇。這就是「拖延」的模式。
如果是涉及到模式層面的問題,例如壞習慣、負面信念,就比較容易改變。因為模式都是經過學習和強化形成的,我們只要付出一些努力,就能形成新的模式,從而改變我們自己。
那面對這些可以改變或者不可以改變的心理特性,還有沒有更詳細,更系統的提升方法呢?作者提到了一個方法,叫做「探索模式」, 也就是突破原本的思想模式。
就拿我自己來說,前不久,公司總部組織各個分公司聯誼,當時我被安排了接待入場人員的工作,我想著能認識幾個妹子那是真好啊,但是被臨時安排去維護交通秩序。當時心情就很差,第一反應就是不滿意、浮躁。雖然也在做事,但不是那麼的認真。大家注意,這個時候,我的模式給我和周圍人帶來的效果都是負面的。
這時候,旁邊一個較為年長的前輩就拍著我的肩膀。他說,既然這個事情已經發生了,被安排到這個崗位上,那就不妨先把這個事情做好,現在的抱怨也沒法改變現狀,反而會讓別人覺得你是一個靠不住、辦不成事兒的人。經過他的提醒,我意識到我的模式是消極的,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於是,我就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心態和行動,端正態度去對待我接下來要做的工作。
從這里,我們發現,每個人,在處理事情第一時間出現的模式,未必就是正面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及時地意識到我們的模式什麼是積極的,還有什麼是負面的,通過反思,我們就能及時地調整自己的行為,讓自己走在正確、有效的道路上。這就是通過探索模式,來改變自己的方法。
並且,我們的思考模式是一點點學習來的,如果不主動思考的話,原本的思考模式是不會自己改變的。思考模式不變,人生就不會有變化。我們想要改變自己,就要著手去改變自己的模式。
在經過了一天的工作、學習之後,我們回憶一下今天所遇到的事情,哪些地方自己的態度和方法是不太恰當的,可以改進呢?如果我們修正了自己的態度,學習了正確的方法,那麼,事情一定會慢慢往好的方向發展。
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暴力狂的案例,如果他能有意識調整自己的模式,他可以在健身房,把自己的暴力傾向轉化到搏擊俱樂部的訓練中,而不是非要在家裡毆打妻子和兒子。如果他能主動地改變自己,那麼,家庭也就會變得更和諧,更接近幸福。
與之相關的還有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經典書籍中,有一個高效能必備的習慣,那就是「積極主動」。說的是,你身為成年人,有責任為自己的生活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你的環境不好,你就有責任主動的把你的環境變好,或者選擇換一個更好的環境。這就叫「積極主動」。埋怨條件不好,埋怨自己不幸的童年,而不去行動,這都是消極、被動的體現。
你要記住,你的人生你做主。你可以創造你的未來。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講解的全部內容,下面,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
首先,我們先提出了人能不能改變一些負面的心理特性這個觀點,然後從抑鬱和暴力這兩個案例證明了,我們有些心理特性是可以改變的,比如說抑鬱症,焦慮症;但是暴力層面的基因影響是不可以改變的。當然,我們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主要來自於基因的遺傳。基因是不能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去探索改變自己原來的思考模式,從而實現自我提升。
一句話總結一下,努力改變能夠改變的,平靜接受不能被改變的。過去沒法改變,但是未來在你手裡。
『肆』 聽樊登讀書《跳出頭腦,融入生活》
一邊跑步一邊聽書。
有點要聽哭。
很溫柔的撫慰。
眾生皆苦。
解離。
人即便是在外部條件很好的情況之下,也依然會產生大量的痛苦、煩惱、傷心、焦慮。這就是人和動物不同的地方。
所以作者說,痛苦就像流沙。陷入流沙的感覺是什麼?就是你越不想掉下去,你越使勁,你會掉得越快。真正想要爬出這個流沙最有效的方法是——第一步,先停止掙扎,因為掙扎會讓你越來越往下。我們說的ACT,意思就是接受、承諾、行動。
這本書里有一段非常慈悲的話,我要念給大家聽一下。我覺得這個作者真是對人非常了解,他不愧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心理學家。他說:
「有一個秘密你需要知道,就是其他人和你一樣痛苦,我們都有痛苦。所有的人類,只要不是早早地夭折,都會感覺到,或是將會感覺到失去摯愛的那種痛徹心扉的感覺。每個人也都會,或者將會感覺到身體上的痛苦。人人都會感到悲傷、失望、焦慮、害怕和迷惘。我們都曾有過尷尬、屈辱,或是羞恥的感覺。人人都有難以言說的傷痛秘密。
我們習慣於露出燦爛的、幸福的面容,假裝事事如意,生活順心,但事實並非如此,也不可能如此。生而為人,就是會比這個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感受到多得無法以數量級來計算的痛苦。」
這個痛苦分兩種。一種是「痛苦」,比如失去了親人你很痛苦,你的手被燙了一下你很痛苦,這個叫作「直接的痛苦」。還有一種痛苦叫作「痛苦帶來的阻礙」,就是這個痛苦的事雖然已經發生過了,但是它會給你造成很多後續的痛苦。
比如,有的人在失去了親人以後,他始終不能開心。因為他覺得我的開心,就代表著對親人的背叛。他都不在了,而我竟然能夠開心,我不能夠開心。這就和動物完全不一樣。所以人既有痛苦,又有痛苦帶來的阻礙。我們之所以不把它叫作「痛苦帶來的痛苦」,而把它叫作「痛苦帶來的阻礙」,就是因為它阻礙了你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想過的生活。我希望我過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希望能夠灑脫,我希望我能夠沒有掛礙。但是正因為那些痛苦阻礙著你,所以你迴避,你不願意,你不想去嘗試。那麼,怎麼才能夠選擇過有價值的生活?
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幫助我們能夠過上我們想要過的、有價值的生活,這就是我們的目標。這本書並不是要用傳統的方法來解決你的問題,而是要改變你生活的方向。因此你的生活,比你自己看重的還要重要。
ACT整個體系要幫我們做到的,就是怎樣用接受和承諾來解決我們放不下的問題。
我們的語言有三種模式:第一個思考未來,第二個制定計劃,第三個評估和比較結果。它們基本上就是瞻前顧後。我們的頭腦當中停不下來的語言模式,就是在做這樣的三件事情。
人類之所以會痛苦,就是因為我們是語言的動物,而且我們經常會壓抑自己的想法。可你要知道,當你壓抑自己想法的同時,會激起思維和情緒。
這就好像你站在懸崖邊,你說「可別過去」,當你說這句話的時候,你的肌肉在往前走,你有一部分肌肉就是想過去,你激起了這樣的情緒和思維。然後我們會逐漸地陷入行為傾向和思維陷阱當中,就是你越不想做的那些事情,你越傾向於去做,你會在潛意識當中,不斷地去接近那件事情。因為你太在意它,所以你跟它的連接變得很緊密,你會產生語言所帶來的行為傾向,同時陷入走不出來的思維陷阱當中。
逃避使得痛苦翻倍,越逃避痛苦,就會使得這個痛苦變得更加強烈。逃避感受阻礙了積極的行動。能夠真正為你帶來改變的,真正能夠讓你跟那個痛苦告別的東西是行動,是你去做事。當你越走越遠,你才能夠跟它分開。
但是因為你不願意提,你一直迴避它。你說「我不是這樣的人」,你總是給自己貼上很多的標簽,加上很多怪獸在你的身邊,這就會阻礙你去做真正有效的行動。所以很多痛苦的人,是一邊痛苦,一邊反芻,一邊讓痛苦翻倍,但是他什麼都不做。
這個作者講,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你要學會不去控制。你現在試著看能不能夠勾畫出,你願意嘗試著讓自己休息一下的方法。
第一,「我願意接受這種可能性,就是逃避的策略從來都不管用」。
你能不能告訴自己,你現在願意接受的逃避的策略,是從來都不管用的。
第二,「我對自己一直盡力地艱難地應對痛苦,深表同情」。
你別責怪自己、別罵自己,說「你怎麼那麼笨,怎麼老做那些錯事」。我講這本書不是為了讓你們增加內疚感,也不是為了讓你們不斷自責的。而是你要知道,「我對自己一直盡力地艱難地應對痛苦,深表同情」。這句話好有力量!
然後,「當逃避的方法不管用的時候,我再也不會責備自己」。
這是這個作者說我們應該做的事,把這三件事列出來:我願意接受逃避無用,我不再責備自己,然後我深表同情。其中,不去控制這件事,就是我經常講到的最難也最簡單的事。
我們面前有一個分岔路。這條路左邊是接納和承諾,右邊是控制和逃避。如果你選擇控制和逃避,那麼意味著狹窄的掙扎和僵化的生活;而如果你選擇了接納和承諾,那麼就意味著你選擇了有活力、有價值、更靈活的生活方式。是不是道路,就看我們自己走不走。
所以這個作者說:「人生就是選擇。我們在這里選擇的不是要不要擁有痛苦,而是要不要擁有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你已經受夠了,跳出頭腦、融入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