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鵰俠侶原著聽書
『壹』 一生俯首拜陽明
文/Eva77
最早看到關於王陽明的事跡,是在初中看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中得到的。
說楊過「坐了約莫半個更次,突然間眼前似見一片光明,四肢百骸,處處是氣,口中不自禁發出一片呼聲,這聲音猶如龍吟大澤,虎嘯深谷,遠遠傳送出去」。然後此段文中後部分提到幾句話「後來明朝之時,大儒王陽明夜半在兵營練氣,突然縱聲長嘯,一軍皆驚,這是史有明文之事」。所說「史有明文」一句,言之鑿鑿,但是金庸先生所提及的「文」在何處,就先不去考證了。附會之言敷衍開來,不過是為了增強故事的可讀性而已,所謂:虛虛實實,亦真亦幻,方才讓人著迷些。這是第一次對大儒王陽明有印象的來源與所在。
其後,人在旅途,陸續讀到了有關他的故事。如看曾國藩家書中,初見「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之句驚為天語,後來知道這是王陽明的原著成句。1905年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在參加慶功宴的過程中,面對眾人的盛譽默不作聲。這位日本軍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將領,剛剛率領裝備處於劣勢的艦隊在日俄戰爭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他只是把自己隨身佩戴的腰牌展示給眾人,那上面只寫了一句話「一生俯首拜陽明」。
每一個時代,每個國家在緊要關頭都一定會有可堪大任之人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拋開民族的觀念不說,只是就事理而言,能讓傑出的人都信服的人,一定是了不起的大人物。
而王陽明正是這樣的人!
一、王陽明其人
王陽明,真實名字是王守仁(1472-1529),浙江餘姚的漢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所以又稱他為王陽明。他是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他不但精通儒釋道三家,而且進一步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世謂「心學」,用以對抗程朱學派。他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他不僅是一代大儒,而且還能統軍征戰,而且只打勝仗。關於他平定江西盜匪叛亂,35天平定南昌寧王朱宸濠之亂,平定思恩與田州的土酋盧蘇與王受造反的事兒別書早有細述,不贅述。平定寧王之亂後,他被將士稱為「大明軍神」。他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的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王陽明本人最後官至南京兵部尚書總督兩廣兼巡撫。後來被封「先儒」,奉祀孔廟東廡第58位。二十四史的《明史》部專門有《明史.王守仁傳》。嘉靖皇帝在位時能有這樣的大人物輔佐,真是也算延續了明朝的脈絡。
後世好多人評價他時,說他「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而成為『真三不朽』,實現了古今聖賢的最高人格理想」。王陽明57歲駕鶴西去後,後世對他的評論如江海滔滔,一直到今。《明史》曾評:「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他的同鄉、明末清初啟蒙思想家黃宗羲稱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史學家、文學家張岱稱:「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清初學者魏禧說:「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清代著名學者王士慎說:「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日本學者高瀨武次郎在《日本之陽明學》中說:「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章太炎說:「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近代大學者錢穆更是把王陽明的著述《傳習錄》稱為七本「中國人所必讀的書」之一。
二、岡田武彥其人
近500年來,對王陽明著述的解讀、闡釋和延伸在國內就沒有間斷過。寶山已在,用什麼樣的角度和觀點來解讀他,都不為過,也可謂百家爭鳴。但是近現代中,在深刻研討王陽明著作的人群中,岡田武彥是絕對不能錯過的一個人。他在2004年就已經過世了。可是我曾經說過:文心永恆,只要人類依然存在,那偉大的靈魂總能穿越時空,與後來的人對話。我看一個作者的作品,總會先去試著了解他的身世。因為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絕對不是突如其來的,他一定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了解了身世,也就會更加明白或了解其著作的很多內涵。
岡田武彥(1908—2004)是國際陽明學大師,日本當代著名儒學家,被儒學大師杜維明贊為「儒學祭酒」。他1934年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法文學部,1958年任九州大學教養部教授,196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1966年應聘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1972年榮退後為九州大學名譽教授,並獲「中華學術院榮譽哲士」稱號。曾任日本中國學會理事、評議員,東方學會名譽會員、評議員等重要學術職務。主要論著有《王陽明與明末儒學》、《江戶時期的儒學》、《中國思想的理想與現實》、《宋明哲學的本質》等。此外還有《坐禪與靜坐》、《楠本端山》、《中國與中國人》等十餘種著作和《王陽明文集》、《劉念台文集》等編譯作品,並與人合作主編了《朱子學大系》、《陽明學大系》、《近代漢籍叢刊》、《王陽明全集》(譯注本)等叢書和多卷本文集。
如果接觸日本文史哲方面多些的話,就會知道他的授業恩師楠本正繼也是近現代日本哲學界的殿堂級人物。而楠本正繼的祖父楠本端山更是日本幕末維新時期新朱子學派的代表人物,端山與其弟楠本碩水俱稱名於世,時有「西海二程」之說。兄弟兩人聯手創立了日本著名的楠門學派。可以說岡田武彥是楠門學派衣缽的傳承者。
近現代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崛起於東亞,實事求是的講,它對中國文史哲各方面的研究力度與深度甚至遠遠超過了中國自身。來看看岡田武彥所做的一些事情:為了研究陽明心學,岡田武彥曾親訪中國八省區八十餘縣市,行程兩萬余里。又親自捐款並大力募款,修復中國境內多處陽明墓和紀念碑亭,以及陽明故居的瑞雲樓等,為國內重新重視、重新認識王陽明付出了巨大心血。還是如前所言,拋開民族論的觀點,單就從學術研究而言,一個人一生如果不是有發自內心的真正熱愛和痴情,又怎麼會付出這么大的精力、物力和時間去堅持做一件事呢?
三、《王陽明與明末儒學》其書
《王陽明與明末儒學》是岡田武彥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按照這本書作者自序中的提及,完成時間應該是在1957年前後,是他在日本九州大學獲得文學博士時的畢業論文,全文大概有45萬字。主要是「以宋、元、明時期的思想文化為背景,特別是儒學發展史為背景,在簡述宋明思想文化發展的脈絡和特點的基礎上,系統深刻地論述了陽明心學產生的歷史原因及其內容、特點、社會影響、歷史作用,細致論述了陽明心學的分化、演變和明代中後期王門各派各家的離合同異、學術宗旨,並以陽明學、陽明後學與朱、陸之學,特別是明末其他儒學流派做了具體而微的對比」,為讀者深入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有很好的幫助。在這本書1987年正式發行中文版前,岡田武彥作了一篇序,詳細論述了該書的誕生過程。在序言中,他提出學術研究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內在性研究。他說:「所謂『內在性研究』,就是在研究一個人的哲學思想時,把他的體驗移入自身,然後設身處地地加以體驗的方法,而不僅僅是在科學的實證中去弄清楚他的哲學思想」。他把西方舶來的科學的實證研究稱為表象研究,相對於這種實證,他自己更傾向於「關心和重視內在性的研究」。為何提及這段?因為在《王陽明與明末儒學》這本書中,他將這種研究方式發揮到了極致。正和王陽明本身所提出「極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觀點有很多契合之處。這是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時刻加以關注和印證的。
這本書按照他的中文翻譯作者國內著名學者錢明的說法,中文翻譯肇始於90年代初,反復折騰了近10年,方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了首版。錢明為何人?他現在是浙江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陽明後學文獻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他得到了日本九州大學的文學博士學位。哦?有點眼熟,哈哈。對,他獲得了和岡田武彥一樣的學位。是的,因為他就是岡田武彥的學生之一。
為何還要提及他的翻譯者?因為正是有了這些關系的描述,才會讓讀者知道從對日文的理解與精準把握上,從對作者著述的研究與闡釋上,錢明譯本應該更加接近岡田武彥對陽明學的思考與生發。
推薦這本書的中文譯本,是重慶出版集團旗下的重慶出版社近期印製的。全書16開,為2016年12月第1次印刷。全書共432頁,其中主文共9章31節(算上「附錄<李氏說書>」共31節)399頁,從第一章緒論之第一節「明代的文化與思想」始,至第九章「東林學和劉蕺山」之最後一節「劉蕺山」訖。其餘33頁均為作者中文版序、前言、譯者序和目錄,以及國內研究王陽明的著名學者、《明朝一哥王陽明》一書的作者呂崢所寫的《當自由的大門打開時,人們朝那個方向奔跑?》的推薦序。這個推薦序個人感覺是一篇不錯的文字,尤其首見「慾望枯骨」這個詞,覺得有點寫盡人間的感覺,是篇很有深度的白話文,哈哈。還有這本書的目錄編排也是很有特點的,可以關注下。400多頁的厚度,設計裝幀精美,格調素雅文氣,個人覺得算是12月份所看書以來性價比最好的一部了。
而且重慶出版社的前身是1950年組建的西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恢復現名,曾經出版過獲得"中國圖書獎"的《鄒韜奮傳記》,《世界工藝美術郵票鑒賞大圖典》,國家"九五"重點出版工程《中國石窟雕塑全集》(10卷),獲第5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首屆全國優秀藝術圖書獎一等獎的《中國歷代印風系列》(21卷),獲第13屆香港印製大獎"書面及封套設計冠軍獎"的《中國西藏文化大圖集》等優秀圖書。而且還陸續出版過涉及日系人物的作品,如《豐臣秀吉》、《織田信長》、《宮本武藏》、《武田信玄之風林火山》等。想來在日文叢書研究、翻譯和發行方面應該是經驗頗豐。
四、寫在末尾
這本書從拿到手,陸陸續續讀了快10天的時間了。說實話,進度尤其慢,每個晚上有時候連20頁都讀不完。因為這本書中引經據典,所用原著原典之文不勝枚舉,基本上是處處皆是。每至於斯,都覺得岡田武彥實在是了不起的日本大儒,也為自己慚愧不已。我動用了各種手段和方式:從「懶人聽書」上找來關於王陽明的論述和曾國藩的論述一有時間就聽聽;記下不懂的詞彙和引文,逐一查找資料,以解其惑,以求甚解:翻出以前買的王陽明的《傳習錄》原著,反反復復和岡田武彥這本對照著讀,相互印證,希望能明白點,長些見識,真有點尋章摘句、皓首窮經的感覺。
而越往裡面讀,就越覺得自己的渺小和卑微。越感受到讀書的奇妙和樂趣。
一個500多年前的人寫下了文字,構建了氣勢恢宏的思想建築,一個60多年前的人初窺堂奧,寫下了參觀後的游記,一個現在快到40歲的人偶然看到游記後,雖然覺得自己智商呆萌,看的雲山霧罩,卻還想按圖索驥找到一條路,爬上山看看。。。
不朽的思想,精緻的文心,和偉大的靈魂會一直在,永遠在!
它們承載在文字中,穿越時空,啟迪來者,獲得永生。很榮幸,自己能看到這本書。當然,要是還能早點,就更好了。
寫到這兒,想起呂崢先生寫在護封上的那句話,引於此:「餘生也晚,無緣面謁泰山,聆聽岡田先生之教。早年讀先生所著《王陽明與明末儒學》,只覺力透紙背,酣暢淋漓,深感古人『《漢書》可以下酒』之說不謬」。
一生俯首拜陽明,信然,戚戚焉!
『貳』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什麼意思出自那裡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金庸14部小說的首字組成的對聯。金庸曾把所創作的小說名稱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後記》)。1970年的《越女劍》由於金庸本人不太欣賞,因而未入對聯內。
《飛狐外傳》是金庸於1960年所寫的武俠小說,為其第六部武俠小說,可以看做是《雪山飛狐》的前傳。
該書現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該書主要是講述《雪山飛狐》主人公胡斐的成長歷程。歷史背景是清乾隆年間。
《雪山飛狐 》,當代武俠小說作家金庸作於1959年(己亥年),故事以胡一刀夫婦為主線,通過寶樹、苗人鳳之女苗若蘭、平阿四及陶百歲之口講述了數年前與此相關的一段武林往事,該作品對主人公胡斐的成長之路基本沒有提及,所以後來作者又補著了一本相關作品《飛狐外傳》來講述主人公的成長歷程。兩者雖是相關聯,但是故事結構與內容卻又各自基本獨立,《飛狐外傳》可以說是《雪山飛狐》的前傳,也可以合為一本來讀。本書發表至今,是金庸作品中爭論最多的一部。《雪山飛狐》現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
《連城訣》,長篇武俠小說,當代著名作家金庸著。最初於1963年刊載於《明報》和新加坡《南洋商報》合辦的《東南亞周刊》,書名原叫《素心劍》。現收錄於 《金庸作品集》中。《連城訣》描述了農家子弟狄雲因為生性質朴,屢被冤枉欺騙,在歷經磨難之後,終於看穿人世險惡,回歸自然的故事。此書語言質朴生動,情節緊湊,故事感人,全書充滿了一股悲憤之氣,讀來令人如鯁在喉。《連城訣》寫世態,寫人心,寫至情至愛,動人心魄,遠遠超出了一般武俠小說的表現范疇,甚至亦非「性情」二字所能概括,可說是金庸作品中的奇特之作。
《天龍八部》,是我國著名作家金庸的武俠代表作。著於1963年,歷時4年創作完成(部分內容曾由倪匡代筆撰寫),前後共有三版,並在2005年第三版中經歷6稿修訂,結局改動較大。
小說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其故事之離奇曲折、涉及人物之眾多、歷史背景之廣泛、武俠戰役之龐大、想像力之豐富當屬「金書」之最。
「天龍八部」出於佛經,有「世間眾生」的意思,寓意象徵著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背後籠罩著佛法的無邊與超脫。全書主旨「無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風格宏偉悲壯,是一部寫盡人性、悲劇色彩濃厚的史詩巨著。
《天龍八部》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漫畫及游戲。小說的第四十一回「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於2005年入選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必修)中。
《射鵰英雄傳》是作家金庸的作品。南宋年間,隨丈夫楊鐵心流落江南牛家村的包惜弱救了金國王子完顏洪烈,卻害得丈夫和義兄郭嘯天兩家家破人亡。郭嘯天的妻子逃到蒙古大漠,生下遺腹子郭靖。傻小子郭靖得到丐幫幫主洪七公傳授絕技「降龍十八掌」,更贏得心上人黃蓉芳心。
縱觀射鵰英雄的成長之路,郭靖與黃蓉二人的合作是力量與智慧的結合,但較之郭靖之動手,黃蓉之動腦自然更加高明。可以說是黃蓉的智慧之線串起了郭靖先天理性和後天勤勉之點,使之蜿蜒前行,逐漸漫延成一個首尾相連、因果相應的一張武林英雄成才圖譜。
作者以人道主義為文心,理想主義為筆墨,通過反男權中心的故事程式,傾向女性主義的話語權力和人道主義女性美學構想,在准歷史現實主義的畫板上,在宋金元易代、武林爭霸、英雄縱橫的宏偉敘事背景之下,刻畫了以黃蓉為中心的一組才貌雙全,文武過人,聰慧自然的性情中女性形象。
該書闡釋了俠義精神的真諦——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自幼家破人亡的郭靖,隨母流落蒙古大漠,傻頭傻腦但有情有義的郭靖倒也有福氣,他不但習得了江南六怪的絕藝、全真教馬鈺的內功、洪七公的隆龍十八掌、雙手互博之術、九陰真經等蓋世武功,還讓古靈精怪的小美女黃蓉一輩子跟定他。
郭靖已經突破了舊時代武俠小說中傳統俠客的身份,他不僅行俠仗義、嘯傲江湖,更是要為國家與民族出生入死,體現了儒家俠之大者素有風范。
《白馬嘯西風》是一部中篇武俠小說,著於1961年,作者是當代著名作家金庸,現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描寫了哈薩克人和漢人之間的情仇,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李文秀的漢族姑娘,父母因帶著高昌地圖被強盜追迫而死,單獨留下李文秀在哈薩克族中被旅居大漠的漢人計老人撫養長大,並與一個哈薩克部族青年的感情故事,字數不長的這樣一部小說,里邊記述了多組復雜的戀情。因情而活、為情而死、情之所在、孽之所在,這便是《白馬嘯西風》的成功之處。
《鹿鼎記》是香港作家金庸的最後一部長篇武俠小說。該小說於1969年-1972年間創作,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1644年-1689年)。1969年10月24日開始在《明報》連載,到1972年9月23日刊完,一共連載了2年11個月。本書收錄於《金庸作品集》中。
內容梗概
入京城,進皇宮,扮太監
揚州妓女韋春花之子韋小寶從小聽書聽戲,十分羨慕戲文中的英雄好漢,為了做英雄,他憑一時之勇搭救了一個落難的江湖好漢茅十八。茅十八感激小寶援手,更因他纏糾不休,將他帶到了都城北京。在京城韋小寶被一老一小兩個太監劫入進宮,他施展詭計將老太監海大富弄瞎,又將小太監名叫小桂子的害死,從此他便冒充小桂子在宮中做假太監。
除鰲拜,皇帝悅,誤入天地會
一日韋小寶賭博歸來遇到一個自稱小玄子的華服少年正在練武,便與他交上了手,這少年正是康熙帝玄燁。顧命大臣鰲拜武藝高強、功高震主,為少年康熙所忌,為除掉鰲拜,康熙巧設計謀,讓韋小寶率一群小太監以戲耍角力為名將鰲拜擒殺。韋小寶智殺奸相鰲拜,大清皇帝固然龍顏大悅,反清幫會組織天地會也對他青眼相加,13歲的韋小寶於一日之間竟成了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的關門弟子和地位甚高的天地會青木堂香主。韋小寶奉陳近南之命回宮卧底。
五台山上遇紅顏,神龍教內任高職
一次他撞破了與邪惡幫會神龍教勾結的皇太後的隱秘,並從她口中得到了康熙之父順治在五台山出家的消息,為防皇太後對小玄子不利,他將此事連同自己是冒牌太監一事告訴康熙。康熙聞聽父親尚在人間,又驚又喜,立即派遣韋小寶到五台山尋訪。韋小寶因緣際會在莊家邂逅了生命中的紅顏知己雙兒,此後兩人一同前往五台山清涼寺尋訪到了老皇爺順治,但卻在回返途中被神龍教劫往遼東蛇島。在蛇島韋小寶乘神龍教內訌之際,施展拍馬溜須絕技騙得了教主洪安通的信任,並當上了在教中職位甚高的白龍使。
假和尚,真駙馬,攻打神龍反被擒
韋小寶返回北京,向康熙報告了順治出家一事,本望皇上重賞,誰知康熙在誇贊一番後竟命他赴少林寺出家,朝夕之間十幾歲的韋小寶竟成了與年過8旬的少林寺方丈同輩的「晦明禪師」。「高僧」在寺中窮極無聊,便要生事,他縱酒狎妓,屢犯戒律,把一個千年古剎、佛門靜地搞得烏煙瘴氣、亂七八糟。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苦心經營,勢力漸大,康熙決定武力撤藩,起兵之前,為了麻痹吳三桂,康熙決定將其妹建寧公主嫁與吳三桂之子吳應熊,正好韋小寶「出家」期滿,康熙使命他作了「賜婚使」。韋小寶率人護送建寧公主入滇,兩人本就相識,未到雲南就發生私通,賜婚使變成了駙馬爺。在昆明,正與韋小寶打得火熱的建寧公主不肯與吳應熊成婚,蠻性發作之際竟將吳應熊閹割,韋小寶見事變猝起,只得將吳應熊挾持與建寧公主繞湖廣返回京城,不久韋小寶又奉命去攻打與吳三桂和羅剎國勾結的神龍教,他率水陸大軍浩浩盪盪地殺向遼東,但未到蛇島,自己這位統兵大將就成了洪安通的俘虜。韋小寶身臨險境,不得已故伎重演,企圖一頓馬屁騙過洪安通,卻被關押起來,幸好雙兒相救,趁機逃出神龍教,洪安通發覺後當即領人對韋小寶進行了追殺。
小寶策劃政變,公主攝政女王
韋小寶和雙兒慌不擇路,一路向北來到鹿鼎山,誤入了羅剎國軍營,韋小寶害怕潛伏於營外的神龍教,便施展伶牙俐齒將正在這里巡視的羅剎國公主蘇菲亞騙倒,隨她一同去了羅剎國。蘇菲亞返回莫斯科,正趕上羅剎沙皇病死,韋小寶最善渾水摸魚,便憑著從戲文中學得的「安邦定國」計謀,幫助蘇菲亞發動了一次成功政變,蘇菲亞當上了攝政女王,韋小寶則因策劃有功被封為遠東伯爵。他心念故國,不久即借故帶著羅剎使臣回到北京,清朝與羅剎使臣簽訂了和約而消除了羅剎國這一腹背之患,韋小寶則因議和有功被康熙降旨封為一等忠勇伯。
衣錦懷鄉抱得美人歸 身份暴露忠義兩難全
吳三桂謀反在即,為了穩定天下,安撫民心,康熙命韋小寶赴揚州為史可法修建忠烈祠。韋小寶衣錦還鄉,在揚州府衙宣讀完聖旨,隨即一人悄悄溜到麗春院去探望母親,沒想到在妓院卻陷入了江湖人士的包圍,他略施小計,以迷葯將一幹人迷倒,並將六位美貌女子--洪教主夫人蘇荃、沐王府的沐劍屏、方怡、陳圓圓的女兒阿珂、王屋派的曾柔以及自己的雙兒一網打盡,收為己有。韋小寶香艷難舍之際,吳三桂已在雲南起兵反叛,小寶被迫從揚州返回京城。江湖奇人神拳無敵歸辛樹夫婦因誤殺天地會主腦吳六奇,抱憾不已,為此他們與天地會群雄商議,決定捨身入宮行刺康熙。韋小寶不忍見小玄子遇難,設計掩護。歸辛樹行刺不成,卻將天地會行址和韋小寶身份暴露,康熙以重兵將天地會首腦聚集的韋小寶爵府包圍,並命韋小寶戴罪立功,親自回府捉拿天地會群雄,韋小寶不忍加害師父陳近南和天地會兄弟,將他們盡數救出,自己則畏罪潛逃出京。
鹿鼎公定和約封妻蔭子 韋小寶棄官逃隱姓埋名
韋小寶逃到距蛇島不遠的「通吃島」,跟雙兒等七個老婆一住數年。康熙顧念與韋小寶的少年友情,不僅沒再派兵追殺,反而予以優惠照顧。羅剎國向東方的侵略滲透早已引起康熙的注意,平定西南、收復台灣的勝利使他堅定了向羅剎用兵、收復失地的決心,韋小寶去過莫斯科,粗通羅剎語言,又與羅剎攝政女王有露水姻緣,康熙便將他召回京城,冊封他為鹿鼎公,撫遠大將軍,命他率兵向羅剎人作戰。韋小寶見「小玄子」不再拿天地會一事與自己為難,欣然領命,攜雙兒前往鹿鼎山,按照康熙的既定戰略一路殺去,連連得手,最後「尿射鹿鼎山」,一舉將羅剎軍隊擊敗,迫使羅剎使臣坐在談判桌前簽定了和約。韋小寶取得了軍事和外交雙重勝利,凱旋而歸,封妻蔭子,權勢與榮華達到頂峰,但不久麻煩又起,康熙命他去剿滅反清的天地會,天地會眾弟兄要他繼承師父陳近南的遺志,擔任總舵主,繼續與滿清作對為敵,韋小寶眼見忠義難以兩全,只有棄官而逃。他打著回鄉探母名義,領著七個老婆回到揚州,與母親韋春花會合,隱姓埋名,擇地而居。康熙見韋小寶久不回京,著即派人四處查找,又親自六下江南尋訪。但終是石沉大海,杳無音信,自此世上不復有奇人韋小寶矣。
《笑傲江湖》,作家金庸1967年開始創作的一部作品,1969年完成,屬於其後期作品,最初連載於《明報》。「笑傲江湖」源自吳承恩著《西遊記》中的一句詞。該書沒有時代背景,「類似的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朝代」。笑傲江湖折射政治斗爭,同時也表露對斗爭的哀嘆,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的首部長篇武俠小說,著於1955年。小說描寫清朝乾隆年間,江南武林幫會紅花會為反清復明,與清廷浴血奮戰的故事,也是這本小說把研究乾隆是否漢人一事,推到了高峰。作為金庸的開山之作,作者一出手就不同凡響,顯示出大家風度。在香港《大公報》上連載之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小說將歷史與傳奇融為一體、虛實相間,史筆與詩情相結合,繪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神鵰俠侶》是金庸所著的武俠小說,作於1959年。是「射鵰三部曲」系列第二部,現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上承《射鵰英雄傳》,下接《倚天屠龍記》。是金庸先生在武俠小說創作上的一個里程碑。
金庸的一部武俠小說《俠客行》,初次發表於1965年,據說靈感來自李白的「古風五十九首」之《俠客行》,收錄於《金庸作品集》中。主要敘述一個懵懂少年石破天的江湖經歷。
《倚天屠龍記》 是著名小說家金庸的長篇小說,1961年所著,是「射鵰三部曲」系列第三部 。
故事時間前後跨度一百年,以元末群雄紛起、江湖動盪為廣闊背景,劇情圍繞兩樣兵器屠龍刀和倚天劍展開,講述了一場以倚天劍和屠龍刀掀起腥風血雨的江湖故事。第一卷敘述武當弟子張翠山捲入奪刀紛爭,第二卷至第四卷敘述張翠山之子張無忌的江湖生涯,主要是明教和中原武林之爭及起義軍和朝廷的對抗,少年張無忌因緣際會練就一身蓋世武功,以天下人嘆服的武功和無可替代的人格力量統領群雄,故事同時展現武林眾豪傑的質朴豪情和形態各異的精神風貌 。
《碧血劍》是當代著名作家金庸著於1956年(丙申年)的第二部武俠小說。已經過三次修訂,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本書講的是明末抗清將領袁崇煥之子袁承志及金蛇郎君夏雪宜的故事。
內容梗概
明末,社會動盪,朝政腐敗,民不聊生,在東北的滿族部落卻開始崛起,舉兵南侵。薊遼督師袁崇煥屢破清兵,擊斃清太祖努爾哈赤,後被崇禎皇帝下獄,半年後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疑則斬帥」等罪名所殺。袁崇煥之幼子袁承志為報父仇,苦練武功,拜華山「神劍仙猿」穆人清為師,在華山之巔習武十年,博採武林諸家之長,加之偶得武林怪傑「金蛇郎君」的劍學秘籍,學成身法奇詭的蛇劍之術,武藝更加精湛超群。袁承志下山之後,以一身絕藝征服了眾多武林豪傑,調解了數起武林中的恩怨糾紛,他武藝高超但心性忠厚,至誠待人,深得武林弟兄的崇敬,被擁戴為七省盟主。當時正值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聲威大振,勢如破竹,承志為報父仇殺皇帝,帶領群豪幫助闖王李自成攔劫官銀、籌集軍資,屢挫官軍,並與入侵清兵浴血奮戰。
「金蛇郎君」之女聰慧美麗的夏青青對袁承志產生了真摯的愛情,跟隨他走南闖北,患難相依,度過了多年征戰生涯。後來,袁承志協助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北京後,闖軍軍紀敗壞,姦淫擄掠無所不為,闖王亦沉淫於美酒女色,甚至聽信讒言逼死了袁承志的摯友——忠心耿耿的李岩。清兵入關後闖王潰不成軍,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轉瞬慘敗。袁承志意興蕭索,與青青及當日一同征戰的眾豪傑飄流海外,赴異域重辟天地。
《鴛鴦刀》著於1961年,中篇武俠小說,金庸著。現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小說敘述江湖上盛傳的鴛鴦寶刀的秘密以及圍繞它發生的故事。
內容梗概
太岳四俠為給晉陽大俠蕭半和祝壽,攔劫陝西西安府威信鏢局為清廷保送的鴛鴦刀,被鏢行武師所敗;又欲搶奪林玉龍、任飛燕夫妻和書生袁冠南的行囊,誰知偷雞不成蝕把米,反被袁冠南以言語詐去僅存的數兩銀子;好不容易等來一位年輕的姑娘騎著一匹駿馬而來,卻仍然不敵,幸好此女是蕭半和的女兒蕭中慧,聽說四俠目的是給父親拜壽,摘下頭上的金釵送給他們作為禮物。蕭中慧此行也為鴛鴦寶刀,甘亭鎮汾安客店之中,她得知寶刀就在鏢行人手中,暗自留神。此時林玉龍夫妻、袁冠南、大內高手卓天雄都來到此處,尾隨鏢行。途中一場混戰卓天雄技高一籌,點中林玉龍、任飛燕、蕭中慧穴道,幸虧袁冠南用計驚走卓天雄,奪得鴛鴦刀,救出眾人,四人逃到紫竹庵中,卓天雄追來,林玉龍夫妻把他們自己用不好卻威力很大的夫妻刀法傳給袁、蕭二人,二人用未學全的十二招刀法戰勝卓天雄,保住了鴛鴦刀,而且由於並肩抗戰,彼此互生情愫。蕭半和生日這天,各路英雄豪傑都來慶賀,袁冠南獻上鴛鴦刀,蕭半和高興之餘,將女兒蕭中慧許配給袁冠南。林玉龍、任飛燕把夫妻刀法全部傳給袁、蕭二人。喜慶筵上,袁冠南與蕭半和之妻袁夫人母子相認,蕭中慧傷心跑出,被卓天雄擒住。官兵圍住蕭府。一場混戰,眾英雄大敗官兵,袁冠南救出蕭中慧,二人再次聯手,打傷卓天雄,眾人一同退至中條山。山岡之上,蕭半和說明真相:他本名蕭義,為報父仇,早年入宮為太監,企圖刺殺滿清皇帝,卻一直沒能得手。後皇帝為奪鴛鴦寶刀,殺死保護寶刀的袁、楊兩位大英雄,將他們的妻子兒女捕入牢中,蕭義乘機救出二位夫人和兒女,奔逃之時,將袁冠南失落。為瞞清廷耳目,假和袁、楊二位扮作夫妻。蕭中慧應叫楊中慧,是三湘大俠楊伯沖的女兒。正說之時,太岳四俠抬著卓天雄而來,奪回他從楊中慧手中搶去的鴛鴦刀。袁夫人把鴛鴦刀合在一起,只見上面分別刻著「仁者無敵」四個字,這就是鴛鴦刀無敵於天下的大秘密。
小說情節曲折語言詼諧,在不長的篇幅中展示了人物性格,塑造出幾個不同的江湖俠士形象,可讀性極強。雖為短篇,但仍不失為大手筆。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海寧市 ,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
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
1996年至1997年,擔任全國人大常委香港籌委會委員。1998年,獲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 2000年,獲得大紫荊勛章。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叄』 你們喜歡看書還是聽書呢喜歡哪類的書籍
喜歡看書還是聽書,這要根據每個人的愛好而定。但是不管看書還是聽書。都長知識。我認為還是自己看書為好。記憶深刻,還能多識字。
『肆』 2014版神鵰俠侶粵語誰有
劇情簡介:
楊康的兒子楊過(古天樂飾)自小被郭靖收養,郭靖希望他學好,於是送到了桃花島跟黃葯詩學習。楊過在桃花島上整日被郭芙和大、小武欺負,一氣之下獨自出走了。楊過被古墓派的小龍女(李若彤飾)收留,認她作姑姑,生活在活死人墓里跟小龍女學習武功,日久天長,兩人漸漸互生情愫,決定今生今世結成夫妻,永遠生活在古墓。可惜機緣巧合下,他們最終要走出活死人墓,去經歷一番江湖恩怨,兩人最後能否有情人終成眷屬?
鏈接:
『伍』 求一個神鵰俠侶有聲小說女聲播講者的版本
對對對,我也是喜歡那個女聲版的,找了好久了,找到了一定分享一下!
更!我找到了,叫桑小鈴,還有一個應該叫趙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