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的片子
『壹』 《老炮兒》電影里的六爺是怎樣的人物形象
我一直在想一個惡搞的鏡頭:雙方都湧上冰面上,跑著跑著冰面被壓垮了。這鏡頭刺激吧
『貳』 評書行話術語
在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評書中,有著豐富的行話術語,這些術語既體現了說書藝術的獨特魅力,也記錄了歷史故事的精彩片段。
「使短傢伙的」是對說評書藝人的稱呼,"串花"則指代著名的評書作品《濟公傳》。"丘山"和"渾水子"分別對應《精忠傳》和《於公案》。在《施公案》中,"丑官兒"是特定角色的代稱,而在《封神榜》中,"神冊子"則代表了神話故事中的神祇。
《包公案》中的"大黑臉"和《小五義》中的"小黑臉",都是根據角色特徵而來的稱謂,"黃臉兒"則對應《隋唐》中的英雄人物。"鑽天兒"源於《西遊記》的精彩情節,"大瓦刀"和"黃楊兒"則是《永慶昇平》和《三俠劍》中的道具象徵。"明冊子"和"漢冊子"分別指《明英烈》和《東漢》、《西漢》的故事,而《三國》的評書則被稱為"汪冊子"和《彭公案》的則是"彭冊子"。
在說書過程中,"滾綱"表示說書人出錯,"黏箔"指的是開設書館的人,"詢家"則指聽書的觀眾。"提摟把子"是書館伙計的別稱,"擇毛兒"則是觀眾糾正說書人的錯誤。"渾碟子"是指外省人用方言說書,而"抽簽兒"和"起堂"則分別表示觀眾逐漸減少和大批觀眾離去的情況。
評書的故事梗概和關鍵轉折點分別稱為"梁子"和"柁子","扣子"則是故事中的懸念。"書道兒"指的是評書內容的大綱,"蔓子活"和"擰蔓兒"則分別指長篇評書和更換新書的過程。"蔓子海"表示說書越來越長,"纂弄蔓子"則指藝人的即興創作。"駁了口兒"意味著說書散場,"貼身靠兒"是說書藝人與聽眾建立聯系的方式,"挖點"則是說書藝人吸引聽眾付費的手段。
藝人的嗓音狀態和新手狀態分別用"鼓了夯兒"和"海青腿兒"來描述。"墨刻兒"是指印刷出版的話本,"道兒活"是沿襲前輩風格的評書,而"八大棍兒"和"片子活"則分別對應中篇評書和短篇評書。"駁口"是說書中的小段落結束,"開臉兒"描繪書中人物形象,"詩賦贊"則是富有韻律的描述手法。
最後,"扦關兒"是故事連接的關鍵,"筆法"則是說書故事結構的藝術,"拉典"則是引入典故,"使掛子"則涉及模擬打鬥的動作,"放湯"意味著扣子處理不當,"袍帶書"和"短打書"分別對應歷史和武俠故事,"書膽"和"書筋"則是主角和配角的代名詞,"擺砌末"則描述的是故事場景的講述。
(2)聽書的片子擴展閱讀
評書,又稱說書、講書,廣東粵語等地區俗稱講古,古代稱為說話,是中國一種傳統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在宋代開始流行。各地的說書人以自己的母語對人說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於桌後表演,道具有摺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至20世紀中葉,多不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說演,服裝也較不固定。而在中國改革開放後,在電子媒體及推廣普通話的沖擊之下,一些方言的說書文化日漸式微,處於瀕臨消失的狀態,但還仍然有其活力。
『叄』 王玥波的主要作品
聊齋系列:《聊齋之馬介甫》《聊齋之郭秀才》、《聊齋之宮夢弼》、《聊齋之黃英》、《聊齋之素秋》、《聊齋之湘裙》、《聊齋之雲蘿公主》、《聊齋之瑞雲》、《聊齋之鴉頭》、《聊齋之紅玉》、《聊齋之羅剎海市》、《聊齋之張鴻漸》、《聊齋之夜叉國》、《聊齋之田七郎》、《聊齋之邵女》、《聊齋之辛十四娘》、《聊齋之青蛙神》、《聊齋之庚娘》、《聊齋之晚霞》等
《大隋唐》、《三盜九龍杯》、《張廣泰回家》、《馬壽出世》、《康熙私訪月明樓》、《宋金剛押寶》
《雍正劍俠圖》、《俠義英雄傳》、《君臣斗》、《紅樓謎語》、《大話三國》 1. 宇文成都望著竹林的七口大缸說:seven......
2. 大寨主姓瞎叫瞎胡鬧,二寨主姓跟叫跟著哄...
3. 好傢伙,在水區里一通灌,這通說人家....雄天瑞抗不住了
4. 金榜頭名是來自天津的郭姓舉人...
5. 單雄信對雄闊海說:您這響馬是業余票友,我們是輩輩兒響馬..
6. 我死後你也不必擔心,你不是會說<康熙私訪>嗎
7.高魁惡名揚於登州城.....可是靠山王楊林手下十二個干兒子呢,都得爭寵,都得跟老王爺跟前匯報點什麼:乾爹,我跟您說,他可又拍戲切了....他這老不來說咱們可得想辦法,不成就手把他演出停了就完了......-----你一個人說架不住四個徒弟都說啊...都是這樣...
8. 關於李菁沒來的原因:中午臨時來個電話說來不了...我很體諒他下午確實不能來...他跟我說:玥波,導演中午通知我,下午有我兩場床上戲,你說我是說書呢還是...?我說:拍戲去...電話里我囑咐他:我代表全體宣南書館的觀眾囑咐兄弟你一句:天兒熱,別弄一身痱子....
9. 著名的<窯論>砸少幫:拿下琵琶,摘下古箏,當時就給您彈: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您要是不愛聽這個,收起來,我給您來段<薛丁山征西>.......
10. 也是<窯論>: 花枝招展往那兒一站,自己報名:雲裳,雲俠,雲偉,雲金........大爺過來一看:這都什麼啊,都是雲字的,換德字輩兒的......
11. 越是高檔的妓院開門越晚,你要是一般的,像天橋那地方,晚上七點一刻准開.....他們也不是一下都上去,倆倆的上.....最後是他們的角兒,小班的班主,個不高,上來.......
12. 奶粉事件:葯到病除....門口就排上大隊了...這些日子來的都是抱著孩子來的,孩子不好,當家長的罵大街啊......說書的我不會罵街...都是明朝的家長罵的..
13. 開場的原因:今天為什麼我開頭場呢.......一會兒還得趕個場兒...德雲社這兩天缺人,缺倆,我去頂一個....給多少都得去,不能再提錢了.....
14. 關於伍雲詔造反:造反不用那麼麻煩,上網上一說就完了...登一消息:我脫離XX!
15. 韓擒虎和伍雲詔南陽關下對話:雲詔,你不應該啊....何必呢,嘔這氣...這不都可以談嗎,錢少點是嗎....你反了,還把我拉下來-----反一小的,還搭一老的.....
16. 《聊齋 鴉頭》妮子和鴉頭的對話:鴉頭,別說是你呀,換姐姐我,也得和他私奔了。。你看王文這模樣,這個長相,很白凈,還胖乎乎的,小眼睛,頭發不長,挺好。。。。。
17. 劉備一聽,干嗎,拿言語試探我?我一說:國家形勢是這樣滴。。。。。曹操肯定想:怎麼著,這是憋著要造反啊,要插雉雞翎呀---不打算跟我這兒幹了,要在網上登消息?!
18. 曹操:天下的英雄,就眼前這幾個,就這么點兒地兒------天橋一份,東城一份..崇文有一份.....
19. 曹操一聽:小霸王--其樂無窮!...他籍父之名,非英雄也......
20. 劉備:張綉、張魯、韓遂等輩可稱英雄嗎?------曹操:玄德兄,你這話都糊塗了,仨兒連著一塊出來,連個單口都使不了,這還英雄呀.........
21. 諸葛亮《隆中對》就說了:三分天下---你早晚得著劉璋這塊兒地兒,你就占這南邊。。。。東邊,東城,你甭管。。。。
22. 守家待地的有爹有媽,我不說書也沒關系,外地人不行----天津到北京,他不賣力氣好好說相聲行嗎。。。不僅自己吃飽了,底下這一百多號人還得養著,所以說相聲不夠吃的,還得賣點假葯。。。。。。。錄音的都把這段刪了啊,我們哥倆不錯,咱背後不說人家。。。。。。
23. 都窮著在一塊兒說相聲,都好著呢-----怎麼樣,這不有網上辭班的嗎?
24. 。。。。「李天師管我們要了200兩銀子,我們都給您得了。。。」----「我不喜歡這個,他也怪不容易的,平常唱唱快板也沒什麼事兒。。。。還是給李天師吧。。。。」
25.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我不置氣。。。。我每個禮拜說兩場書,弄點行了。。。。。你斗氣沒用,都是說相聲的,他掙那麼些,我掙這么些,心裡老不平衡,不行。有個說相聲的老前輩王世臣就和我說:玥波,我要想我大馬金刀的時候,我比小蘑菇,侯寶林都紅-----那你說我活的了現在嗎。。。。,你看,人家老頭就是想得開。。。
26. 砸主持人吳荻和梁彥(清平客):30元的票錢和主持人沒關系,什麼時候這票價變成32了,漲的那兩塊就是他們二位的......
27. 繼續砸梁彥(清平客):別看我是說書的,可我沒有書生氣,不像我們小師弟梁彥,一看就有書氣---------打麻將就沒贏過....
28. <鴉頭>中鴇娘和鴉頭對話砸連先生:跟媽媽我說話你別急赤白臉的惹我生氣,不像話----跟干媽說話還客氣著呢.....你瞅你說話噎的我,但凡沒練過說書我都不能說這個.......
29.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交朋友得長眼,三五知己湊一塊兒您得看看他們談什麼......
仁兄...
賢弟...
最近去宣南了嗎?
公務繁忙,上崇文去了兩趟.....
好,雅興,雅興....
-----這樣的人錯不了,您交切吧.....聽書的我不是奉承您,沒有壞人...您看內不好的,去天橋了吧...上那兒幹嘛切,聽誰?-----就一個不錯,還去宣南那兒說書了-------在天橋攢底,在宣南開場..........
30. 這樣的人老反,在哪兒都干不長,上網一登辭職就不幹了-----大概就是有反骨的表現.....他還拉著一個沒有反骨的人一塊兒.....
31. <鴉頭>原文2500多字,我說了6回半,<馬介甫>6000多字----------我的意思您都明白吧...
32. 還有一個電影叫<河東獅吼>,但是這個片子不知哪還能買到,因為主角和冠西發生一點問題,片子也不怎麼播了.....我還挺愛看這個主角的,後來不怎麼和冠西出了照片這檔子事兒,我上網看一回罵一回,看一回罵一回,看這個像片我罵了四十多回-----還愛看.......
33. 宇文成都和尚師徒在追趕伍雲詔時的對話:
宇文成都:呸,什麼周倉顯聖啊,都給我氣胡塗了....周倉是哪朝人啊?
尚師徒: 周倉是漢朝人..
宇文成都: 我是哪朝人?
尚師徒: 您是隋朝人...
宇文成都: 他漢朝人怎麼到了隋朝呢?
尚師徒: 您不知道<關公戰秦瓊>啊.......
宇文成都: 你少聽相聲!
34. 聽書可比買書貴多了,買一套隋唐花30都看完了.....聽隋唐30一回,30一回,聽完了就得一萬多-----還有車錢呢,水錢呢,吃飯呢......反正您家不趁個三萬五萬的您聽不起隋唐了--------可也不是我一個人都掙了.......
35. 拜這干老幹嘛用呢----就為陞官發財.......一般的拜干親都有點目的------也不是全部...有的那真是為了學藝術......也有那個是為了給自己找後路-------萬一內天天橋那兒說相聲說不下去了呢......
36.秦瓊想:我還頭一回化妝,勾個什麼呢?...我...我畫個秋香?----不成,對不起觀眾...讓他扮秋香去吧,還耽誤我們一場書.......
37. 關於他和李菁的生日禮物:過些天是李菁的生日,恐怕還有人要送東西,咱也不能攔著,送的越多越好-----可是誰要送的比我這個貴, 您就是我的仇人.....
38.手裡頭捧著窩窩頭
39.聽說有男的跪搓衣板,我媳婦讓我跪鍵盤,還得用膝蓋打出我愛你......
40.子不語怪力亂神,子他只是不語他不是不信。 隋唐演義
*養個巴狗把耗子拿,養活個兔子把鷹抓,養活個騾子能下馬,養活個狸貓把老鼠怕,養活一條長蟲怕青蛙,養活個黃雀學老鴰,養活個孩子不好好把板打,愣要學說評書他認干媽。
李菁:王玥波不要把口誇,我干媽也是你干媽。
王玥波:叫聲李菁別生氣,請到後台去休息。
(評為宣南書館自開書以來唯一的對口定場詩)
*說書時經常出現的語句
同志們......
說句文言......
我招你了我?
* 一日離家一日深,好似孤雁落寒林。雖然此地風光好,尚有思鄉一片心。
* 各位,甭管多大說書的,離開「無巧不成書」這五字真言---全部餓死!
* 水墨畫我也會,一張白紙,把墨一潑,邊上寫上行小字:「王玥波做--煤鋪的早晨」(觀眾笑),另一張一潑:「烏鴉在黑夜裡飛過」(觀眾大笑),他們都說我畫得好......
* 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格高。
* 騎著長城罵韃子,不順南,不順北。
* 秦瓊一捋長髯,「唉,慚愧」,「噢,蠶退?葯鋪有賣的」。
* 王伯當把臉一沉,怎麼著?把送葬的也一塊兒埋了?
* 車、船、店、腳、衙,特務、老警察。
* 色,色,色,難離一禍,漲小人之志,滅君子之德,多少英雄被湮沒,大英雄也難把這....美人關過!
* 我們這說書的是硬侃實鑿,連個量活的都沒有。
* 馬有垂韁之義,狗有濕草之恩,羊羔跪乳報母親,猿猴獻果自奮,蛛織羅網護體,鼠盜余糧防身,麋鹿得食等成群,那無義之人....可恨!
* 有道是:清酒紅人面,財白動人心。
* 集上很熱鬧。有賣米的,賣面的,賣茶葉的,賣雞蛋的。擱一塊兒是賣茶雞蛋的。
* 有書則長無書則短,一路上無非是:飢餐渴飲,曉行夜宿。八個字。
* 咱們是每禮拜六下午,歡迎您來聽書。您要是不來!知道您不來的下場么?各位,我不是嚇唬您.....您每月省一百二十塊錢......
* 我是宗室,歸宗人府管,你這么說話要在那會兒就有罪,過來幾個人,掏出傢伙,噗,噗,噗......就把你車帶扎嘍!
*聊齋
素秋時黃英舞動,瑞雲上鴞鳥翱翔
有邵女辛十四娘,夜叉國鏡聽閻王
庚娘忙阿綉湘裙,鴉頭上紅玉放光
來至在羅剎海市,尋佟客去治牛黃
又誰知蛇人不悅,訪出來趙城虎狼
武孝廉前來驅怪,真生得毛大福長
誰成想開張鴻漸,馬介甫吹牛成章
聶小倩是妾擊賊,王成就宮夢弼香
封三娘雲蘿公主,許配那玉田七郎
聊齋內三十三段,眾明公且慢端詳
* 把不地道擱在小車上,推(忒)不地道!
* 老頭吃了塊涼白薯,又喝了口涼茶。上邊一個涼嗝下邊一個涼屁,說句文言:踹了。 * 那會兒看電視劇,什麼叫霍元甲呀,什麼叫神探亨特呀(笑),那娘們兒叫「買靠兒」。(大笑).... * 從小兵干起!有句話叫:不想當廚子的裁縫不是好司機。 * 秦瓊秦二爺在山西路州天堂縣落了迫了(音:澇拍三聲),只落得當鐧賣馬... * 今天兄弟帶你去打茶圍(上歌廳的意思)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西班牙! * 閻王叫你三更死,哪個敢留您到五更天! * 買馬人要見賣馬人...絮氛了,絮氛了... * 小夥子上寬下窄的身材,北京話管這叫鞭實。 * 倒霉上卦攤兒,色迷看像片兒。(色,讀:shai) * 十一個人站兩排,一人五兒,一人六兒。 * 彈弦子,唱點兒子弟玩意兒。(八角鼓,岔曲兒,子弟書) * 一板子下去,屁股上就得起來個血檁子,北京話叫lu chun(音:驢鶉) * 幾兒出來的?該幾兒到啊?今兒是幾兒啦?
『肆』 求教常用"春點"
江湖上的春典(唇典!
「唇典」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訊號,江湖中人彼此聯系的一種特殊手段。亦
稱隱語、行話、市語、方語、切口、春點、黑話等,是民間社會各種集團或群
體出於各自文化習俗與交際需要,而創制的一些以遁辭隱義、譎譬指事為特徵
的隱語。在三教九流社會中,禮節;行李包袱的捆紮和放置方位;茶具、餐具
的擺設;個人的行、止、坐、立姿態相互輔用,都表達著主、客雙方一定的心
願與意圖。但這些還很不夠,最終仍需要透過隱語來徹底表達雙方的意思。
唇典的產生,大致出於下列三種情形。一是由禁忌、避諱所形成的市井隱
語,如在船上說話,諱說「住」、「翻」等,而用其它字語代替。二是出於回
避目的,免使外人知悉而形成的隱語行話。如舊時東北的響馬稱姓「楊」為「
犀角靈蔓」,稱姓「何」為「九江八蔓」,稱姓「冷」為「西北風蔓」;當代
香港黑社會以「四八九」稱「大路元帥」,以「四三八」稱「二路元帥」亦即
「副堂主」等。三是語言游戲類隱語。
唇典的內容很廣泛,從人體部位到職業,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禮節、交往
等,應有盡有,幾乎可以成為第二語言系統。如人體器官名稱:頭為瓢把子,
眼為招子或湖,手為抓子,耳為順風子,口為海子或江子或櫻桃子(女),腿
為金杠子,肚為南子,腳為踢杞,心為蠶子或定盤子等。武俠小說所描述的江
湖社會中,一般江湖人士常常使用一些唇典,這些唇典多沿用明、清小說中已
有的用法。在民國時期的舊派武俠小說中,以姚民哀、鄭證因對江湖唇典最為
稔熟,作品中這類語言也最為豐富。新派武俠小說家大多相沿慣用在自己的作
品中。
此處摘錄一些言語類的唇典,至於非言語唇典的部份,如「茶陣」、「路
符」與「符征」請參考《神奇的武術》一書,有詳盡說明。
一、人物類
◎人:丁。 ◎鷹爪孫:官府。
◎糕:老人。 ◎翅子頂羅:官帽子。
◎豆兒:姑娘。 ◎托線孫:保鏢人。
◎芽兒:小夥子。 ◎並肩子:即朋友之意。
◎老寬/空(倥)子:外行。 ◎點子:對象、敵人。
◎捏班:尼姑。
◎線上:以某個地域為勢力地盤,該地域即稱「線」。簡單的說,「線上的朋
友」就是「地頭蛇」。如:西路川陜這趟線上、衡山這趟線。
◎合(黑)字/老合:賊。通常非稱呼在幫者,而純粹指稱一般盜賊。
◎吃飄子錢的老合:水賊。
◎總瓢把子:在江湖上指稱首腦、老大。瓢(把子)原為頭、腦袋之意,此處
為引申意。
◎馬眼子:專門四下探訪名馬的人。憑著一雙飽具經驗的眼睛,再加上一張油
滑善辯的嘴,無往而不利。「馬眼子」周江曾企圖說服寇英傑將寶馬黑水仙
賣給玉觀音郭彩綾,卻碰了一鼻子灰。(見蕭逸《長劍相思》)
二、數字類
◎流月汪則中,神心張愛足(北省名「青」):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干:千。
◎百:百。
三、生活類
◎老瓜/居米:銀子。 ◎亮子:照明用具,如千里火等。
◎蓮花子:碗。 ◎湯缽子:大碗。
◎劃十子:筷子。 ◎搬梁:拿筷子。
◎水牙子:湯匙。 ◎扣盅:喝水。
◎穿通子/順腿:襪子。 ◎提頭子/踢士:鞋子。
◎飛蛾子:馬掛。 ◎叉叉子/蹬空:褲子。
◎通衫子:大掛。 ◎頂天:帽子。
◎小羅考:襯衣。 ◎護臉:眼鏡。
◎海砂子:私鹽。 ◎海砂窯:鹽倉。
◎薑片/馬蜂子:肉。 ◎馬牙:飯。
◎番張子:餅。 ◎細苗條:魚。
◎拖條:睡覺。 ◎黏膚:擦臉。
◎蹦火:吸煙。 ◎蹦台:上炕。
◎領甲:烤火。 ◎賣雞:跨門檻。
◎蹓狗:跳窗戶。 ◎擺丟子:刮風。
◎照相/朝相:見面。 ◎安了根:吃飯了。
◎眩里圓:吃了。 ◎捏子攢:還沒吃。
◎東、西、南、北:倒、列、陽、漠。 ◎捕子:捕魚的水禽。
◎皮娃子爆豆子/皮子串:被狗咬了。 ◎火窯:店房。
◎打尖:意指旅人中途吃飯。 ◎踏青子,斬盤帶推包:串茶館,相
面帶治病。
四、器官類
◎瓢(把子):頭、腦袋。「摘瓢」即為割腦袋。另可引申為一組織之首腦、
領袖,稱「(總)瓢把子」。
◎招子:指眼睛。古代指招貼、告白。《永樂大典》中:「今早掛了招子,不
免叫孩子出來,商量明日雜劇。」大抵眼睛為一個人的招牌,故引申而稱「
招子」。武林中,下手歹毒者常直取對方雙目,意欲廢掉對手的招子。
另眼睛亦可稱「湖」。
<招子不昏:眼睛不亮>
◎順風子:指耳朵。 ◎海子/江子/櫻桃子(女):口。
◎金杠子:腿。 ◎南子:肚子。
◎踢杞:腳。 ◎蠶子/定盤子:心。
五、武器類
◎蛇兒:把兵器比做叫化子手上的蛇。 ◎暗青子:即暗器。
◎青子:兵刃。 ◎片子:刀。
◎海青子:大刀。 ◎月牙鋒:戟。
◎挺子:匕首。 ◎花條:花槍。
◎小黑驢:洋槍。 ◎噴子:鳥槍。
◎串蔓子:買槍。 ◎串非子:買子彈。
六、江湖過招類
◎萬(兒):名頭。 ◎紅貨:指走鏢時押護的銀錢類貨物。
◎踩盤子:指事先偵察要劫的對象。 ◎羊牯:搶劫的對象。
◎遞門坎:動手過招前自報師從門派。 ◎結梁(梁)子:指結仇。
◎缺點子:無人之意。 ◎盤道:套話。
◎掛樁:對上頭。 ◎對盤:遇上(動手)。
◎剪鏢:劫財。 ◎淌進:潛進。
◎醒攢:被識破。 ◎七寸子:要害。
◎新上跳板:剛出道。 ◎合吾:大家都是江湖同道。
◎水漫了:人家殺來了。 ◎掛彩:受傷。
◎土了點兒:死了人啦。 ◎碎了:死了。
◎清了:殺了對方。 ◎叫鞭土:打死人啦。
◎風緊:情況危急。 ◎扯呼(活、滑):逃跑之意。
◎松人:趕快逃走之意。 ◎亮盤:照面亮相。
◎上線開爬(扒):在這一帶下手作案。◎摘瓢:割腦袋。
◎開山(安窯)立櫃:以一地為根據地。
七、對話應用類
◎並肩子,念短吧!火窯外可有鷹爪孫淌過來了:
弟兄別說話,店房外有官人過來了。
◎馬前點,喂暗青子:趕快預備暗器。
◎合字上的朋友,一碗水端來大家喝:
道上的朋友,把你剛搶到的財物拿出來大家分分(黑吃黑)。
◎並肩子,可是風子萬兒么?:弟兄可是姓馬么?
◎捏班扎手,並肩子扯活(呼):尼姑厲害,哥們逃吧!
◎並肩子們念短吧!雲棚上,梁子孫粘上啦!:
弟兄夥伴們別說話,頂子上有仇人綳著啦!
◎招子放亮點!把合住刁枝子,我有法子教猴崽子亮相的!:
眼睛亮點,看住了那株樹,我能教他出來。
◎朋友踩寬著點,進來是條子掃,片子咬!:
(對進屋竊賊發話)朋友放過了吧,否則進來就用槍扎你、用刀砍你!
◎朋友們,燈籠扯高一點,我們這是個黃草窯子!:
(對進屋竊賊發話,南省用法)
朋友們,將眼光放遠一點,我們這是無錢財的人家!
◎並肩子,托線孫可靈了,亮青子,招呼吧!:
弟兄們,保鏢的察覺了,亮兵刃,動手吧!
◎並肩子,念短吧!棵子裡面伏著不少點兒了:弟兄們不要說話,草里藏著不
少敵人。
◎並肩子,這個托線孫既是沒掛老居米子了,我們馬前點接應「陽向」的弟兄
,看從那裡走了貨:
弟兄,這個保鏢人不是我們想攔劫的人,身上沒帶著多少財貨,趕緊接應南
路的弟兄,怕從那裡走了人。
曲藝行常用春典
疃春——說相聲
春口——說相聲
單春——單口相聲
對春——對口相聲
疃柴——說評書
使短傢伙的——說評書
柳海轟兒的——唱大鼓的
使長傢伙的——唱大鼓的
怯的——京韻大鼓
清的——梅花大鼓
正的——鐵板兒大鼓
片子——雙簧
顯快——聯珠快書
□上的——蓮花落
使扁傢伙的——唱竹板書的
串花——《濟公傳》(評書書目)
丘山——《精忠傳》(評書書目)
渾水子——《於公案》(評書書目)
丑官兒——《施公案》(評書書目)
神冊子——《封神榜》(評書書目)
大黑臉——《包公案》(評書書目)
小黑臉——《小五義》(評書書目)
黃臉兒——《隋唐》(評書書目)
鑽天兒——《西遊記》(評書書目)
大瓦刀——《永慶昇平》(評書書目)
黃楊兒——《三俠劍》(評書書目)
明冊子——《明英烈》(評書書目)
漢冊子——《東漢》、《西漢》(評書書目)
汪冊子——《三國》(評書書目)
彭冊子——《彭公案》(評書書目)
老劈兒——《劈牌》(折唱八角鼓曲目)
嘴子——《射雁》(折唱八角鼓曲目)
丘子——《小上墳兒》(拆唱八角鼓曲目)
怯念兒——《怯算命》(拆唱八角鼓曲目)
挪營兒——《拉駱駝》(拆唱八角鼓曲目)
真子——《真逛西頂》(拆唱八角鼓曲目)
鑽黑——《胡迪罵閻》(聯珠快書曲目)
鋦子——《鋦大缸》(蓮花落曲目)
腿子——《趕腳》(蓮花落曲目)
牆子——《小化緣》(蓮花落曲目)
摘挑兒——《四大賣》(蓮花落曲目)
張扇兒——《八扇屏》(相聲曲目)
樓腿子——《黃鶴樓》(相聲曲目)
羅口——《大上壽》(相聲曲目)
爬坡兒——《拴娃娃》(相聲曲目)
晃梁子——《地理圖》(相聲曲目)
單子——《報菜名》(相聲曲目)
墊話兒——相聲即興的開場白
瓢把兒——相聲轉入正文過渡性的引子
正活——相聲的正文
底——相聲中掀起高潮的結尾
活——節目曲目書目
點活——點節目
戳活——點節目
使活——演節目
逗哏的——相聲表演中的甲
捧哏的——相聲表演中的乙
量活的——相聲表演中的乙
調(diao)侃兒——說行話
疃——說
倒口——說方言
怯口——方言
攣絲兒——彈弦兒
拐著——拉四胡
皮兒薄——容易使觀眾明白、發笑
皮兒厚——不容易明白、發笑
包袱兒——笑料
圓黏兒——招徠觀眾
下掛——重新編排整理
相兒——面部表情
包袱點——愛笑的觀眾
火啦——演出效果極佳
泥啦——演出效果不好
悶啦——抖出「包袱兒」後沒人笑
夯頭——嗓子
格念——別說了,別動了
馬前——快些說唱
馬後——慢些說唱
醒攢兒——明白了
出蠱兒—發生問題
鉚地——禁止演出
頂瓜——心裡緊張
叩瓢兒——磕頭
咧瓢兒——笑啦
聯穴——搭班演出
劈穴——拆班分演
攢兒亮——心裡明白
響蔓兒——名聲大者
綱口——說話
滾綱——說書人將書中人名說錯
混綱——亂說
黑板了——唱得沒板了
鬼搭牆——唱詞來回反復
稀溜綱——逗趣的話
杵頭——錢
托杵——收錢
杵門子——能夠賺錢的說詞
連環杵——唱幾句或說一段科諢即斂一次錢,間隔很短
疙疸杵——觀眾格外多給的錢
硬買賣——能掙錢的藝術或節目
空碼兒——外行
對托——異口同聲
滾噘官兒——記錯了
越詞——唱段重復
越——在一台演出中唱前邊人唱過的曲目,犯規之舉
折腰——指節目演出中間,因演員失誤而使觀眾情緒渙散
黏箔——開書館的人
詢家——聽書的人
提摟把子——書館伙計
擇毛兒——觀眾為說書人指正
鑽鍋——現學現演
過口白——鼓曲演唱中夾入的說白
碟子——口白
渾碟子——外省人用鄉音說書
海(hai)——大、多
蹶(jue)——小、少
攏蔓兒——票房組織的名稱
把兒頭——組織票房的負責人
攏子——裝道具及樂器的圓盒子
掌班的——藝人班社組織的領頭人
班底——演出組織中相對穩定的骨幹演員
賣單胳膊的——對班底演員的稱呼
單檔兒——不在班底之列的臨時搭班演員
大蔓兒——名演員
黃調——走調
串邪缽——到妓院演出
念家——盲藝人
亮家——明眼藝人
把點開活——根據觀眾的情況決定所演的節目
火——節目效果熱烈
瘟——節目效果平淡
抽簽兒——演出中,陸續走掉一些觀眾
起堂——演出中,一大批觀眾離去
相不錯賺——有名氣的演員必有其長處
梁子——評書及鼓書故事的梗概
柁子——評書及鼓書故事中的大關節和高潮處
扣子——評書及鼓書故事中的懸念
書道兒——評書或鼓書的內容大綱
長(zhǎng)夯兒——提高嗓音
落(lao)夯兒——壓低聲音
雜正兒——演出服裝的統稱
蔓子活——長篇大書
擰蔓兒——說完一部書又換另一部書
蹚蔓兒——按提綱口頭加工編說新書
蔓子海(hai)——書越說越長
纂弄蔓子——藝人自己編書
鞭轟兒——打鼓
撅柳兒——小曲兒
掐柳兒——點唱(後台語)
群活兒——多人節目
上量活——上堂會
一塊活——一個節目
老合——江湖行內人
戳朵兒——寫字
彩棒子——拆活
丑棒——拆唱
打里的——拆活中的正角
打外的——拆活的丑角
掛甲的——《雙鎖山》中的高君保
張家轟兒——八角鼓
大□——蓮花落的大板兒
客兒——大鼓板
團絲——三弦
忙子——三弦
冊(chǎi)子——記錄曲詞、書詞的本子
坎子——把守戲園門的人
駁了口兒——說評書散了,書不說了
鑽朵——認識字
不鑽朵兒——不認識字
人式壓點——演員相貌好,表演時能壓住場
人式不正——長相一般,言不壓眾
貼身靠兒——說書藝人與觀眾套交情
挖點——說書藝人設法騙聽書人的錢
蔓兒正——藝人名譽好
蔓兒念——藝人名譽不好
幌幌——海報
鼓了夯兒——嗓子壞了
章年不正——運氣不好
海青腿兒——沒拜過師的藝人
墨刻兒——書局出售的話本
道兒活——按所繼承的前輩藝人的說書提綱敷衍而成的評書
鴛鴦檔子——男女二人唱對口大鼓
火穴大轉——掙錢很多
噴口好——字音清楚
黏子不酥——指觀眾不散
臭包袱——內容不健康的笑料
越道——散場
八大棍兒——中篇評書或中篇單口相聲的俗稱
片子活——短篇評書
駁口——說書中小段落截止處通常用幾句話打住
開臉兒——對書中人物的外形描繪
詩賦贊——說書中寫人、狀物、繪景、形聲的韻文
貫口——演員快速連續歌唱或數說一連串事物
書外書——在評書正書外插入講述的故事
現掛——演員離開腳本的現場即興發揮
摘掛——說書中摘取其他書目的內容
扦關兒——說書中的接榫處
筆法——說書中結構故事的方法
拉典——說書中引入典故講述
使掛子——說書中用扇子等模擬開打動作
放湯——說書中使扣子失當,未能使聽眾入扣
空子——外行相家——內行
一頭沉——對口相聲中主要由逗哏的敘述的說表形式
子母哏——對口相聲中甲乙互相爭辯的說表形式
膩縫的——指群口相聲表演中的演員丙
三翻四抖——相聲表演中製造笑料
遲疾頓挫——相聲演員掌握節奏的技巧
瞪諞踹賣——相聲捧哏的常用表演技巧
說學逗唱——相聲表演的基本功夫
春點——江湖行話
花轍——謂指曲藝曲本(多為唱詞)中多次轉換韻腳
袍帶書——講史和英雄傳奇類書目
短打書——武俠、公案類書目
書膽——評書中主人公
書筋——評書中正面詼諧人物
『伍』 評書有著怎麼樣歷史
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在江南則稱為評話。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戰國時,諸子百家游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象"怒發沖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在北京流行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儀司立案授徒,流傳到現在的。
評書的歷史和發展
評書的南北兩支派,都是明末清初柳敬亭傳下來的。柳敬亭在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隨漕運總都蔡士英北,曾在北京說評書,而且收了王鴻興為徒,因此在京師播下了種。王鴻興手下有何良臣、安良臣、鄧光臣三徒弟,時人稱為「三臣」,成為評書權威,且自立門戶,後來北京的評書演員皆是這三個派傳流下來的。當年,說評書的這個門戶,於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曾在掌儀司立案,有皇家頒發的龍票。直至光緒年間,這件歷史文物,才被評書界的一位後人所遺失。
早年,評書本是說唱相兼的玩藝,有如現代的西河大鼓、樂亭大鼓,說與唱相輔相成。只因光緒年間聽書的多為一班太監。因此,被宮中慈僖所聞,傳其入宮。在禁地演唱諸多不便,遂改「評講」,僅以桌凳各一,醒木一塊,去掉弦鼓,用評話演說。於是,說評書這種表演形式就被肯定下來了。
清代,民間說評書的,絕大多數是在街面的甬路兩旁支棚立帳,擺上長板凳,圍成長方形的場子,謂之「撂地」。只有少數評書藝人才上茶館獻藝。庚子事變(公元1900年)後,評書茶館才暢興起來,民初是評書茶館的鼎盛時期。
開茶館的初創「書座」,須通一個所謂「請事家」(即說書館內的主持邀角者)來邀請評書演員。照例由頭一個演員給評書茶館舉行「開荒破台」儀式——祭周莊王、文昌帝君、柳敬亭之後,送給這位評書演員一個裝有現金的「台封」才能開業。在收入上按評書界的行規是「三七下帳」,說書的掙一元錢,個人只拿七角;開茶館的拿三角。開書頭天和最末一天掙了錢「頭尾不下帳」全歸說書的。每一位說書的演員,在一個書館內只許說兩個月,名為「一轉」。內城的評書茶館都是白天說書,晚上賣清茶。前三門以外的評書茶館都是白天賣清茶,燈晚說書。內、外城的評書茶館,黑白天都說書的只有宣武大街路西」如雲軒」、「森瑞軒」;磁器口虹橋「天有軒」和天橋「福海居」。
評書,演者僅一人,光說不唱,其道具不過醒木一塊、手絹一塊、摺扇一把。開書時先念一套贊詞,多是贊以上三種道具,然後才轉入正題。所說的書目多是整本大套的長篇書目,每說完一小段便使「扣子」,用以抓住聽眾。一般傳統書目的內容,是以歷史故事和武俠故事為主,有袍帶書《三國》、《西漢》等;長槍書《精忠岳傳》、《英烈》,等;短打書《水滸》、《七俠五義》等;神怪書《西遊記》、《濟公傳》等之分。小段的「片子活」以《聊齋》故事為題材的書目《嶗山道士》、《夢狼》、《畫皮》等。50年代以後編演的新書有《林海雪原》、《烈火金剛》等長篇及許多中、短篇書目。
北京近代評書演員輩出。如:清末民初的雙厚坪(藝名雙文興),滿族,北京人,說書路子寬,常以《水滸》、《精忠》為最精採的書目,當時被譽為「評書大王」,與譚鑫培、劉寶全合稱「藝壇三絕」。雙厚坪的後人楊雲清最擅說《濟公傳》和《水滸》。群慶福,自清末至民國期間在評書界享名40年,以說「公案」書見長。有「活黃天霸」的別稱。王傑魁,23歲即開始在北京說評書,專說《七俠五義》。連闊如,滿族人,抗戰前,以說《東漢》成名。解放後說《三國》、《水滸》,也獲得好評。
80年代以來,天橋宣武書茶館有連麗茹的評書《東漢》、《西漢》、蔡連貴的《隋唐》。現在,天橋樂茶園有馬增琨的評書《七俠五義》。
本篇文章來源於 肚子明白 原文鏈接:http://www.zi.cn/article/2007-9-16/4826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