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聽書
A. 不在路上,便在書里跟著六旬老教授的書游學
1
遙記得小時候,我在一所鄉村小學讀二年級。我們的老師是一位民辦老師。
一個夏天的午後,老師說,我們到戶外去上課吧!全班一片哄騰。熱熱鬧鬧地搬著小板凳來到教室後面的一片水杉樹林中。我們在這里朗朗讀書,跟著老師一起搖頭晃腦,善哉,不亦樂乎。
夏天的天氣真是瞬息萬變,正當我們讀的起勁時,突然一個閃電一聲雷鳴,等不及我們反應,豆大雨點便傾盆而下。大家嘰嘰喳喳地叫著吼著,七手八腳慌亂地抱著凳子跳回了教室。
多年以後,我依然記得那個畫面。在樹林中上課,午後的陽光以及那突如其來的傾盆大雨。雖然讀的課文內容已不記得,但那種鄉村的體驗和原生態的快樂,深刻地烙在我的心頭。它啟發了很多思想的源泉,促使我在很多時候靈光一現。
2
一年前,老教授周南來蘇州參加答辯。我作為工作人員,給予了一些工作上的輔助。得以獲得老教授的贈書《佛光山的星巴克》。
時隔一年,老教授又要來蘇州了。一掃我的書架,老教授的書依然嶄新無比,在書架上安安靜靜地凝視我。
內心惶恐,若老教授問起來,對於此書的看法或收益,我該如何作答?我是否該說:對不起,我還沒來得及看完?或撒個謊,就說很好,我已經看過了,太棒了?
不知內心有何驅使,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我拿起了這本書。沒成想,拿起便放不下了。書中的見聞和思想,深深地吸引了我。
書的封底寫道:不在路上,便在書里?這本書是老先生半世紀游學的經歷。老先生走過了很多的國家和地區,將學術高見與游歷世界融和一體,每一篇文章充滿了地區風俗和人生的智慧,實在是妙之極。至於我為何久久沒有好好品味書中的每一章內容,可能是覺得自己人生閱歷太少,走過的地方太少,了解的民俗和歷史的文化太少。總之,自慚形穢,覺得自己的積淀太少。
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就如同與老教授一起游歷了世界。每個地區的風景、人、歷史文化似乎就在我眼前呈現,雖沒去過,猶如已經歷了一番。
書中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來源於《道德經》中的啟示。看的過程不時驚嘆:道德經真是一部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名著,現在的一人一事一物,皆可由道德經來解釋!
3
我喜歡位於台灣佛光山的星巴克。它開在庄嚴肅穆的佛教聖地,開在寺院里非常醒目的地方。老教授書中說道:相比北京故宮迫於輿情將星巴克關閉的事件,佛光山的星巴克卻體現了「人間佛教」的理念,體現了佛學博大包容的情懷,「慈悲方便」。——老子說:「柔弱勝剛強」,這正是佛光山的星巴克所體現的。
我喜歡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它的誕生如同孩子降臨的過程,經歷了漫長的陣痛過程,最後「可喜可賀」,成為世界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一個世界性的地標。——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正是悉尼歌劇院所體現的。
我喜歡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它總是那麼美麗,野生動物們橫穿馬路,儼然目中無人。黃石公園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次自燃火。原來,這是大自然生態保護的一種本能。「這種火有助於清理死亡的植物,將腐木、雜草燒成有有機肥效的灰燼,幫助森林生態系統達到某種平衡。」原來,大自然有神奇的自診、自療和自愈能力。——老子所說:「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要想奪取些什麼,得暫且先給些什麼。
我在《舊金山:麥當勞的「捨得觀」》中學到了,「少即是多」。麥當勞的產品相比較中餐館而言,產品少,種類少,可選擇性少,可是,麥當勞的規模在1/4世紀以來,規模已翻了無數倍,在世界各地開了數以萬計的分店。而中國餐館的分店頂多數以十計。這是因為,麥當勞菜單上看起來選擇少,但卻能保證顧客的需求。而中餐館菜單多而復雜,卻無法保證每次都能為顧客提供每一個產品。——實際上,我卻認為,因為菜單種類少,選擇性不多,所以能很快抉擇。而菜單復雜,讓人挑花了眼,反而更難做出選擇吧。
我喜歡蘭州的「黃河母親」塑像,它體現了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處眾人之所惡」的境界。這里的「惡」,是指眾人大多不喜歡做的事。黃河、母親、兒女,正是中國精神。
周教授帶我來到了曲阜,讓我學到了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真實含義:「學」中要「問」,方可留下痕跡——學會隨時隨地記錄;「習」後要「好之」,熟能生巧——「教育是當一個人在學校所學全部忘記後剩下的東西」,愛因斯坦語;「說yue」要」樂之」,方可在發現知識無垠、自己無知時,還能感到驚喜和快樂。
……
老先生的足跡遍布全世界各地,每個地方都有值得回憶和思考的地方。我從這本書中,不僅欣賞到了世界各地美景,更了解了各個地方的歷史軌跡、文化底蘊,從而了解到,每一處地方,都有它要向人們訴說的故事。
4
人走過的地方,就會在心中留下一點回憶。那地方的風景、人的習慣、聽到的聲音以及吃到的食物,都會在頭腦中形成經驗,將來無論在哪裡看到這個地名,心裡就想:哦,這個地方我去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在路上,就在書里。沒去過的地方,通過讀老先生的書,猶如自己去走了一趟。游學,可能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了。
不禁想起小學二年級時到教室後的樹林中「游學」的經歷,那是多麼難忘!
現在,午飯後,每每去單位旁的河邊走一圈,總感覺神清氣爽。一路走,一路聽書,很多無解的人生答案自然而然豁然開朗,很多糾結的問題便變得不再糾結。
當感覺被困住了,有無法想通的人和事時,去大自然中走走,聽聽聲音,看看書,很多問題自然就有了答案。
這便是讀了六旬老教授的書後,給我的啟示。
不在路上,
便在書里。
世界那麼大,
我想去看看!
End
B. 《佛學50講》聽書筆記
1. 佛學並非一成不變的知識體系,而是隨時代發展而不斷演變的哲學思想。早期的佛經多由佛陀的弟子根據記憶所編,後世的經典則是後世高僧根據對佛學的理解和社會政治背景所創作。不同宗派之間存在觀點差異,甚至有時會出現對立,這是因為佛學思想中存在許多模糊之處,後世的人們對這些問題有不同的解讀,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學派。有學識的人應當有能力辨別和梳理佛學的基本歷史脈絡,了解其發展變化和基本思想,以開放的心態去學習,而非執著於某一觀點或經典。
2. 佛學思想廣博深邃,包含了人類對人生和世界的眾多理解。佛教在歷史的不同時期呈現出多種形態,修行方式和側重點各有不同。佛學經典繁多,終身學習都不一定能讀完。因此,學習佛學並非易事,需要具有較強學習能力和思辨開放精神的人才能深入其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佛學態度各異的人,包括偽佛教徒、虔誠的信徒和持否定態度的人。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佛學是一個復雜的領域,個人理解各不相同。
3. 佛學作為一種哲學形態,包含了豐富的智慧和人生啟示,對現代社會中焦慮的人們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因此,我們應保持開放和謹慎的態度,將學習佛學視為一種哲學探究,如同學習西方哲學史一般。
4.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超脫六道輪回,達到涅槃。這是佛學的基礎觀念,強調雖然世間充滿苦難,但應積極修行。人道是寶貴的,因為有機會修行。有些觀點可能難以接受,如世事無常、放下執念、活在當下等,但這些觀念有助於我們將人生視為更長遠的過程,而非糾纏於眼前的事物。了解佛教的基礎,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佛教徒的行為。
5. 付出是生命的重要部分,與他人無關,重要的是保持知足、滿足和安心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付出是自然的結果。照顧好自己的內心,並記住付出是人生的重要旋律。
6.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到的道是「緣起性空」,佛教的四法印包括:一切事物皆無常、一切情緒皆苦、一切事物皆無自性、涅槃超越概念。
7. 學習通常指的是學習技能和具體知識,如數理化和語言,但人生思想的學習同樣重要。隨著年齡的增長,通過閱讀和思考,我們會不斷探索各種思想,包括儒家思想、西方哲學和佛學,這些都是很有益的。
C. 《佛學50講》 聽書筆記
陸陸續續聽了一部分熊逸老師的佛學50講,有一些零星的筆記,記錄在此。
1 佛學在我看來並不是確定的一堆知識,好像數學物理學公理定理一樣確定,不是那樣的,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很多的佛學經典也不是真的是佛陀說的,最早的佛經也是弟子根據記憶編寫而成的,後來的很多的佛學經典是後來的高僧根據自己對佛學的理解,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編寫的。而且各個宗派,觀點還會有差別,甚至互相的對抗,甚至有互相的不認同。因為佛學思想中也有很多模糊的問題,佛陀沒有講清楚的地方,那麼後來的人們就會對那些問題有不同的理解,從而形成各門各派。作為一個有學識的人,應該有能力去做一些辨別,梳理佛學發展的基本的歷史脈絡,了解佛學的發展變化,了解其最基本的思想,而不是認死理,揪著一個佛學觀點或者一部佛經死磕,我們始終是要抱著開放的心態,去學習。
2 佛學思想浩瀚無邊,博大精深。它匯集了很多人對人生,對世界的理解,而且歷史的各個時期,佛教的形態又有很多變化,可能側重點不同,可能修行的方式不同等。佛學經典更是一輩子都看不完,所以學習佛學並不是一件易事。如果不是學習能力強的,帶有思辨開放精神的人,很可能也就只是學著其中的一部分,然後信之,修之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看到各種對佛學和佛教有著天壤之別態度的人。可以在社會上看到一些偽佛教徒。並沒有真心的皈依了三寶並潛行修行,也可以看到非常虔誠的,但也有理解的不全面的。也有對佛教佛學持否定的態度的,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是一個復雜的東西,個人的理解就非常不一樣了。有點像盲人摸象,個人得出的結論不一樣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作為一個識辨能力的開放的學習者,至少要抱著把東西全貌搞清楚的觀點,然後才可能得出一點點謙虛的意見。對一件事情來龍去脈都還沒搞清楚,因此就不要妄加評論它的好與不好,最好是持保留的態度。 我自己還是希望多讀佛學書籍,多去理解佛法,吸收我自己認為對的,保留我還不能理解的不能認同的。不過不斷的用歷史的眼光,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佛學。
3 佛學思想浩瀚無邊,是值得去研習的,不過佛教作為一個宗教派別,我們可以繼續保持開放謹慎的態度。我們就當學習佛學是一種哲學形態,就如你學習西方哲學史一樣,其中包含很多的智慧,闡明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對過好人生有很多的啟迪,因此是可以不斷的去研習,有好多的思想是值得現在焦慮的人們去研讀和思考的。
4 六道輪回,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擺脫六道輪回,涅槃成佛。這是佛學的基礎認知,樂觀厭世。輪回皆苦,但要積極修行。人道珍貴,有修行的機會。有些觀點我還不能很好的接受。我只能接受我能接受的那部分,比如世事無常,放下執念,活在當下。會把人生看成更加長遠的事情,而不是糾纏於當下的一時一事不放手。了解了佛教的基礎,便能理解有些佛教徒的行為,因為他們就是全然認同了佛教的思想,因此拋家舍業的去寺廟修行,對與不對無法論斷,相信了不同的思想而已。
5 對付出有了更多的理解,這是我最近聽佛學講座,看佛學方面的書的一個比較大的感受,付出是生命的重要旋律,而且付出也只是關乎自己,和別人沒關系,付出多少,怎麼付出,結果如何,那是另外一回事,更重要的就是讓自己擁有這樣的狀態,知足,滿足,安心的狀態,是人生的重要目標。在這種狀態下,付出就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了。照顧好自己的內心,記得付出是人生重要旋律就很好。
5 佛陀菩提樹下悟的道是緣起性空。佛陀為佛教確立的四法印是一切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 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無自性( 諸法無我 ),涅槃超越概念( 涅槃寂靜 )。
6 以前其實我自己有很多誤解的,認為想要信佛,去信就行了,並不需要學習什麼,見了菩薩就磕頭,進了廟就燒香,就是信了佛了。至於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那得看其他的信佛的,聽聽他們怎麼說就行。這可能也是以前的一種方法,古代傳承的一種方法。包括我的一些親戚,也是這樣的,也就這樣信佛的,至於信什麼佛,那好像不要緊。那天陳默說,上學就是鍛煉思維,訓練思維,沒讀過書的,和讀過書的,只讀過小學的,和上過大學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那麼精神世界也是不一樣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人,在看待佛學,佛教的時候,也是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這也是很正常的。因此佛法在傳教的時候,更多要考慮的是普通的老百姓,如何能讓老百姓更能接受,這有時候是需要做一些靈活的額調整,包括教義,形式等方面,我覺得也是可以理解的。
7 從小一路上學上班走到現在,學習這個詞好像更多是指學習技能,學習各種具體的知識,數理化,語言,好似缺少點關於如何過一生的思想學習。年長一些之後,通過看書,思考,會不斷的重復思考這些,於是也會去看各種思想,包括儒家思想,西方哲學,佛學,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