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娜回憶錄全文小說
『壹』 軟抄本是什麼
軟抄本是指印刷術發明前的手抄本。
印刷術發明前,圖書的傳布,惟有抄寫。到了唐代,雕板印刷興起,然而不普遍,圖書仍多是靠抄寫。就是到了宋代,印刷術盛行,對若干需求不多的圖書,仍需抄寫。
明代中葉以降,藏畫家漸嗜宋元舊槧,然傅世則日以稀少,逐輾轉相假傳抄。
如崑山葉氏菉竹堂、寧波范氏天一閣、山陰祁氏淡生堂、常熟巷氏汲古閣、馮氏空尼閣、錢氏述古堂、錢塘吳氏瓶花齋、餘姚盧氏抱經堂、歙縣鮑氏知不足齋、海昌吳氏拜經樓、南海孔氏岳雪樓、蘇州黃氏士禮居、仁和勞氏丹鉛精舍、錢塘丁氏八千卷樓、常熟周氏鴿峯草堂。
或是親自抄寫,或是訓練一批人,專門負責抄書。不僅書法工整,而且校勘精審,所以很受士林重視。因抄本比刊本耗資為高,且每次僅能抄成一部,不如雕板一次,可以印成百上千部,所以在市場價格上,比同時期的刊本高。
但一般的抄本,往往不注重校勘。可信性較印本低。書法工整,校勘精審的抄本,稱為精抄本;如果是出於名家之手的,稱為名家(或某人)抄本;依善本影抄的,稱為影抄本。
文革時期,只有少量書籍允許出版,但有一批以偵破和反特故事為主的手抄本文學在地下流傳。流傳最甚的時候是1974年、1975年。當時社會廣為流傳的手抄本有300多種,其中張寶瑞的作品佔到二十多種,他被譽為「東方007」。
許多讀者因傳抄這些小說而受到過批鬥,乃至被以「流氓罪」勞動教養。
流傳最廣的作品有張揚《第二次握手》(70年代末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並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公映)、《綠色的屍體》、《梅花黨》(後公開出版)、《一隻綉花鞋》(80年代末改編為電影《霧都茫茫》,2000年出版)、《余飛三下南京》(即《葉飛三下南京》)、《少女之心》(又名《曼娜回憶錄》)等。
『貳』 棉棉的個人自述
我讀了我這一生第一部大部頭的書-- 《安娜卡列尼那》 ,說實話,我沒看懂,而且不明白安娜最後為什麼要去死。這本書給我的唯一印象就是:安娜是個壞女人。但從那以後,我愛上了讀書。 值得一提的是,我還看了一本當時的禁書,是手抄本,名叫《曼娜回憶錄》,這在當時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我記得我看那本書的時候非常緊張,心跳得很快,手腳冰涼,而且手心裡都是汗,也不知道是興奮的,還是嚇的。
那年我還看了《紅樓夢》 。 我的兩位老師分別向我推薦兩本書,15歲的我第一次面臨選擇。 政治老師向我推薦馬克思的《資本論》 ,美術老師向我推薦弗洛依德的心理著作,包括《夢的解析》 、《愛情心理學》和《少女杜拉的煩惱》,當時統稱為性學三篇,還屬於內部參考讀物。
通過分別研讀它們的第一、二、三頁後,我選擇了後者。
那位美術老師從此也成我了指引者和領路人,他就是給我這本書寫序的張進,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一個品德高尚的好人,我永遠的良師益友(說這話的時候我總覺得自己是在高攀)。 報考中央戲劇學院。 張老師因為看過我寫給男同學的「情書」而認為我有寫作的才華,他極力主張我報考中戲的戲劇文學系,說實話,我很懷疑我有這個能力。
我的專業課竟稀里糊塗地通過了,文化課卻把我刷了下來。這一點都不奇怪,高中這三年我所時間都花在談戀愛和思考「哲學問題」上了。
這期間我讀了許多書,印象最深的是歐文斯通寫的梵高傳《渴望生活》和羅丹的談藝錄《羅丹藝術論》,讀這兩本書的時候我很感動,哭了。 這是我一生中光陰最為虛渡的一個時期,但它卻給我了更加豐富的經歷和感受,這期間我為自己設計並實施了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方案,但基本上都失敗了,有的即使成功了,也讓我感到非常地沒意義(那時還不知道無聊是什麼感覺)。 感情生活上受
到了一次嚴重的傷害,徹底告別了少女般的純情時代(不是性意義上的)。 好在這期間我一直沒有放棄閱讀,我讀了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書,我想,這是我沒有徹底墮落的最主要的原因。
1996年7月--現在 1996年7月,和張老師及他的一些學生、朋友一起去障石岩。這十幾天的生活使我的思想和生活發生了一次質的飛躍,當然這離不開平時量的積累。那時我已經開始寫小說了,但從那次以後,我的生活和寫作就進入了一種自覺的狀態,雖然以後還有不少次的波動與反復,但我已經從一種蒙昧的生活中解脫了出來,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活著的人,一個自由的女人。
棉棉的作品:
上海見聞
看在上海的老外男人 (紀實)
大陸性愛
鹽酸情人 (小說)
糖 (小說)
我是個壞男人或者生日快樂 (小說)
香港情人 (小說)
啦啦啦 (小說)
告訴我通向下一個威士忌酒吧的路 (小說)
只是跳舞 (雜文)
秘密都在唱片里 (雜文)
一個矯揉造作的晚上 (小說)
每個好孩子都有糖吃 (小說)
一個病人 (小說)
我們害怕 (小說)
我的名牌生活 (雜文)
『叄』 哈金的人物經歷
哈金在軍隊時期經常編寫宣傳材料,這為他以後的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在部隊里勤奮自學,表現積極,他在一個偏遠地區,當了三年鐵路話務員。77年恢復高考,他考入黑龍江大學英語系,後來又在山東大學攻讀美國文學碩士學位。 1985年申請到布蘭迪斯大學英語系的獎學金,1993年獲得博士學位,並移居美國,目前住在馬薩諸塞州,在波士頓大學教書。他用英文寫作,除了寫小說,還寫詩。他的兩部詩集分別是《沉默的間歇》(Between Silences)和《面對陰影》(Facing Shadows)。哈金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詞海》(Ocean of Words)獲得1997年海明威文學獎,《在紅旗下》(Under the Red Flag)是本短篇小說集,描寫了軍隊和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作品蘊涵著個人的、歷史的、政治方面的思考。2000年還出版過短篇小說集《新郎》(The Bridegroom)
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在池塘里》(In the Pond)。主要描寫了邵賓的艱難生活。邵賓是一個業余畫家和書法家,在一家裝潢店上班。單位為了取悅某些領導,擅自將邵賓申請的住房轉讓給領導的親戚。邵賓非常不滿,開始畫漫畫諷刺當地領導的腐敗,這些漫畫最後在北京日報出版。邵賓於是成了大家爭論的中心。哈金小說中有一種寓言的格調,清新、迷人,就這部小說來說,它很象英國小說家奧韋爾的作品。
哈金的第二部長篇小說《等待》(Waiting),1999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等待》講述的是一位叫孔林的軍醫近二十年間的感情故事。林孔受家庭安排,娶了沒有文化但很賢惠的妻子淑玉,由於兩地分居,感情平淡。孔林後來愛上了護士吳曼娜,才決心與淑玉離婚,但淑玉不接受。根據軍隊里的規定,如果分居滿18年,婚姻可以自動解除。一年又一年,離婚不能實現,愛情近在眼前卻又遙不可及。在展示了人物內心世界的時候,作者出色地運用了細節描寫、動作描寫,人物形象生動逼真。貫穿全書的,是嚴峻的黨性原則對人性的約束。作者用幽默的手法,將故事敘述得酣暢淋漓。
《瘋狂》(The Crazed)是2004年1月由蘭登書屋出版的哈金的一本小說。故事發生在1989年的夏天,地點是中國某個省屬大學,主要人物是建宛。他是位學生,也是文中的敘述者。楊教授是位年老而且令人尊敬的教授,他是漸宛的導師,又是未婚妻美媚的父親。小說一開始,楊教授因為中風就住院了,由於中風神志不清,他在病床上大聲咆哮,大發牢騷,文中的瘋狂就是針對他而言。建宛受系裡領導安排專門來照顧教授。教授偶爾還回憶起自己秘密的不曾公開的愛情,更多的是埋怨自己的學術生活毫無意義。建宛准備考北京大學的博士,他聽了教授語無倫次的講話,先是吃驚,慢慢對他的人生追求有所動搖:什麼樣的人生追求才是最有意義?小說揭示出的是作者對自我價值、家庭、工作、社會的獨特認識與感受,作品表述的思想不限於此時此地,而是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這也是該作品在西方世界廣泛引起共鳴的原因。 繼《等待》和《瘋狂》之後,哈金最近推出又一巨作《戰爭垃圾》。這是一部用回憶錄形式撰寫的長篇小說,作品描述了鮮為人知的志願軍戰俘的悲慘命運。在不堪回首的歷史背景上,哈金用真實細致的筆觸刻劃了小說主人公靈魂的受難,在身心飽受煎熬的同時,從天真的幻想,一步步走向覺醒。有評論家認為,「《戰爭垃圾》首先是一部動人心弦的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怵目驚心的歷史。」哈金在書後的「作者題記」中寫道:「這是一部虛構的作品,其中主要的人物都是虛構的。然而,許多事件和細節卻是真實的。」據悉,為確保歷史的真實性,哈金參閱了23部有關朝鮮戰爭的中英文著作。
在這里需要點明的哈金只是他的筆名,其原名叫金雪飛,他到美國後因西方人叫不習慣金雪飛,他曾在哈爾濱(Harbin)讀大學四年,又非常喜歡這個城市,所以說哈金是由哈爾濱而來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