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句詩小說閱讀答案
『壹』 有人用兩句詩概括了金庸的全部武俠小說,是哪兩句
這個問題已經有人提過,可以查看。
『貳』 求一本小說,很早以前看的實體書,章節名全部是兩句詩!!!
章回體的小說章節名全都是兩句詩。比如,四大名著。你這問題真的沒法回答。望採納!謝謝!
『叄』 趙翼 論詩 閱讀答案,急急急!!!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1)
趙翼論詩提倡創新,反對機械模擬。
(2)
為了說明詩風代變的道理,詩人舉出了詩歌史上的兩位大家,唐代的李白與杜甫為例。以為即使是李、杜這樣的大詩人,他們的詩作因流傳千年,播於眾口,已經不再給人以新鮮感了。以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各個時代都有其標領風騷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從。
可見,作者也不是為了說李杜詩不新鮮而作前兩句,更重要的是想反襯後兩句。
『肆』 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閱讀答案在前兩句詩中誰對誰
兩個 一行
黃鸝 白鷺
鳴翠柳 上青天
『伍』 古詩文閱讀題目10篇及答案
湖南省各地區2009屆高三期末語文卷精編
-古詩文閱讀專題
(湖南省湘潭市2008/2009學年度高三期末調研考試)
四、古詩詞鑒賞和古詩文默寫(11分)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5分)
秋宿湘江遇雨 (唐)譚用之
湘上陰雲鎖夢魂,江邊深夜舞劉琨①。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
鄉思不堪悲橘柚,旅遊誰肯重王孫。漁人②相見不相問,長笛一聲歸島門。
註:①劉琨:《晉書·祖逖傳》記載過他和祖逖共被同寢,夜間聞雞起舞的故事。
②《楚辭·漁父》有雲:「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
15.在這首詩中作者抒發了怎樣的感情?這種感情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分析。
15.抒發了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羈旅湘江的鄉思鄉愁,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抑鬱之情。(答對其中的兩點即給2分)
詩中運用典故,借景抒情;運用劉琨舞劍的典故,表現作者報國濟世的遠大抱負;運用漁人的典故,表現詩人不被理解的悲憤郁悶;借湘江秋雨的蒼茫壯闊景色抒發其慷慨不平之氣。(3分)
(湖南省雅禮中學2008/2009學年度高三期末考試)
四、古詩詞鑒賞和名句名篇默寫(11分)
15.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5分)
憶昔
韋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滿樓。
銀燭樹前長似晝,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號莫愁。
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唯見水東流。
註:韋庄:唐末五代詞人。此詞作於唐朝末年。
本詩的主題思想是什麼?全詩是如何表現出這一主題思想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答案:本詩批判了上層統治階級醉生夢死、競逐奢靡的生活,抒發了他對社稷傾危的感嘆。(2分)全詩以「昔年」領起,前六句緊扣題旨「憶」字,描繪昔日繁華景象(2分)。末聯一跌,頓起波瀾,發為變徵之音,結出無限感慨。(1分)
(湖南省師大附中2008/2009學年度高三期末考考試-第四次月考)
四、古詩詞鑒賞和古詩文默寫(12分)
15.閱讀下面的宋詞,按照要求完成賞析。(6分)
浣溪沙
蘇 軾
風壓輕雲貼水飛,乍睛池館燕爭泥。沈郎①多痢不勝衣。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問時聽鷓鴣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沈約,南朝名相、詩人,多病。這里是詞人自比。
閱讀全詞,簡要賞析「沈郎」形象。
15,「磊郎」形象是詞人自我形象,蘇軾以多病的南朝名相沈約自比,含有深意;(1分)面對生機勃勃的盎然春意,詞人嘆己「多病』』而至弱不勝衣,含有身世浮沉之感;(2分)借鴻雁,鷓鴣的意象,在憂傷中表達了對故舊親友的掛念;(1分)將落花比知己,暗示命運的沉淪,表達情懷的寂寞。(2分)
(湖南省普通高中2008/2009學年度高三期末模擬考考試)
14.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6分)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注]。
註: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慾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6分)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答:詩眼分別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於岩石的阻攔,發出低吟,彷彿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山森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孤靜幽寂的景象(意境)。
(湖南省衡陽市2008/2009學年度高三聯合考試)
四、古詩詞鑒賞和古詩文默寫(12分)
15.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5分)
野 步 野 步
周密(宋) 趙翼(清)
麥隴風來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換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羨他無事雙蝴蝶,爛醉東風野草花。 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1)從人物形象的角度談談兩首詩分別呈現了怎樣的一個野步者的形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兩首詩的三、四句都重點運用了同一種表現手法來表達作者的內心情感,請作簡要賞析。(3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詩詞鑒賞和古詩文默寫(11分)
15 .⑴第一首詩給我們呈現的是一個陶醉於春天美景,悠然漫步於郊野的隱逸者形象;第二首詩給我們呈現的是一個在陣陣秋寒中帶著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分)
⑵兩首詩三、四句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借景抒情也可):周詩賦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風讓紛飛的蝴蝶陶醉了,「爛醉」二字形象地表現出蝴蝶沉醉花叢,留戀不去的如醉形態,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時的陶然之情和盤托出;趙詩將「秋風」擬人化,認為它是個「管閑事」的傢伙,染紅了楓葉,染白了人頭,一年年秋風吹走了一年年時光,它撩起人的種種愁緒,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將自己老之將至之感形象地表達出來。(3分)
四、古詩詞鑒賞和古詩文默寫(11人)
(湖南省2008/2009學年度高三高考模擬題)
15.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5分)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①)
蘇軾
霜余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穎咽。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②。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釋】①次……韻:依次用所和詩的韻作詩,也稱為步韻。歐公:指歐陽修。西湖:此指安徽阜陽西三里的西湖,為潁河合諸水匯流處,歐陽候任潁州(治所在阜陽)知州時多有題詠西湖之作。本詞作於宋哲宗元沾六年(公元1091年),時蘇軾以龍圖閣學出任潁州知州。②三五:指陰歷十五日。二八:指陰歷十六日。
此詞處處寫思念,卻不提思念一詞;主旨在評議,卻不露議的痕跡。請簡析上片如何表現「思翁」,下片如何表現「識翁」的。
答:
15.(1)上片著重寫「思翁」。觸景生情,融情於景。①水漲水落,水流有聲,這本是自然現象,但詞人卻說水聲潺潺是潁河在幽咽悲切,這是由於他當時沉浸在懷念恩師歐陽修的思緒中。開篇移情於景,使潁河人格化了。②蘇軾推算,他這次來潁州,上距歐公知潁州已四十三年了,歌女們仍傳唱歐公之作,足見「潁人思公」。這不光是思其文采風流,更重要的是思其為政「寬簡而不擾民」。(答對一點給2分)
(2)下片著重寫「識翁」。以景結情,含蓄深沉。①西湖月「識翁」,因為月之高潔暗合歐公「不汲汲於富貴」的品格。②蘇子「識翁」,融合子早年知遇之恩,師生之誼,政見之相投,詩酒之歡會,尤其是對歐公政事道德文章之欽服種種情事。③蘇子和月「同」「識翁」,是說他和明月一樣是歐公的知音,將永遠追蹤歐公崇高的步履。(答對一點給2分,答對兩點給3分)
(湖南省長沙一中2008/2009學年度高三期末考-第五次月考)
1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5分)
郡圃舂晚
韓琦①
溶溶春水滿方塘,欄檻風微落蕊香。
盡日楊花飛又歇,有時林鳥見還藏。
沉痾不為閑來減,流景知從靜處長。
欲戰萬愁無酒力,可堪三月去②堂堂。
註:①韓琦一生以天下為己任,這是詩人晚年閑置相州時的作品。②堂堂:公然地。毫無顧及地。
(1)詩的頷聯中「又」「還」有何表達作用?(2分)
答:
(2)結合全詩,簡要概括詩人「愁」的內涵。(3分)
答:
15.(1)前以「盡日」」有時」加以修飾,緊扣詩句中的「閑」字,表現景物的不斷重復、單調可厭,(1分)表達出詩人心境的煩悶、孤寂。(1分)(或答:「又」、「還」,表現花鳥由飛而歇,先見後藏,突出了景物的衰颯、寂寞,體現了詩人心境的煩悶、孤寂。)
(2)春水滿塘,春花墜地,浩盪春光正堂堂逝去,有傷春之愁;(1分)詩人桑榆晚景,因病戒酒,終日閑置,是一種難耐的折磨。(2分)
(湖南省邵東一中2008/2009學年度高三期末考-第五次月考)
四、古詩詞鑒賞和古詩文默寫(11分)
15.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5分)
霜 天 曉 角
題採石蛾眉亭
南宋 韓元吉
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 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
註:採石,即採石礬,在今安徽省當塗縣附近,古代歷來是防守長江的要地,南宋時,宋.金交界的軍事重地。韓元吉,時任吏部尚書,主戰派。
(1) 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將夾江對峙的二梁山比作「兩蛾」。請根據上下文簡析「天際兩蛾凝黛」中「凝」字運用的妙處。 (2分)
(2)虛實結合是這首詞的特色,請就這一特色賞析「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3分)
15.(1) 「凝」字(與「蹙」同義)是緊鎖雙眉的意思,它形象生動地寫出山也像人一樣,因中原淪陷,而愁苦凝眉的形態特徵(1分),從而非常精妙傳神地表達了詩人自己有志不能報國的無限憂慮與激憤(1分)。(意思相同即可)
(2)答案:「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一句既寫了天近傍晚.風鼓潮勢.潮助風威的景象(1分),又寫了在朦朧之際,彷彿聽到了邊關蒼涼悲壯的笛聲(1分)。這樣由實到虛.半實半虛.虛實結合的寫法,融情於景,巧妙地將眼前之景和詩人心中的故國之情有機地糅合在一起,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理想無法實現的憂慮與激憤之情(1分)。
或理解為「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一句寫天近傍晚.風鼓潮勢.潮助風威,酒醒之際又聞邊關蒼涼悲壯的笛聲之實景(1分),以虛實結合的寫法,巧妙地將眼前之景和詩人心中的故國之情有機地糅合在一起,融情於景(1分),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理想無法實現的憂慮與激憤之情。(1分)
『陸』 金庸十四部小說組成的兩句詩句是什麼
金庸十四部小說組成的兩句詩句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1、飛:指的是金庸1960年出版的《飛狐外傳》;
2、雪:指的是金庸1959年出版的《雪山飛狐》;
3、連:指的是金庸1963年出版的《連城訣》;
4、天:指的是金庸1963年出版的《天龍八部》,這本書從出版至今,經歷過很多次的翻拍,成為一代經典;
5、射:指的是金庸1957年出版的《射鵰英雄傳》,也是金庸「射鵰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曲,這部小說也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金庸;
6、白:指的是金庸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後的短篇小說《白馬嘯西風》;
7、鹿:指的是金庸1969年出版的《鹿鼎記》,這本書也是金庸的封筆之作;
8、笑:指的是金庸1967年出版的《笑傲江湖》,令狐沖的角色依然是人們心中的神作之筆;
9、書:指的是金庸1955年出版的《書劍恩仇錄》,也是金庸的第一部小說;
10、神:指的是金庸1959年出版的《神鵰俠侶》,是「射鵰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曲;
11、俠:指的是金庸1965年出版的《俠客行》;
12、倚:指的是金庸1961年出版的《倚天屠龍記》,也是金庸「射鵰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曲;
13、碧:指的是金庸1956年出版的《碧血劍》;
14、鴛:指的是金庸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鴛鴦刀》。
(6)兩句詩小說閱讀答案擴展閱讀
金庸小說的思想主題
金庸所創作的小說中無處不體現了對歷史意義及價值的探尋。他通過在小說中塑造武林門派之間、人與人之間、宗教與世俗之間、正教與邪教之間、國家民族之間以及朝代與朝代之間的恩恩怨怨,最終造就了不同個人、門派、國家、民族、教會、朝代的各種悲劇。
從本質上來說,金庸正是企圖通過在小說中抒發強烈的悲劇情懷,旨在達到解構負面價值、弘揚正面價值的效果。
在金庸創作的小說里,「情」與「理」深刻體現了生命本質與傳統道德之間的永恆矛盾,具體來說就是愛情與道德規范的沖突。金庸的作品沒有過多的抑情絕欲的說教,更沒有與傳統道德文化相違背的濫情現象。
他僅僅通過「情」與「理」的描述,向世人展示了愛情中的悲劇意識,通過對人真實生命的適當描述和張揚,反映了對禁錮人們和社會發展的「理」的反抗。金庸的愛情悲劇意識是對現代愛情的謳歌。
『柒』 金庸老師小說的兩句詩是什麼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再加上一步《越女劍》就是金庸全集了!
『捌』 [[傳家寶]]閱讀題與答案
12.文章中王維的古畫題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寫兩句王維的詩在下邊。(2分)
13.小說三次寫到臨終囑咐,而且囑咐的內容基本相同,作者這樣安排有什麼作用?
(4分)
14.兄弟倆最終沒有拍賣古畫並能取得諒解的原因是什麼?(4分)
15.你認為小說題目「傳家寶」在作品中有什麼含義?(4分)
(1)
(2)
答案: 12.略
13.深化主題的作用,說明不屈服、艱苦奮斗的精神已世代相傳。
14.兄弟倆明白了古畫是假的,不值錢,但是古畫所代表的艱苦奮斗的精神是無價的,這種精神不能丟,所以兄弟倆取得了諒解。
15.(1)那幅古畫是傳家寶(2)艱苦奮斗的精神是真正的傳家寶。
『玖』 高中語文 散文小說閱讀及古詩鑒賞 每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答題模式是什麼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xx以人的情態(動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聯系語境指出詞句內涵),表達了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