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成龍小說閱讀
❶ 聊齋志異.於成龍 中的於成龍如何判斷被抓的兩個人是真正的盜賊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2010·廣東省珠海市附加題,1-4,10分) 於中丞成龍按①部至高郵。適巨紳家將嫁女,妝奩甚富,夜被穿窬②。席捲而去。刺史無術。公令諸門盡閉,止留一門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嚴搜裝載。又出示諭閨城戶口各歸第宅,候次日查點搜掘,務得贓物所在。乃陰囑吏目:設有城門中出入至再者捉之。過午得二人,一身之外,並無行裝。公日:「此真盜也。」二人詭辯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見袍服內著女衣二襲,皆奩中物也。蓋恐次日大搜急於移置而物多難攜故密著而屢出之也。 (選自《聊齋·於成龍》) 【注】①按:巡視,巡行。 ②窬:yú,洞,窟窿。1.解釋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適巨紳家將嫁女 適: (2)又出示諭闔城戶口 諭:2.給文中劃線句子需要加標點的地方用「|」標出來,全都恰當的一項是(2分) A.蓋恐次日大搜|急於移置而物多l|難攜故密著|而屢出之也。 B.蓋恐次日|大搜急於移置|而物多難攜故|密著而屢出之也。 c.蓋恐次日大搜|急於移置|而物多難攜|故密著而屢出之也。 D.蓋恐次日大搜急|於移置而物多|難攜故密著|而屢出之也。3.於成龍如何斷定被捉的兩人就是「真盜」?(4分)4.請各用一兩個詞語,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點。(2分)(1)盜賊:(2)於成龍:
參考答案
1、(1)恰好(1分)(2)告知(1分)2、C3、因為於成龍已經放出風聲,第二天將在全城嚴加搜查。在這種情況下,這二人多次出入城門,本該事出有因,而他們出入城門卻又不帶行裝,其實是欲蓋彌彰。所以於成龍推斷這兩人應該就是鋌而走險、急於轉移贓物的盜賊。4、(1)狡詐貪婪(或:利令智昏)(1分)(2)破案如神(或:才智過人,機智果斷)(1分)
❷ 於成龍這個兩江總督到底有沒有權利殺赫里這個江寧大將軍
這件事情其實也只能夠在電視劇當中才能出現了。從現實出發,這件事情無論是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是不可能出現的。雖然說於成龍作為兩江總督,他的官銜已經達到了從一品。可是對於這一位大將軍來講,於成龍仍然沒有權利去將他斬殺。因此這件事情只能發生在影視劇當中,在清朝的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這一類官員之間相互斬殺的事件。
因此,無論是從哪一方面來看,於成龍並沒有權利去處死赫里。所以說這樣的事情只能出現在電視劇當中,形成一種對主角人物形象的刻畫。在現實社會當中,尤其是在清朝的制度當中,並不存在這種情況。
❸ 聊齋於成龍的練習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2010·廣東省珠海市附加題,1-4,10分)
於中丞成龍按①部至高郵。適巨紳家將嫁女,妝奩甚富,夜被穿窬②。席捲而去。刺史無術。公令諸門盡閉,止留一門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嚴搜裝載。又出示諭閨城戶口各歸第宅,候次日查點搜掘,務得贓物所在。乃陰囑吏目:設有城門中出入至再者捉之。過午得二人,一身之外,並無行裝。公日:「此真盜也。」二人詭辯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見袍服內著女衣二襲,皆奩中物也。蓋恐次日大搜急於移置而物多難攜故密著而屢出之也。 (選自《聊齋·於成龍》)
【注】①按:巡視,巡行。 ②窬:yú,洞,窟窿。
1.解釋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適巨紳家將嫁女 適: (2)又出示諭闔城戶口 諭:
2.給文中劃線句子需要加標點的地方用「|」標出來,全都恰當的一項是(2分)
A.蓋恐次日大搜|急於移置而物多l|難攜故密著|而屢出之也。
B.蓋恐次日|大搜急於移置|而物多難攜故|密著而屢出之也。
C.蓋恐次日大搜|急於移置|而物多難攜|故密著而屢出之也。
D.蓋恐次日大搜急|於移置而物多|難攜故密著|而屢出之也。
3.於成龍如何斷定被捉的兩人就是「真盜」?(4分)
4.請各用一兩個詞語,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點。(2分)
(1)盜賊: (2)於成龍:
❹ 文言文翻譯於成龍傳
翻譯:
於成龍,字北溟,山西永寧人。順治十八年,被任命為廣西羅城知縣。羅城縣處在萬山之中,流行瘴氣瘟疫,民風粗獷兇悍。又正處於戰爭之後,遺地荒草荊棘,縣城中僅有六家居民,縣城也沒有城牆和官署。
於成龍到任以後召集官吏百姓安撫他們,明確保甲制度。有強盜出現,就立即抓捕治理,向上級請示,審判清楚後就處決,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於成龍和百姓相親相愛如同家人和父子一樣。
他向上級寫文書請求放寬徭役制度,又興建學舍,創立養濟院,凡是應當興辦和去除的事情,都按次序一件一件實行,全縣治理得很好。總督盧興祖等人以政績「卓異」為理由把他推薦給朝廷。康熙六年,於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四川在大亂之後,合州剩下的百姓只有一百多人,可是賦稅和勞役卻很繁重。於成龍請求革除舊弊,招攬百姓開墾荒地,借給百姓耕牛和種子,滿一個月後,戶口增加到上千。
又升任湖廣黃岡的知州,官署設在岐亭,他曾經到村落中去微行私訪,遍訪民間隱情,遇到盜賊以及其他可疑案件,就按其蹤跡抓到案犯,百姓非常驚嘆佩服。
原文:
於成龍,字北溟,山西永寧人。順治十八年,授廣西羅城知縣。羅城居萬山中,盛瘴癘,民獷悍。方兵後,遍地榛莽,縣中居民僅六家,無城郭廨舍。成龍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盜發即時捕治,請於上官,讞實即處決,民安其居,盡力耕耘。
與民相愛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請寬徭役,建學宮,創設養濟院,凡所當興罷者,次第舉行,縣大治。總督盧興祖等薦卓異。康熙六年,遷四川合州知州。
二十年,入覲,召對,上褒為「清官第一」,復諭劾趙履謙甚當,成龍奏:「履謙過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為政當知大體,小聰小察不足尚。
人貴始終一節,爾其勉旃!」旋賜帑金千、親乘良馬一,制詩褒寵,並命戶部遣官助成龍賑濟宣化等處飢民。未幾,遷江南江西總督,百姓嘆服。
此文出自清·趙爾巽所寫的《清史稿·於成龍傳》
(4)於成龍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清史稿》雖編成於辛亥革命以後,而編者卻基本上還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場來寫清史的。由於成於眾手,彼此照應不夠,完稿後又未經仔細核改,刊行時校對也不認真,是以體例不一,繁簡失當,以至年月、事實、人名、地名的錯誤往往可見。
對於編纂上的這些問題,編者也是有所了解的,因此《發刊綴言》中指出,此書僅僅是「作為史稿披露」,「乃大輅椎輪之先導,並非視為成書也」。
盡管此書存在錯誤和缺點,它根據的大部分材料如清實錄、清代的國史列傳、清會典和一些檔案等,今天也可以見到,但編者把大量的資料匯集起來,初步作了整理,這就使讀者能夠得到比校詳細系統的有關清代史事的素材。
而且有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傳,並非取材於常見的史料,當另有所本。因此,這部書仍有它的參考價值。
此書的刊印,是由袁金鎧主持,金梁經辦,於一九二八年出書,共印一千一百部。其中四百部由金梁運往東北發行,這批書我們稱為「關外一次本」。
後來清史館的人發現金梁對原稿私自做了改動,他們不同意金梁的增刪,於是把北京的存書又做了一些抽換,這批書通稱「關內本」。以後東北又印過一次,內容也有所改動,我們稱為「關外二次本」。
這三種版本的異同,主要表現在:一、全篇的增刪。關內本刪去關外一次本原有的張勛傳、張彪附傳,康有為傳,以及金梁所寫的校刻記。關外二次本只刪去關外一次本的張彪附傳,抽掉公主表序和時憲志中的八缐對數表,增加了陳黌舉、朱筠、翁方綱三傳。
作者簡介:
趙爾巽(1844年5月23日—1927年9月3日),字公鑲,號次珊,又名次山,又號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奉天鐵嶺人(今遼寧鐵嶺市),祖籍山東蓬萊。
清代同治年間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在奉天(今遼寧)成立保安會,阻止革命。
民國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辭職。1914年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稿》。袁世凱稱帝時,被尊為「嵩山四友」之一。1925年段祺瑞執政期間,任善後會議議長、臨時參議院議長。
❺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於中丞成龍按①部至高郵。適巨紳家將嫁女,妝奩(lián)甚富,夜被穿
小題1:C 小題1:D 小題1:A 小題1:①幫助②變換③辭謝④給……看 小題1:⑴如果有從城門中出出進進達到兩次的人,就把他抓住。(①設:如果;②再:兩次;) ⑵憑你這么大的歲數和剩下的力氣,(你)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不能毀掉,又能把山上的土石怎麼樣呢?(①以:憑②反問語氣:?) ❻ 於成龍要殺赫里,他作為江寧大將軍,為何不出兵阻擋 我首先說一下歷史上是沒有赫里這個人的,這是電視劇虛構出來的人物,為了引起觀眾的內心的強烈共鳴,讓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此來表現於大人的剛正不阿。 ❼ 於成龍智破盜竊案的翻譯及閱讀答案
【於成龍破案】譯文 ❽ 清白如水的閱讀答案
因未提供題目,網上也沒有相關題目,故提供相關內容參考: ❾ 作為「天下第一清官」的於成龍,為何幾乎被人所忘記 沒有宣傳,沒有宣傳於成龍的事跡,也沒有影視作品以及戲曲作品深入人心的,向廣大老百姓推廣,就算是再大的清官,也只是喜歡歷史的人,而且還得是研究清史的人才知道,清代有這樣一位天下第一清官,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所有的知識都是通過檢索,而不是在通過學習得到的,於成龍作為清朝的貧苦讀書人,參加科考中了舉人混入官場,一輩子明鏡高懸,兩袖清風,但就是沒人知道這個人的事跡是因為什麼,就是因為宣傳力度不大嗎? 既然都有了抗拒,當然就不會被人所銘記,我覺得有關方面有關部門真的應該大力弘揚一下這些歷史的天下第一清官,要形成一個圈層,要形成一種風氣,要形成一種范圍,有了這種圈層,有個這種風氣,有個這種范圍,人們才會永遠銘記這位歷史上大清朝的天下第一情,於成龍,事跡不被人銘記,人自然會被別人忘記。 ❿ 於成龍斷案閱讀答案
於中丞成龍按①部至高郵。適巨紳家將嫁女,妝奩甚富,夜被穿窬②。席捲而去。刺史無術。公令諸門盡閉,止留一門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嚴搜裝載。又出示諭閨城戶口各歸第宅,候次日查點搜掘,務得贓物所在。乃陰囑吏目:設有城門中出入至再者捉之。過午得二人,一身之外,並無行裝。公日:「此真盜也。」二人詭辯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見袍服內著女衣二襲,皆奩中物也。蓋恐次日大搜急於移置而物多難攜故密著而屢出之也。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