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閱讀推薦 » 小說閱讀就是作者和文本對話

小說閱讀就是作者和文本對話

發布時間: 2022-06-18 21:59:02

❶ 對話小說是什麼意思

是指以人物對話為基本結構方式和表現形式而寫成的一種小說類型。這類小說主要是在作品人物之間的對話中敘述事件、展開情節、交代環境和刻畫人物性格。對話的內容可以是對話人親身經歷的敘述和感受心理的自白,也可以是轉述別人的生活見聞,可以兩人對話,也可以是一人自白或多人從不同角度對同一事件的敘述和評價。單純的對話體小說不是太多,也很不容易把握。

❷ 為什麼說閱讀是一種對話活動

周作人:「不佞故人不多,又各忙碌,相見的時候頗少 ,但是書冊上的故人擇又殊不頗少,此隨時可晤對也。」讀物作為作者的精神產品,讀書就是與作者晤對而談,其奇妙之處,正在於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打破年齡和階層的束縛,與作者在精神上進行自由交流。閱讀是讀者、作者、編者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是三者之間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❸ 如何寫好小說的對話情節部分求教。

看看以下的相關資料對於你以後的寫作有沒有點幫助,希望對你有用
一、對話的含義與功能
對話是人類最廣泛的思想感情交流方式,指的是兩人或三人或多人的交談、討論、爭辯。在語文活動中,「對話」有兩層含義,一方面,讀與寫的過程就是「對話」,是與他者(他人、社會、以至自然)的對話,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7-9年級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所以,這次「個性•讀書」的主題作文輔導中,「啟迪」、「質疑」、「評薦」等章節無一不屬於這種廣義概念的「對話」范疇。另一方面,就作文本身而言,對話又是一種表現方式,甚至還是重要的文藝形式:日記、書信與讀書筆記是人的自我對話、與他人的對話(包括與閱讀的書的作者、書中人與物的對話)最基本、也最自由的書面形式;相聲、笑話、小幽默、劇本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對話的這種方式來完成作品本身的塑造。本章主要和大家探討作為表現方式的狹義概念的「對話」的寫作方法與技巧。
雖然對話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處不在,但對話的學問還挺大:首先,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身分各異的人說話時的語氣、用辭、風格和表達方式都不相同;其次,同一個人,對不同的對象,說的話也不相同;再次,即使是同一個人對同一個對象,在不同的情境中會出現不同情緒,會說不同的話。因此,通過人物的對話,可以看出他們的身份、關系、情緒、情境等。
我們先來看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雷特》中的一段對話:
羅森格蘭茲:殿下,你把那屍體怎麼樣啦?
哈姆雷特:它本來就是泥土,我仍舊讓它回到泥土裡去。
羅森格蘭茲:告訴我們它在什麼地方,讓我們把它搬到教堂里去。
哈姆雷特:不要相信。
羅森格蘭茲:不要相信什麼?
哈姆雷特:不要相信我會說出我的秘密,倒替你們保守秘密。而且,一塊海綿也敢問起我來!一個堂堂王子應該用什麼話去回答它呢?
羅森格蘭茲:您把我當做一塊海綿嗎,殿下?
哈姆雷特: 嗯,先生,一塊吸收君王的恩寵、利祿和官爵的海綿。可是這樣的官員要到最後才會顯出他們對於君王的最大用處來;像猴子吃硬殼一般,他們的君王先把他們含在嘴裡舐弄了好久,然後再一口咽了下去。當他需要被你們所吸收去的東西的時候,他只要把你們一擠,於是,海綿,你又是一塊乾巴巴的東西了。
羅森格蘭茲:我不懂您的話,殿下。
哈姆雷特: 那很好,下流的話正好讓它埋葬在一個傻瓜的耳朵里。
在這段對話中,很容易看出,哈姆雷特與羅森格蘭茲的立場是對立的。王子哈姆雷特說的話貌似瘋狂:「它本來就是泥土,我仍舊讓它回到泥土裡去。」「一塊海綿也敢問起我來!」「下流的話正好讓它埋葬在一個傻瓜的耳朵里。」可是,這些話里卻蘊含著機智與邏輯。例如,關於海綿的巧妙比喻只有正常理智的人才會想得出,這里又足以體現他是假裝瘋狂。
關於對話的功能,首先,「言為心聲」,語言是人物內心世界的直接流露,人物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過符合他們性格特徵的語言表現出來的。譬如,寫王熙風的出場,即是未寫人貌 先寫人聲。王熙風說的一句「我來遲了,沒得迎接遠客!」真是先聲奪人,表面看是客氣話 ,骨子裡卻充滿傲氣。
其次,對話可以進一步刻畫人物性格,一針見血地展現人物的面貌與內心。哈姆雷特講述關於海綿的比喻是要告訴羅森格蘭茲不要做昏君的走狗,不要被昏君所利用。而羅森格蘭茲問「不要相信什麼?」只是試圖從哈姆雷特的口中捕捉他感興趣的信息;爾後對於用海綿來比喻他本人時又說「我不懂您的話,殿下。」這又說明他不並相信哈姆雷特是真的瘋狂,而且,他也並不準備聽從哈姆雷特的忠告。
此外,對話還能夠推動情節的發展。敘述時,寫一個人物是以作者的立足點寫的,成為「人物— 作者—讀者」的三者關系;而用對話來寫,讓人物直接說話給讀者聽,成為「人物—讀者」的兩者關系。所以,介紹人物時,對話比形容更容易讓讀者接受,也更具體,寫得好的會話,一行的效果可以勝過十行的敘述,幫助故事張馳有度,層層推進,有懸念,有趣,又有力量。下面這段對話選自《起死》(即讓彼時彼地的古人復活,與此時此地的現代人對話),是魯迅從《莊子》、《至樂》篇的寓言故事裡演繹出來的,文中漢子與莊子的對話推動了情節的發展:莊子只得請巡警幫他解圍:
五百年前的骷髏被莊子施法術復了生,不過是赤條條的,於是一把抓住旁邊的莊子說: 「你把我弄的精赤條條的,活轉來又有什麼用?叫我怎麼去探親?」
莊子說,這跟我沒關系呀!不是我弄你的。
「我不信你的胡說。這里只有你,我當然問你要!我扭你見保甲去!」
這時,莊子就開始和他講起自己的哲學來:「慢慢的,慢慢的,我的衣服舊了,很脆,拉不得。你且聽我幾句話:你先不要專想衣服罷,衣服是可有可無的,也許是有衣服對,也許是沒有衣服對。鳥有羽,獸又毛,然而黃瓜茄子赤條條。此所謂彼也一是非,此也一是非。你固然不能說沒有衣服對,然而你又怎麼能說有衣服對呢?」
漢子大怒:「放你媽的屁,不還我的東西,我先揍死你!」
漢子說,既然你說衣服可有可無,那你把衣服剝下來給我穿吧。
莊子說,不行,不行,我要見楚王,怎能不穿衣服去呢?
漢子死死揪住莊子不放,莊子沒辦法,只好吹警笛,請巡警幫他解圍。

二、「個性•讀書」活動中對話的准備
1、 研究性閱讀
電視連續劇《尋秦記》,讓一個現代人穿越時空到秦朝生活,現代的經驗與知識結構使他置身於一個很奇妙的環境之中。為了寫好這部劇本,作者就需要讀大量有關秦朝歷史的書,需要把握當時復雜的自然、社會環境、人際關系、人物個性及各種具體情境。同學們在日常作文中,自然不需要花寫作《尋秦記》那麼多的功夫,但對話仍然要立足於對原著的研究性閱讀。
研究性閱讀的內容不僅要包括原著本身;還要包括周邊的一些東西,如作者傳記,相關評論等。研究性閱讀的過程不僅要全面了解作品的基本內容,作者的生平、經歷、思想等;還要對作品的內涵,如作品中人物的內心,作品的寫作背景、作者的追求與思索所折射出來的精神等進行深入開掘,產生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例如,魯迅要寫《起死》,先要通過閱讀了解莊子其人及是時社會背景。又如我們要與魯迅先生筆下被殘酷地拋棄於社會底層,生活窮困潦倒,最終被強大的黑暗勢力所吞沒的讀書人形象——「孔乙己」展開對話,你不僅要了解《孔乙己》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讀懂透過作品字面所傳達出來的信息;更要從內心去理解、同情、分析他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理解作者塑造這個人物形象是要揭露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和病態社會的冷酷,以及中國封建傳統文化氛圍「吃人」本質;你還可以找一找《魯迅傳》、《魯迅小說新論》、《中國文化的守夜人——魯迅》之類的書籍,從更加廣闊的視野上來審視作品,深入了解別人對魯迅、對魯迅的作品、對「孔乙己」的形象等的各種評價與看法。
2、 換位想像與體驗
在「個性讀書」寫作過程中,讀書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讓閱讀所獲得的情感體驗,在作文中得以升華、延續。對話通常至少有兩個人,而且是交織在一起,相互間形成了一定關系。研究性學習讓我們把握了原著的真實精神,但這還不夠,還要展開想像,進行創造性思維,把自己放到作者所處的時代、文中人、物所處的時空、具體情境中去進行體驗,身臨其境地面對對話對象,展示讀者與對話對象所處的兩個不同時空座標點的特殊性,把握雙方在諸多方面的包容或沖突,由此展開對話內容,生成情節。如《起死》中,一個是現實主義的鄉下人——漢子,一個是相對主義的哲學家——莊子,兩者之間的個性沖突反映在對話間,最後最後的結果自然只能是戲劇性地寫莊子只得請巡警幫他解圍。
再看《兵敗南朝》節選中的對話:
這是一個獨門小院,矮矮的籬笆牆圍著幾間破陋的草屋。籬笆門上,掛一個小木牌,上面寫著「祖宅」。院子里正蹲著一位身著粗布衣服的老伯,頭戴一塊方巾。夜風吹過,他的衣袖飄了幾飄,透著幾分仙風道骨的氣質。地上,正擺著無數根小竹棍。「祖爺爺,他是祖爺爺……」大家猶豫了一下,不知該怎樣稱呼才更合適。我們害怕這樣貿然出現會嚇著他,豈料他忽然跳起來,激動得鬍子都在發顫:「嗚呼!吾歷時十餘年,今日終得正果也。圓周盈數乃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較前人之所得甚精之,吾樂哉!」
我們被他嚇了一跳。再仔細看祖爺爺的周圍,更是大吃一驚,地上除了堆成山一樣的小竹棍之外,映入眼簾的是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圓。每個圓中都有一個正多邊形,而且邊數越來越多,圓也越來越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祖爺爺,您是在算圓周率嗎?這太煩了!我們已經知道圓周率是3.1415926!」快嘴的我,趕緊搶著說。豈料,祖爺爺大驚失色,轉過身來,眼睛緊緊盯著我,還帶著一絲恐懼。我們趕緊拿出筆記本電腦,迅速輸入一個程序,告訴他:「還有更精確的呢,是3.1415926535897932384……」我看著電腦一口氣念下去。「這……這……這是什麼?」沒等我念完,祖爺爺已是話也說不清楚。「這是電子計算機。」「什麼雞?」祖爺爺盯著電腦不知所措。「它不是下蛋的雞,它是20世紀的發明,能進行快速精密的計算,還具有多媒體功能。」祖爺爺愈發顫得厲害。「它能計算、能發聲、能通訊、還能出影像……」說完我就按了按鍵,屏幕上立即出現了幾個穿「三點式」的女孩子伴著歌曲在跳舞。「這……這……非人也,妖怪也!」祖爺爺像受了沉重的一擊,鬍子抖了幾抖,眼睛一翻,竟暈倒在一片竹棍之中了。 (北京 何鋒)
要寫好這一段文字,小作者不僅要了解祖沖之的身份和研究成就,還要了解祖沖所有時代的東漢時的語言(如是圓周盈數而非圓周率),數學研究的方法(如擺小竹棍)等等,這些都是在研究性閱讀過程中完成的。然後,小作者作為一個現代中學生來到南朝(換位),展開了關於祖宅情形的一系列想像,並在想像中完成了情節的體驗生成:首先出來的問題是不知道該怎麼稱呼;其次是高科技的筆記本電腦與擺竹棍的落後的數學研究方法出現沖突,導致祖沖之說出「什麼雞」,「這……這……非人也,妖怪也!」等彷彿幼稚卻符合南朝科技認知水平的話來;最後,對話的直接結果又推動了情節發展——祖沖之「竟暈倒在一片竹棍之中了。」

三、寫作:溝通與表達
1、對話寫作的基本要求:
郭沫若說,記人時應該「盡量地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老舍說:「老看著你的人物,記住他們的性格,好使他們有他們自己的話。學生說學生的話,先生說先生的話,什麼樣的學生與先生又說什麼樣的話。」我們應當知道,大部分人說話是難以模擬的,因為對話寫作是一種模擬溝通,要使之具有現場感,就必須做到:
①、弄清對話對象:可是文章作者,亦可是文中人物或文中事物,可以就作品內容與他人對話,還可以是讓原著中的不同人物在原著之外的場景意外相遇。要把握對話雙方的身份、個性與關系。一般來說,對話對象的身份是綜合的,如孔乙己,是讀書人;是鄉下;是封建社會人……,都決定了說話的語氣、用辭、風格與表達方式。
②、把握對話內容:既可以是對對話對象的理解、同情、欣賞、崇拜……,也可以是對對話對象進行質疑與辯駁……。首先,探討話題必須切合雙方關系,而又易於把握,對中學生來說,與詩人探討文學,與畫家談美術,與悲劇者話人生……,這樣最為妥貼;其次,對話中不可有過多議論,應直接進入對話,直接切入主題,直接進入細節。
例如,與既懂詩文、又會書畫、甚至還是做「東坡肉」高手的宋朝大才子蘇東坡對話,可以聊詩文,可以聊書畫,還可以聊飲食,但應抓一點即可,切忌全面撒網,貪多求全,免得不嘗失。
③、找准對話時機:尤其是把握對話的情境來提問、談感受、表達看法。不必刻意交代人物相遇的可能性,但應該有恰當的氛圍感染,重在與之心靈對話,對話的寫作要能夠推動故事的發展。如《兵敗南朝》中,對祖沖之生活環境的渲染很到位,符合數學家的形象;與祖沖之之間的對話符合各自的身份:一個千年之後的中學生,一個古時候的數學家。
2、文體選擇與語言表達
前面談到,對話是一種重要的表現方式,甚至是一種重要的文藝形式。在「個性讀書」寫作過程中,要靈活而自由地選擇文體,不應拘泥於原作。一種形式是全文採用對話或在文中穿插對話,包括:訪問記或答問錄(如《魯迅訪問記》);小劇本(如《起死》);童話形式(主要是與文中事、物對話)等。另一種是心靈獨白(包括一個人對其他人的講話,或者未與他人進行對話和交接而自語,或者只是一個 人講話,他人雖聽卻不說話)。如致××的信、建議書、日記,實質是對話過程中一方失語或無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形式更強調「心靈的共鳴」,更利於「心靈的對話」。
此外,作文的語言表達,不同於生活中時而粗淺寒喧、時而深刻明義、或者有時會言不及義,應選擇准確而有效的對話,不要讓文章里人說一大堆廢話。對話不是交代不重要的瑣事。

Ⅱ 示例

拯救凡•高(節選)
河北張家口一中 馬稚剛
在巨大的轟鳴聲中我穿越了那個漆黑扭曲的空間,走進1890年的一個上午。
……歷史告訴我,凡•高就住在這里。至少,在這個時間,他應該在這里——因為這是他將要自殺的上午。
……
推開第二層上閣樓的門,我看見凡•高的畫室兼卧室,與走廊里的陰晦截然不同,屋子裡裝滿了陽光,明媚和煦,地板上扔著躺倒的靴子,捲成一團的襪子,折斷了的畫筆,撕成大大小小碎片的畫布……床邊有打翻的調色板,各種色彩干結成一塊五彩斑斕的毒瘡,觸目驚心。
我俯下身子注視地上的一塊布片,雖然只是一個局部,但色彩濃烈幾乎讓人窒息,即使是在方寸之間,凡•高的才華也足以閃亮,這時來自床下的目光穿透了我。
「你是誰?你來干什麼?」在黑漆漆的床底下,只能看見他蜷縮著的輪廓,目光涼涼像一個蘇醒的惡夢。
我坐倒在地上,心臟緊縮,我所崇拜的藝術的魔鬼已經近在咫尺:「對不起,先……先生,凡•高先生,我從1999年來,來……來找你……」
「找我?」他扭動了一下身子,聲音像金屬,堅硬刺耳,「1999?很有趣!」
「您能從床下出來嗎?我……我看不清楚,先生。」
「什麼?出來?」他的眼睛燃燒起來,猛烈的憤怒噴涌,如來自地獄的熔岩,「你們都想叫我出去!你們都想殺了我!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太陽,太陽會把我燒死!我說過多少遍!你們都想殺死我!去你的1999罷,謊言!兇手!」他不可抑制地暴怒著用額頭嗵嗵地撞擊床板,四肢急劇地抽搐,彷彿溺水者想抓住什麼,那種目光——只有撒旦才會有的目光切開了我的皮膚。
他真的是個魔鬼!世界上最偉大的瘋子,那個在我無數個沉沒的夜晚里哭泣,歌唱,咆哮的瘋子!
我向著他跪下了:「出來罷,凡•高先生,陽光不會殺死你的,它滋養萬物無私地賦世界以生機,它會像愛每一顆麥子,每一根野草一樣愛你,而不是消滅你,它生來就是要創造的,如同你一樣。你還記得嗎?金色麥田的海洋,黃金一樣的世界——此刻,它們就在窗外!」
「金色的麥田?金子的海洋?」他稍稍安靜下來,聲音變得遙遠,「金色的世界,呵呵呵呵——可那是假的,朋友,假的!沒有真正的黃金世界!沒有金色的麥田,那都是假的!真正的天堂是不會誕生的!而我們的世界正在死亡,麥田,野草,向日葵,你們和我們,都在死亡……天堂就在死亡里,在死亡里……」他彷彿在床下輕蔑地嘲笑著。
「不,不對!真正的天堂不在死亡里,它決不屬於黑暗!」我大聲地吼叫,忘記自己正面對著世界上最偉大的瘋子,「它在音樂里,在色彩里,在你的藝術里!你的藝術,流淌著黃金一樣濃烈的色彩和同樣濃烈的生命感的畫卷!《星月》、《向日葵》……那是真正的天堂,你不能拒絕它!」
「我的藝術?哈哈哈哈——」
「凡•高先生,你要相信你的藝術!」
「藝術!繆斯的血……阿波羅的血……阿弗洛狄忒的血……血!讓你看看我的藝術!」
一個東西從床下扔出來,灰色的一小團,表面干皺萎縮如一枚風乾的果核,我費力地把它打開,一個殘損的「3」型——耳朵,他的耳朵!那隻為了一個妓女割下來的耳朵!
我沒法站起來了,面對一個瘋子遠比我所想像的難得多,何況他是一個偉大的瘋子。
「我知道世界傷害過你,甚至可以說它一直在傷害你,」我的腦核里還在震響著那個聲音:凡•高不能死!——「憤怒可能會給人靈感,死亡給的更多,但它們絕不是藝術本身!我們的世界充滿了生命,每一天它們都在誕生,在構築我們世界新的色彩,生命,永恆的生命才是真正的藝術!凡•高先生,在你的畫卷里就有這種生命,你一定要生存下來!未來的世界,你將獲得偉大的成功,你的作品將和太陽一起不朽!相信我,你能為人類創造更多的藝術的奇跡!」
「不,沒有人能預言未來,除了上帝!」
「可我能!我從未來而來,我看見你的作品被供奉在藝術的聖壇上,無數的藝術家拜倒在你的作品面前……」
對於天才和偉大的瘋子而言,開啟未來的預言就像一個咒語。
凡•高坐在了畫布面前,抓著他的畫筆,在顫抖,我終於可以凝視這張舉世聞名的臉:顴骨高聳,眼窩深陷,一隻耳朵奇怪地突出在頭顱上,在陽光里他蒼白瘦弱,不知所措。我忽然深深地失望了,這不是那個畫像里的凡•高,那個籠罩著藝術的力量,冷酷嘲笑這個世界的魔鬼!一個可怕的念頭咬住了我:當凡•高不再是魔鬼,他的藝術還具有那種力量嗎?
我無聲地離去了……
點評:
一個是古時候的藝術家、瘋子、魔鬼,躲在床下,害怕陽光,害怕被傷害和殺死;一個是未來新時代中學生,敬畏藝術,尊重生命。兩者之間出現溝通的障礙是正常的,作者對兩者身份和知識結構的沖突把握得很好,正是這種沖突,促進了對話情節的生成。文末「當梵谷不再是魔鬼,他的藝術還具有那種力量嗎?」發生深省。

❹ 小說只用對話寫,會是什麼感覺

‍‍心理環境描寫在這里就特別簡單或者沒有,所有這方面無法感受到閱讀的快感。‍‍

❺ 小說作者的情節和對話都是怎麼想出來的

呵呵,我自己就是一個作者(雖然不怎麼出名),,如果你願意聽的話我就講吧,,。
首先寫小說一般都是有一定的閱歷,然後腦洞要大,為一個情節設想多種可能,計謀的話一部分來源於生活,一部分來源於自己平常閱讀的小說積累經驗和獨到理解。像和歷史有關的那不用說一定得認認真真看史書,,偵探小說的話,你看福爾摩斯,他們作者一定對物理或者化學或者其他方面的知識了解,然後就是。。腦洞大

❻ 閱讀教學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對嗎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章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性質的定位充分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標准強調了閱讀的重要作用。

閱讀是什麼?閱讀是從文字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是人們獲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認識世界的手段。閱讀在本質上是一種智力活動。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積累三十年的經驗,使我確信學生的智力取決於良好的閱讀習慣。」可見閱讀在現代學習和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意義。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人類進入網路信息社會,閱讀成為人人必備的生活技能,誰的閱讀能力強,誰就能把握最新信息,因此,幫助學生從小學會閱讀,學會有效地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便使他們在未來生活中成為學習的強者,社會發展的主人,這是語文教學中頭等重要任務。

❼ 如何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探究,總結了以下幾種方法。 朗讀入文法 文本的生命是通過文字體現出來的。記得韓軍老師說過中國的文字是立體的,是有生命的,只有通過朗讀才能體會到文字的立體感。的確,正是因為一個個立體的有生命的文字,才有了一篇篇有理想,有情感,有生命的文章。只有通過讀文字,我們才能進入文本的思想,才能做到與文本的對話。朗讀入文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走進文本的方法。 我們許多教師往往忽略了朗讀的重要作用,認為只要讓學生讀就能實現教學目的。是的,學生多讀會把握文本的大意和思想,然而真正的能夠進入文本的靈魂,能夠進入文本的情感,能讓學生的精神體驗、生活體驗與文本的生命發生碰撞,僅學生朗讀是遠遠達不到的,這就需要教師的「范讀」。

❽ 什麼是閱讀

閱讀表達指讀者用自己的語言將文章或作品的內容表現或傳達出來的能力。

閱讀表達與閱讀理解、閱讀記憶、閱讀鑒賞等能力密切相關,是它們的綜合運用,並月肩巨培養運用語言交流思想的雛力。閱讀表達可分為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口頭表達指對讀物的內容進行口頭復述、解釋或評述。

(8)小說閱讀就是作者和文本對話擴展閱讀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分三塊:論述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論述類文本以客觀題為主,重點考查學生對信息篩選整合能力,從而體現對文本內容整體把握和局部理解。實用類文本和文學類文本都是以主觀題為主,但實用類文本重在考查信息的提取、概念的辨析、文意的概括、價值的判斷、寫作意圖的把握等;

文學類文本重在語句的理解、結構的把握、主旨的概括、形象的欣賞、表現手法的評析等。從題型特點上看,論述類文本具有封閉性的特點,答案唯一。實用類文本和文學類文本答案相對開放發散,鼓勵學生多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就有分。因此,原作者「理解」不了自己文章的情況,一般出現在後兩類文本中。

熱點內容
免費完結小說軒轅太子 發布:2025-07-25 23:04:26 瀏覽:261
民國商人小說排行 發布:2025-07-25 23:03:35 瀏覽:584
經典小說100部言情下載 發布:2025-07-25 22:58:41 瀏覽:303
八年級的好看小說 發布:2025-07-25 22:44:30 瀏覽:643
軍隊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25 22:44:19 瀏覽:130
壞蛋是怎樣煉成的3聽書 發布:2025-07-25 22:29:25 瀏覽:723
求一本書說的是校園破案小說 發布:2025-07-25 22:22:15 瀏覽:498
穿越到外國的變身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5 22:07:39 瀏覽:420
比較有名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25 22:07:21 瀏覽:893
聽書女尊文 發布:2025-07-25 21:58:13 瀏覽: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