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定歸期小說免費閱讀
Ⅰ 《夜雨寄北》的全文意思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歸期:回家的日期。巴山:也叫大巴山,位於今陝西、四川兩省邊境。這里泛指巴蜀大地。這兩句的意思是「你來信問我回家的日期,我卻還沒有回家的日期,在這秋夜的巴山,大雨驟至,池中漲滿了水。」前句的「君問歸期」,是妻子在問,「君」即妻子;「未有期」,是遊子在答,「遊子」即丈夫。這樣一問一答,只見夫妻的感情是多麼真摯。但這問答,是彼此相隔一方,並非一處;不僅超越了時間,也超越了空間.。
在這淅淅瀝瀝的巴山夜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千里來信,而自己歸期無定,詩人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
後句「巴山夜雨點漲秋池」,說明自己身處的環境,不僅遙遠,相隔千里,而且處境慘淡,透露出羈旅之苦。
詩的前兩句通過一問一答和典型的環境描寫,寫出了客居異地的孤寂情懷和對妻子的深長思念。巴蜀多秋雨,這本已使身為異鄉之人的作者倍感神傷;而恰在此時,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時,詩人該有多麼傷感呀!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何當:何時。卻話:再來敘說。這兩句的意思是「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當」這個表示願望的詞,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是由當前的苦況所激發出來的,對於未來歡樂的憧憬。既然盼望「共剪西窗燭」,則遊人思歸之切,自不待言。盼望歸後與妻子「卻話巴山夜雨」,則此時獨與「巴山夜雨」相共而不得與妻子相聚共話的內心的孤寂與痛苦,可想而知。
詩的後兩句,緊扣「夜雨」,頓生想像,遙想他日重逢,剪燭夜談,回憶此時面對這「巴山夜雨」的情景。這兩句是最為人稱道的設想「奇絕」之句,它好就好在將「未有期」的現實與剪燭共話的想像聯結在一起了,不僅寫出了重逢的歡樂,感情的深摯,而且通過遙想將來,排遣了當前客居異地的孤寂與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詩多少帶有明朗輕快的情調,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溫暖的深長情韻。
這首詩用語淺顯,情深意切,曲折含蓄而又不失清新流暢,既有民歌的質朴之美,也有文人詩表情細膩的特點。
Ⅱ 歸期小說男主角有沒有出軌
出軌了,他父親的做法讓他從小收到的教育就是身體出軌無所謂,女主知道他出軌了,也沒有和他談談,有點縱容的滋味,實在搞不懂男主的想法。所以最後應該追妻火葬場,怎麼追也追不到的。中間男主和女配兩個差點就那個了,要不是男主女兒,說不定就那個成功了,真心無語
Ⅲ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張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翻譯:夜雨寄北
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歸期;
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秋池。
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花;
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楓橋夜泊
月亮落了下去,烏鴉在啼叫,清霜布滿了天空
我對著江邊的楓樹漁船上的燈火無法成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陣陣鍾聲夜半十分傳到客船上來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②。
注釋
注釋
[注釋]
①巴山:在今四川,綿亘數百里,東接三峽。
②共剪西窗燭:在西窗下共剪燭芯。卻話:回頭說起。
賞析
賞析
[賞析]
這是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詩人寫給遠在北方的妻子的。當時詩人被秋雨阻隔,滯留荊巴一帶,妻子從家中寄來書信,詢問歸期。但秋雨連綿,交通中斷,無法確定,所以回答說:君問歸期未有期。這一句有問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詩人留滯異鄉、歸期未卜的羈旅之愁。詩人與夫人王氏伉儷情深,時刻盼望能速歸故里,與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燭花,深夜暢談。而此時,只能苦苦思念。詩只有四句,卻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時間的回環跳躍。「何當」為設想之詞,設想由實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為設想中回憶的話題,自然成為「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樣的巧妙詩句。
Ⅳ 《君問歸期未有期》txt全集下載
《君問歸期未有期》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8XjVzRCYAqhgiP5_WRaRfw
《君問歸期未有期》是連載於3G書城的一部穿越類網路小說,作者是半寸漁火。
Ⅳ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什麼季節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是秋天。
全文: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翻譯:你問我何時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來啊!我此時唯一能告訴你的,就是這正在盛滿秋池的綿綿不盡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們一齊坐在家裡的西窗下,共剪燭花,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該多好!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復信。
全詩賞析:
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准,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
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於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餘味無窮!
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更多。但把二者統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於李商隱既善於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又勇於進行新的探索,發揮獨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