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有效教學
❶ 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小說閱讀
一、引導學生從小說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
首先引導學生對小說有關知識的了解。通常情況下,先要充分清楚的了解
小說人物
、情節、環境「三要素」以及各要素內在表現與特點。其次探尋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因關系變化而生成的各具特色的作用。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
環境描寫
來反映社會生活,其中有關「人物的典型性」、「情節的動人性」、「環境的呈現性」,無一不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加大這一方面的了解,有益於提升小說文本綜合閱讀的水平。
再次融知識與藝術為一體,並將其滲透於小說閱讀教學之中。小說的中心是人物形象,小說的靈魂是主題思想。人物典型而又鮮活,主題卻復雜而又內斂。通過對小說藝術之「美」的方法、技巧、風格、特點等的分析,使形象層面到達
精神層面
,將文本的語言解讀升華為藝術的欣賞乃至藝術的鑒賞,並且還要深入到小說環境之中真正觸摸小說人物的思想,真正捕捉到了小說文本的靈魂。
二、引導學生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
小說中隱藏著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因此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探究小說的內蘊。循著小說敘事的脈絡,結合敘事的角度、敘事的背景、敘事的時空,認知小說反映的時代風貌和歷史背景和社會意義。把小說的思想和情感放在我們這個時代
,古今對比,感受思想的光芒和睿智,認識社會的發展變化,認識社會的真實面貌和本質規律。再次將
小說形象
放入我們這個群體,兩相對比,真實體驗人物的命運遭遇和內心世界,認識自己的不足,改變自己,發展自我。
豐富人生
體驗,正確認識人生。
引導學生
多元解讀
小說,提高
文學素養
。針對對不同類型的小說文本,確定探究方向。譬如:人物小說,應側重人物的個性分析來探究社會與人生;情節小說,應抓住情節的曲折變化來探究深刻的意蘊。至於那些以刻畫心靈、心理或表現虛幻、魔幻為主的小說,在時空或虛實等方面更需要把好探究其旨的方向。從而理解作品所體現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見解,提高文學素養。
❷ 長篇小說閱讀技巧
導語:中學生課業任務重,課外學習時間緊, 閱讀長篇小說最好是“少而精”。中學語文課本中有二十多篇文章是從古今中外的著名長篇里節選的。無論從繼承遺產,或擴大知識領域,提高欣賞鑒別能力各方面講,這些節選課文的原文都是較好的課外讀物。如何有效的閱讀這些小說呢?
長篇小說閱讀技巧
對中學生閱讀長篇小說,教師要加強指導。否則,盲目閱讀,篇目過多或方法不當,不僅收獲不大,還會影響正常的學習。怎麼具體指導呢?下面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必須精選篇目
中學生課業任務重,課外學習時間緊, 閱讀長篇小說最好是“少而精”。中學語文課本中有二十多篇文章是從古今中外的著名長篇里節選的。無論從繼承遺產,或擴大知識領域,提高欣賞鑒別能力各方面講,這些節選課文的原文都是較好的課外讀物。學生課外閱讀,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從這個目錄里篩選,還可以請有經驗的人推薦。
二、要有明確的目的
這里含有兩層意思:1、閱讀訓練。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掌握閱讀方法,以便畢業後繼續進修,從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方面吸取營養。有了這方面的准備,無論是進入高等學校深造,或是就業都是必要的。2、吸取營養。優秀的長篇小說常常涉及到社生活的各方面。初讀長篇小說要仔細認真,遇到不懂的地方要查資料或運用工具書幫助解決。還要順手作些“眉批”,在特別重要或需作筆記的地方不妨選記些符號,讀完之後再回頭細看或摘錄。切忌單憑興趣出發,追求故事情節,含多求快,囫圇吞棗,否則費力費時,受益甚微。
三、做好讀前准備
閱讀正文之前,最好先看看“前言”、“後記”(有時稱作“序”、“跋”)和出版時間,以及創作年月。從這里可以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家的基本思想傾向與寫作動機,了解小說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譬如茅盾的《子夜》、《後記》不僅告訴我們作品反映的時間是一九三O年的“春末夏初”,而且指出在“這短短的幾個月內”世界上連續發生的與小說內容有直接關系的幾樁大事,以及中國文化思想界關於“中國向何處到去”的論急。這些簡明扼要的說明文字也就是開啟《子夜》深刻思想的鑰匙。小說的主人公吳蓀甫同趙伯韜、孫吉人、杜竹齋等等之間錯綜復雜的斗爭都是圍繞這條主線展開的,其他像工人罷工,農村騷動以及公債市場上形形色色的'投機活動則都是為這條主線的發展服務的。有了如上這些准備就很容易掌握作品矛盾線索的發展和人物性格的特徵。
四、應該著眼於人
小說以描寫人物故事、塑造藝術典型為其基本特徵。因此閱讀長篇小說必須集中精力關注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其發展。只有正確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相互間的關系才能歸納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和主題,譬如老舍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如果我們不對其中的人物,特別是祥子細加分析,就很難讀好這部小說。所以,我們要著眼於人的性格、命運,要善於把握住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這些形象所體現的社會意義。
五、善於提挈綱領
有的長篇小說人物繁多,故事情節曲折起伏。結構復雜,甚至主要人物就在幾個,幾十個,沿著幾條線索平行或穿插發展,矛盾復雜,盤根錯節。讀這樣的長篇應注意:1、理清線索;2、了解靈活多樣的描寫手法;3、認識人物之間的暗線關系及相互影噢;4、掌握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
六、做好閱讀筆記
閱讀時隨時記些筆記很有必要,而且應當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古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說法,意思就是要手勤。筆記方法靈活多樣,因人因文而異。這里簡要介紹幾種常用的主法。
1、眉批。這是一種最簡便易的方法。讀到重要處、難點、疑點,或受到啟發偶有所感,隨手在書頭、書邊寫上三言兩語,以便日後查考。許多著名學者和偉人讀書時都把精闢的見解批在書眉。這僅是他們的學習方法,同時也是給後人留下的寶貴遺產。
2、句摘。讀到好聽句子,無論是寫景狀物,警句名言,成語典故,或風俗習慣,科技知識,珍奇史料,慧眼獨得,順手抄在小本上,既可加深印象,又能集腑成裘,積累資料。
3、抄錄鏡頭,任何一部好長篇小可能句句精彩,字字閃光。不過,一般經典作家的成功之作都有許多感人的鏡頭和特寫,還有許多精彩的人物對話、細節鋪陳和衣著打扮、景物的描繪等等。遇到這些地方最好動手抄下來。這樣不僅可加深記憶,而且對寫作練習和日後的研究都很有價值。
4、分類立檔。優秀的長篇巨篇,其豐富的內容必然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有社會科學,而且有天文、地理、軍事、醫葯乃至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因此閱讀時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分類摘錄,立檔保存。特別是關於人物形象的筆記,一定以人為檔,按材料歸類。
5、記錄故事梗概。如果單純為了加強記憶作品的故事情節和中心思想,可直接抄錄“內容簡介”或有關說明、介紹之類的現成文字。但最好是根據記憶和筆記自己進行整理概括。這樣寫時不僅加深了對小說的理解,而且有助於更深刻的記憶,同時又是一次很好的寫作練習。
6、寫讀後感。這是讀書笑記中難度最大的一種方式。其實“讀後感”也是多種多樣的,如對其中的一個人物,一個問題,某些片斷,甚至一個動作,一句話都可以在領會原著精神的基礎上,聯系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寫出體會和感受,文字也可長可短。經常寫讀書心得,從簡到繁,由淺到深,實際上是一種針對性很強的寫作練習,同時又是寫科研論文的准備和嘗試。
讀書筆記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是勤學的人都有自己得心應手的筆記方法。不過這裡面卻又有優劣之分,方法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差,也會抄的資料堆積如山,累得筋疲力盡而收效甚微。就以最簡單的抄錄片斷而論,如果邊讀邊抄,不僅進度慢還有可能打斷破壞形象思維,讀寫完畢後腦子里像一團亂麻,形成不了完整的藝術形象,甚至由此破壞讀書興趣,半途而廢。倘若讀時拿一支鋼筆,隨手記些符號,待讀完全書之後,再來翻閱打符號的處所,聯系前後情節決定取捨,懼重篩選摘錄,效果也許更好些。
❸ 小說教學教什麼
小說是對人存在的一種發現,或者說小說是探索人存在的一種文學作品。小說是對人存在的發現意味著作家要在小說當中去揭示人存在的多種可能性注意是揭示人存在的多種可能性,而不是對人存在的一種再現。
小說教學要通過一個個例子的剖析,讓學生學會怎麼進入小說所呈現的世界裡面去。
小說教學的著力點在於從內容的角度來看,是學生不懂不會不能值錢的地方,從方法的角度來看是教給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從之前到之身的方法。
學生學會了通過語氣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心情與心態,再讀其他作品時,能夠注意人物對話中的語氣,從而把握作品。小說教學的落點應該落在小說文本的解讀方式上而不僅僅是小說的內容上。
小說教學的內容要隨小說的類型特徵來確定,小說的類型特徵是某一類小說所特有或特別突出的特色。寫一篇小說就是要學到其中所特有的內容。
小說總是要表達一定的思想內涵,閱讀小說時需要領會其所傳達的蘊含的思想內涵。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小說教學,要注意讓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來把握小說的思想內涵。小說教學的重點不在它所表達的思想內涵上,而在如何達成這種思想內涵上把握住了這一點小說的思想內涵也就自然清楚了。
從關注小說四要素到關注小說的敘述。讀小說不僅要關注小說寫了什麼更要關注小說是怎麼寫的,即關注作者的敘述技巧。從關注小說的藝術效果到關注藝術效果的達成。從關注作品的人物關繫到關注作品與讀者的關系。
我們所說的學情不是籠統的一班的學情,而是具體的與這一篇課文相聯系的學情,特別是與學生學習興趣點困難點相關的學習是指向學習目標的學琴。學情是教學的基礎,是教學的起點。
從文章中找下判斷的直接依據這句話點出了語文教學一個很要害的教學規律。小說教學要根植於文本結合語境聯系背景進行教育學。
語文教師進行小說教學的任務是教會學生怎麼去閱讀小說,怎麼去理解小說?因此重點應該放在教人物理解上,人物分析,人物概括還是教人物理解釋小說教學的一個分水嶺。
小說的教學要在語言的品味中進行,不論是人物的處境還是人物的情感性格或形象都要從語言的品味中出來,而不是空對空的談論。
這樣就把學生帶入小說的世界,讓學生真切而准確理解小說中的人物和事件,更加深刻的感受小說的沖擊力,從而在內心深處產生觸動,同時也領略到小說藝術的魅力。
小說教學不僅要關注作者講的什麼故事,而且要關注作者是運用怎樣的表達方式去講故事的?包括小說中的詞語,句子語氣,語調,結構,修辭視角,細節和手法等小說教學必須要在這個層面上多用力而不僅僅停留在作者講了什麼上。
小說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而如何培養學生小說閱讀的能力應該放在消毒法上,即教會學生如何閱讀小說。第一,通過引導學生對重要段落的品讀來理解作品。如何引導學生由淺層咸入到文本的深層,就成為教師教學的重要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找准生前入取,二是掌握深潛的方法。
第二,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如何閱讀全文上,取重要段落索取,做重點敲打,以此為例教會方法,然後引導學生自學其他內容。
小說是要閱讀的,但小說教學不僅需要閱讀也需要言說,小說教學的言說是閱讀之後的交流,只有讓學生把自己的閱讀體驗包括閱讀困惑也說出來,才能夠實現認知的情感的交流與共享,實現事業的整合,情感的共振要學生把閱讀感受,閱讀認知,閱讀困惑也說出來做一下交流比教師在教學中獨白要好,從教學角度來看,讓學生先發言,必然促進學生思考,同時可為教師的後續引導點撥,提供基礎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引導或拓展點撥,會使學生有更大收獲。
小說教學一定要讀全篇,而不是讀取不不把握全篇就難以准確理解局部就容易出現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的情況,小說教學要處理好,教局不予交全篇的關系,要以局部代全片以全片結局不上課受時間限制,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文本的局部一一細節以局部代全班就是一個必然選擇。
小說教學一方面要把學生帶入小說的情境中,要學生遺情想像體驗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內心世界另一方面要教給學生小說解讀的知識方法與技巧,使他們在更高的認知層面上能夠讀懂小說,小說閱讀的核心是理解小說,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教會學生理解,在這一課中,他教學生既要運用生活常識和生活邏輯來讀小說,也要運用反諷象徵等方法來解讀小說。
❹ 如何提高初中小說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小說教學的有效性
根據小說的特點,我確定了小說教學的三個環節:即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進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後欣賞小說的藝術手法(重點是環境描寫)。
一、理清線索,把握情節
人物形象雖然是小說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節的基礎上的,因此,閱讀鑒賞小說必須從故事情書這個環節開始,只有熟悉故事情節,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小說的故事情節也是有線索貫穿起來的,所以閱讀鑒賞小說的第一步應該是理清線索。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勒》就是以「於勒」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全文以盼於勒→贊於勒→見於勒→躲於勒組成全文的故事情節.
小說的故事情節一般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但有些小說前面還有序幕,或者後面有尾聲。如《我的叔叔於勒》開頭寫我與若瑟夫的對話就屬於序幕部分,最後我們改坐別的船回來就是尾聲。有些小說故事主體不是完全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組成。如《項鏈》一文最後發觀項鏈是假的既是高潮又是結局。
還有的小說,情節寫得一波三折,故事情節由幾個高潮組成。如《林黛玉進賈府》中,林黛玉與眾親戚見面就同屬於發展高潮部分。全文有兩次高潮,王熙鳳出場是第一次高潮,寶黛相會是第二次高潮,也是最高潮。《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陸虞候密謀害林沖」和「風雪夜山神廟復仇」就是兩個高潮,而在兩個高潮之間則有一個過渡(低潮)——林教頭接管草料場。因此本文的情節結構為開端→發展→過渡→高潮結局。
由此可知,小說鑒賞首先必須理清線索,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把握故事情節。而小說的故事情節並非千篇一律地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會有各種不同的結構,這是小說鑒賞必須使學生明確的問題。
二、掌握手法,分析人物
如果說小說教學的第一步是要求學生理清線索,把握情節的話,那麼掌握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說教學的中心環節,而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有哪幾種呢?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多種多樣,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情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細節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時,首先要求學生明確作者是通過哪些手法刻畫人物的?如《林黛玉進賈府》中作者著力描寫了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三個人物,這三個人物主要是通過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的。林黛玉的外貌通過眾人眼中的林黛玉,王熙鳳眼中的林黛玉和賈寶玉眼中的林黛玉三次描寫,既寫出了林黛玉的體弱多病,弱不禁風的一面,又揭示了她容貌標志,美麗多情而又多愁善感的一面。而林黛玉的語言、動作描寫既表現了她注意禮節,顧全大局,辦事小心謹慎的性格,又表觀了她心態復雜多疑的一面。
除了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以外,有些小說較多地運用了心理活動描寫。比較典型的是《項鏈》,文章開頭序幕部分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寫,寫瑪蒂爾德的「痛苦」和「夢想」,一共七次用了「夢想」一詞,多次用「痛苦」、「苦惱」、「傷心」來刻畫瑪蒂爾德的心理,揭示她愛慕虛榮的性格特點。
小說刻畫人物性格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法那就是細節描寫。如《變色龍》中奧楚蔑洛夫脫大衣穿大衣兩個細節形象地刻畫了奧楚蔑洛夫見風使舵的奴才性格。
小說描寫人物大多採用正面描寫,但有時作者還採用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來刻畫人物性格。如《第二次考試》中對陳一玲的塑造 ,用蘇教授的見聞來表現對陳一玲的優秀品質.
三、鑒賞環境,概括作用
環境描寫是小說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說鑒賞不可缺少的環節。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主要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等。如魯迅的小說《故鄉》開頭「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這一自然環境描寫既勾勒故鄉破敗的特徵,同時也渲染了漸近故鄉時的肅殺、悲涼的氣氛。
小說除自然環境描寫之外還有社會環境描寫。如《變色龍》中廣場冷清的描寫, 暗示了時代特徵.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對風雪的描寫,作者從不同角度寫風雪:有正面描寫,有側面描寫,有通過人物動作、感覺寫風雪,既寫出了大雪的氣勢,也襯託了林沖這個落難英雄的處境。同時作者也以風雪的變化層層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正因為風大雪緊,林沖才要喝酒,才會在沽酒途中見到山神廟;正因為風大雪緊,草廳才會被搖振、壓倒;正因為草廳被壓倒,林沖才會到山神廟安身;正因為在山神廟安身,林沖才會暗中聽到陸謙三人的話,促使林沖殺敵報仇,使林沖走上反抗的道路。
由此可知,小說的環境描寫起著渲染氣氛,刻畫人物心理,揭示主題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綜上所述,小說教學應緊緊圍繞人物、情節、環境這三個環節展開。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小說或預習課文時,必須按照這三個環節進行 。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❺ 高中語文教學中小說閱讀的教學該如何進行
首先要看小說的文體。看是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先鋒小說或者別的文體。應該根據不同的文體的特徵進行教學,才能抓住文本的要點。高中階段現實主義小說應該是比較重要的文體類型。比如魯迅的《祝福》。既然是現實主義小說,那麼它的主要特點就是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所以,在這里典型環境:魯鎮,典型人物:祥林嫂,就應該成為分析的重點對象。分析其所代表的更加廣闊的意義。當然,長的現代文閱讀教學最難的問題是缺少抓手,不知道從哪裡切入。解決的辦法有很多,看教師個人的學養來決定。不過新課程中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倒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可以提一個關鍵性的,能夠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作為預習的任務。比如可以叫學生閱讀課文之後思考:是誰殺死了祥林嫂。到課堂上再來討論。至於小說的知識,最基本的就是人物、環境、情節(對於現實主義小說而言)。這些東西在高考中很少直接考。其實小說是反映社會問題的,引發人的思考,啟迪人的思想的。正如梁啟超所說,欲新一國之國民,必先新一國之小說。小說教學重在教會學生思考,學會了思考,他們的思想才會不斷地進步,語文素養就會逐步提升。比如,教《祝福》這篇文章,要讓學生思考一下,當代社會是否還有「祥林嫂」,當代的「祥林嫂」與魯迅筆下的「祥林嫂」有何異同。魯迅的小說最重要的是講出它的當代意義。以上是我個人的思考,本人也是剛入行的高中語文老師,錯漏之處,請君斧正!
❻ 初中小說教學注意什麼
小說的閱讀教學也應循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到治學經驗的三種境界的路徑。
第一境界:「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高屋建瓴,明確目標。
教師根據小說的特點,學生的認知情況,制定全面、科學、靈活、有層次的教學目標是引領小說教學的第一步。《語文課程標准》特別強調教學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有機整合。筆者認為,小說的教學目標可以從以下四個層次定位。
1.知識層次。結合文本的教學進行有關小說基礎知識的教學,豐富學生的積累。如小說中的重要字詞,小說的作者及相關文學文化知識,小說的類型、題材、流派風格,小說的「描寫」、「線索」、「鋪墊」、「伏筆」、「照應」、「懸念」、「誤會」等有關知識,積累小說中的優美語言材料。
2.能力層次。從小說閱讀出發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如內容層次、結構特點、情節發展、小說的要素在文中的體現、刻畫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課文中人物性格特徵、人物語言的品析及課文中詞句的理解、主題的把握。
3.審美層次。培養具體分析作品情節結構,敘事方式,人物塑造,表現方法,語言特色,創作風格等方面的文學審美能力。如欣賞人物形象,注意情節、環境與人物的關系,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欣賞小說的語言,注意語言運用的技巧,以及在塑造人物表現主題,渲染環境等方面的作用;欣賞小說刻畫人物的手法,精彩細節以及小說的結構手法與特點等等。
4.內化層次。在欣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研讀小說的能力。如深入的理解作品產生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創作意圖,探究作品的情感與思想的蘊涵及其社會價值;從創新性、獨特性、社會影響與文化史的地位對作品進行不同角度的評價,多元的理解作品的主題或人物,最終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以上四個目標層次,能點燃學生對小說的閱讀期待。如果達成了四個目標層次,學生就會收獲知識,提高語文閱讀能力,體驗到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真可謂,高瞻遠矚,目標明確,望盡小說路。
第二境界:「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閱讀推敲,注重過程。
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有著自身獨特的因素。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小說能「走進去,走出來」,與人物產生共鳴,與文本實現對話,與生活發生聯系,就要組織學生反復閱讀推敲文本。《語文課程准標》指出,閱讀教學要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筆者摸索出小說閱讀教學的「四字」策略。
1.導——激發興趣。課堂導入是小說教學喚醒學生閱讀期待的重要手段。導入的形式多種多樣:人物的命運導入,背景導入,作者簡介導入,影視曲等媒體導入等等。如《智取生辰綱》,我們可以講述楊志的身世遭遇導入,為學習小說的故事情節打好基礎;我們可以介紹《水滸傳》導入,揭示小說的主題思想;我們也可以利用電視劇《水滸傳》主題曲《好漢歌》導入,勾起對英雄形象的回憶。這些導入,自然把學生帶進了作品世界,激起閱讀興趣而移情入文,與作品進行對話。
2.讀——獲取信息。小說閱讀教學,讀是最基本的保障,是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放手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有效形式。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提煉概括小說的重要信息,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對人物有全面的感知。學生自已在閱讀中發現問題並回答問題,獲得了閱讀的愉悅,促進了對人物感情的體驗,並與之產生共鳴。教師在學生讀之前要進行必要的提示,以便學生有方向地進行閱讀。「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的前方。」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就要有這種指路的意識,既指出方向,又不說明方向。這樣才能啟發學生打開小說的未知世界。讀是小說閱讀教學的基礎,只有讀透,學生才能真正走進小說。
3.析——分析理解。理解是學生通過對事件的認知與情感的體驗,用自已獨特的思維,對小說的人物、情節、環境、主題、語言等再現的過程。分析理解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速讀能力,整體把握課文能力,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感情的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語境揣摩小說語句的含義,體會語言表達效果,引導學生對小說進行闡發、整合、評價、質疑;設計閱讀問題,引導學生對小說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如筆者在教學《變色龍》時,設計了如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小說。
——小說著力刻畫了誰?
——隨著小狗的主人變化,他對小狗和赫留金的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
——他的性格特徵是怎樣的?你是怎樣發現的?
——小說的主題是什麼?你是怎樣理解的?
教師問題引導並留足思考的空間,學生自主解讀小說。這樣,自然把學生當作了學習的主人,便於學生綜合閱讀能力的有效提高。
4.賞——賞析評價。初中小說鑒賞主要是要求學生能對文學形象的概括性與生動性,作者用於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與藝術技巧,語言表達的文學性,小說的現實主題作出自已的理解與簡要的賞析。賞析的方法很多,合作討論交流法比較易操作。教師要設計問題,指導學生去賞析,成為學生賞析的建構者、聆聽者、參與者、評價者。小說閱讀賞析一般可設計如下問題:
——你喜歡小說中的哪個人物形象?為什麼?
——小說用了什麼方法來塑造人物?有什麼作用?你最想學哪種方法?
——你喜歡小說中的哪些詞、句、段?為什麼?
——讀了這篇小說,你想對作者說點什麼?
利用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作者通過文體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以及初步感知作品的藝術成就。尊重了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
第三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品味收獲,探究延伸。
學生在「讀」、「析」、「賞」後,對小說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主題思想、語言特色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說,學生從文本閱讀中有所收獲。這時,教師要因勢誘導,調動學生的閱讀味口。這就需要教師組織學生對小說進行探究延伸。探究在於挖掘小說深領域的意蘊。結合小說的背景、環境,深挖小說的主題,以及它的現實意義,激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關注與體驗。延伸在於拓展小說的閱讀范圍。小說閱讀教學,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收獲快樂,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閱讀同類型、同主題的作品,觀看相關的戲劇、影視作品等,擴大學生的視野。小說閱讀教學的探究延伸,要達到一石擊起千層浪的效果。
教學是一門藝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小說閱讀教學的三個境界之外,可能還有更高的境界。讓我們繼續乘著課程改革的東風去探求更高境界的小說閱讀教學吧!
❼ 小學語文小說教學應該怎麼教
策略一:教學內容體系化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在《基於課程標准:讓教學「回家」》一文中明確提出,一種完整的教育教學活動至少要回答以下四個核心問題:「為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教到什麼程度」。只有這四個問題具有邏輯上和行動上的一致性,才能說該教育教學活動是完整的、專業的。
反觀當下的閱讀教學,面對同一篇課文,教師選取的內容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尤其是公開課,為了推陳出新,上出亮點,老師們更是絞盡腦汁,劍走偏鋒。其實,這樣的做法是對「教什麼」認知的模糊,是對學生語言學習規律的一種漠視,是「不完整、不專業」的教學活動,至少是「欠完整、欠專業」的教學活動。
教學內容的選取,必須明確該內容的內在邏輯體系,對照相應的年段課程標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取。當下學習內容是早先學習內容的延續,也是未來學習內容的基礎,彼此之間是有呼應、繼承和發展的。
舉個例子
朗讀」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 (2011 年版)》第一學段閱讀階段目標里有兩條要求:
(1)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
(2)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那麼,從第一冊到第四冊,是不是每篇課文都要求學生做到這兩條呢?顯然不是!
初入學兒童的第一次朗讀和經過兩年正式語文學習後的朗讀,要求必然是不一樣的。統編教材在「朗讀」能力的訓練上,用課後練習的呈現方式,清晰地畫出了螺旋上升的能力曲線圖。
通過羅列,我們不難發現,教材對朗讀訓練的要求在逐步提升:從讀准字音、讀好停頓、分角色朗讀到讀出長句子、讀好對話、讀好感嘆句,再到邊讀邊想畫面、讀出不同語氣、學習默讀等,學生讀的能力在不斷提升。
在教學中,我們要抓住本冊的核心教學內容,兼顧以往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把知識學到位,把能力練到家,循序漸進,建構起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體系。在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上,盡量不產生嚴重錯位或缺位,如剛入學的兒童,不認識多少字,大聲朗讀是鞏固發音的有效方法,教師若讓兒童直接練習默讀,他們發音的准確性就會受到影響,也不利於流暢朗讀的練習。
把教學內容放在某個知識點或能力點的發展體系中去考量,是保證閱讀教學效益的前提和基礎。
策略二:教學環節問題化
現今的低年級閱讀教學課堂,「一問一答」 的碎片化教學方式仍占較大比例。學生在教師的細碎問題里亦步亦趨,學的時間和空間緊促、狹窄,這樣的教學不僅不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也不利於他們思維、情感、審美等的發展。採用問題化教學,則把「學」的責任和任務都移交回學生讓「學」真正地在課堂里發生。
問題化教學
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設計的類型豐富、質量優良的有效教學問題(教學問題集) 來貫穿教學過程,培養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認知能力,發展高級思維技能,實現其對課程內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種教學模式。
低年級閱讀課,識字寫字、流暢朗讀、理解積累、語言運用等涉及的知識點會比較多。因而,低年級閱讀的問題化教學,我們可以定位為圍繞兩三個主問題,引導學生和文本、教師、編者之間開展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這兩三個主問題的設計,必須是優質的、具有統領性的,讓教學環節簡明又富有張力。
❽ 整本書閱讀方法總結
整本書閱讀方法總結
你寫過整本書閱讀方法總結嗎?和大怒容忍都會看長篇小說、名著等,那麼你總結過自己有什麼樣的閱讀方法能更好地幫助你閱讀整本書、抓取有用的信息、知識嗎?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整本書閱讀方法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整本書閱讀方法總結1
(一)課前指導,激發興趣
閱讀重要的是一種興趣的激發和培養。為了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在課前指導上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歸納起來無非是大家熟悉的這么幾種:
主題導入法:從一個相關的主題或一個截然相反的主題導入,引入文本的閱讀,激發孩子的興趣。主要情節法:拉出文本中的有意思的故事情節,吊起學生的胃口。
借用圖片法:用幻燈片展示文本中的插圖,讓孩子來猜故事。
擂台推薦法: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上台展示,各自推薦,比一比哪個小組的推薦最吸引人。
教師朗讀法:對文辭優美,情節感人的一些文本,教師可以選擇其中部分文字,進行朗讀。
(二)讀中推進,設置懸疑
在學生閱讀了幾個章節後,對前面的閱讀內容進行一個梳理規整,巧妙設置後面內容的相關問題,激發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本學期我著重對《湯姆索亞歷險記》進行了推進閱讀。推進課後,學生不僅對本書後續部分閱讀興趣高漲,還進行了電影鑒賞,這時再讓孩子們寫起讀書筆記來,有話可說了,且所談內容較先前有深度了,例如我班孩子最擅長的是人物分析。
(三)讀後交流,拓展延伸
通過讀前指導使孩子讀一本書的熱情和興趣容易激發,一旦孩子讀了這本書,你想讓孩子再讀讀,實在很難辦到。但那些值得好好讀一讀,反復讀的書,應該是要引領孩子再讀一讀的。讀後的指導也就顯得比較重要了。而且有些內容,你不指導也許孩子難以讀出個所以然來,既然讀了,對孩子來說畢竟要有一個閱讀的底線,要給孩子留下些什麼吧。這也需要讀後指導。
本學期我運用的讀書交流方式有:
1、讀書匯報會。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商討感興趣的話題, 或者抓住書中的一條主線,全班共同探討。
2.讀書筆記。通過上閱讀課後,讓學生們在自己准備的筆記本上,學會摘抄、記錄自己的體會感受。更進一步加強讀書的興趣。
一個學期即將結束了,我和我班裡的孩子們也度過了一個充實的學期,但仍有問題需要繼續努力解決,例如:學生對閱讀不夠深刻,重形式不重內容;有限的課內閱讀時間里如何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在學生繁重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如何保質保量完成新教育作業?
閱讀給學生帶來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也是學生主體發展所必須的。帶著學期末總結出的問題繼續前行,但願在前行中我和辛勤努力的同事們能探求到解決問題的良方。
整本書閱讀方法總結2
整本書閱讀的意義和必要性
(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當學生對閱讀感興趣,他會有動力去進行有效的閱讀。學生有閱讀的習慣,他會找時間、找機會閱讀,在書中得到樂趣,得到精神的食糧。教師可以讓學生寫閱讀摘抄或閱讀筆記,組織讀書分享會,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自己的觀點。想要使整本書閱讀活動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老師應該是一個廣泛閱讀而知識淵博的人,這樣他就可以用他的閱讀經驗、閱讀心得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叫學生多閱讀,幫助或指導學生為自己制定閱讀計劃或閱讀方法。也可以組織閱讀活動,比如讓學生誦讀或通過排演舞台劇、撰寫同人作品等方式,推介他們喜歡的文本。學生一定會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分享閱讀的快樂,從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閱讀的良好習慣。
(二)學會閱讀方法
在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指導,不能只是機械地詮釋文本的中心,摘抄等等。老師也有必要做更多的總結,理解書中細微之處的相關含義,體察書中人物之間的微妙關系,不放棄每一個句子的深入挖掘。真正的'閱讀方法不是用工具化、形式化的方式來解釋文章,而是對文章意義進行具有個人色彩的歸納和反思的過程。因此,在總結的過程中,學生必須拋開心理預設,通過自己的閱讀理解來進行,這才是真正的閱讀方法。只有找到文章中的一些人物細微的動作、語言,並對其反映出的人物心理進行深入的探討,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語感,為文本更深入的學習提供幫助。
在閱讀指導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閱讀任務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比如要求各位同學做思維導圖,梳理人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找出最喜歡的情節或句子,談談自己的理解。通過這樣一系列由淺入深、深淺皆宜的問題,使他們能夠獨立閱讀,並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希望通過老師布置引導的整本書閱讀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在探索中學習。每個人在閱讀這篇文章時都有不同的經歷和體驗,因此,他們在總結他們的閱讀觀點時,必然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和觀感。我於是要求全體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撰寫全書梗概或提要、讀書筆記與作品評介,通過口頭、書面形式或其他媒介與他人分享。
教師在整個指導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回答或相互回答,聯系個人經驗,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讀書的愉悅,從作品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提升語言表達,鍛煉思維能力
閱讀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教學的要點。閱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表達能力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是學生表達和學習語言的最終目標。多閱讀可以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在指定范圍內選擇閱讀一部長篇小說。通讀全書,整體把握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從最使自己感動的故事、人物、場景、語言等方面入手,反復閱讀品味、深入探究,欣賞語言表達的精彩之處,梳理小說的感人場景乃至整體的藝術架構,理清人物關系,感受、欣賞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體會小說的主旨,研究小說的藝術價值。而這些最終都要通過文本語言或口頭語言呈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極大地利用語言,並鍛煉自己的執行能力和組織能力的邏輯思維,達到自身語言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等核心素養的有效提高。
就當前整本書閱讀開展的現狀來看,很多老師關注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探索出各種培養策略,但忽視了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新課標突出強調了閱讀習慣的重要性,只有當學生養成了閱讀習慣,在固定的時間自然進入閱讀狀態,自然和閱讀同一本書的夥伴討論交流。在閱讀收獲、心理滿足的鼓勵下,興趣會更加穩定、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