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閱讀推薦 » 良知未泯短篇小說在線閱讀

良知未泯短篇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時間: 2025-07-09 02:55:55

『壹』 怎麼寫玄幻小說的大綱

要看你是寫哪一類,如果你是想要像普遍的
網路小說
那樣我覺得瞎寫也沒什麼,反正都是
流水賬
模式。你看唐家三少那些
文章
看了
後面
的再看
前面
的幾乎沒有一點聯系。如果你是想要像《龍族》,《
爵跡
》那種需要費大腦筋與大
世界觀
去構築的
小說
的話。那你就要費些時間了,首先要提前把坑想好。交代世界觀最好慢慢交代,不要顯得過於突兀。其次最重要的是要設計好每個人物的
性格
與心理。至於他們的成長倒是可以放在後面慢慢構思,但是
主角
還是要想的遠一點。這樣的小說最好從
結尾
開始想起不然你就會被
開頭
牽著鼻子走。至於
人物設定
方面,不要太土了,每個
人的形象
刻畫要靈活,人物的
命運
可以充滿
傳奇
,但是性格一定要具有
真實感
。別像《
神印王座

里頭
主角那樣小小年紀就誠實謙卑公正無私英勇犧牲憐憫,還有一個迷人竅的
老婆
。人物是小說的
靈魂
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劇情
應該是為了人物設定而鋪開的道路而不是人物僅僅作為劇情的棋子。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搞人設的話,可以去多看看
日本動漫
(看短篇的,不要看長篇),實在不行去看看《龍族》和《fate
zero》的小說,這些都是人物設定的精品

『貳』 巴金寫的小說《家》 總個故事內容

巴金小說家簡介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熱情、有進步思想、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文學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國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此後,他陸續創作了一系列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卓越影響的長篇小說和中、短篇小說。
30年代是巴金小說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這期間,他先後完成的長篇小說有《死去的太陽》、《海底夢》、《砂丁》、《春天裡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時創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還創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其中短篇小說集有《復仇》、《光明》、《電椅》、《抹布》、《將軍》、《沉默》、《神•鬼•人》、《沉落》、《發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說題材非常廣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寬。它們廣泛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傾訴了民眾的呼聲;有些作品還表現了外國人民的生活。
抗戰期間,巴金主要在後方從事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工作。40年代,他的小說創作出現了第二個高峰期。這期間,他創作的有重要影響的小說有「抗戰三部曲」《火》及《憩園》、《第四病室》、《寒夜》等,另外還有7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寒夜》是巴金於40年代創作的最有成就的作品,它標志著作者寫作技巧的進一步成熟。
《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
小說簡介: 小說《家》的寫作年代是1931年,寫的是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小說寫了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寫了幾對年輕人——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覺民與琴,覺慧與鳴鳳之間的戀愛、婚姻糾葛,寫了他們不同的遭遇;寫了學生請願,覺慧被關禁閉,兵變驚亂,鳴鳳、梅芬、瑞珏相繼慘死,覺民逃婚,覺慧出走……
通過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鋒芒不僅指向舊禮教,更指向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其所描述的戀愛婚姻悲劇的真正意義,也不只是主張自由戀愛,而是喚醒青年「人」的意識,啟迪與號召他們與封建家庭決裂。在作者看來,覺慧與婢女鳴鳳的戀愛悲劇,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之間的婚姻悲劇,其根源都在於他們追求幸福愛情、婚姻的願望與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舊的家族所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寫這部小說,目的在於他要以筆為武器,對這個「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訴」:
一方面,小說描寫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並將他們設置為新舊兩大陣營。一邊是以高老太爺、馮樂山、高克明、周伯濤以及高克安、高克定為代表的老一輩統治者,他們專橫顢頇,虛偽頑固,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說中所有不幸的製造者,而以高覺民、高覺慧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則以叛逆者的形象構成與父(祖)輩的尖銳對立:
「他(覺慧)把祖父的瘦長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幾眼。忽然一個奇怪的思想來到他的腦子里。他覺得躺在他面前的並不是他的祖父,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們,這祖孫兩代,是永遠不能夠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這個瘦長的身體裡面究竟藏著什麼東西,會使他們在一處談話不像祖父和孫兒,而像兩個敵人。 」
這一場景成為小說中人物關系的一個頗有意味的象徵。人生道路與價值觀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間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說中,道德風貌的高下被認為是區分兩代人的最大標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輕一代代表著正義、良知,而老一代則代表著虛偽無恥和殘忍邪惡,二者善惡分明。小說中總是立足於年輕人的敘述視角將這一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這些都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立足於「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傳統的儒家思想觀念的價值立場。由這種立場出發,小說猛烈地抨擊「巫師捉鬼」和「血光之災」的封建迷信,對喪禮和婚禮繁瑣的風俗也大加嘲諷,斥之為「滑稽」。「從情緒上來說,這部小說是一張控訴狀,寫出了舊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惡,如愛情的不自由、個性的壓抑、禮教的殘忍、長者的絕對權威和衛道者的無恥。」見羅成琰、閻真《儒家文化與20世紀中國文學》,《文學評論》2000年第1期。而配合著這種情緒,小說採用了一種相當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語言,書中人物常常以情感誇飾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訴……」來形容他們的心理狀態,表達他們的個人心緒,從而使這種個人宣洩變成一種社會抗議行為。而所有其他復雜的人生情緒都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從歷史角度來看,這一種情感化色彩化的語言形態是在激進的反傳統反專制的30年代文化心態下形成的,但同時它又成為這一種文化心態能夠延續和發展的基本載體。」
巴金感悟:「《家》自然不是成功的作品,但是我請求今天的讀者寬容地對待這本27歲的年輕人寫的小說.我自己很喜歡它,因為它著少告訴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麗的東西。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故事發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高家,一個有五房兒孫的大家族。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t0ngzh* zh6, ruler),五房中的長房有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他們的繼母及繼母的女兒淑華。因為父母早亡,高老太爺直接管著他們。
覺新是長子長孫,為人厚道,但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老太爺的安排而與李瑞珏結婚。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郁中病逝。
覺民與覺慧在外參加新文化運動和學生運動,因此和馮公館的馮樂山成了死對頭。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老太爺又為覺民聘定了馮樂山的侄孫女,但覺民與琴久已相愛,在覺慧的鼓勵下,覺民離家躲避。覺新則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愛上了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孔教會會長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高老太爺便要將鳴鳳嫁給自己的朋友馮樂山,鳴鳳在絕望中投湖自盡,覺慧既悲傷,又憤怒,決心脫離家庭。
高老太爺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都是酒色之徒,高老太爺發現最疼愛的兒子克定騙妻子的錢去組織小公館,並在外欠下大筆債務,老四克安也大嫖戲子,高老太爺在此打擊下一病不起。高家又發生家產之爭,以致全家不得安寧。老太爺在氣憤中去世,家中大辦喪事。將要生孩子的瑞珏被高老太爺的陳姨太以避血光之災為由趕到郊外生孩子,覺新不敢反對,因照顧不周,瑞珏難產而死。覺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認這個家庭應該出個叛逆者。最後覺慧離家去上海,投身革命。他的這個決定得到大哥覺民的支持。
主要人物性格及特徵:
1.覺新
覺新是以巴金剛剛辭世的大哥為生活原型的一個人物,他的身上凝聚著作者對自己最親愛的人的深切痛惜,對他的刻畫涓滴無遺地流露出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情感,因而從藝術角度而言,這個人物堪稱是全書中最成功的人物——最真實的往往也是最動人的。
覺新是一個新舊摻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但也對封建家庭的腐敗不滿,性格上具有較突出的兩重性:在舊家庭中是個暮氣沉沉的大少爺;在與覺慧、覺民等年輕人在一起時,又是一個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於他承受著太重的舊文化的因襲重擔,在封建意識的壓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無力自拔。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獨嘆,他在面對梅前來避難時借酒抒懷,點點滴滴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懂風情,有學養,會思考,有靈氣的覺新形象。而正是這樣一個人物做出了許多令人難以理解的選擇。這選擇恰恰也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種悲劇的意味更加耐人尋味。
高老太爺作為封建家長,有什麼旨意、決定都要覺新向下傳達,並責成他去貫徹執行,而覺民、覺慧對高老太爺的旨意和決定有什麼不滿和反抗的情緒,氣首先發泄在覺新身上。另外,高老太爺得到下面的反饋信息後,如果認為貫徹得不利也要訓斥覺新。覺新又是聯系高家和張家、周家、馮家等大家族的紐帶。在覺新看來,他的「無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兩大主義使他暫且過上了安靜的生活,但他沒有看到,他的兩個弟弟也沒有看到,他所作的犧牲,真正的換來了覺民和覺慧的幸福。
「持中貴和」是覺新一直堅持走的一條道路。覺新是《家》裡面唯一「真實的人物」。他繼承了傳統文化的精華,人道,善良,忠厚,仁愛,性情溫和,處事穩重,忍辱負重,顧全大局,尊敬長輩,疼愛妻兒,關愛弟妹,同情「下等人」。老一輩把他視為得力助手,「祖業的繼承人」,喜歡他;少一輩把他看作可信的依託,敬愛他。而他呢,在兩種勢力的斗爭中,盡量地讓雙方矛盾不被激化,採取了中立的做法。他雖然也接受了新的教育,然而封建傳統思想在他思想中留下的深厚積淀使他無法割捨與舊家庭的情感。於是,覺新式的「兩重人格」便油然而生。他最終無法跨越他所處的時代和他所屬的家庭而獲得一種健全的、進取的、獨立完善的現代人格,他最終只能成為封建家族的最後一位守墓人。
高覺新形象是巴金的獨特創造和發現。這一形象有極其深刻的典型意義。高覺新是巴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樹立的一個痛苦的靈魂的典型形象。覺新性格已經超出了人物本身的意義,成為人類普遍性的悲劇。在他身上表現出新舊社會交替嬗變中的復雜性、曲折性和艱巨性。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極端腐朽、殘酷和虛偽。高覺新是一個受害者,同時他又間接損害和毀滅自己所愛的人。他的悲劇命運說明,在反封建斗爭中,妥協、調和、屈從是絕無出路的,從而宣告了作揖主義、不抵抗主義的徹底破產。
2.覺慧
覺慧,大膽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
「五四」新思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熱情和理想,給了他們民主主義、人道主義的思想武器。覺慧便是被五四新思潮喚醒的新生的民主主義力量的代表。他討厭別人說自己坐轎子,是因為他不想讓別人把他當作有錢人的紈絝子弟。他大膽地跟鳴鳳示愛,希望可以選擇自己愛的人;他積極參加「五四」愛國學生運動,渴望推翻這腐朽的封建制度;他公開支持覺民抗婚,主張青年人主宰自己的命運;他積極投身學生運動,熱心辦刊物(《黎明周報》),宣傳進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義感,同情下層人物,勇於反對封建束縛。他敢於怒斥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反對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他的信念很單純,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當然,覺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膽叛逆的一面,也有單純幼稚的一面。這主要表現在他對周圍的一切(包括「家」)雖然憤恨,但還不能作出完全科學的分析,有時感到「這舊家庭裡面的一切簡直是一個復雜的結,他這直率的熱烈的心是無法把它解開的」。他雖然恨高老太爺,認為在家中他與祖父「像兩個敵人」;但在高老太爺臨終時,他又曾有過「現在的確是太遲了。他們將永遠懷著隔膜,懷著祖孫兩代的隔膜而分別了」的想法。這想法很幼稚,其實高老太爺即使不死,他們祖孫兩代人的隔膜也是無法消除的,因為他們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會力量。作者對覺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實於生活的。盡管覺慧身上有著明顯的幼稚,但他卻真實地反映出了「五四」時期我國覺醒了的一代青年人。作者通過覺慧寫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盪,寫出了包含在舊家庭內部的新力量的成長。
3.高老太爺
高老太爺,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代表。作為這個封建大家庭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作品突出表現了他專橫、冷酷的性格特徵。在高家,他的話就是法律,誰也不能反對。為了維護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他堅決反對孫子們進學堂和參加一切社會活動。他逼覺新和瑞珏結婚,製造了覺新和瑞珏、梅三個人的愛情悲劇。他對家中男女僕人視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歲的鳴鳳送給60多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鳴鳳死後,他又把婉兒抬到馮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爺的生命中,維護大家庭的秩序、興盛,是他意志的全部。
高老太爺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體化、形象化。因此,這一人物開篇便處於不容爭辯的被否定的地位。作品寫到老太爺為了覺民逃婚而大發雷霆時,有一段議論:「他只知道他的命令應該遵守,他的面子應該顧全。至於別人的幸福,他是不會顧到的。他只知道向覺新要人。他時常發脾氣,罵了覺新,罵了克明;連周氏也挨了他的罵」。這段評論顯然是把高老太爺作為一個批判的靶子在進行抨擊。通過這樣的人物塑造,《家》完成了政治批判的目的。由於作者難以完全拋卻與祖父的親情,因而在某些地方流露出對這個人物復雜的感情色彩,比如年夜飯的微笑,臨終前的懺悔,對覺民婚姻的最終成全等,既表現了他面對強大新生力量的幻滅感,沒落感,也表現了親情未泯的一面。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呈現了矛盾性和立體性。
4.覺民
覺民,一個積極進步,逐漸上進的新青年,他的性格介於覺新和覺慧之間,他比覺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後,又比覺慧多了遇事、抉擇時的沉著和穩重。他溫和穩健,不好激動,不愛參加社會活動,對學生運動缺乏應有的關注。但作為五四新思潮喚醒的年輕一代,他嚮往民主自由。當祖父為他一手包辦婚姻的時候,他毅然離家出走,公開反抗,表現了不妥協的斗爭精神,和琴成為小說中唯一的一對勝利者。像覺慧一樣,他也不是一個完美的鬥士,也跨不過階級的鴻溝,忘不了主人與奴才的差距,在年初九舞龍人的慘叫,求饒聲中,他表現出麻木的神情:「太平淡了,小時候看起來倒有趣味,現在卻不然」。在他的心目中,下人們的痛苦,算不了什麼。
5.女性形象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著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瑞珏,覺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溫和賢惠,善解人意,待人謙和,柔情似水。作為高家的長孫媳,又為了照顧自己的兒子和丈夫,只能在這個家中和覺新一起維護著封建禮教的權威,但在某些事情上,還是可以看到她對新生活的嚮往。
梅芬,高家的親戚,具有林黛玉性格的女子。在對覺新的愛情上失利後,就變得沉淪乏志,沒有了反抗精神,溫順馴良地吞咽著舊禮教的無情惡果。
鳴鳳,高家的一個小丫鬟,在家中地位低下,性情剛烈,但心靈純潔,有「灰姑娘」心態。她暗戀三少爺覺慧,對覺慧的愛情,她並沒有因主僕差異而感到不可能。雖然覺慧也愛她,但不合理的制度不允許她們相愛。她幻想能繼續給三少爺做奴婢,也是一種幸福。誰知,她根本沒有愛的權利,連選擇身份的權利也沒有。兩個老太爺竟決定了她的終身,這對鳴鳳來說,無疑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她既然敢大膽地打破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以一個丫頭身份去愛一個「少爺」,就足以說明她已具備叛逆性格。她不甘任人擺布,想求助別人擺脫厄運,一切求助,帶來的結果是絕望。她本來掙扎著為一種新生活而努力,但卻隨著希望的破滅而破滅。她不甘受蹂躪、受糟蹋,勇敢地為愛情獻身。她求新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死!她要用死回擊這個舊制度的壓迫;用死達到自己追求新生活的境地,她掙扎的結果是被掙扎著的舊制度所扼殺。鳴鳳的投湖,是一次令人扼腕的悲劇,然而《家》中的悲劇又何止這一出,她只是用生命的全部做了最激烈的詮釋。女子剛烈的貞潔猶如那投在湖面的皎潔月光,晃眼而長久。主僕之間的愛慕在那個背景下是決然不被允許的,所以鳴鳳只能以這樣的方式去控訴自己的不甘。
小說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卻和以上幾位截然不同。她主張男女應同校,男女應平等,她還自己主動要求到覺慧的學校去學習。雖然遭到母親等的反對,但她還是成功了。她與覺民大膽戀愛,努力追求婚姻自由。琴的抗爭,因衛道們的妥協和同盟軍的支持,最終逃脫厄運。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嚮往自由平等、大膽追求個性解放、敢於反抗封建禮教的形象。在當時看來,她是時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為是當時女性中的先驅者。封建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沒有言論自由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束縛了女性的發展,大大減弱了婦女對整個社會前進的推動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這個形象,無疑是為了喚醒這社會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當成功的。
在高家,在衛道們的欺壓逼迫下,出現了一群屈從者們,最典型的代表是覺新,他是舊制度的犧牲者,但又不自覺地扮演了維護者角色,令人可憐。陳姨太是另一類型的屈從者,她同婉兒的命運一樣,但婉兒心懷積憤,她卻怡然自得,時常扮成高老太爺的衷心擁護者。陳姨太,有著扭曲的人生,人生的扭曲導致心靈的扭曲。她是高老太爺買來照顧他的生活的。在那樣的制度下,陳姨太不得不依靠高老太爺而生存,甚至仗著高老太爺的勢力做壞事。在宗法上,她極力慫恿覺新、覺民的悲劇婚姻,在禮教上,主張瑞珏離家,以免「血光之災」,使得瑞珏身亡;在家訓上,當老太爺教訓兒子時,她給老太爺捶背,雖不便多說,但行動上是支持高老太爺的。其實,她是舊制度的犧牲者,也是維護者。
四嬸、五嬸等人,屈服於宗法、禮教、家訓,雖一方面受舊制度迫害,但又用舊制度迫害別人。如果說陳姨太可惡的話,那麼四嬸、五嬸是可悲的。四嬸、五嬸出身舊式家庭,他們的言行無不帶有舊制度的烙印。在舊制度統治下,女人要講「三從四德」,就連丈夫有過失,五嬸也不敢反抗,只是將丈夫告到太爺處。但是,她們也是舊制度的助紂為虐者,最典型的例子是五嬸給女兒裹腳,她的作為使淑貞的心靈和肉體受到嚴重創傷。

熱點內容
言情小說作家及其作品 發布:2025-07-09 08:16:09 瀏覽:302
古代言情重生完結小說 發布:2025-07-09 08:14:14 瀏覽:471
都市相師小說排行總榜 發布:2025-07-09 07:59:42 瀏覽:394
小說天價孕妻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09 07:24:48 瀏覽:850
矯健中短篇小說集全文 發布:2025-07-09 07:12:06 瀏覽:271
男主姓龍是黑道老大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09 07:08:29 瀏覽:934
愛上貓小說閱讀網 發布:2025-07-09 07:02:56 瀏覽:415
我吃西紅柿小說主角實力排行 發布:2025-07-09 06:54:29 瀏覽:318
免費總裁虐心小說完結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09 06:46:13 瀏覽:295
類似櫻桃唇的校園小說 發布:2025-07-09 06:30:28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