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說閱讀理論的書
㈠ 關於小說理論寫作的書籍都有哪些
卡爾維諾、艾柯、略薩、昆德拉、帕慕克等文學巨匠,他們的作品不僅豐富了文學世界,也為我們揭示了小說藝術的奧秘。在他們的筆下,每一個字元都承載著深邃的思考和獨特的視角。
卡爾維諾的《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以其獨特的視角探討了未來文學的可能形態,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文學畫卷。艾柯的《悠遊小說林》則通過一系列精妙的故事,讓我們領略了小說的無限可能和創意的火花。略薩的《給青年小說家的信》則像是一位智慧的長者,對年輕小說家們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和指導。
昆德拉的《小說的藝術》更是對小說藝術進行了深刻的剖析,讓我們在欣賞小說的同時,也對其背後的藝術規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帕慕克的《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則以其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小說家們的內心世界和情感世界。
此外,傑克倫敦的《馬丁·伊登》以其生動的情節和深刻的主題,讓我們感受到了人性的復雜和世界的殘酷。布魯克斯的《怎樣讀小說》則為我們提供了一把打開小說世界大門的鑰匙,讓我們在閱讀中獲得了更多的樂趣和啟示。
蘭色姆的《世界之軀》、瑞查茲的《意義之意義》以及艾布拉姆斯的《鏡與燈》等作品,則從哲學和批評的角度,為我們解讀了文學作品的深層含義和價值。這些作品不僅讓我們對文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人文素養和審美體驗。
㈡ 一本絕對燒腦的小說理論書
一本絕對燒腦的小說理論書
——《小說面面觀 》讀後感
《小說面面觀》的作者福斯特絕對是一個語言高手,你看他筆下的那些文字,像極了一個個小木偶,他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想怎樣擺弄那些文字就怎樣擺弄,誰能說個「不」呢!也許福斯特本人是太狂傲了吧,他似乎以上帝的視角俯視人間,別說一個個小兵崽子(語素),也別說你千乘之國(文章),更別說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股肱之臣(小說家們),就是皇帝老兒(亞里士多德建立的小說三段論:發展、高潮、結局)也得好好審視調教一下呢!
不過,作為讀者,我卻很喜歡他,霸道也是有實力的,視角獨特不說,根基絕對深厚 。我讀的外國小說不多,這樣恣肆的思想,這樣廣泛的視野,對於閱讀狹窄的我來說,這本書實在是「啃」下來的。所以避免不了囫圇吞棗,也可能消化不良。但是,營養絕對夠我這個草根教師用的。
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有的作家太慣於煽情,讓你覺得像是浸在了豬油里一樣;有的作家又太理性,讓你不免枯燥得沒有了春天。這個福斯特就全然不是這樣的。
「月色與雪色之間,你是第三種絕色」。請允許我這樣評價他吧。
他是冷峻的。「真正的學識是不可言傳的,真正的學者更是鳳毛麟角」「書是一定要讀的,唯其如此,方能搞明白它們到底有些什麼東西,有些野蠻部落時興吃書,不過對西方世界來說,閱讀時消化它們的唯一途徑。讀者必須一個人坐下來跟作者較勁兒,而偽學者卻不肯下這個苦功。」福斯特針對的是一些批評家把「太多小屋(質量不高的書)認作了大廈(值得閱讀的名篇)」,他批評這些不認真的行業態度,語言犀利,不留情面。
當今很多讀者讀書確實受評論的影響,比如豆瓣書評、微信讀書,一本書受歡迎的程度往往取決於它的閱讀量,人們也思維慣式地認為擁有讀者越多,書的精神質量也一定高。但完全是這樣嗎?我的社交圈子告訴我,大多數讀者不知道自己要讀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喜歡讀什麼,潮流流行什麼就讀什麼;還有的讀者,有自己可選擇的一類讀書方向,但是由於學識有限,只能參看媒體的評價、出版商的宣傳,往往把小小的華屋當做宏偉的大廈。比如前些日子引爆朋友圈的葉開的一篇文章《中小學語文教師百分之九十都應該回爐》中提到的一個現象: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就被許多老師當做了「宏偉的大廈」。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曲高和寡,偉大的作品也只有等待偉大的讀者了。所以評論家的評論是需要嚴謹的,福斯特的態度是對讀者的負責。
那麼讀者自身就不需要努力嗎?我很贊賞梭羅的觀點。他說:「最崇高的書面文字,就像布滿繁星的蒼穹隱在浮雲的背後一樣。星星就在那裡,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去研讀它們。」,他還說:「好好讀書,就是說,以真正的精神讀真正的書,是一項崇高的活動,會比被它同時代的習俗所推崇的任何一項活動都更需要讀者竭盡心力。讀者需要的訓練是運動員經受的那種訓練,幾乎要必生向著這個目標不懈努力。讀書時要像寫書是那樣慎重和剋制,」應該說,一個合格的讀者是必須要經過嚴格的訓練的,而且也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有這種共識的絕不止梭羅一人,艾德勒、范多倫就總結了閱讀的層次和方法: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我國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提倡單篇閱讀和整本書閱讀相結合的閱讀方法。
福斯特寫作本書的目的也大致如此吧。我們該如何閱讀小說呢?這種文體對讀者有何要求呢?
先來看看小說的定義。小說,就是具有一定長度、篇幅不確定的散文體虛構作品。這和我們平時對小說的定義並不相同。
接下來我們就按照順序來說一說小說這種文體對讀者的要求。
小說的基本層面是故事。故事就是對依時序安排的一系列事件的敘述。好的小說既能敘述時間中的生活也能體現由價值衡量的生活。讀者對待故事的態度將決定他在閱讀上的獲得。而葆有對故事的好奇可以讓您在小說中常讀常新。
小說的主要功能是為了通過作者筆下的人物的生、吃、睡、愛、死表現夢想、激情、歡愉、哀傷、內省等人性特質。小說中的人物和現實之人在「生、吃、睡、愛、死」等方面是不同的。小說人物「通常來也有自,去也有自,幾乎可以不吃不睡,不知疲倦不屈不撓地孜孜於各種人際關系。」內心的隱秘生活清晰可見,「因為他的創造者和講述者是一個人。」他是否真實並不取決於他是否跟我們讀者相似,而是取決於他是否令我們讀者信服。
為了處理好人物跟情節、道德、其他人物以及跟整體氣氛的關系,小說家會採用兩種策略。第一種策略是採用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相協調的方法。第二種則是採用合適的視角。盧伯克將其概括為旁觀者的視角、全知全能的視角、某一人物的視角、介於這些視角之間的某種態度。福斯特認為視角的轉換會讓故事更令人信服。人物訴諸的是讀者的人之常情和價值觀。
小說的情節也是對事件的敘述,但是因果關系要成立 。我們傳統意義上將情節概括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是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福斯特認為,小說中的人物眾多,三段論意義上的情節可能很難把一部小說的情節說明白。人物要有助於情節的發展,戲劇中必須這么做,而在小說中情節和人物是互相戰斗的。完美的作品當然是在展現人物個性的同時讓情節勝出;但是何其難也!作者認為,好的小說絕不是讓人物總是向情節妥協,在合適的時刻人物也要發揮他們該發揮的作用。情節的龐大,與它本身的因果關系要求讀者既要有腦子又要有記性。
幻想小說是我的短板。我兒子愛讀《哈利波特》,可我卻讀不下去。讀了《小說面面觀》之後,我找到了原因。「幻想需要我們付出額外的代價」,這代價便是認同小說中的一切都是真實的。
小說中的預言,對我來說是個陌生的詞彙。我認為,福斯特所說的「預言」也就是作品中的衡量價值的生活那一部分寄寓的作者的復雜的思想,也就是福斯特所說的「信仰」。「預言」要求讀者心存謙卑。我想的是,偉大的作品確實需要知音,謙卑之心不是哪一個讀者都能擁有的。
為了追求美。小說家精心設計模式和節奏。模式有沙漏和長鏈隊形模式。模式再美,也不能犧牲鮮活的素材。小說的節奏也就是文本特有的步調和韻律。好的節奏可以給人以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美感。福斯特極力推崇的《戰爭與和平》已然做到了這一點。
這部書,我是踮起腳尖讀的。我看到了山外面的世界,聽到了洶涌著大海的波濤。當狹小的你被博大的智慧包圍,直面站立,以最年輕的心態去傾聽、最睿智的頭腦去加工,這就是強大。
這篇讀後感因為工作的緣故,中間停了一下,後面的部分總也找不到「節奏」 ,卻也力圖把它記完整。
㈢ 專論小說的文學理論書籍
《小說神髓》
《小說神髓》寫於一八八五年,是坪內逍遙的文藝評論,更是日本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重要理論著作。
明治以後,日本文壇流行兩股風氣,一是繼承了江戶幽默傳統的戲劇文學,二是以傳播西方思想為目的的政治小說。而《小說神髓》主張,文學應當排除道德和功利主義,立足客觀描寫。坪內逍遙提出的「寫實主義」對近代日本文學的誕生產生了深遠影響。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上卷主張小說最重要的是應該描寫人情,並進一步闡釋應描寫當世的面貌和風俗,下卷則論述了具體的寫作方法。
《小說稗類》
喜歡讀小說、寫小說的人應該能體貼胡適把明、清之際的許多小說家「拉拔」到和古文家等高甚至更高一等的地位上去。雖然胡適的《白話文學史》只寫到中唐的元、白詩便戛然而止,壓根兒沒從小說上說明白:中國文學是如何「永永脫離了盲目的自然演化的老路,走上了有意創作的新路」的。然而,在《白話文學史》書成近70年後,胡適的意見乃至於諸多考證研究與觀念的發明,不該只被看成是「獎掖小說」、「揄揚當代」而已。他所觸及的課題倘若不被進一步發現、開展,喜歡讀小說、寫小說的人恐怕也「永永」不會明白:從施耐庵到吳跌人是如何……
《巨匠與傑作》
毛姆對十大小說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的研究,可說是文學批評的典範之作。此處所涉及的,既有此類體裁之所以偉大的一些標准,亦有削弱其力量的瑕疵與異端。由一位小說巨匠所著的《巨匠與傑作》,實在是一部獨一無二、不可估量的文學指南。
1 小說的藝術
2 亨利·菲爾丁和《湯姆·瓊斯》
3 簡·奧斯汀和《傲慢與偏見》
4 司湯達和《紅與黑》
5 巴爾扎克和《高老頭》
6 查爾斯·狄更斯和《大衛·科波菲爾》
7 福樓拜和《包法利夫人》
8 赫爾曼·麥爾維爾和《白鯨》
9 艾米莉·勃朗特和《呼嘯山莊》
10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拉馬佐夫兄弟》
11 托爾斯泰和《戰爭與和平》
12 尾聲
《文學講稿》
了解納博科夫的藝術觀,有助於閱讀這部《文學講稿》。不同於他的文學創作,在這部《文學講稿》中,納博科夫以簡潔明晰的語言、深入淺出的方式,明確地表達了他對所討論作品的看法。可以說,觀點鮮明、獨到是這部《文學講稿》的一個特點。《文學講稿》的另一個特點,是從本文出發,從分析作品的語言、結構、文體等創作手段入手,抓住要點,具體分析,充分突出了作品的藝術性,點明了作品在藝術上成功的原因。《文學講稿》還有一個特點,即較多地引用了作品的原文。這一方面保留了此書原為課堂講稿的本色,另一方面也具體說明了作者的見解是如何形成的。饒有意味的是,經過納博科夫的講解,作品中那些原來並未顯示出深長意味和特殊價值的文字,就像突然暴露在陽光之下的珍珠,驟然發出絢麗的光彩。
中譯本序言
原編者前言
前言
優秀讀者與優秀作家
簡·奧斯丁(一七七五——一八一七)
《曼斯菲爾德庄園》(一八一四)
查爾斯·狄更斯(一八一二——一八七O)
《荒涼山莊》(一八五二——一八五三)
居斯塔夫·福樓拜(一八二一——一八O)
《包法利夫人》(一八五六)
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一八五O——一八九四)
《化身博士》(一八八五)
馬塞爾·普魯斯特(一八七一——一九二二)
《斯旺宅邊小徑》(一九一三)
弗朗茨·卡夫卡(一八八三——一九二四)
《變形記》(一九一五)
詹姆斯·喬伊斯(一八八二——一九四一)
《尢利西斯》(一九二二)
文學藝術與常識
跋
附錄
《小說的藝術》
我並不擅長理論。以下思考是作為實踐者而進行的。每位小說家的作品都隱含著作者對小說歷史的理解,以及作者關於「小說究竟是什麼」的想法。在此,我陳述了我小說中固有的、我自己關於小說的想法。
小說家一旦扮演公眾人物的角色,就使他的作品處於危險的境地,因為它可能被視為他的行為、他的宣言、他採取的立場的附庸。
第一部分 受到詆毀的塞萬提斯遺產
第二部分 關於小說藝術的談話
第三部分 受《夢游者》啟發而作的札記
第四部分 關於小說結構藝術的談話
第五部分 那後邊的某個地方
第六部分 六十七個詞
第七部分 耶路撒冷演講:小說與歐洲
《小說鑒賞-》
美國新批評派學者布魯克斯和沃倫合編的一部短篇小說鑒賞集,是新批評理論觀點和方法在小說批評與理論領域的體現。選用各種題材和多種風格的短篇小說,加以分析討論和互相比較,提出鑒別好小說的一些原則,闡述小說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為我們提供了小說批評與賞析的範例;目的是為了加深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和提高他們的鑒賞力,使讀者更新近於成功小說的真諦。
作為新批評派細讀式批評和理論闡述的名著,本書幫助新批評派在美國大學的文學講壇中確立了「文學批評」的地位,對文學教學與批評實踐影響深遠。它既是一本文學教科書,也是文學愛好者的自修讀物。本書採用中英文對照,對於廣大具有一定英語基礎的文學愛好者和英語專業的師生來講,它又是一部極佳的小說讀本和難得的英語閱讀材料。
《悠遊小說林》
《悠遊小說林》由安貝托·艾柯在美國哈佛諾頓所作講座的六篇演講稿匯集而成。在《悠遊小說林》中,艾柯討論了小說的形式和手法,包括作者是如何向讀者發出尋找模範讀者的信號,模範讀者和模範作者的關系如何,以及敘事是怎樣帶領讀者一步一步地迷失於小說深不可測的空間。
書中引文非常廣泛,從愛倫·坡到曼佐尼,喬伊斯到普魯斯特,甚至是流行小說作者伊安·弗萊明和米奇·斯皮蘭。喜愛電影的艾柯還討論了許多有關電影敘事的問題,包括《卡薩布蘭卡》是否是邪門電影,或者怎樣對一部色 and情電影作出鑒別。當然,全書的中心是對法國作家奈瓦爾的《西爾薇》的敘事分析,艾柯在書中深刻解剖,又把她迷人的魅力還原給了讀者。
這幾本都是我認為不錯的,可能會幫到樓主吧
這幾本個人覺得還是很有用的。。
另外覺得 如果樓主寫的關於小說中環境的理論支持或者與小說中環境設定相關的論文的話,稍微的涉獵一些美學方面的論著也是會有點幫助的。
總之,樓主寫論文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