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說閱讀理解答案
㈠ 求記敘文閱讀題答案。
19.概括小說的故事情節(3分)要點:父親來校看雙喜;雙喜為聚會安排父親看電影;雙喜不願接受掃把,父親動怒;雙喜轉變。
20.(4分)「老爹」:勤勞善良,節儉,愛子,善解人意,教子有方等。(2分)陳雙喜:熱愛父親,愛慕虛榮,知錯能改(2分)
21.(3分)要點:實質上是說他不會給兒子丟面子。掃把所代表的節儉、勤勞的品德不會讓人丟面子。
22.(4分)寫出一組對比給2分,指出對比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給2分。
如:
①一面是狂歡的男女同學,一面是垃圾站旁獨坐的父親,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父親的內心對兒子的寬容與抱怨;
②初來時骯臟的宿舍和第二天井井有條的宿舍又構成了對比,突出了父親對兒子的教育產生的效果;
③父親所給的零花錢來之不易與同學的高消費形成了對比,突出父親的勤勞、儉朴。
23.(3分)指出細節描寫1分,寫出作用2分。24.(3分)要點:(1)發揚父輩的美德;(2)珍惜父母之愛;(3)善待父母之愛;(4)要學會感恩(其它感悟合情理也可給分)
清明
14.(1)說明兒子是病重中的(1分)父親唯一的驕傲和強有力的精神支柱,表現出兒子在父親心中的分量之重,父親對兒子寄予的希望之大。(1分)(2)表現出望龍在突然得知父親病逝的噩耗(1分)之後無法抑制的悲傷和愧疚之情。(1分)
15.答案要點:(1)望龍父親在臨近清明時去世,葬禮在清明舉行,主要事件發生在清明這天。(1分)(2)「清明」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是民間祭祖、掃墓的日子,(1分)這里以「清明」為題,營造了一種陰冷悲涼的氣氛,切合作品內容和主題。(1分)
16.文章有三處寫到了張老師:(1)當望龍叔叔向張老師請假時,他遲遲疑疑吞吞吐吐地說:「本來是可以多請幾天假的,可是明天下午安排了語文模擬考試……」(2)他告訴望龍父親病故的消息時,首先強調學習的重要,並把望龍父親的死看成是一種「干擾」,面對悲傷的望龍,還平靜地朗誦古訓,說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足為怪。(3)當望龍沉浸在悲痛之中不願返校時,張老師勸慰他:學習比什麼都重要,不能感情用事,因小失大。由此可見,張老師對工作兢兢業業、認真負責,視學生分數高於一切,視學生前途高於一切,同時,他又是一個嚴重忽視人倫親情,忽視學生情感培養和價值觀引導,在應試教育體制下人格被扭曲了的典型人物形象。(能聯系某一處內容具體分析2分,能辯證看待張老師形象2分)
17.此處的空白顯然不僅僅是試卷上的空白,它還喻示了另外兩個方面的空白。(1)親情的空白。所有親人的關心只是為瞭望龍能考出好成績,這不是一種完整的和真正意義上的親情,而是一種畸形的親情。孩子在這樣的親情包圍中,會逐漸失去那份純朴的也是最可寶貴的情感。(2)教育的空白。應試教育導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視分數為命根,卻迷失了教育的終極價值,不明白教育的根本目標是要培養個性健康、情感豐富、人格完善的真正意義上的人。(能選擇某一方面談感受即可給3分)
母親,我心中的燈
1(1)母親重視文化教育(2)母親教我怎樣做人做事2(1)對母親重視文化教育的贊美之情。(2)贊美母親的好強品格。3熱愛文化教育;重視子女教育;做事精益求精,有始有終等4略(這個你還是自己寫吧)
田野上的白發
18.(3分)吃苦耐勞、堅強、樂觀、慈祥(意思對即可) 19.(4分)(1)母親深夜敲盆趕鼠(2)母親跪在田中插秧(意思對即可) 20.(4分)(1)運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贊美了母親的勞動成果。 或:「立起來」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秧苗的動態之美,而「一行行」「整齊勻稱」則突出了母親此時體力不支和勞累,表現了母親的堅強。(意思對即可)21.(2分)d22.(3分)「白發」是全文敘事線索;「白發」是母親的形象特徵,作者著力描寫這一特徵,突出了母親的辛勞,表達出作者對母親的心疼,對母親的愛和懷念。(意思對即可)拔掉那顆蛀牙
16.「蛀牙」比喻她對父母對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閉、沉默寡言、性格畸形發展。警示人們無論在什麼時候,對什麼人,都要「愛」,才能健康快樂,因為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2分) 17.不設統一答案。示例:拚命讀書(孤獨求讀),疏遠親情(充滿仇恨或畸形抗爭)(意思接近即可,1分);醫生指點,喚醒親情(重溫親情)(意思接近即可,1分) 18.(1)①恨父母重男輕女、不讓看書、不讓讀高中;恨姐姐不吭氣。(意思接近即可,1分)②作用:放在開頭給人一種奇峰突起的感覺,給人懸念感,激發閱讀興趣,也為後文寫親情回歸埋下伏筆。(意思接近即可,1分) (2)褒義貶用,表明了作者的態度,表達一種否定意思(1分);這種成長是一種扭曲了的不正常的畸形成長。(意思接近即可,1分) (3)渲染一種清新、親切的氣氛(1分),寄寓著父母與女兒的關系正在解凍,親情重新回歸(1分)。(意思接近即可) 19.不可以刪去,因為家人的反應讓她感受到親情,重新審視親情,(或告訴我們親情是醫治傷口的一劑良葯);是她情感變化的關鍵。若刪去,文章的故事情節顯得不連貫,並且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意思接近即可,2分) 20.文章通過寫「她」對家人由恨而愛的經歷,反映了孩子缺少家庭的關愛會產生畸形心理的現狀。(或當我們在成長中受到創傷,應學會反思、審視、求助,走出心靈的陰影,走向健康的生活。)文章告誡我們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意思接近即可,2分)
唯有少年心
10.因為「我」只想輕輕喚醒一篇篇記憶深處的文章,喚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
11.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我」朗讀時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投入感情忘我表演的情態。或: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我」朗讀時抑揚頓挫,神采飛揚的情態。
12.因為「我」在「最最簡陋的功夫戲」中找到了一種創作的快樂,給枯燥的讀書生活帶來了樂趣。或:因為「我」能忙裡偷閑,在老師的眼皮底下偷偷找樂,使「我」的童年生活充滿了樂趣。
13.因為「我」失去了兒時的天真,失去了少年的期盼與夢想,失去了孩童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所以年少時的那種情懷,就無從尋覓了。
為了音樂,請你留下來
:①馬斯特與沙尼克初次見面,在眼神中流露出對沙尼克琴技的贊許之情。
②沙尼克「演奏」時,馬斯特隨沙尼克的音樂在床板上扣著節拍。6段末句可以。
③馬斯特與沙尼克激情「合奏」,配合默契。
④和平的日子裡,馬斯特舉辦了無數場音樂會,場場爆滿
1.問:選文中的哪些內容能夠印證馬斯特是一位造詣頗深的小提琴演奏家?請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答:①馬斯特與沙尼克初次見面,在眼神中流露出對沙尼克琴技的贊許之情。②沙尼克「演奏」時,馬斯特隨沙尼克的音樂在床板上扣著節拍。6段末句可以。③馬斯特與沙尼克激情「合奏」,配合默契。④和平的日子裡,馬斯特舉辦了無數場音樂會,場場爆滿。2.問:選文第12段畫線句子是對人物的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答: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形象地寫出了馬斯特的震驚和他不希望沙尼克替他犧牲的心理。3.問:閱讀選文後,請簡要概括沙尼克的性格特點。答:勇敢,樂觀,富有獻身精神4.問:選文第16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麼作用?答:內容:突出沙尼克為了音樂(和友情)而獻身的精神(深化中心)。同時表達了馬斯特對難友和兄弟沙尼克的深切懷念。結構:總結全文;照應前文,使文章結構嚴謹。
「三好生」
15、b16、上台領獎,沒有其名,校長暴怒,同學嘲笑。17、渲染氣氛,為下文寫「他」被同學捉弄而上台領獎的情節作鋪墊。18、對班主任的疏忽深感遺憾,並流露出不滿和埋怨。19、對班主任心懷感激,為自己未理解他的良苦用心而愧疚。20、是一個機智、善良、寬容的人(或:有豐富的教育經驗,能呵護學生心靈的好老師。能答對主要品質即可。)
失去了的書桌
17、墟
18.①心曠神怡:原指心情舒暢,精神愉悅。這里表達了我坐在書桌前的喜悅心情。②莫名其妙:原指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這里表達了木匠師傅對我想要復原書桌的做法感到奇怪,不能理解。19.①借書桌發泄自己對李老師的怨恨(或回答「在書桌上寫下辱罵李老師的話」②借畫畫的事例來寫書桌(或回答在「書桌上畫畫」)③書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共3分,每一點1分,語言通暢,意思對即可)20.照應句:「我很少用濕布去試抹它。」或「對此,我很少用濕布去抹它。」對原句的分析,圍繞「表達了對冒犯發現師和同學的後悔或愧疚之情」回答即可。對照應句的分析,圍繞「表達了作者對幼年往事的珍惜或眷戀之情」回答即可。(共4分,相好應句子2分,分析感情各1分)21.選①句:圍繞「此句運用了排比和反復的修辭手法,強調了小桌陪伴我度過了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表達了我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和留戀」之意回答即可。(共4分,指岀修辭手法中的一種即可得1分,能圍繞「懷念」或「留戀」中的一種情感回答即可得3分)選②句:圍繞「此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小桌以人的情感,親切生動,就像老朋友一樣寬容大度,忠誠可靠,表達了我對小桌的喜愛」之意回答即可。(共4分,指岀修辭手法1分,能圍繞「喜愛」或「喜歡」之意回答即可得3分)22.這段文字寫岀了小桌陪我度過了美好的四季生活,渲染了有小桌相伴的溫馨氣氛,烘託了我對小桌的喜愛之情。(共4分,能圍繞「陪伴、溫馨、美好、靜謐、和諧」等詞語中任何一點談氣氛可得2分;能圍繞「喜歡、喜愛」等詞語中一點談情感可能2分)23.第一問含義,圍繞「作者以滿懷深情的筆觸,敘述了自己和小桌之間的快樂、幸福以及憂愁、愧侮的往事,雖然時光流轉,小桌也在地震中毀於一旦,但是小桌以及有小桌陪伴的那些美好歲月,成為永遠的回己,叫人難以忘懷」之意回答即可。;第二問圍繞「自己所愛之物談岀喜愛的理由」即可。黃羊泉
6.(1)收走:用擬人的手法極寫空氣之乾燥,環境之惡劣,形象地寫出了他們對水的渴求。 (2)綴滿:寫出了花的細碎、繁多,泉邊植物生機勃勃的美景,突出了黃羊泉水的滋潤。 7.圍繞因破壞了美好的東西而痛苦、悔恨和自責等來寫。 參考示例:(1)太可惜了!這樣一幅充滿溫馨和諧的畫面而被我破壞了!我真後悔。(2)太殘忍了!我竟以怨報德,美麗的黃羊就這樣倒下了。 8.因為左排長充滿著對黃羊的感激和紀念之情,那是給他第二次生命的黃羊帶給他的生命之水。同時表現左排長對生命的尊重,也是左排長對打死黃羊的一種懺悔。 9.此題答案開放,依據文本,合理推想,理由充分。 參考示例:(1)泉水原來就是苦的,而感覺「最清甜」,只不過是人的錯覺,因為左排長當時渴到了極點,喝到水,生命就有救了,當然會感到甜的。(2)泉水原來是甜的,現在變苦了,是因為黃羊死了,泉沒有了靈性,水就變苦了(或「因為黃羊的血滴到泉水裡,所以變苦了」)。
美麗的百合花20、c 21、此細節不僅呼應前文,(2分) 而且為下文寫阿純用「工錢」買那塊美麗的百合花布送給「我」的妻子埋下伏筆(作好鋪墊)。(2分) 22、阿純是一個熱愛學習、熱愛生活、富有愛心、善解人意、活潑清純的少女。 23、「天空灰暗」指身處困境;「陽光」指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勇敢面對困難;「百合花的美麗」指幸福美好的生活。
㈡ 2010朝陽區高三語文二模試題及答案
一、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1.下列詞語中,字形和加點的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雋永 黔驢計窮 殷紅(yīn) 渾身解(xiè)數
B.攣生 鋌而走險 攻訐(jié) 咎由自取(jiū)
C.緬懷 輕車簡從 壓軸(zhòu) 戎馬倥傯(zǒng)
D.觀摹 刎頸之交 鏖戰(lù) 賣官鬻(yù)爵
2.將下列詞語依次填入橫線處,最恰當的一組是
①王家嶺礦難115名礦工能夠獲救之所以是一個奇跡,其根本動力來自於對生命的______。但是,杜絕人為災難的發生,才是更重要的「以人為本」。
②清明時節惠風和暢,萬象更新,海內外萬名炎黃子孫聚首橋山,滿懷赤誠之心祭拜黃帝陵,表達中華兒女 先祖遺風,共謀國家繁榮昌盛的心願。
③北京市 採取了調高13個重點區域停車費、市屬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錯峰上下班等多項措施, 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日益嚴重的交通擁堵問題。
A.珍視 傳承 即使 卻 B.重視 秉承 即使 卻
C.重視 傳承 盡管 也 D.珍視 秉承 盡管 也
3.下列句子中,加點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當見義勇為者與歹徒拚死搏鬥時,置若罔聞的旁觀者少了,奮力相助、及時報警的多了。
B.如果墨守成規,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30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C.金融危機爆發後,號稱汽車聖城的美國底特律到處是慘淡經營、冷落蕭條的衰敗景象。
D.世界各地觀眾對影片《阿凡達》趨之若鶩,這加快了3D電視機研發、生產、上市的進程。
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領導人商定,台灣方面贈予大陸的珍貴動物——一對長鬃山羊和梅花鹿將落戶山東威海市劉公島國家級森林公園安置。
B.以漢字的「人」作為核心創意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吉祥物和形象大使「海寶」,正張開熱情的雙臂和自信的微笑歡迎來自全球各地的朋友們。
C.3月下旬,本該是春暖花開、草長鶯飛的日子,但在雨雪、風沙的打壓下,北京城的草木集體「拒絕」返青,玉淵潭公園的櫻花節也不得不延後舉行。
D.憑借齊白石九十高齡時的一幅以「虎」為題材的畫作,在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上,以高達2800萬港元的成交價,使中國書畫收藏熱再度升溫。
5. 下列有關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紀傳體史書《戰國策》文辭優美,語言生動,描寫了鄒忌、馮諼等眾多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B.杜牧的詩、賦、古文都有很高成就,他的《阿房宮賦》見解獨到,立意深刻。他和唐代另一位傑出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
C.艾青,現代著名詩人,他在獄中創作的、第一次用艾青的筆名發表的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真摯,詩風清新,轟動詩壇。
D.朱自清,現代著名文學家。其散文創作成就最為突出,文筆秀麗、清新、典雅,他的《荷塘月色》《背影》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9題。
天下皆怯而獨勇,則勇者勝;皆暗而獨智,則智者勝。勇而遇勇,則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則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難,蜂起而難平。蓋嘗聞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後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見也。
漢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獨過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孫、劉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擊勇,此譬如兩虎相捽,齒牙氣力,無以相勝,其勢足以相擾,而不足以相斃。當此之時,惜乎無有以漢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項籍乘百戰百勝之威,而執諸侯之柄,西向以逆高祖,其勢飄忽震盪如風雨之至。天下之人,以為遂無漢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橫塞其沖,徘徊而不進,其頑鈍椎魯,足以為笑於天下,而卒能摧折項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則必有所耗竭;而其智慮久而無成,則亦必有所倦怠而不舉。彼欲就其所長以制我於一時,而我閉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項籍固已憊矣。
今夫曹公、孫權、劉備,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蓋劉備之才,近似於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術。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據勢勝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廣收韓信、彭越出奇之將,以自輔其所不逮;有果銳剛猛之氣而不用,以深折項籍猖狂之勢。此三事者,三國之君,其才皆無有能行之者。獨一劉備近之而未至,其中猶有翹然自喜之心,欲為椎魯而不能鈍,欲為果銳而不能達,二者交戰於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棄天下而入巴蜀,則非地也;用諸葛孔明治國之才,而當紛紜征伐之沖,則非將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自將以攻人,則是其氣不足尚也。
嗟夫!劉備百敗而其志不折,不可謂無高祖之風矣,而終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漢高帝為不可及也夫。
(取材於宋•蘇轍《三國論》)
6.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皆暗而獨智,則智者勝 暗:黯淡,黑暗
B.此譬如兩虎相捽 捽:沖突,爭斗
C.以自輔其所不逮 逮:及,達到
D.欲為椎魯而不能鈍 椎魯:遲鈍,愚笨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天下皆怯而獨勇,則勇者勝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B.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
焉用亡鄭以陪鄰
C.其頑鈍椎魯,足以為笑於天下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D.劉備百敗而其志不折
吾嘗終日而思矣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解釋,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智而遇智,則智者不足用也
聰明的人如果碰到聰明的人,那麼智慧也不足以依靠
B.惜乎無有以漢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可惜啊,沒有人用漢高祖的方法來克制自己
C.是故所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
因此所做的事無法成功,要達到的願望不能實現
D.自將以攻人,則是其氣不足尚也
親自率兵去攻打別人,那麼這種任性使氣的行為是不值得稱道的
9.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智者和勇者如果單單依靠智慧和勇氣是難以平定天下的
B.曹、孫、劉三方智勇相當,勢均力敵,最終都不能取勝
C.項羽曾經百戰百勝,勢不可當,最終因智勇耗竭而失敗
D.劉備策略不當,不善用人,意氣用事,才能遠不如劉邦
第Ⅱ卷(共123分)
三、本大題共4小題,共30分。
10.閱讀延伸題:第Ⅰ卷文言文中,作者說「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後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見也。」這句話告訴我們:成功者往往表面上看似不智不勇,但最終卻能取得勝利。請對此談談你的認識。(不少於200字)(10分)
11.用「/」線給下面文言文劃線部分斷句。(5分)
子墨子曰:「古之聖王,欲傳其道於後世是故書之竹帛鏤之金石傳遺後世子孫欲後世子孫法之也今聞先王之遺而不為是廢先王之傳也。」
(取材於《墨子•貴義》)
12.在橫線處寫出詩文原句。(8分)
①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詠而歸。
(《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②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 。(王羲之《蘭亭集序》)
③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陶淵明《桃花源記》)
④ ,煙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閣序》)
⑤小樓昨夜又東風, 。(李煜《虞美人》)
⑥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范仲淹《蘇幕遮》)
⑦青山遮不住, 。(辛棄疾《菩薩蠻》)
⑧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 !(關漢卿《竇娥冤》)
13.閱讀下面詩歌,回答①—②題。(7分)
橘詩
【南朝】虞羲
沖飈發隴首,朔雪度炎州。
摧折江南桂,離披漠北楸。
獨有凌霜橘,榮麗在中州。
從來自有節,歲暮將何憂!
①下列對詩句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一二句寫嚴寒天氣,寒風自西北隴首呼嘯而來,朔雪直達嶺南炎州,肆虐逞威。
B.三四句寫風雪過處,樹木幾乎無一倖免的景象:江南桂樹摧折,漠北楸樹凋零。
C.最後兩句寫中州橘樹從來就具有不畏嚴寒的本性,但歲暮來臨時也會憂心忡忡。
D.這首詩詠橘言志,在生動的描寫之後,以議論抒情作結,主旨突出,意蘊豐富。
②請簡要分析「獨有凌霜橘」一句中「獨」字的表達效果。(4分)
四、本大題共2小題,共8分。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4—15題。
現代能源中,不論是煤、石油或是天然氣在化學結構式上都是以碳(C)元素為骨架組成的有機碳化合物,所以以這種高含碳的化石能源推動的經濟發展方式被稱為「高碳經濟」。而這些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現在地球上已查明的這些化石能源儲藏量按現在的能源消耗方式計算,只夠人類開采一百年。若沒有新的能源替代,屆時人類只好再回到牛車薪火時代。
與高碳能源相對,水電、風能、太陽能以及生物質能,這些可再生、可循環利用的能源則屬於「低碳」的清潔能源,與之對應的經濟發展方式被稱為「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國際社會為應對人類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引起全球氣候災害性變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種轉換新概念。其宗旨是發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本特徵的經濟,降低經濟發展對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影響,實現經濟活動中人為排放二氧化碳與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動態平衡,維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減緩氣候變暖的進程,保護臭氧層不致蝕缺等。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尤其處於「高碳」狀態, 按國內專家計算,中國現有的石油資源只夠開采13年,天然氣40年,煤炭60年。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不爭的事實。我國目前開發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比重僅佔8%,其中水力、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清潔能源的比重還很低。如何轉變傳統高能耗、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和新能源使用,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國乃至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作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國,美國以世界6%的人口卻消耗了世界30%以上的能源,美國的這種高能耗消費方式不是我國可參照的方式,倒是嚴重缺乏資源的日本節能減排方式給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現今我國的萬元單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按照目前的高能耗發展模式,我們難以維持持久發展的速度,環境惡化和能源短缺將是今後50年我國發展過程中最大的瓶頸。我國政府和有識之士都已認識到,發展低碳能源技術,推進技術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和社會消費模式,走低碳發展的道路,是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取材於周志勇、郭明《低碳經濟》,有刪改)
14.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地球上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一百年以後,人類將回到牛車薪火的時代。
B.「低碳經濟」是為應對全球氣候災害性變化而提出的一個能源品種轉換新概念。
C.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處於「高碳」狀態,我國現有的能源最多隻夠開采60年。
D.我國不能走美國高能耗消費的經濟發展之路,而應採用日本經濟發展的模式。
15.根據文章內容,請分別概括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分)
五、本大題共4小題,共25分。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題。
霧
戰地救護所被罩在濃霧中,像裹著一層又一層的紗布,扯不開,拉不斷。我和師政委劉彬在這迷迷濛蒙的「紗布層」里摸索著,腳下高高低低,好不容易找到了被傷員稱為「死亡轉運站」的一號病室。
病室中間有一個鋼絲床,看上去像一艘白色的小舟,上面安詳地躺著一位年輕的傷員,這艘小舟即將載著這個十八歲的生命駛向永恆和寂滅。
在他身邊,那桅檣一樣的吊瓶架上還掛著紅色血漿袋和生理鹽水,這對於已經報過病危的年輕生命都無濟於事了。他的傷勢太重了,腿上、腰部、胸部、左臂都纏著綳帶。我最不忍心看的是那張我曾經熟悉的紅潤的娃娃臉,變得那麼蒼白和短小——敵人的地雷炸掉了他的下巴。
因此這個叫周小波的戰士,無法講出他英雄壯舉的動因——他們班在插入敵人雷區之後,他第一個滾下身子,壓響了一串地雷。作為隨隊的師組織幹事,我有幸看到了這撼動心魄的壯舉,那映在拂曉的霞光中的身影,使我終生都不能忘懷。
「你是英雄!」劉彬俯在他的耳邊,透過綳帶,傳達著對這位士兵的嘉獎,「你是人民的好兒子。我們要給你報功!報軍區、報中央軍委……」
周小波很少有機會和師政委靠得這樣近,目光里透著拘謹,也有一些迷惘,也許他沒有聽清師政委講的話。
我靈機一動,從文件包里拿出了由我起草的《關於報請授予周小波同志滾雷英雄稱號的決定》復印件給他看,以便讓這個即將遠行的農民兒子得到一些心靈的慰藉。我想他是看清了,目光里卻沒有我想像的那種喜悅,有一層霧樣的東西罩在他的瞳仁上,他的頭還微微一動,似乎要說點什麼。
我猜想那是一個要求。
戰鬥打響之前,他也像那些老兵一樣,咬破了中指寫了一份決心書。他把血書交到我這個「師里來的首長」手裡,卻還磨磨蹭蹭不肯走。
「有事嗎?」我問。
「我……我有個要求。」他漲紅了臉。
「什麼要求,提吧。」
「我媽媽……生癌呢。」他垂下了頭,有些慌張,「沒有錢看大夫……」
「你家裡還有什麼人?」
「哥哥。他是個啞巴。隊里辦工廠不要他,在家種地呢!」他忽然異常赤誠地望著我,「李幹事你看著,這回打仗我不會怕呢,要是我……回不來了,能不能讓我媽媽……住上部隊醫院……」
我許久沒有吱聲,只覺得嗓子眼裡發哽。
他似乎覺得自己提的條件太高了,低聲糾正著:「看看大夫也行……」
「組織上會考慮這個問題的。」不知怎麼搞的,我的嗓音里帶上我平時最深惡痛絕的官腔。可是,在我小小的職權范圍里,我又能怎麼說呢?
今天,作為一個即將聞名於全軍、全國的「滾雷英雄」,他的夙願可以償還了!師政委聽了我的敘述為之動容:「讓他放心,組織上一定設法安排!」
使我不解的是,當我向他轉述之後,他眉頭微微一展,又痛苦地板到一起。那一定是還記著他的啞巴哥哥。我又冒昧向他許願:「你哥哥的工作,我們也會想辦法的。」
他眼睛裡的霧仍未散去,我惶惑了!
「該不是對他戰斗情況的補充吧?」師政委眼光亮亮的,「他能寫么?」
「他的右手還能活動。」一直守在旁邊的護士輕聲說。
我擰開鋼筆,塞到周小波的手裡;護士遞過病歷夾做墊板,我雙手為他托著……汗水在他額頭上沁出來,足足十五分鍾,他寫下了十五個字,那是使我瞠目結舌的十五個字:「我不是滾雷英雄,我是被石頭絆倒的。」
師政委臉色陡變,久久地盯著我的臉。
「我是千真萬確親眼看到的,連里的同志也都親眼看到的……」我執著卻又無力地辯解著。
師政委在屋裡踱了一會步,看看護士,看看我,沉重地吐出一句:「當然嘍,我們要實事求是嘍!」
我像失落了什麼,淚水湧上了眼眶。
透過那晃動的晶體,我看到周小波眼睛裡的霧消散了,眼睛變得那麼明凈,那麼清澈……
(取材於李延國同題小說,有刪節)
16.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周小波當得知師政委和「我」要給他報請軍功之時,他想提一個具體要求。
B.戰鬥打響之前的一段對話,既交代了周小波的家境,又豐富了人物的性格。
C.周小波提出給媽媽看病的請求後,「我」覺得他要求過高,便以打官腔應付。
D.周小波說出事實真相的一瞬間,使情節突轉,產生了十分強烈的藝術震撼力。
E.「我」作為小說的敘述者,在文中起到了串聯情節、增加故事真實性的作用。
17.文章開頭和結尾都寫到「霧」,各有什麼作用?(5分)
18.周小波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點?請結合文中的具體描寫,分點說明。(6分)
19.閱讀延伸題:周小波「滾雷英雄」的真相澄清後,是否應該如實上報?對於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看的?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不少於200字)(10分)
六、本大題共1小題,共60分。
20.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教授拿來兩根鐵棍,讓六個學生分別測量並判斷它們長度是否相同,要求當場寫出結論,不許商議。前三個學生事先已得到教授的提示,他們簡單地測量後,都寫下了「長度不相同」的結論。第四個學生反復測量後,看看黑板,又看看教授,最終也寫下了「長度不相同」的結論。第五個學生只是拿尺子比劃了一下,就寫下了同樣的結論。第六個學生認真測量幾次後,毫不猶豫地寫下「長度相同」的結論。教授走過來握住他的手說:「只有你一個人的結論是正確的。」
要求:
請就以上材料,展開聯想,自定角度,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文體自選(除詩歌外),不少於800字。
北京市朝陽區2009~2010學年度高三年級第二學期統一考試(二)
語文測試參考答案
2010.5
第Ⅰ卷(選擇題 共27分)
一、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1、C (A計——技,殷yān紅; B攣——孿,咎jiù由自取;D摹——摩,鏖áo戰)
2、D(珍視:珍惜,重視。重視:認為人的德才優良或事物的作用重要而認真對待;看重。 傳承:傳授和繼承。秉承:承受,接受(旨意或指示)。盡管……也:表姑且承認某種事實。即使:表假設的讓步,「即使」不和「卻」搭配。)
3、B(A置若罔聞:指聽後仍然不予理睬,不用於視覺;C慘淡經營:費盡心思辛辛苦苦地經營籌劃;D趨之若鶩:比喻成群的人追逐不正當的事物,含有貶義。)
4、C(A「一對長鬃山羊和梅花鹿」,表意不清;「將落戶……安置」,雜糅;B「張開……自信的微笑」,搭配不當;D主語殘缺,「中國書畫收藏熱」有歧義)
5、A(《戰國策》是國別體史書)
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6.A (暗:糊塗,不明事理)
7.C (於:介詞,表被動。A、則:連詞,前者表假設,那麼;後者表轉折,卻。B、以:前者介詞,憑借;後者連詞,表目的,來。D、而:連詞,前者表轉折,但是;後者表修飾。)
8.B (此句應解釋為:可惜啊,沒有人憑著漢高祖那樣的辦法來制服對方)
9.D (文中認為:「蓋劉備之才,近似於高祖」)
第Ⅱ卷(共123分)
三、本大題共4小題,共30分。
10. (10分)評分標准:有明確的看法,且能夠有理有據地分析,語言通順,8-10分;有看法,分析不具體,語言通順,5—7分;有看法,但缺少具體分析,或看法和分析都有一定問題,且語言不夠通順1-4分。
11. (5分)
欲傳其道於後世/是故書之竹帛/鏤之金石/傳遺後世子孫/欲後世子孫法之也/今聞先王之遺而不為/是廢先王之傳也
(「/」為必斷處,對2處得1分,3處2分,4處3分,5處4分,6處5分。錯誤的斷句,錯一處減1分,減完5分為止。)
12. (8分)
①風乎舞雩
②放浪形骸之外
③無論魏晉
④潦水盡而寒潭清
⑤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⑥山映斜陽天接水
⑦畢竟東流去
⑧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13.(7分)
①(3分)C(「但歲暮來臨時也會憂心忡忡」有誤)
②(4分)「獨」是「僅僅」、「只」的意思(解釋詞語,1分),與風雪肆虐、桂楸摧折的凋零景象,形成對比(或:反襯、襯托)(說明對比內容,1分),突出橘樹傲然凌霜的形象(突出形象,1分),表達了作者對橘樹的贊美之情(或:寄寓了作者的高潔情操)。(表達感情,1分)。
四、本大題共2小題,共8分。
14.(3分)B(A「一百年以後,人類將回到牛車薪火的時代。」有誤。C「我國現有的能源最多隻夠開采60年」有誤。D原文中並沒有說「採用日本經濟發展的模式。」)
15.(5分)
①必要性(2分):能源短缺(或: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環境惡化;經濟可持續發展(滿分2分,任意答對其中兩點得2分)
②可行性(3分):我國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空間很大。(1分)
日本的節能減排方式給我們提供了有益借鑒。(1分)
政府和有識之士的覺醒。(1分)
五、本大題共4小題,共25分。
16.(4分)A、C(A周小波是想澄清事實的真相;C「我」並非覺得周小波要求過高,而是在「我」的職權范圍內無法解決他的問題。)
17.(5分)開頭: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環境特點(或:營造了沉重壓抑的氛圍)(1分);暗示故事的撲朔迷離(1分)。
結尾:「霧」喻指周小波內心有不安(1分);「霧的消散」喻指事實得到澄清,(周小波的內心變得寧靜;或寫成:突出了周小波的誠實質朴)(1分);照應文題,呼應前文(1分)。
18.(6分)①媽媽生癌沒錢看病,啞巴哥哥在家種地,說明他是農家子弟,出身貧苦。②師政委問候他時他目光拘謹;向組織提要求時漲紅了臉,垂下了頭,慌張;說明他性格拘謹靦腆。③上戰場前還想著給媽媽治病,說明他孝順。④自述打仗不會怕,說明他勇敢。⑤提要求時覺得自己的要求太高,說明他純朴。⑥被錯加榮譽後執著地予以澄清,說明他誠實。(答對其中任意三點,給6分;每答對1點給2分。形象特點1分,具體說明1分。)
19.閱讀延伸題(10分)評分標准:觀點明確,結合文本,分析精當,語言通順,8-10分;觀點明確,結合文本,分析不具體,語言通順,5-7分;有觀點但不夠明確,結合文本,分析較具體,語言通順,5-7分;觀點不明確,分析沒有緊扣文本,不夠具體,語言不夠通順,1-4分。
㈢ 惜春的閱讀理解答案
惜春小札閱讀答案
惜春小札
李國文
春天是不知不覺來的,她走的時候,也是悄沒聲兒地離去。既不像秋天落下那麼多的黃葉,「無邊落木蕭蕭下」,造下滿天聲勢;也不像冬天,一陣爛雪,一陣凍雨。
典型的春天,應該在長江以南度過。沒有陰霾的天氣、泥濘的道路、蒼綠的苔痕、淅瀝的雨聲,能叫春天嗎?沒有隨後的無淡風輕、煦陽照人、鶯歌燕舞、花團錦簇,能叫春天嗎?只有在雨絲風縷、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黃遍的水鄉,在牡童短笛、漁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膾炙人口的《清明》詩中的纏綿的春天、撩人的春天。
然而,在北方,嚴格意義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顯的,或許也可以說並不存在的。「五九六九,沿河插柳」,這是地氣已經轉暖的南方寫照。「七九河開,八九雁來」,而在北方,河裡的冰,才剛剛解凍。等到它完全融化的日子,春天也差不多過去大半了。
春天裡有未褪盡的冬天,這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人們管這種天氣現象叫做「倒春寒」。於是,本來不典型、不明顯的春天,又被冷風苦雨的肅殺景象籠罩。
北京的頤和園里,有一座知春亭。但知春亭是否「知春」呢?好像也未必。通常都是到了「桃花吹盡,佳人何在,門掩殘紅」的那一會,才在昆明湖的綠水上垂下幾許可憐巴巴的柳枝,令北京人興奮雀躍不已,大呼春天來了,其實,「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承德的避暑山莊里,有一幢煙雨樓。不過名為煙雨樓,但至少在春天裡,是沒有煙雨的。「煙雨」二字,也只是一廂情願罷了。在高寒地帶,只在塞外的乾燥風和蒙古吹過來的沙塵,決不會有那「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的煙雨蔥蘢的風景。
看來,北方的春天,就像朱自清那篇《蹤跡》里寫的那樣,她「匆匆地來了,又匆匆地走了」。
因此,捉住春天,把握春天,然後,充分地享受春天。
雖然李商隱告誡過,「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但春天,是喚醒心靈的季節,是情感萌發的季節,也是思緒涌動的季節,更是人的生命力勃興旺盛的季節。
人的生物鍾,如果能夠耳聞的話,可以相信,在這個季節里,響動的準是黃鍾大呂之音、振聾發聵之聲。甚至血管里跳動著的激流,也會蘊含著前所未有力量。此時此刻,若是去愛,一定是熾熱生死的愛;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業,你會從你的身體里,獲得超能量的「爆破力」。這種「神來之力」就是人類的春天效應。
人的一生,何嘗不如此呢?也有其春華秋實的生命過程。那麼青春年少的日子,也就是最美好的春天了。然而,一生中的這個春天,似乎比北方真正的春天還要短促得多。
人,有各式各樣的活法,這是每個人的選擇。無論怎樣的一生,你千萬要珍惜你生命中屬於春天的那一瞬即逝的歲月。因為,青春只有一次,一去便不復返。
使你的青春放出光華,享受青春的美,那才是生命最大的歡樂。
(選自《中華美文》,有改動)
14.根據詩歌的特點判斷。「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與文中的哪句出於同一首詩,簡要說明理由。(2分)
15.(1)文中江南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各有哪些特點?(2分)
(2)作者將二者對比有何用意?(2分)惜春小札閱讀答案
16.簡要分析文中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3分)
此時此刻,若是去愛,一定是熾熱生死的愛;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業,你會從你的身體里,獲得超能量的「爆破力」。這種「神來之力」就是人類的春天效應。
17.(1)文章在結構上是怎樣將描述自然和表達哲理結合起來的?(2分)
(2)你從中得到了怎樣的寫作啟示?(2分)
【參考答案】
14.「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詩句前為「尋春不見春」,後為歸來驀然發現春已藏於枝頭,意義連貫;韻腳為「春、雲、分」。
15.(1)江南的春天更典型,在四季的變換中有明顯的過渡,有著纏綿、撩人的特點;北方的春天在一年四季中過渡不明顯,不典型,時間太短促,匆匆而過。(2)意在突出北方春天的短促。
16.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表現出春天的「神來之力」,強烈地表達了作者「惜春」的感情。
17.(1)作者通過比較表現了自然春天的特點後,引出「人類的春天效應」,勸人惜春;進而由「人的一生,何嘗不如此呢」開始,從春之人類轉向人的青春,表達了「青春不會久駐,要珍惜青春」的主題。(2)示例:①要細心觀察自然和生活,思考有深度。②要善於聯想和想像。③表達要有邏輯。
【作者簡介】
李國文,男,原籍江蘇省鹽城市,1930年生於上海。1957年7月在《人民文學》上發表反對官僚主義的短篇小說《改選》,引起一定反響。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之後發表了《車到分水嶺》、《空谷幽蘭》等有影響的短篇小說。發表在1980年3月號《人民文學》上的《月食》,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冬天裡的春天》於1982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出版短篇小說集《第一杯苦酒》。《危樓紀事》獲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以及隨筆散文集:《罵人的藝術》、《淡之美》、《大雅村言》、《樓外談紅》、《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國文人的活法》、《唐朝的天空》等,作品多次獲獎。並著有《評點《三國演義》、《莎士比亞傳》等書。
望採納
㈣ 《補課》閱讀答案
《補課》
聶連新
物理教師聶志剛准備利用雙休日為班上的幾個後進生補補課,沒想到前腳剛跨進教室,後腳就被老婆桂花拽住了:「都什麼時節了,人家的豆種早發芽破土了,咱家的地還沒翻身。天氣預報說了,明天有小到中雨,要是天黑以前沒把三廂地翻完,你莫想進俺個家門。」不由分說,桂花粗壯有力的大手抓住聶志剛的肩膀就往外拖。聶志剛推了推眼鏡,回頭對著教室喊:「先回去吧,看情況是補不成了,下個星期再來,先回去吧。」
農村教師就是這樣的,一會兒教室講台,一會兒田間地頭,一會兒西裝筆挺,一會兒赤膊挑糞。不過打聶志剛調到畢業班後,就一門心思撲在教學上,很少過問家務事了。桂花上要侍候七十多歲的婆婆,下要照顧兩個年幼的娃子,里里外外忙的也確實不易。
回到家裡,聶志剛顧不得換件衣服,掮了把鋤頭就出了屋門。時令已是清明過後了,金黃的油菜花開得滿坡都是,成群的蜜蜂在花朵間隨意翻飛,和煦的陽光照得人直想打盹,兩個歇腳的挑夫坐在草垛上點火抽煙,好一幅田園風光圖啊!聶志剛走在地間的小路上,頭一次覺得親近大自然的感覺是這樣爽,難怪晉代詩人陶潛明棄官歸田,過得悠然自得無比盎意,還寫出了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歌。
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聶志剛渾身是使不完的勁,鋤頭在他手裡就像握著根拐杖,下鋤、掀土、磕碎,似乎都不用費力氣。兩個時辰不到,三廂地就給他翻得只剩下曬席那麼大一片了。照這樣的進度,在天黑之前完成桂花指定的任務是不成問題的,甚至可以收個早工,舒舒服服地洗個熱水澡,說不定還可以完成下星期的講義呢。想著這些,聶志剛就嘻嘻地笑了。
吃中午飯的時候,桂花給他又是端水,又是遞毛巾,又是拍打身上的碎土。桌子上也特別的豐盛,甚至還擺了一小盅他最愛喝的楊梅酒。咳,女人的心就像天上的雲,說變就變,剛才還是凶神惡煞一樣,指手劃腳,如今又侍候大老爺們似的,低頭哈腰。聶志剛也不客氣,擺開架式,邊吃邊喝。桂花這個那個的交代了一番,就風風火火地去接聶志剛的班。
聶志剛吃第三碗飯的時候,桂花氣急敗壞地返回來了:「你這死腦筋,十足的書獃子,一百好幾十斤的人,連自家的三廂地都認不出來,還不如趁早找塊又尖又硬的石頭,一頭撞上!」什麼?忙活了大半天,都做無用功了!聶志剛怎麼也不相信有這么回事,河邊那塊三廂地他是去過的,記得夏天的時候,他親手給辣椒苗施的肥,今兒上午的時候,辣椒枯枝還豎在那兒呢。桂花氣得跺腳:「豬啊,就你家種了辣椒?嫁給你真是倒了八輩子的霉,咱家的三廂地在河東知不知道?你去瞧瞧,你學雷鋒幫誰做好事了?」難道真的弄錯了?聶志剛被桂花放連珠炮似的一通臭罵,自覺理虧,底氣明顯降了下來,也不敢申辯,只一聲不響跟了桂花往河邊走。
到得了河東桂花認定的那塊地,兩口子都傻了眼:也不知什麼時候,他們家的三廂地已叫誰翻過了,平平整整地躺在那裡,泥土磕得細碎。從又濕又松的泥土可以看出:這地剛翻過不久。咦,這就奇了,他聶志剛錯翻了別家的地,自家的地又莫名其妙別人幫著翻了。難道是那塊地的主人回報他聶志剛慷慨行為的結果?不可能,都是鄉里鄉親,為什麼不直接打聲招呼?聶志剛東瞧瞧西看看,終於在土埂邊緣找到了五六個大小不一的腳印,腳印都不大,三十六七碼長。聶志剛想起來了,一定是他們——班裡那幾個後進生——那有一個瘋子母親的黃小東,那從小就父母離異、由爺爺帶管長大的聶芒,那上山打柴時不小心摔斷了脛骨的李中中,還有……聶志剛想著想著,眼圈裡就有一股溫熱的液體溢出來。
聶志剛沒有說什麼,回到家裡,從書桌上挑了兩本教科書,徑直向其中一個後進生的家裡走去……
問題: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聶老師的形象,這是一位熱愛生活和教育事業,關心體貼後進生,無私奉獻,令人敬佩的鄉村人民教師。
B. 小說間接寫到聶老師班裡幾個後進生偷偷為聶老師家翻地,運用了倒敘手法,側面表現了聶老師對工作的認真負責。
C. 小說從語言、動作等方面對桂花進行了比較細致的描寫,表現出桂花雖然會持家,但是性格比較暴躁,為人比較粗魯,不能夠理解和照顧聶老師。
D. 本篇小說展現了一位鄉村教師的日常生活場景,筆法細膩,語言風格質朴自然,而又不失生動活潑,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富於藝術表現力。
E. 本篇小說內涵豐富,主題鮮明。文章贊美了聶老師等人物身上人性的美好,更通過事件的敘述,重點表達了對鄉村教育工作困境的憂思。
(2)請按照小說一般的情節結構概括本文的主要情節。(6分)
(3)文中畫線部分的環境描寫有何作用?(6分)
(4)有人認為小說標題換為「翻地」更好,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請說明你的理由。(8分)
試題答案:
(1)選A項給2分,選D項給3分,選E給1分。
(2)①開端:聶老師打算用休息日為學生補課,被妻子桂花拉回家中翻地;
②發展:聶老師翻完地回家卻被妻子發現錯翻了別人家的地;
③高潮:聶老師夫婦發現自家的地也已經被學生翻好;
④結局:聶老師去給其中一個後進生補課。
(一點2分,兩點3分,三點5分,四點6分。)
(3)①照應了上文桂花「都什麼時節了,人家的豆種早發芽破土了,咱家的地還沒翻身」的說法;
②引出下文,為聶老師親近大自然產生的感慨做鋪墊。
③渲染了溫暖和美的氛圍,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
④烘托聶老師悠然自得的心情。
(寫出三點即可,每點2分,其他說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4)示例一:我認為「補課」更好。
①以「補課」為題能夠更好地體現主人公聶老師的身份,凸顯主人公的師德高尚;
②以「補課」為題能夠更好地與小說的開篇結尾呼應;
③「補課」一事推動了小說情節發展,也為文中聶老師家的地遲遲未翻、聶老師找不到自家地和學生為聶老師翻地等事留下了伏筆;
④以「補課」為題能夠更好地體現贊美聶老師師德高尚和謳歌人性美好的主旨。
示例二:我認為「翻地」更好。
①小說中更多的筆墨都用來寫「翻地」一事,可見其重要性;
②小說中情節幾次出現大的波瀾,圍繞的都是「翻地」一事;
③「翻地」是貫穿小說始終的結構線索;
④在表現小說主題方面,「翻地」要比原標題顯得更加含蓄委婉,富於情味。
(每點2分,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㈤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時節雨紛紛出處:《清明》
《清明》
作者:杜牧 (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烏蒙山訥人寫的網路小說連載於小說閱讀網。
內容簡介
老地主李青山最想不通的是,為什麼千辛萬苦拉扯大的養子會爭著對自己執行死刑~願歲月的煙塵就隨這白雲山的春雨洗去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