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閱讀微型小說
㈠ 群文閱讀活動一
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橋》中,發現課文和《諾曼底號遇難記》驚人的相似,於是產生了把兩篇課文放到一起比較學習的想法,也就是預計開展的群文閱讀計劃之一。
《橋》出現在六年級課文中,第四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語文要素是「抓住小說的三要素體會小說的結構特點並會創編故事」,因此在教學中側重環境描寫和人物形象的體會以及故事情節的生動完整性,而這恰恰和《諾曼底號遇難記》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兩篇課文的相同點:首先,題材都是小說,《橋》屬於微型小說,語言簡潔,短句較多,短句成段。而《諾曼底號遇難記》則屬於中篇小說。兩篇文章都有較大篇幅的環境描寫,很好地突出了當時危機重重,為關鍵人物的出現埋下伏筆。
其次,關鍵人物的形象都比較豐滿。《橋》里的老村長危難中忠於職守,指揮有方,大公無私,先人後己,救了全村人的性命唯獨犧牲了自己和兒子,集體利益大於個人利益;《諾曼底號遇難記》中船長也是千鈞一發之際沉著冷靜暗盤獲救順序,最後也是犧牲在自己的崗位上,可謂盡職盡責,用行動詮釋了英雄的含義。
最後,小說的情節生動曲折,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尤其是《橋》的結尾,設置懸念,首尾呼應,讀完留給讀著是深深的震撼和思考。
這兩片課文的不同點:一是《橋》是虛構的故事,而《諾曼底號遇難記》則是法國作家雨果根據歷史事件改編而成。一篇文字簡潔,篇幅較小;一篇中等小說。二是主人公命令方式不同,船長靠槍嚇退了亂哄哄的人們,為順利脫險創造條件;而老村長則是靠威信消除了混亂的局面,為安全過橋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船長身上體現的是高度的敬業精神和職業歸屬,老村長身上體現的則是恪盡職守的精神和當代黨員無私奉獻的革命擔當。既有公私的取捨亦有親情的權衡;船長是大家脫離危險後自動放棄生存,而老村長則是大家脫離危險後來不及生存。
兩篇文章讀起來都無比悲壯,讀完縈繞心頭的都是對英雄的敬意和對人性的思考。「事情總是這樣,哪裡有可卑的利己主義,哪裡也會有悲壯的捨己救人。」這個世界從不缺少英雄,缺少的只是成為英雄的壯舉而已,而這個壯舉,需要的是勇氣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