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小说大团圆结局的看法
① 小说中大团圆结局有什么作用,不要古代的。。。具体点
圆满的小说感觉很和谐
② 如何看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
请你参考,:
翻开中国的文学史,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中国小说大都以大团圆作为结局。
我们是否深思过这个问题——为何中国的小说会有这种倾向呢? 其实,这种结果也并非出于偶然。它深深根植于这个古老的国度。它的出现是必然的。首先,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历史循环观,深深影响了我国小说的创作。“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道者,反之动”等等,都体现了这种哲学观。在古人们看来,宇宙万物是循环的,它们最终会回到原点。这种哲学观在小说中则表现为“大团圆”结局。当然在促进这种创作模式形成的不只是这种哲学观,我们长期盛行的“小农经济”也功不可没啊! 打开地图,我们仔细看看中国的地形,就会发现:我国西部有号称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北边是广阔的大漠,东边是浩瀚的太平洋。这种地形使得我国既不容易走出去,别人也不容易走进来,就连当时强大的拉莫尔王朝也无法侵占这个古老的国度。这样的地形导致了国人的闭塞心理。长江、黄河两条大河给我们提供了适合农业发展的广阔的冲击平原,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洪涝灾害。治水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治水尚且是一项工程浩大的工程,更何况那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呢?因而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大一统政权出现了。大禹就是因为治水而被封为王。从此“公天下”变成“私天下”。封建专制制度出现了。“小农经济”的长期盛行导致人们闭塞、麻木、不思进取。面对专制压迫,它们也不去反对。从不考虑这种制度是否合理,只有到无法活下去时,才去反抗。这样就使得文人们创作出来的小说往往都是美好的结局,“大团圆”也就产生。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也大力打压那些写悲剧的文人。他鼓励文人写那些“大团圆”的小说、传奇,以此来麻痹人民,让他们丧失斗志,做一个“顺民”。
鲁迅曾大力抨击中国古典文学中那些以大团圆结局的作品,原因也就在此。统治阶级的提倡在一定程度上也起了催化作用。 儒道文化也对这种创作模式形成也有很深的影响。道家提倡“清心寡欲”,对物质生活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儒家在此问题上与道家“不谋而合”。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过着最差的物质生活,却感到异常快乐。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尤其在宋明理学提出之后。宋明理学提倡“心性之学”,主张修身养性,而不关注外在的物质生活。这就使得一些文人们为了精神享受而致力于喜剧的创作。这其实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是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的。
最后应该就是我们自己了。我们广大的读者愿意读那些作品。现实太残酷了,只有这种小说才能自我安慰,才能给人以希望,满足我们自身的审美需求。说到底,这只不过是我们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一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 纵观这种以大团圆结局的小说,无不以虚构的世界掩盖了生活得真实。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地巧合?哪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
我们应该面对现实,活在现实生活中,而不应该被虚构的世界所蒙蔽。要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
③ 中国大团圆结局的作用
大团圆,是为了弥补现实的苍凉。渴望超越自身局限的体现。
中国人喜欢大团圆,就像童话故事里的结局永远都是“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其实就是中国人对大团圆的最好解释,自古以来的中和之美思想奠定了“大团圆”的理想世界。
中国的艺术作品大都倾向于团圆结局,就算是死也要死的浪漫。《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看似在封建社会中的种种压迫让他们先后殉情,似乎大悲却在死后化蝶双飞,给人们受伤的心灵带来一丝安慰。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面说:“中国人有个情节,姑称之为“团圆情节”,不团圆,不肯散,死乞白赖要团圆,不然观众要把作者骂死。希腊人看完悲剧,心情沉重,得到了净化。中国人看完了大团圆,嘻嘻哈哈吃夜宵,片刻忘其所以。”
“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对戏剧情节而言:这一路戏,总是大团圆的,缺少真正的悲剧力量。
如《窭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
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一一“圆”的亲和与崇尚。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
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阶段为“圆成”,称涅架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
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
“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
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由悲转喜、由缺为圆。
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即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
它虽然推选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
尚圆的传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
④ 对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认识
元杂剧一般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我们称之为大团圆结局。似乎,大团圆结局消解了元杂剧的悲剧意义,如《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动了天地,誓愿一一应验。甚至剧末,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做大官回来替窦娥昭了雪,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西厢记》中张生中了状元,有情人终成了眷属。这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供大家讨论。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这一点上来说,大团圆结局未必就是喜剧。窦娥本身就是个悲剧。窦娥是一个勤劳、善良、孝顺的好女子,面对张驴儿的淫威,丝毫不退步,就是在刑场也没有“大喊大叫”,只是诉说自己的冤情并发出三桩誓愿。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女子却被封建社会的腐败吏治残酷地杀害了,这是不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呢?所以说,《窦娥冤》大团圆的结局的背后则是一个悲剧,一个大大的悲剧。誓愿的显灵,窦天章的昭雪,张生的中状元虚设性很强,若去掉这一虚设情节,出现的将是真正的悲剧,这些虚设的情节的背后潜在的是众多的悲剧因素。
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情节呢?我想,多半是古人的创作习惯吧。古人塑造人物形象一般会严重脱离现实——好人十全十美,善、忠、义集于一身;坏人一无是处,奸、冷、绝融于一体,如忠臣与奸臣。窦娥、张生等人物形象是悬浮于现实生活上空的人物,这些人物往往都是现实人物的叠加,体现了文人的自我意识。文人的这种自我意识在元杂剧中很明显的存在着,就连目不识丁的李逵在元杂剧中也强说愁词。中国古代的大多文人创作又多遵循一种“苦难的终极必生幻想”的规律。所以元杂剧中本应理性战胜情感的悲剧,可是由于文人笔锋的一转,“情”战胜了“理”,悲剧意义似乎便削弱了。
元杂剧的大团圆结局,并不是元杂剧的独创,早在汉朝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就有了这种现象。刘兰芝和焦仲卿徇情后合葬,墓上“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他们的精魂化为鸳鸯,生时离散,死后团聚,朝夕相伴,情意缠绵。这种“完美”的结局,委婉的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忠贞爱情的赞颂和对他们被迫害而死的无限同情,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
元杂剧表演效果强,面对的常是普通的观众,演出于节日时的街道、庙会、宫廷等。这一切都需要调节好气氛、情节去迎合观众的审美心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给予观众的寄托,也反映了文人创作的乐观精神。
元杂剧的这种大团圆结局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明清传奇。如《牡丹亭》写小姐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由梦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她在梦幻中的爱情最终在现实中如愿以偿。
综上所述,元杂剧有悲有喜,无论是从文人创作安排上,还是从观念接受上,都具有中国特色。
⑤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大团圆结局
中国古代多大团圆结局,可以说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的悲剧。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这是大团圆结局的作用。
这样的作用有一个目的,就是宣扬儒家思想,维护统治者的封建统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者的思想局限所造成的。悲剧显然更震撼人心,引人深思。但是显然,我们都爱大团圆。
《穿越与反穿越》,绝对搞笑~~~~~~
《和亲公主》也蛮搞笑的~~~~~~~~
⑦ 中国古典小说大团圆结局与悲剧结局的作用
中国古代是没有严格意义的悲剧的。四大悲剧也只是情节壮烈,结果依然大团圆。大团圆结局是为了为统治者服务,表现社会繁荣和宣扬封建社会的伦理观道德观,悲剧也是这样的目的。那些批判统治者的悲剧多少都是出现在动荡社会,是为了表现人民疾苦。这算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写法。但是,仍然不能说古典小说有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