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听书 » 佛学听书

佛学听书

发布时间: 2025-09-07 02:12:24

A. 不在路上,便在书里跟着六旬老教授的书游学

1

遥记得小时候,我在一所乡村小学读二年级。我们的老师是一位民办老师。

一个夏天的午后,老师说,我们到户外去上课吧!全班一片哄腾。热热闹闹地搬着小板凳来到教室后面的一片水杉树林中。我们在这里朗朗读书,跟着老师一起摇头晃脑,善哉,不亦乐乎。

夏天的天气真是瞬息万变,正当我们读的起劲时,突然一个闪电一声雷鸣,等不及我们反应,豆大雨点便倾盆而下。大家叽叽喳喳地叫着吼着,七手八脚慌乱地抱着凳子跳回了教室。

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那个画面。在树林中上课,午后的阳光以及那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虽然读的课文内容已不记得,但那种乡村的体验和原生态的快乐,深刻地烙在我的心头。它启发了很多思想的源泉,促使我在很多时候灵光一现。

2

一年前,老教授周南来苏州参加答辩。我作为工作人员,给予了一些工作上的辅助。得以获得老教授的赠书《佛光山的星巴克》。

时隔一年,老教授又要来苏州了。一扫我的书架,老教授的书依然崭新无比,在书架上安安静静地凝视我。

内心惶恐,若老教授问起来,对于此书的看法或收益,我该如何作答?我是否该说:对不起,我还没来得及看完?或撒个谎,就说很好,我已经看过了,太棒了?

不知内心有何驱使,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拿起了这本书。没成想,拿起便放不下了。书中的见闻和思想,深深地吸引了我。

书的封底写道:不在路上,便在书里?这本书是老先生半世纪游学的经历。老先生走过了很多的国家和地区,将学术高见与游历世界融和一体,每一篇文章充满了地区风俗和人生的智慧,实在是妙之极。至于我为何久久没有好好品味书中的每一章内容,可能是觉得自己人生阅历太少,走过的地方太少,了解的民俗和历史的文化太少。总之,自惭形秽,觉得自己的积淀太少。

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就如同与老教授一起游历了世界。每个地区的风景、人、历史文化似乎就在我眼前呈现,虽没去过,犹如已经历了一番。

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来源于《道德经》中的启示。看的过程不时惊叹:道德经真是一部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名著,现在的一人一事一物,皆可由道德经来解释!

3

我喜欢位于台湾佛光山的星巴克。它开在庄严肃穆的佛教圣地,开在寺院里非常醒目的地方。老教授书中说道:相比北京故宫迫于舆情将星巴克关闭的事件,佛光山的星巴克却体现了“人间佛教”的理念,体现了佛学博大包容的情怀,“慈悲方便”。——老子说:“柔弱胜刚强”,这正是佛光山的星巴克所体现的。

我喜欢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它的诞生如同孩子降临的过程,经历了漫长的阵痛过程,最后“可喜可贺”,成为世界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一个世界性的地标。——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正是悉尼歌剧院所体现的。

我喜欢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它总是那么美丽,野生动物们横穿马路,俨然目中无人。黄石公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次自燃火。原来,这是大自然生态保护的一种本能。“这种火有助于清理死亡的植物,将腐木、杂草烧成有有机肥效的灰烬,帮助森林生态系统达到某种平衡。”原来,大自然有神奇的自诊、自疗和自愈能力。——老子所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

我在《旧金山:麦当劳的“舍得观”》中学到了,“少即是多”。麦当劳的产品相比较中餐馆而言,产品少,种类少,可选择性少,可是,麦当劳的规模在1/4世纪以来,规模已翻了无数倍,在世界各地开了数以万计的分店。而中国餐馆的分店顶多数以十计。这是因为,麦当劳菜单上看起来选择少,但却能保证顾客的需求。而中餐馆菜单多而复杂,却无法保证每次都能为顾客提供每一个产品。——实际上,我却认为,因为菜单种类少,选择性不多,所以能很快抉择。而菜单复杂,让人挑花了眼,反而更难做出选择吧。

我喜欢兰州的“黄河母亲”塑像,它体现了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的境界。这里的“恶”,是指众人大多不喜欢做的事。黄河、母亲、儿女,正是中国精神。

周教授带我来到了曲阜,让我学到了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真实含义:“学”中要“问”,方可留下痕迹——学会随时随地记录;“习”后要“好之”,熟能生巧——“教育是当一个人在学校所学全部忘记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语;“说yue”要”乐之”,方可在发现知识无垠、自己无知时,还能感到惊喜和快乐。

……

老先生的足迹遍布全世界各地,每个地方都有值得回忆和思考的地方。我从这本书中,不仅欣赏到了世界各地美景,更了解了各个地方的历史轨迹、文化底蕴,从而了解到,每一处地方,都有它要向人们诉说的故事。

4

人走过的地方,就会在心中留下一点回忆。那地方的风景、人的习惯、听到的声音以及吃到的食物,都会在头脑中形成经验,将来无论在哪里看到这个地名,心里就想:哦,这个地方我去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在路上,就在书里。没去过的地方,通过读老先生的书,犹如自己去走了一趟。游学,可能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了。

不禁想起小学二年级时到教室后的树林中“游学”的经历,那是多么难忘!

现在,午饭后,每每去单位旁的河边走一圈,总感觉神清气爽。一路走,一路听书,很多无解的人生答案自然而然豁然开朗,很多纠结的问题便变得不再纠结。

当感觉被困住了,有无法想通的人和事时,去大自然中走走,听听声音,看看书,很多问题自然就有了答案。

这便是读了六旬老教授的书后,给我的启示。

不在路上,

便在书里。

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

End

B. 《佛学50讲》听书笔记

1. 佛学并非一成不变的知识体系,而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哲学思想。早期的佛经多由佛陀的弟子根据记忆所编,后世的经典则是后世高僧根据对佛学的理解和社会政治背景所创作。不同宗派之间存在观点差异,甚至有时会出现对立,这是因为佛学思想中存在许多模糊之处,后世的人们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解读,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有学识的人应当有能力辨别和梳理佛学的基本历史脉络,了解其发展变化和基本思想,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而非执着于某一观点或经典。
2. 佛学思想广博深邃,包含了人类对人生和世界的众多理解。佛教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呈现出多种形态,修行方式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佛学经典繁多,终身学习都不一定能读完。因此,学习佛学并非易事,需要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思辨开放精神的人才能深入其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佛学态度各异的人,包括伪佛教徒、虔诚的信徒和持否定态度的人。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佛学是一个复杂的领域,个人理解各不相同。
3. 佛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人生启示,对现代社会中焦虑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因此,我们应保持开放和谨慎的态度,将学习佛学视为一种哲学探究,如同学习西方哲学史一般。
4. 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超脱六道轮回,达到涅槃。这是佛学的基础观念,强调虽然世间充满苦难,但应积极修行。人道是宝贵的,因为有机会修行。有些观点可能难以接受,如世事无常、放下执念、活在当下等,但这些观念有助于我们将人生视为更长远的过程,而非纠缠于眼前的事物。了解佛教的基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佛教徒的行为。
5. 付出是生命的重要部分,与他人无关,重要的是保持知足、满足和安心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付出是自然的结果。照顾好自己的内心,并记住付出是人生的重要旋律。
6.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到的道是“缘起性空”,佛教的四法印包括:一切事物皆无常、一切情绪皆苦、一切事物皆无自性、涅槃超越概念。
7. 学习通常指的是学习技能和具体知识,如数理化和语言,但人生思想的学习同样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阅读和思考,我们会不断探索各种思想,包括儒家思想、西方哲学和佛学,这些都是很有益的。

C. 《佛学50讲》 听书笔记

陆陆续续听了一部分熊逸老师的佛学50讲,有一些零星的笔记,记录在此。

1 佛学在我看来并不是确定的一堆知识,好像数学物理学公理定理一样确定,不是那样的,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很多的佛学经典也不是真的是佛陀说的,最早的佛经也是弟子根据记忆编写而成的,后来的很多的佛学经典是后来的高僧根据自己对佛学的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编写的。而且各个宗派,观点还会有差别,甚至互相的对抗,甚至有互相的不认同。因为佛学思想中也有很多模糊的问题,佛陀没有讲清楚的地方,那么后来的人们就会对那些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各门各派。作为一个有学识的人,应该有能力去做一些辨别,梳理佛学发展的基本的历史脉络,了解佛学的发展变化,了解其最基本的思想,而不是认死理,揪着一个佛学观点或者一部佛经死磕,我们始终是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去学习。

2 佛学思想浩瀚无边,博大精深。它汇集了很多人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而且历史的各个时期,佛教的形态又有很多变化,可能侧重点不同,可能修行的方式不同等。佛学经典更是一辈子都看不完,所以学习佛学并不是一件易事。如果不是学习能力强的,带有思辨开放精神的人,很可能也就只是学着其中的一部分,然后信之,修之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看到各种对佛学和佛教有着天壤之别态度的人。可以在社会上看到一些伪佛教徒。并没有真心的皈依了三宝并潜行修行,也可以看到非常虔诚的,但也有理解的不全面的。也有对佛教佛学持否定的态度的,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的东西,个人的理解就非常不一样了。有点像盲人摸象,个人得出的结论不一样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作为一个识辨能力的开放的学习者,至少要抱着把东西全貌搞清楚的观点,然后才可能得出一点点谦虚的意见。对一件事情来龙去脉都还没搞清楚,因此就不要妄加评论它的好与不好,最好是持保留的态度。 我自己还是希望多读佛学书籍,多去理解佛法,吸收我自己认为对的,保留我还不能理解的不能认同的。不过不断的用历史的眼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佛学。

3 佛学思想浩瀚无边,是值得去研习的,不过佛教作为一个宗教派别,我们可以继续保持开放谨慎的态度。我们就当学习佛学是一种哲学形态,就如你学习西方哲学史一样,其中包含很多的智慧,阐明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对过好人生有很多的启迪,因此是可以不断的去研习,有好多的思想是值得现在焦虑的人们去研读和思考的。

4 六道轮回,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六道轮回,涅槃成佛。这是佛学的基础认知,乐观厌世。轮回皆苦,但要积极修行。人道珍贵,有修行的机会。有些观点我还不能很好的接受。我只能接受我能接受的那部分,比如世事无常,放下执念,活在当下。会把人生看成更加长远的事情,而不是纠缠于当下的一时一事不放手。了解了佛教的基础,便能理解有些佛教徒的行为,因为他们就是全然认同了佛教的思想,因此抛家舍业的去寺庙修行,对与不对无法论断,相信了不同的思想而已。

5 对付出有了更多的理解,这是我最近听佛学讲座,看佛学方面的书的一个比较大的感受,付出是生命的重要旋律,而且付出也只是关乎自己,和别人没关系,付出多少,怎么付出,结果如何,那是另外一回事,更重要的就是让自己拥有这样的状态,知足,满足,安心的状态,是人生的重要目标。在这种状态下,付出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照顾好自己的内心,记得付出是人生重要旋律就很好。

5 佛陀菩提树下悟的道是缘起性空。佛陀为佛教确立的四法印是一切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 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概念( 涅槃寂静 )。

6 以前其实我自己有很多误解的,认为想要信佛,去信就行了,并不需要学习什么,见了菩萨就磕头,进了庙就烧香,就是信了佛了。至于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那得看其他的信佛的,听听他们怎么说就行。这可能也是以前的一种方法,古代传承的一种方法。包括我的一些亲戚,也是这样的,也就这样信佛的,至于信什么佛,那好像不要紧。那天陈默说,上学就是锻炼思维,训练思维,没读过书的,和读过书的,只读过小学的,和上过大学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那么精神世界也是不一样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人,在看待佛学,佛教的时候,也是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这也是很正常的。因此佛法在传教的时候,更多要考虑的是普通的老百姓,如何能让老百姓更能接受,这有时候是需要做一些灵活的额调整,包括教义,形式等方面,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

7 从小一路上学上班走到现在,学习这个词好像更多是指学习技能,学习各种具体的知识,数理化,语言,好似缺少点关于如何过一生的思想学习。年长一些之后,通过看书,思考,会不断的重复思考这些,于是也会去看各种思想,包括儒家思想,西方哲学,佛学,也挺好。

热点内容
穿越架空女生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9-07 06:53:21 浏览:302
凤策长安小说免费 发布:2025-09-07 06:51:51 浏览:164
男神暗恋女神的校园小说 发布:2025-09-07 06:45:26 浏览:626
完本重生穿越抗战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9-07 06:07:03 浏览:928
言情小说女主角叶凝 发布:2025-09-07 05:57:50 浏览:353
免费全集小说txt下载 发布:2025-09-07 05:51:26 浏览:841
推荐丁墨小说下载 发布:2025-09-07 05:50:07 浏览:441
校园霸凌爱情小说 发布:2025-09-07 05:42:26 浏览:456
名字落雨的小说主人公 发布:2025-09-07 05:37:00 浏览:659
有声恐怖校园小说 发布:2025-09-07 05:36:54 浏览: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