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听书
1. 推荐几部你认为最好的有声小说
古言!!!!(武侠、仙侠、江湖、重生、穿越、悬疑推理、宅斗)
男女主播都有~~~~
喜马拉雅:
1.媚公卿 风泠版「重生」
2.红颜乱 「架空」
3.千香引 「仙侠」
4.秀丽江山「穿越历史」
5.女心理师之江湖断案 「穿越」
6.医妃难求 「穿越」
7.春日宴 「重生」
8.良陈美锦 小夜光版「重生」
9.三嫁未晚 「仙侠」
10.簪中录 悬疑推理
云听app:
11.天下倾歌
12.浮屠塔
13.瓷骨
酷我听书:
13.步步惊华懒妃逆天下 「穿越」
网页:
14.妃池中物不嫁断袖王爷 忧蓝版 「穿越」
15.迷侠记、迷行记 「武侠」
16.大明江湖宅女记 「穿越江湖」
17.温柔一刀、一怒拔剑、惊艳一枪、伤心小箭 「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
觉得一般的剧(听时过瘾,听完就忘):
喜马拉雅:
调笑令
真人不露相
自古美人出混蛋
双阙
执子之手将子拖走
女捕头
绾青丝
无方少年游
淑女好逑
楚乔传原著
香蜜沉沉烬如霜
七小姐嫁到
沉香雪
美人难嫁
天下第一嫁
幸得相逢未嫁时
美人谋律
和亲公主
七夜雪
摄政王的小狼妃
祥云朵朵当空飘
忘君九回
何处孤凰长乐未央
娇谋职世子在上
懒人听书:
三千鸦杀
佳偶天成
妙偶天成
斩春
权臣闲妻
帝王业
花开春暖
乘龙
………都是听完了的,个人口味.......
2. 读书和听书,效果有何不同
读书和听书的效果取决于书的种类,并且听书相对于读书更加耗时间,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这两种。
3. 听书跟阅读的区别
读书和听书的效果取决于书的种类,并且听书相对于读书更加耗时间,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这两种。
这两种读书方式适用书籍不同。任何类型的书都适合看,但是听书只在某些类型有超过看书的优势。相对而言,有韵味的书籍,带着某种情怀,例如唐诗宋词和散文,好比《追风筝的人》。闭上眼睛听书,让大脑沉浸在书的情境里更能体会。另外比如《比如明朝那些事儿》,有趣是保证不会睡着,动点脑子。时不时冒出一句看书可能忽略掉的妙语,还有种种小悬念勾引你往下听。听书如《六指琴魔》,一边听一边脑中演相声。
相对而言听书比较耗时是看书的几十倍或者更多。谨慎选择书籍。
听书可以选择相对适用的场合,韵味书籍最好安静的时候听,其他类的书籍比如坐地铁等公交等零碎时间。
4. 我的阅读史:
阅读,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但我读过的很多文章书籍都忘记了内容,这让我曾怀疑过阅读的意义,但后来读到这样的话我释然了:你读过的书就像你吃下的饭,虽然你已不记得吃了什么,但吃下的饭会化为你骨头和血肉的一部分,它让你成为现在的你。我感谢自己读过的书,让我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我出生成长在农村,父母也都是只读了几天书的农民,庆幸的是姥姥是基督教信徒,经常给我讲圣经上的故事,教我唱圣经里的诗歌。(这大概是我最早的阅读启蒙,为此,我永远怀念我的姥姥)。到上了小学开始认字后,我便不满足于听了,我开始自己读书,读圣经上那些姥姥讲过的和没讲过的故事,背诵那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在那时贫乏的环境中,我阅读过所有有机会看到的写有故事和儿歌的书。我几乎背会过五年级前所有语文课本里的课文。那时的我,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本《现代汉浯大辞典》。那个时候特流行小人书,我现在还记得那本我花两毛钱买的《王子复仇记》上的插图。小学时最喜欢的两本书是两册学校发的自读课本《小雨沙沙》和《冬姑娘的礼物》,里面的故事和儿歌,到现在我还记得一些内容。那时还有一本开启了我强烈的阅读愿望的书,叫做《三百六十五个夜》。我只见到过这本书不多几次,大多时候是听邻居家比我大三岁的姐姐讲这本书里的故事。我那时对这本《三百六十五个夜》故事书的渴慕,绝不亚于儿时的鲁迅心心念念渴望拥有一套有画的《山海经》。甚至因此选定了理想:长大后去图书馆做一名图书管理员。
上初中后,学校仍然在农村,只不过村子稍大一些。学校只有课本,课外书十分贫乏,学校提供的唯一的课外读物是每期的《中学生导报》。记忆中只留下邻居姐姐送我的几本四年制初中的语文课本和自读课本(对其中《我在北极光下》还留有印象)。其间还读了向同学借来的《西游记》原著。中考完的暑假,我读了对我的思想影响巨大的书——《平凡的世界》。那个假期,我差点因中考时发生的事故和家庭经济拮据而辍学。所以,在孤独和苦闷中,我把《平凡的世界》前前后后读了五遍,每一次读我都会从中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当我遭遇挫折和磨难的时候,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孙少平给妹妹孙兰香信中的一句话:苦难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尽管经历波折,我仍如愿上了市里师范学校。在这里,我不得不吐槽我们老师范学校的图书馆。图书馆只开着两个借书的小窗口,你想借的书多数没有,你能借到的是摆在窗台上的别的同学刚还回来的书。这完全不能满足我强烈的读书渴望,又没有余钱买书。所以,我在读师范期间没有读很多书,现在还有印象的只有《红楼梦》(很喜欢,为了读懂,读了很多遍,还读了很多研究红学的文章和书籍),清代的神话小说《镜花缘》,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路遥的《人生》,余秋雨的《文化古旅》,钱钟书的《围城》,杨绛译的《堂·吉诃德》,还有《鲁滨逊漂流记》,《简爱》,《傲慢与偏见》,《少年维特之烦恼》,《约翰·克里斯朵夫》,《牛氓》,被拍成电影《乱世佳人》的《飘》,写美国黑人历史的《根》,司汤达的《红与黑》,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琼瑶的《烟雨濛濛》,郁秀的《花季雨季》,韩寒《三重门》,陈忠实的《白鹿原》,海岩《玉观音》,都梁的《血色浪漫》,阿城《尘埃落定》。读过春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没读懂,是硬着头皮读完的。那时候非常喜欢汪国真的诗,买了一本《汪国真诗集》,虽然已被翻的书页破旧,但到现在都放在我的办公桌上,被学生当作喜欢的书借来借去。当然还读过当时流行的期刊和杂志,如《故事汇》《读者》《少男少女》,等等。
毕业后,因招考成绩优秀,被分配进入中学,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因为有了自由支配的收入这时才开启了我的自由阅读之路。所读的书有专业书籍,也有文学作品。有自己买的,也有学校收藏的。专业书籍最早读的是“教育家成长丛书”中的《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和《钱梦龙与导读艺术》,之后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好学生,好学法》、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自己》,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闫玉双、李奕主编的《反思教育习惯》,管建刚老师的《一线教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毛荣富老师著的《漫步教坛》,袁卫星老师的《听袁卫星老师上课》。后到市里学习,亲听了王君老师的课,很是钦佩,买了她的《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和《听王君讲经典名篇》(上下两本)。从喜马拉雅听书软件中了解到了史金霞老师,并读了她的《不拘一格教语文》,以及她在博客中推荐的《读书是教师一辈子的修行》,这些专业书籍开卷有益,均使我受益非浅。至于其它书籍,也杂七杂八读了不少。
由于儿童与少年时期对图书求之而不得,在工作后我才弥补了这一遗憾。《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绿山墙的安妮》,《安妮日记》,《窗边的小豆豆》,《小王子》,《爱的教育》,《童年》,《昆虫记》,《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鲁滨逊飘流记》《格列佛游记》,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萧红的《呼兰河传》,曹文轩的《草房子》,沈石溪的《狼王梦》《红飘带》,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杨红樱的《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等等,凡是我所能接触到的少年儿童文学作品,我都读过,有的还不止一遍。
在上大学时没机会读的书,在这时都补上了:鲁迅,老舍,茅盾,巴金,沈从文,朱自清,曹禺,叶圣陶,郭沫若,林语堂,朱光潜,冯骥才,汪曾祺,王蒙,贾平凹,余华,莫言,毕飞宇,刘心武,周国平,林清玄,刘墉,汪国真,冰心,丁玲,张爱玲,张洁,铁凝,池莉,毕淑敏,等这些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一些作品,都有涉猎。外国文学中我读了《昆虫记》,《复活》,《死魂灵》,《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高老头》,《老人与海》《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基瞥山伯爵》,《莎士比亚戏剧集》,《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欧也妮葛朗台》,《十日谈》,《德伯家的苔丝》,《红字》,《苏菲的世界》,《海底两万里》,《源氏物语》等小说和戏剧作品,有的细读过,有的则是如囫囵吞枣般阅读的,所以有的书内容记比较深刻,有的则记不清其中的具体内容了。
结婚之后,在老公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电影,对于好看的电影和电视剧,我喜欢找原著来对比着读,有的原著比影视学剧好看(如《教父》,《肖生克的救赎》,《忽然七日》(电影叫《笑对祭日》),有的原著不如影视剧好看(如《甄嬛传》,《暮光之城》)。有的同样精彩(如《哈利·波特》《追风筝的人》《潜伏》等等)。
老公也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他阅读的深度与广度,经常让我这个语文老师汗颜。《三毛全集》以及一套五十多本英汉对译的“书虫”系列缩写版外国名著是他的藏书中我最喜欢读的。在他的推荐下,我还读了《卡耐基全集》,《人性的弱点》,美国极简主义者乔舒亚·贝克尔的《极简》(又名《在你拥有的一切之下,发现你想要的生活》,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托尼·布赞的《思维导读》,钟道隆的《逆向学习法》,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等,这些书对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再后来有了孩子,便读了更多关于育儿的书籍,其中我觉得对我帮助特别大的书有:对喂养孩子有指导意义的北京儿科专家郑玉巧的系列书籍《郑玉巧育儿经·婴儿卷》《郑玉巧育儿经·幼儿卷》《郑玉巧给孩子看病》,对教育孩子帮助很大的有孙瑞敏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国外育儿译本《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等。
后来买了电子书阅读器,阅读就更方便了。读了很多,印象深刻的是明朝那些事儿》《巨星的陨落》《万历十五年》。再后来就是用手机阅读了:浏览新闻,关注的公众号推荐文,京东畅读书目中的书籍,微信读书里朋友的推荐书籍等。《大老振读经典》和《新史记》就是在公众号中淘到的有意思的好书。
如听读也算一种阅读,那么小时候和爷爷听收音机里的评书也算吧:《白眉大侠》《童林传》《水浒传》《小八义》《隋唐演义》等评书开启了我的听读之旅,现在经常没空读书,或读不进去不好理解的书,我再次选择了听书,喜马拉雅APP,得道APP,是我经常用来听书的软件。
现在,随着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我用来读书听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读书仍是我释放压力最喜欢的方法。每天工作结束后,孩子们入睡后,忙里偷闲读一会儿书,就会觉得自己的一天还算没有虚度。只要我的眼睛能看,耳朵能听,我就会一直读下去,听下去,因为生命不息,进步就不该停止,而阅读促使我进步,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5. 读书和听书有什么区别
用眼睛接受信息和用耳朵接受信息后的大脑处理起来显然还是有差异的。看相对于听来说,注意力能更加集中,所以看适合细读,听适合粗读。
当然听书有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解放双眼,我们生活处处离不开眼睛,所以看书的时候几乎做不了其他的事情,但是听书不同,听书只要带上耳机,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一边散步一边听,一边做饭一边听。
6. 有哪些适合睡前读的书
睡觉之前读书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因为忙碌的一天过后,洗漱完坐在床上拿起喜欢的书籍来看,是一件很放松的事情。而且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书,阅读之后产生的思考会更加清晰。我是这么感觉的。
现在来说说我个人认为一些适合睡觉之前看的书籍。
1.解忧杂货店
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真的太出名了。
卡勒德·胡赛尼作家写的这个真实的故事,让全世界的人看到了战争之前真实的阿富汗和阿富汗人。这本书中所传达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阿米尔和他父亲之间的感人的亲情。和哈桑一开始的友情以及背叛哈桑所产生愧疚。之后对这份愧疚所做出的补偿。
这是一本关于人性的追求与救赎的书。里面的故事情节会让你震撼不已。里面的话语与想法会直击你的内心。
还有其他很多书,比如村上春树先生的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唐七公子的华胥引。王小波先生的爱你就如爱生命等等,都是一本又一本好书。
7. 高考作文“人生的灵魂的摆渡人”
灵魂深处的摆渡人
——这不是张嘉佳的《摆渡人》,这是红遍世界的《摆渡人》
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勇敢地踏上一列火车,去寻找生父,不料突发交通事故。当她爬出失事残骸时,却发现世界已经变成一片荒原,而幸存者好像只有她一个。神秘男孩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迪伦枯燥而平静的生活,在她的世界里掀起了惊天骇浪。——很显然,这不是一本你轻易能放下的书。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吴晓波嘉峪关.酒泉书友会每月精读一本书的活动,听书友分享【英】克莱儿.麦克福尔著(付强)译的《摆渡人》,收获甚多。
当我听到书友们分享《摆渡人》的主人公崔斯坦和迪伦正在走向分界点的路途中,相互依靠,一起面对阳光黑暗,一起穿过高山河流,一起打退妖魔鬼怪,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尤其对其中一位书友分享引用的一句话:“菩萨发过一个大愿:度不尽天下人,我不成佛。他说,都说我在度世人,其实世人也在度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必须得马上读这本书。
带着我的困惑,我很快向书友借了《摆渡人》,封面很特别:一句经典的“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跃然纸面;“静谧的湖水,一叶小舟被一位戴着草帽的人的摇曳下徐徐飘行,头顶是滚滚的乌云,金色的阳光从乌云中射下,湖水被金色阳光映衬着,闪着温暖的光芒,而阳光的尽头是乌黑翻滚的水波。”这就是《摆渡人》封面的背景设计,似乎是主人公迪伦的灵魂深处,身处黑暗,却总有一片光明在牵引着她不断前行,这片光明便是她心底因爱而生的倔强信念。
读着读着,文字的神秘感让我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我想到的只是崔斯坦和迪伦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好替他们的困境担心呀!
全书的基调奇遇、魔幻,朴实、深刻,每一个章节都非常短;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让这部小说别具一格,值得瞩目;结构也很简单;人物形象鲜明,充满画面感的文字细腻,唯美,颇具张力,读来不忍释卷;神秘感很强,道出所有人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终极幸福的向往,感觉有哲学的味道;每次惊险刺激的生死逃亡的背后,也都是有温情,有坚韧,有希望的,尤其是将连接天堂和人间的荒原景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一个虚构的爱情故事饱含真实的人生况味和隐喻,很好地印证了一句话:有魅力的文字是有灵魂的。
这是一个15岁小女孩的成长与救赎之路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摆渡人和被摆渡人生存、死亡和爱情的故事,是一本心灵治愈系小说,具有史诗般的质感,它媲美于《追风筝的人》和《偷影子的人》。
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把青春叛逆期的生活过得一片狼藉,与母亲关系紧张,在学校经常受到同学的捉弄,唯一的好友也因为转学离开了,这一切让脆弱、恐惧、犹疑的迪伦无比痛苦。此时,她心中是一片荒原,唯有爱,可以浇灌它茂密生长。她不顾母亲的反对,依然联系上自她5岁起就再未谋面的父亲,从话筒中传来父亲温暖的话语,点燃了她去寻找温暖的希望,她决定去找父亲,可是途中火车出事了——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后,却发现世界已经变成一片荒原,而幸存者好像只有她一个。神秘男孩崔斯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迪伦枯燥而平静的生活,在她的世界里掀起了惊天骇浪……
在知道自己已经死亡的事实后,迪伦没有颓废和消沉,而是淡定的接受了死亡的事实,她在崔斯坦的引领下,与如影随形的恶魔们勇敢抗争,从最开始的依靠,信赖,慢慢变成了纯洁的爱恋。崔斯坦也爱上了纯洁的迪伦,但崔斯坦有自己的使命,他必须把迪伦送到摆渡的终点边界线,迪伦已经离不开崔斯坦了,正如她说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再华美的生活,也抵不过崔斯坦一个温暖的微笑,没有爱情的人生,不过是一座孤独的荒岛,有他的地方才是天堂。”
迪伦选择了一场可能让自己灵魂灰飞烟灭的豪赌,尽管前途未卜,可她依然步履坚定。崔斯坦这个职业灵魂摆渡人也得到了救赎——从麻木的职业习惯到能体会到属于人间的情爱冷暖……这一次,迪伦成了崔斯坦的摆渡人,带领着他义无反顾地找到了自己身故的那列火车,去寻找自己的身体。穿越之后,因为爱的丰盛,她蜕变成一个勇敢坚强的摆渡人,将自己的爱人引领回家,脱离无形的控制。
两人在荒原中相伴行走的故事是整本书中最温暖的一段:他们从彼此陌生走向相知相恋,像一对儿真正的小情侣一样聊天,心动,争吵,拥抱……这一切在危险的荒原之中显得那样弥足珍贵,仿佛时光静止,所有的情愫都定格在美好的瞬间。
这本书有一种穿越的即视感,道出了荒原的变化是由迪伦心境的变化而产生的。摆渡人不管是谁,其实都是自己的心境的投射,都是因为自己的需要而存在,对迪伦和无数孤苦无依的灵魂而言,荒原的风景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们内心的景象。你哭泣,世界便因你狂风大作,阴雨密布;你欢笑,身边就是灿烂暖阳,静谧湖水。你用什么样的心情去看待荒原,荒原便会回报给你加倍的体验。心情愤怒时,你看见的是高山与黑夜,心情明朗时,你才能看见阳光,荒原将变得辽阔美丽。
书中写到一个细节:为了救助一个小女孩的灵魂,迪论义无反顾的冲出安全屋,机智地分散了恶魔的注意力,以此来给小女孩们争取时间,是一种人性的善良和大爱。
细细一想,其实人生就是一只小船,是那么的不起眼,那么的微小,行驶在茫茫的大海上,不知道路在何方。如果人生被抹成一片灰暗,为什么不能自己给它涂上生动的色彩?而迪伦用生命与灵魂的不懈追寻告诉我们:禁锢我们的从来都不是有形的枷锁或隔门,而是来自我们心底的怯懦、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担忧。信念决定人生,只有无所畏惧的自由灵魂,才能抵达甚至改变美好的彼岸,成功摆渡自己,使梦想圆满实现,我想,这也许就是《摆渡人》真正的内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