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传奇小说阅读
⑴ 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再作
3、对曲、白进行了再创作。用方氏自己的话说:“原本曲改其十之九,宾白改其十之七。”由此可见,唱词和说白基本上都是方氏重写的。方氏所写的唱词、说白更加精炼,人物个性更加鲜明,更富有文采,且雅俗共赏。比如原戏中写许仙在苏州药店里当伙计,有一出《药赋》,曲、白用一百四五十种中药名堆砌而成,既冗长又枯燥乏味。方氏将《药赋》删去,重新写了唱词《莲花落》,既简洁,又趣意盎然,同时又反映出了当地民间俗曲的风调。
⑵ 明清小说有那些代表作
除《红楼梦》外﹐比较著名的清代长篇小说还有《儒林外史》﹑《醒世姻缘传》﹑《隋唐演义》﹑《说岳全传》﹑《三侠五义》、《女仙外史》﹑《镜花缘》﹑《雷峰塔传奇》等。话
本小说则有《醉醒石》﹑《五色石》等,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则是白话短篇小说艺术成就的代表。
自宋迄清,产生长篇小说三百余部﹐短篇小说数以万计。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民群众认识社会和文娱生活的主要文学样式。
(2)雷峰塔传奇小说阅读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
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⑶ 小说里第一段的<楔子>是什么意思
楔子:
戏曲、小说的引子。一般放在篇首,用以点明、补充正文,或者说引出正文或是为正文做铺垫。指旧小说的引子,通常放在小说故事开始之前,起引出或补充正文的作用。这不过是个楔子,下面还有正文。——《儒林外史》
基本解释
戏曲、小说的引子。一般放在篇首,用以点明、补充正文,或者说引出正文或是为正文做铺垫。 元 杂剧也有在本与本或折与折间使用的。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格局》:“ 元 词开场,止有冒头数语,谓之‘正名’,又曰‘楔子’。”《儒林外史》第一回:“究竟 王冕 何曾做过一日官?所以表白一番。这不过是个楔子,下面还有正文。”有些小说采用倒叙的写法,开头的结局就可以称作楔子。金圣叹删改《水浒传》,将原本的引首和第一回合并,改称“楔子”。并解释说:“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谓也。”就是以甲事引出乙事之意。
一般楔子的作用是为下文故事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在网络小说中一般楔子讲的都是前世或上一代的恩怨)总之楔子为下文故事情节做了很好的悬念,一般在小说故事高潮总会扯上点楔子的事。
比喻插进去的人或物;也指旧小说的引子,通常放在小说故事开始之前,起引出或补充正文的作用
这不过是个楔子,下面还有正文。——《儒林外史》
扩展阅读
《白蛇传》的神话引子与《红楼梦》的神话楔子
中国古代的戏曲和说唱文艺作品,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在叙述正文之前,往往先讲一个“引子”,旧称为“入话”,引入作品的正题。最初,这种“引子”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当时“说话”、“演戏”实际需要,与作品的内容有没有联系,无关大体。后来,随着戏曲和话本艺术的发展,作品运用“引子”的艺术也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成为正文有机的铺垫。它所叙述的内容与正文或相同,或相反,或相关,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结构上加强了与正文的映照,造成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在戏曲和说唱文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篇小说,它们的开头一般称为“楔子”或“缘起”,起的正是戏曲、话本“引子”入话的作用,同样来源于民间说书艺人的口头艺术。小说的“楔子”,不再只是注重实际效用了,而是把映照正文内容放在首要地位,其内容或寓言、或传说、或神话等等,无不关联全书的题旨。
《白蛇传》的“引子”,是白娘子作为一个蛇仙不恋天堂生活,决意下凡到人间的那一段故事,在许多戏曲作品里,这一段引子是佛祖如来讲说因果轮回的内容。如清代黄图珌《雷峰塔传奇》开端的“慈音”一折,由如来佛上场说东溟白蛇青鱼,“顿忘皈依清静,妄想堕落尘埃。”这白蛇与如来佛“座前捧钵侍者”许宣有宿缘,故令降生凡胎,了此孳案。但恐“逗入迷途,忘却本来面目”,因此才“明示法海,俟孳缘圆满,收压妖邪。”方成培《雷峰塔传奇》第二出“付钵”亦起“引子”作用。事实上,有“灵蛇下凡”、“如来说法”这个引子的《白蛇传》作品,在各种体裁里占的比例很大。带“引子”的白蛇传作品,似乎都罩有一层宗教的迷雾。因此,“如来说法”一类的“引子”历来被论者们视为糟粕,认为是作者按阶级意图替白蛇传故事加上去的因果循环注释。对此,笔者认为,白蛇传的神话引子尽管带有明显的因果轮回的宗教色彩,但却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份,它不但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接受习惯,同时也是社会环境使然。只有让作品披上一层宗教外衣,才能在那文网恢恢的封建时代得以问世,使“正人君子”们对这个具有强烈叛逆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幻想故事看得顺眼些。
《红楼梦》在结构形式上,学习了民间说唱文艺“引子”的手法,运用了一个起“入梦”作用的“楔子”。这个楔子,是几则千古未闻的神话故事:第一回的“女娲补天”、“木石前盟”和第五回的“太虚幻境”。这几则神话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实则与现实的关系异常密切,对全书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是我们理解《红楼梦》的钥匙。神话是原始社会的产物,是原始初民对自然、社会的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是初民们把理想和现实混为一谈的产物。随着自然力之被人类支配,产生神话的基础也就消失了,但原始的神话还会在群众口头上继续流传,后代人还会以自觉的艺术方式、运用幻想的手法,创造出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在这里,人们便把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称为“神话”、《白蛇传》的“引子”和《红楼梦》的“楔子”,便是几则这样的神话。
了解中国古神话的人,读了《白蛇传》和《红楼梦》之后,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几则神话是作者在古神话基础上新创造出来的。蛇的神话,古巳有之,但古神话资料中没有“灵蛇下凡”的记载,是后世的群众创造的。女娲补天的神话,《淮南子》等古书中都有记载,但从未提到过女娲补天时还剩下一块石头,更没说到这块剩下的石头如何通了灵性幻形入世等。“木石前盟”和“太虚幻境”的神话更是不见经传,千古未闻,这从作品中一系列人名、物名、地名中,透露了它们是虚构而成的消息。《白蛇传》的神话引子和《红楼梦》的神话钱子,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给作品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对于这两部作品,引子和楔子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富有隐喻、象征和哲理的启示,神话与作品的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当时的现实社会也是紧密相联的,神话到底是现实的反映。《白蛇传》以神话中那条修炼千余载的灵蛇幻形下凡为开端,又以它升上天界为终结,她下凡后经历的一幕幕人间悲剧,构成一部《白蛇传》的主体故事。《红楼梦》则从神话中那块顽石幻形入世为开端,又以它的返本还原为终结,顽石幻形入世后见到的一幕幕人间悲剧,构成了《红楼梦》的主体故事。两部作品,分别通过灵蛇和顽石的经历,从幻想世界引入到现实世界,再回到幻想世界,使现实和幻想统一起来,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境界。离开了顽石故事与主体故事的纠葛,我们就无法探讨《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同理,要对《白蛇传》作深一层的探讨,也离不开对灵蛇故事与主体故事间纠葛的分析。
⑷ 方成培雷峰塔传奇简介
方成培 清代戏曲作家。约生于雍正年间。卒年不详。字仰松,号岫云词逸。徽州(今安徽歙县)人。幼年多病,未能应科举,布衣终生。
方成培善词曲,论词律音吕尤精,著有《听奕轩小稿》、《香研居词麈》、《香研居谈咫》、《方仰松词榘存》等。戏曲作品有传奇《双泉记》和《雷峰塔》 2种,前者在清代被列为"违碍书籍",今不传,后者今存。《雷峰塔》是方成培的代表作。黄图□《雷峰塔》问世之后,曾被梨园改编。1765年乾隆南巡时,两淮盐商"延名流数十辈,使撰《雷峰塔》传奇"(《清稗类钞》),出现了又一种新本。稍后,方成培认为这种本子"辞鄙调伪"而重新改作,自云"遣词命意颇极经营,务使有裨世道以归于雅正"(《雷峰塔传奇自序》)。修改后的本子在场次结构上有所调整,改写了曲词宾白并补入每出的下场诗,但在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方面无大更动。同黄图□的《雷峰塔》相此,1765年的本子和方本新增了"求草"、"水斗"、"断桥"等重要场次,故事情节更完善,白蛇形象更完美,剧中的法海则成为破坏他人幸福的恶势力的代表人物,因而作品的思想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先生与翁方纲有旧,翁有〈跋余忠宣篆郑公钓台字〉一文可见其概,考其生卒,并略见其生平「好古怀贤」之志,而非但以戏曲长也.乃亦善于搨拓云.今录其文于下,以供後贤参考:
右「郑公钓台」四篆,後题「武威余阙」四小字,亦篆书,泐甚。歙人方仰松成培手搨以寄予者。考郑师山集〈富登钓台记〉:「歙南山水最胜,淛江出焉,由淛源百馀里至县境,曰富登渡。一石巍然出江上,势欲飞入江中。予往来其处,每一登临,或坐或钓,辄徘徊不能去。人因名郑公钓台石。淮阃余公廷心篆隶妙天下,闻予之有是石,公大书『郑公钓台』四字以为寄。至正十有六年秋八月,始刻之台前,而记其所以得名之故,镌诸後石。里人鲍叶为予结草堂其侧。是月辛未记。」按余忠宣公以至正十二年出守安庆,故此记称淮阃也。辛未是至正十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此在余公死节之前二年也。後一百二十七年,当明成化十八年壬寅,程篁墩为作诗,且於台前作亭,榜曰「仰止」,摹拓篆书,装潢成册,於宏治癸丑自题其後,一时和者有云间张骏、芜湖胡爟、棠樾鲍楠、馀姚陆相诸人,而沈石田复为诗及图以传之。今又三百年,此迹竟无知者。方君好古怀贤,手拓相寄,良可感也。赋诗报之。
⑸ 清 方成培 的 《雷锋塔》故事梗概
《雷峰塔》传奇是一部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悲剧。
方本是诸种《雷峰塔传奇》中比较完整、优秀的一个本子。直到今天,昆曲中还经常上演的《盗草》、《水斗》、《断桥》等折子戏,和方本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方氏是替《雷峰塔传奇》三十年来的衍化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工作。从此以后,白蛇故事在民间几乎家传户晓,而其他地方戏,也都有搬演《白蛇传》故事的剧本。
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悲剧。剧中的白娘子,完全解脱了妖怪气,是一个多情、勇敢,又坚贞不屈的妇女。她很会安排生活,也富有斗争经验。但她和许宣的爱情生活,却被认为堕入迷途,最后被如来佛祖的信徒——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许宣也被法海点悟出家。十六年后,白子许士麟中了状元,来西湖祭塔,母子相会,除共同谴责法海这个“青蝇贝锦的野狐禅”、专门“离间人骨肉的奸徒”之外,白氏特别叮嘱儿子说:“但愿你日后夫妻和好,千万不可学你父薄幸!”这完全是现实中的妇女哀怨的控诉,深刻地揭示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度对妇女的压迫
⑹ 有哪些传说故事
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
嫦娥奔月。
董永与七仙女。
牛郎织女。
⑺ 《白蛇传》的作者是谁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
主要内容:
传说南宋绍兴年间,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及其侍女青青(也称小青、青鱼、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药店之王主管许宣(或名许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见钟情,白蛇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乃嫁与他。
白、青被子罩后,显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鱼。法海遂携钵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级宝塔,名曰雷峰,永镇白、青于塔中。
(7)雷峰塔传奇小说阅读扩展阅读
《白蛇传》传说源远流长,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
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并以此故事为原型拍摄了多部影视剧作和动画片。
⑻ 白蛇传原著
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
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可能是陈嘉言父女所作,现存本曲谱已不全),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
清朝乾隆年间,方成培改编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传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从《初山》《收青》到《舟遇》《订盟》,第二卷是《端阳》《求草》,第三卷有《谒禅》《水门》,第四卷从《断桥》到《祭塔》收尾。
《白蛇传》故事的主线纲架自此大体完成。而这出戏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时被献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览的招牌,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没有人不知道《白蛇传》的故事了。
后来在嘉靖十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雷峰塔奇传》。嘉靖十四年,又出现了弹词《义妖传》,至此,蛇精的故事已经完全由单纯迷惑人的妖怪变成了有情有义的女性。
清代中期以后,《白蛇传》成为常演的戏剧,以同治年间的《菊部群英》来看,当时演出《白蛇传》是京剧、昆曲杂糅的,但是还是以昆曲为主,同时可以看出,《白蛇传》中祭塔的情节产生的时代较晚。
(8)雷峰塔传奇小说阅读扩展阅读
白蛇传源起记载
说法一
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博异志.李黄》);
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
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关于白蛇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唐人志怪小说《李黄》一篇中,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算得上是《白蛇传》最早的雏形之一 。
说法二
据说《白蛇传》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鹤壁市淇滨区金山(又名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之一。
这里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亚赛桃源。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里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传说:“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
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典故衍化为“白蛇闹许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连眉女”演变为白蛇。
相传,“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
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
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而触动胎气,早产生下儿子许仕麟。
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通过此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
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据载:“金山嘉祐禅寺”创建于北宋·嘉祐(1056—1063)年间,以寺院所在的地名和创建年代而得名。
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当成型于北宋后期。而“白蛇闹许仙”故事向江南一带的播迁,则与金人南侵、宋室南迁有关。
宋高宗晚年禅位后,驻跸临安(今浙江杭州)德寿宫中。“喜阅话本”,“命内当日进一帙。当意,则以金钱厚酬”。
出于“怀旧”情结,在他“龙兴”之地相州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色彩奇幻、情节曲折,应是他喜欢聆听的故事之一。
这就成为宋、元时期“白蛇传”故事在杭州一带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
说法三
《白蛇传》的传说,一说认为同印度教有关。印度教的创世,就是从两条大蛇(Nagas)搅动乳海开始。
东南亚也有类似《白蛇传》的故事,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就记述了真腊国王有一“天宫”,夜夜登上天宫的金塔与化为女身的蛇精交合,也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雏形。
此外,希腊神话中的拉弥亚即由蛇幻化而成。后来与青年利西乌斯(Menippus Lycius)结为夫妻,结婚当天,来了个阿波罗尼乌斯(De Vita Apollonius),识破拉弥亚是蛇。
此外,在南宋宫廷说书人的话本里,有《双鱼扇坠》的故事,其中提到白蛇与青鱼修炼成精,与许宣(而非许仙)相恋,盗官银、开药铺等情节,都与后来的《白蛇传》类似。
并且在其他的文学作品里,也有类似的故事。因此,有学者认为《白蛇传》的故事有可能是中国的故事与印度的神话糅合而成的传说
⑼ 中国古典神魔小说有哪些
《后西游记》、《封神演义》、《女仙外史》、《绿野仙踪》、《平妖传》、《婆罗岸全传》、《西游记》、《搜神记》、《仙山佛海》、《山海经》、《三遂平妖传》、《济公全传》、《斩鬼传》、《三宝太监下西洋》、《大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聊斋志异》《神魔志异》
你说的关于白莲教得小说,应该是兰陵笑笑生(就是金瓶梅的作者)的另一部小说《大国小民》,另外聊斋志异有《白莲教》一章。
白蛇传或者雷峰塔传奇,在万松小说书库有在线阅读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