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将小说阅读全集
❶ 一牛之力,一虎之力,一象之力,一龙之力,兑换标准,以及分别是多少斤
一象之力是1.25万斤,一龙之力相当于十象之力,一龙之力是12.5万斤,一龙二虎九牛之力相当于15万斤力,一牛之力,一虎之力加起来是3万斤。
李元霸是《隋唐演义》等书中的第一条好汉,有“四象不过之力”。按评书中的说法,一象之力是1.25万斤,四象不过之力就是5万余斤。
(1)曹家将小说阅读全集扩展阅读
曹克让是评书大师陈青远先生的看家书《曹家将》中的第一猛将,武场夺魁时化名“李忠孝”,他有“三龙二虎九牛之力”,“龙还得是凶龙、虎还得是坐山王,牛还得是大杠子牛”,陈青远形容是“力推泰山倒,倒曳火车头”。
如果换算成斤数,曹克让的力量在40万斤以上,因为一龙之力相当于十象之力,九牛二虎相当于二象之力,曹克让的力量是32象之力,也就是40万斤力,龙、虎、牛又都是最猛的,所以力量在40万斤以上。
❷ 杨业之死的罪魁祸首是谁历史上的杨家将是什么样的
小说中的潘仁美的的确是潘美,小说与故事的重叠部分集中在杨业殉国这一段,不过我认为杨业之死与潘仁美关系并不大,真正的罪魁祸首应该是监军王侁。不过我认为小说的主要目的其实不是为了抹黑潘美,而是在抬高杨家将,自杨业之后的故事大多为虚构。
潘美早期在柴荣手下任侍从,后周建立后,潘美先后任供奉官、西上阁门副使、陕州监军、引进使。在后周时期,潘美和赵匡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在宋朝建立后,顺理成章的受到重用。潘美先是建隆元年(960年)随从赵匡胤平定李重进叛乱,随后在开宝三年(970年)又率军攻灭南汉,开宝八年(975念)与曹彬讨伐攻灭南唐。
可以说,除了在雍熙三年(986年)奉赵光义命率军北伐损兵折将外,潘美一生征战少有败绩,且为宋朝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之所以曹彬、潘美这些一生征战的名将在北伐中屡屡犯错,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和杨业的遭遇极为相似。赵匡胤在位时,军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手中,赵光义根本没有办法将势力延伸至军队,这使得在他即位之初对军方始终保持着戒心,潘美对监军的无可奈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❸ 求评书和播讲演员的名字!!!
我来给你提供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也是从网上搜索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因为资料太多的分几次给你吧。资料如下:
1.陈凤芸:(1937.1— )辽宁沈阳人。中国曲协会员,天津市曲协理事。出身曲艺世家,自幼随父学艺,九岁拜西河大鼓名家左田风为师。1953年参加天津市第一区人民政府组建的书曲队,任队长。1982—1984年改编《打冈村》、《霍元甲》、《刀劈苏金荣》等十余段曲目,经过选拔参加历届“津门曲荟”演出,均获一等奖。1985—1987年期间创作了《血溅翠花宫》、《砸銮驾》和《智取城防图》等曲目,其中评书《薛家将》于1987年出版。其丈夫黄铁良师承相声名家侯宝林,目前在众友相声队演出;其婿刘彤亦是相声演员,曾获CCTV相声大赛逗哏一等奖。
陈丽君:(1944.9— )辽宁沈阳人。1958年跟祖父陈仲山学唱东北大鼓。1960年加入锦州市曲艺团,任学员、演员。1976年入锦州市文工团,任歌剧、话剧演员。1980年重返锦州市曲艺团,任东北大鼓、评书演员。1991年调入锦州市艺术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书目以家传《大西唐》、《曹家将》和《隋唐演义》为主,现代书目有《烈火金刚》、《平原枪声》等。1986年演出《智取大青岭》获辽宁省优秀曲艺节目选拔赛优秀表演奖。1988年在东北首届现代评书故事电视邀请赛中,演出评书《智斗王扒皮》获评书银杯奖。自1986年起,同父陈青远、妹陈丽洁共同录制长篇评书《薛丁山与樊梨花》、《三闹汴梁》、《三擒陈平》、《萧飞传奇》、《安公子投案》等在全国多家电视台播放。个人在电台录制的长篇评书有《大西唐演义》(上、下部)、《十粒金丹》、《奇婚案》、《风雨双龙剑》等,其中前两者先后在全国市(地)电台文艺广播协作会上获评书节目一等奖。现为中国曲协会员,辽宁省曲协理事,锦州市曲协副主席,锦州市政协委员。
出版评书作品:《三探聚宝楼》(两册,北方妇女)、《特别侦察员》(合作)等。
陈青远:(1923.4—1988.8)生于沈阳,沈阳城南红菱堡子人。原名陈文起、陈占河。生前为锦州市曲艺团业务团长。出生于曲艺世家,1928年全家迁往黑龙江省富锦县。由于祖父和父亲都是东北大鼓艺人,受家境熏陶,六岁起即随父亲陈仲山(1886—1967)学唱东北大鼓,九岁开始登台,十五岁起正式挂牌,十六岁起行艺遍及东北三省。1941年拜庆文毕为师。他熟练地掌握了家传《隋唐演义》和《大西唐》,还学会了父亲据野史编成的《曹家将》,并进行了加工整理。1945年起先后在佳木斯、哈尔滨、长春、本溪、瓦房店等地作艺,1948年在牡丹江献艺,一度改唱西河大鼓。1953年重返辽宁。1957年到锦州,参加锦州市曲艺团并定居。由于弦师短缺,不得不放弃东北大鼓而改说评书。曾于1950年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曲艺改进会副会长兼工会主席,1953年任辽宁省本溪市曲艺团团长。
六十年代,他曾在锦州和辽宁电台播讲《烈火金刚》,引起强烈反响。1978年参加辽宁省曲艺汇演,荣获优秀表演奖。1982年为抚顺和锦州电台录制108讲《曹家将》;1985年和女儿陈丽君、陈丽杰为辽宁电视台录制《三请樊梨花》和《萧飞买药》。全国20多家和40多家电台曾播放其长篇评书《烈火金刚》和《隋唐演义》,《薛丁山与樊梨花》、《安良景投亲》等多部评书在全国电台、电视台播出。他的作品在全国市(地)电台文艺广播协作会上,多次被评为评书类一等奖。《三闹汴梁》和《三擒陈平》获“1985~1986年辽宁省优秀文艺作品年奖”。1986年5月,在“千山书荟”上以一段《程咬金劫皇杠》震动全场;1987年10月,带病进京出席全国评书座谈会。曾被锦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评鼓书表演艺术家”光荣称号。1988年11月,在锦州举办了“纪念著名评书艺术家陈青远先生从艺五十年”的纪念活动。其代表作《响马传》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陈青远在艺术上不仅继承了家传的“帅”派艺术,而且博采众长,杂糅百家。他嗓音广厚、清越响亮、口齿清晰,有“喊、吊、舌、唇、气”的基本功;叙述细腻含蓄,精于绘声,长于抒情;节奏明快多变,表演传神逼真,擅长刻画反面人物。他强调以说为主,以表为辅,讲究“喷吐”功夫,即“喷如切金断玉,吐似板上钉钉”。改变新书时,经常“赞”、“赋”、“贯口”、“串口”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他还能讲今比古,增加了很多“书外书”。他的评书结构上“勾、扣、坨、环”,表演上“精、美、帅、奇”。
陈青远曾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曲协辽宁分会常务理事、锦州市曲协副主席,曾当选辽宁省和锦州市政协委员,辽宁省文联委员。其正式弟子是女演员石印红。
出版评书作品:《响马传》(黄河文艺)、《响马传》(春风文艺)、《秦琼卖马》(春风文艺)、《三请樊梨花》(春风文艺)、《樊梨花招亲》(中原农民)、《三闹汴梁》(春风文艺)、《三擒陈平》(春风文艺)、《安公子投亲》(中原农民)、《肖飞传奇》等。
白佩玉:(1938— )回族。祖籍河北,生于河南开封。1951年在天津随王本林学说过相声;十五岁(一说1951年)在沈阳拜李庆海、李春琴夫妇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多年来在沈阳献艺,1959年后在沈阳曲艺团、沈阳市沈河区曲艺队等专业团体说书,现在是沈阳演出公司干部。其代表作《英烈春秋》(《无盐娘娘》)、《银盒春秋》 (《孙庞斗智》)、《走马春秋》(《乐毅伐齐》)、《锋剑春秋(《万仙阵》)为前后连接的四部书,是神怪类评书的代表作品。其中由《无盐娘娘》与《万仙阵》组成的《神怪列国志》,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白佩玉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出版评书作品:《无盐娘娘传奇》(春风文艺,1988)、《万仙阵》(沈阳,1989)、《神怪列国志》(春风文艺,1996)、《唐宫女祸》(黑龙江人民,1988)、《薛雷扫北》、《残唐演义》(春风文艺)、《五代演义》(春风文艺)、《天下第一棍》(安徽文艺,1987)、《大唐三侠》(黄河文艺)、 《义侠萍踪》(大连)等。
白树荣:(1929— )满族,辽宁岫岩人。中国曲协会员、鞍山市曲艺团创作员。曾在鞍山市群众艺术馆、鞍山市文联任曲艺编辑,后转入鞍山市曲艺团。曾发表二人转《会情人》、《还妻记》、《一只鸡》、《岳母刺字》、《让婚》等30多篇,以及整理评书《小八义》、《呼杨合兵》、《火山王杨衮》、《龙门奇侠》、《龙门侠恋》、《百年风云》等,并发表曲艺评论多篇
陈士和:(:(1887—1955)祖籍浙江绍兴,世代居北京,北京人。原名陈建谷,后改固本,字兰亭;一名陈德本。出生在前门外储子营。父亲在清末刑部衙门任文书(一说是庆亲王府厨师)。少时在庆王府膳房助厨,八九岁始随父亲读书识字。由于家境贫苦,十岁以后即为衣食奔波,耳濡目染听了很多评书。后来世殿成收其为义子,给他讲授说书的诀窍。辛亥革命后(1912年),正式拜张智兰为师,学说《聊斋》。张擅长原原本本地将文言译成白话讲解,陈士和继承其衣钵,并受田岚云、双厚坪的艺术启发,博采众家之长。经过多次探讨实验,以张智兰的讲述为基础,逐渐改变了照本宣科式讲说,以爱憎分明的感情、渊博的社会知识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对故事进行了再创作,在说书艺术上亦形成了新流派。1925年来到天津说书。1940年后即久占天津,专说《聊斋》。1952年他参加影片《六号门》的拍摄,饰演反面人物“马八辈儿”,刻划了一个天津旧社会久经风云的老“混混儿”形象。1952年11月,曾来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当时已是白须飘洒,年逾古稀。1954年10月,天津市文化局曾组织力量对《聊斋》进行记录、录音和整理,可惜只获得十三段。陈士和先生于1955年1月16日不幸病逝。
陈士和一生说过的《聊斋》有五十一篇,集中选用的是两种题材:(一)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人民反抗精神;(二)鞭挞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歌颂青年男女忠贞爱情。他同情赞扬善良百姓、无告弱者和正直诚实的人物,抨击嘲讽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等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乃至最高封建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阐发了蒲松龄原著的思想内容。其评书语言通俗生动,书路细致谨严,情节跌宕曲折,表演时台风亲切大方,口齿清晰,长于摹拟各色人物的神态。他对原著中涉及的历史、地理、宫廷礼节、世俗、伦理、人情等,常常加上通俗的解释;善于抓飞哏飞挂(即兴笑料),使用连锁的“串包袱”;常常书外加书,制造悬念,叙事中杂以评论,夹叙夹议,入情入理。他演述的聊斋故事,对原作的人物增加了很多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的描述,把场景勾勒得更加细致,并且增添了不少富于戏剧性的细节,以丰富原作的艺术形象。演述不以奇幻的情节炫惑听众,而着重于挖掘原作的故事隐喻现实人生,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其具有较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但有的作品也破坏了原作虚幻突兀的环境和以“异类”出现的人物来描写人生的艺术风格和意境,或者把原作相当丰富深刻的主题内涵处理得比较浅薄。
人们称赞陈士和说《聊斋》,做到了所谓“三爱”(爱听、爱学、爱问),“三阔”(耳阔、眼阔、心阔),“四绝”(说白、摹拟、评论、表演)。金受申说过,“陈士和能把《聊斋》说得通俗、细腻、动人,又擅长使用扣子,具有使人百听不厌,久而弥趣的魅力。”
出版评书作品:《评书聊斋志异》(第一集,百花文艺,包括《劳山道士》、《画皮》、《阿宝》、《续黄粱》、《云翠仙》、《考弊司》、《向杲》)、《评书聊斋志异》(第二集,百花文艺,包括《梦狼》、《崔猛》、《席方平》、《瑞云》、《王者》、《毛大福》)。
陈荫荣:(1918—1990)北京人。原名陈咏和,十三岁起即追随著名评书家品正三,学会了一系列袍带书,包括《九老兴隋》、《隋唐演义》、《隋唐后传》、《龙潭鲍骆》、《富贵寿考》、《五代残唐》、《大宋飞龙传》、《杨家将》等。二十一岁正式拜品正三为师,长期演出在北京、张家口、天津等地。他博学强记,广搜多问,不断丰富书目内容,使之入情入理。1949年以后,他重新整理了全部《隋唐演义》,取名《兴唐传》, 不但继承了品正三的说书艺术,而且从评书大王双厚坪流传下来的《隋唐演义》中汲取了不少营养(1989年全部整理完毕,共140万字)。他还编演了新讲史书《黄巢起义》八回,以及《灵泉洞》、《吕梁英雄传》等。1959年参加北京宣武说唱团。1986年参加了北京市曲协等单位举办的“曲艺前辈舞台生涯50周年纪念”活动。 陈荫荣擅长演说长枪袍带书,以表演细腻、人物刻画逼真、善于在说书中运用典故而著名。有弟子绳宝珍等。
出版评书作品:《兴唐传》(四册,中国曲艺,1984;十册,包括《闹花灯》、《南阳关》、《贾家楼》、《瓦岗寨》、《群雄会》、《四平山》、《虹霓关》、《扬州会》、《抢三关》、《锁五龙》等,1981—1982;其中《闹花灯》、《贾家楼》、《瓦岗寨》曾于1957年由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兴唐后传》(中国曲艺)《鲍福闯龙潭》(中国曲艺)等。
单田芳:(1935.11— )河北涞水(一说山东德平)人。原名单传忠。1935年11月11日出生于天津(一说营口)。出身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母亲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人称“白丫头”;父亲单永魁是弦师;大伯单永生和三叔单永槐分别是西河大鼓和评书演员。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评书中丰富的社会、历史、地理和生活知识及书曲协作、表演技巧都使他获益匪浅。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后,收到东北工学院和沈阳医学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由于他酷爱说书而弃学从艺,后来拜李庆海为师,正式说书。其间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学习。1956年成为辽宁省唯一具有大学文凭的评书艺人,即使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1955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得到西河大鼓名家赵玉峰和评书名家杨田荣的指点,艺术水平大进。二十四岁正式登台。六十年代在鞍山成名。在1955—1956年间,他先后说过《三国》、《隋唐》、《明英烈》等十多部传统评书和《林海雪原》、《平原枪声》、《一颗铜钮扣》、《新儿女英雄传》、《破晓记》、《红色保险箱》等新书。在十年动乱中虽遭厄运,但仍然坚持练功,默诵书词,结构新篇。
1979年5月1日,单田芳重返书坛。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第一部评书《隋唐演义》(《瓦岗英雄》)。此后与其合作十余载,先后录制播出了三十九部评书。主要有《三国演义》、《明英烈》、《少帅春秋》、《七杰小五义》等,风行大江南北全国几十家广播电台。其中《天京血泪》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听众多达六亿。自1981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了近四十部评书,是全国出版评书最多的评书演员。《明英烈》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从书。2000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单田芳评书全集”。《中国武侠小说史》也将其列为近年来大陆的武侠小说作家之一。评书《白眉大侠》和《宏碧缘》还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播出。此外,他还录制了《千古功臣张学良》、《七杰小五义》、《隋唐演义》、《铁伞怪侠》、《栾蒲包与丰泽园》(正续)、《刘伶传奇》等多部电视评书和自编自演了《龙虎风云会》(正续)等广播评书。单田芳还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系中国曲协会员,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
单田芳认为,“说书既要有平,也要有爆。”“爆”也叫“浪头”,能够起到异峰突起的作用。生动、准确、鲜明是其评书的最大特点。其评书,口风老练苍劲,自然流畅;语言生动形象,丰富有趣;行文逻辑周密,句法无误;说文时,满腹经纶,诗词歌赋,华丽高雅;说白时,乡情俗语,民谚土语,亲切生动。总之,他能用生动、精炼、准确、鲜明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愤,极大地调动了听(观)众的想象力。因此,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华人中也有一定影响,为他赢得“单国嘴”的美誉。他对待评书创作一丝不苟。在编录《百年风云》(曾在全国一百四十家市级电台播放,)时,就参阅了《百年英烈》、《太平天国》、《天京之变》、《慈禧前传》、《清宫十三朝》等几十种资料。
出版评书作品:《瓦岗英雄》(两册,山西人民)、《说唐后传》(春风文艺)、《宫门挂玉带》(中原农民)、《薛仁贵征西》(中原农民)、《明英烈》(春风文艺)、《大明英烈传》(黄河文艺)、《燕王扫北》(中原农民)、《风尘三侠》(中原农民)、《包公案》(黄河文艺)、《七杰小五义》(两册,黑龙江人民)、《白眉大侠》(两册,内蒙古人民)、《铁伞怪》(海天版)、《燕王剑侠》(内蒙古人民)、《大明风流谱》(中国文联)、《大明五杰》(作家版)、《连环套》(内蒙古人民)、《三侠剑》(两册,内蒙古少儿)、《续三侠剑》(三册,北方文艺)、《再续三侠剑》(三册,北方文艺)、《童林传?前传》(两册,内蒙古人民)、《童林传?后传》(两册,内蒙古人民)以及“单田芳评书全集”(群众版)等。
❹ 爱好小说的请进:杨士翰的坐骑叫什么呼延庆的儿子叫什么
忠孝王呼延庆之子:呼延云龙(《曹家将》里呼延庆的大儿子)、震京虎呼延云飞、呼延云威 、呼延威(后宋慈云走国全传里呼延庆的儿子)
杨士翰的坐骑不清楚.
❺ 为什么杨家人将是嘉人的天敌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和大家着重探讨,杨家将和岳家将的来龙去脉,以及二者之间的存在感为何会如此悬殊?(以小说话本为参考,影视作品为辅)
民间评书有“四大家将”,分别是《杨家将》《薛家将》(薛仁贵、薛丁山)《呼家将》《曹家将》(曹彬、曹克让),并没有“岳家将”。
岳家将是《说岳全传》《岳飞传》《岳家将》的衍生品,其中包括《岳家小将》《岳雷挂帅》等书。
书归正传,若探究两本小说间的差异性、传唱度,无非从这两部文学作品的故事结构,意境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最终结果。
杨家将和岳家将的故事梗概已经不用我过多赘述,杨六郎、杨文广、杨宗保,包括岳飞、岳云、岳雷,都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有名的武将代表,岳飞可堪称民族英雄。
但大家想过没有,杨家将与岳家将在故事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杨家将主要是围绕老令公杨业、杨六郎(杨延昭)、杨宗保,包括后来的杨文广以及杨门女将为主线,由此铺开各种支线故事。
大家可以算算,杨业、杨六郎、杨宗保正好构成一个三代人的体系。反观岳家将,通篇是以岳飞加上他的两个儿子岳云、岳雷,以及女儿岳银瓶为主线人物,整部小说是以这两代人为架构。
故事体系的不同,也是杨家将和岳家将存在感有高有低的一大重要诱因。
大家想一想,一个饱满的主线故事,出场人物不能太多,更不能太少,每个人物需要有个性,才能让人记住。
杨家将不用多说,老令公杨业一把大刀舞得团团转,被宋朝皇帝委以重任,先后在两狼山、金沙滩与敌人浴血奋战。七个儿子也是死的死,伤的伤。随后又发生四郎探母、五郎救母,诛杀奸臣潘美等等分支故事。
到了第三代杨宗保、穆桂英的出场,更使得杨家将的故事达到巅峰。当然,岳飞的故事同样精彩,可自从岳飞与其子岳云风波亭惨死后,岳家将的故事似乎就陷入瓶颈。
无论是后来的《岳家小将》,包括《岳雷挂帅》,都是在延续民间“短袍书”的老套路。那就是人为设置特定boss,迫使主角不断成长,最终获得圆满的结局。
那大家想想,从故事结构来看,杨家将是不是更加饱满?其中三代人杨业、杨六郎、杨宗保,包括穆桂英、杨四郎、杨七郎,后来的杨门女将等人物个个饱满,有血有肉,让观众看得大呼过瘾。
岳家将则主要凸显出岳飞岳元帅的英明神武,其他角色过于平庸或者有些老套路,让观众感觉单调,所以岳家将相比较于杨家将看起来有些单调。
这并非一家之言,不信大家可以问问身边的好友,单论小说和影视作品,询问他们清不清楚杨宗保、杨文广、杨六郎这些人物?再问问他们岳飞风波亭惨死后,他的子孙后代有谁接过岳家军这杆大旗?
肯定很多人都清楚杨家将包括后续的故事,但却鲜有人知道岳云、岳雷等人,那传唱度包括存在感就高下立判了。
其次,杨家将和岳家将的具体故事情节有很大出入,这也使得两部作品存在感有高有低。岳家将是以岳飞为主要角色,讲述了岳飞乃是西方佛祖麾下金翅大鹏鸟的投胎化身,注定要和秦桧、万俟卨等人纠缠。
再加上宋高宗赵构昏庸无道,使得直捣黄龙府的夙愿被迫泡汤,无法迎回徽、钦二帝。随着岳飞风波亭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奸人杀害,令岳家将这部作品颇显无奈和愤懑。
反倒是杨家将,尽管也牺牲了不少主线人物,可是这部文学作品神奇之处就在于,每当主角包括杨门一族身处险境时,总是会有一个神奇人物站出来逆转取胜。
这就使得杨家将这个故事可以源源不断地延续下去,观众朋友很轻松地就被带入到主角情绪中。时而上战场奋勇杀敌,时而遭到陷害,非常具有代入感。
因此,杨家将整个故事情节非常连贯,上下起伏并不大。这些因素一结合,就使得杨家将这部作品看起来很爽,不像岳家将那么让人憋屈。
或许说到这里,有人会持不同意见。因为杨家将也非常惨,老大杨延平,老二杨延定喝了毒酒,毒发身亡。老三杨延安被马踏成肉泥,壮烈牺牲。老四和老五分别隐姓埋名或出家为僧,老七杨延嗣死在自己人手上,惨遭万箭穿心,整个杨家只剩下个杨六郎苦苦支撑。
最后,百岁高龄的佘太君亲征挂帅,带着穆桂英等12名寡妇征西。到了杨家第三代,杨宗保、杨宗英、杨宗勉等人上战场又是死了不少。
若论悲惨程度,杨家将比之岳家将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如我前文所说,杨家将的确也牺牲了不少主线人物,可是这部文学作品的故事性是连贯起来的。但岳家将自从岳飞牺牲之后,就如同一部成熟的影视作品,备受欢迎的主角突然死亡,新出现的角色根本挑不起大梁。
杨家将里无论是杨六郎,还是后来的杨宗保、穆桂英,亦或者杨文广,他们都可以堪称“书胆”,让主线故事能够得到延续。
这就使得杨家将这部作品能持续不断地带给观众新鲜感,这才是杨家将比岳家将存在感更高的关键点。
如今网络上充斥这样一种说法,“写书不过三代”。意思就是一部书的书胆人物最好不要超过三代人,比如《三国演义》写的就是典型的三代人故事,《杨家将演义》包括《薛家将》也是三代人故事。
反观岳家将和《五代演义》里面的人物,跨越时间要么太长,要么太短,使得故事太过复杂或者简单化,得不到观众的喜爱。
其实,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没有说到点子上。杨家将和岳家将两部作品传唱度不同,与三代人的世界观并没有那么直接的联系。
应该这么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书中主要人物(三代人)可以演绎一个从开始到高潮再到结尾的完整故事,能够印证彼此因果循环论。杨家将能完美做到这一点,岳家将则显得有些虎头蛇尾。
再比如,《三国演义》为何这么经典?不仅仅是智谋故事,还有包括诸葛亮那些神神叨叨的手段,以及因果论贯穿始终,杨家将同样也印证了这个宿命论调。
但岳家将就不行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本来就是一个乱世,完全无规律可循。岳飞精忠报国固然令人钦佩,但是故事的可读性不够。岳家将前半部之所以引人入胜,完全就是因为岳飞这一腔热血,带领岳家军从南打到北。战绩出色,使得人物故事彻底定住。
一旦岳飞倒塌,岳家将的体系也就彻底崩坏,说书先生也不好继续编下去了。(这就好比前段时间大热漫画《一拳超人》的火爆,随着主角琦玉老师越来越无敌,部分观众也有点审美疲劳,使得该漫画热度降低)
所以杨家将故事连贯,情节饱满,人物有血有肉,且丰富多彩,这就使得《杨家将演义》经久不衰。岳家将故事简单,并不好延续,前后拆分成两段,不符合大家的审美逻辑,这就是岳家将最大硬伤。
最后我想反问大家一个问题:“到底喜欢岳飞还是爱整个岳家将?当我们浏览有关杨家将的文学作品,包括影视剧时,是喜欢老令公杨业还是杨六郎,包括穆桂英等角色呢?
相信大家弄懂这个问题,就会清楚岳家将和杨家将的其中区别了。
❻ 除了《岳飞传》里四猛八大锤,还有哪些八大锤呢
除了熟悉的隋唐八大锤外,评书中很多锤子。比如杨家将的老少八大锤,北宋曹家将的、唐朝薛刚的、东汉刘秀的、明朝朱元璋的等等,不过虚构的成分太大,真实的锤子也小。
八大锤的由来
这八大锤按材质来说,一般都是要金银铜铁四种,由同一时代的四个武将分别使用,如果是同一队伍4人组合,基本就可以说是“XXX八大锤”。
薛葵,是薛刚的儿子,因为薛刚指葵花为名,在两日一夜内连破敌方关隘城池53座,很神勇;
白文豹,武则天的干儿子,薛刚手下,在小说续传里被薛刚侄子薛平误杀,一刀连人带马带兵器削成两半,这锤子怕是纸糊的;
秦文,秦琼重孙,曾阴差阳错成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广,后来倒戈成了薛刚手下;
熊天庆,这个是刘林仙《评书》里加上的,原著可没有。
陈青远评书《曹家将》,这书其实和《杨家将》类似,与《呼家将》、《杨家将》、《薛家将》合称“四大家将”,讲的是北宋开国大将曹彬之后曹天胜的故事,然后八大锤分别是,金锤将朱天震、银锤将李豹、铜锤将韩增、铁锤将朱天雷。不过这四人都在评书里被“活吊客”孟天雷爆锤了一顿,全都打趴了。
❼ 除了四大名著,中国古代还有哪些小说值得一看
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东周列国志,镜花缘,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系列,封神演义,七侠五义(或《三侠五义》),说唐,说岳全传,杨家府演义,万花楼演义,狄青全传,薛家将,荡寇志,孽海花,官场现形记,呼家将
❽ 呼延庆的小说形象
评书中的呼延庆是北宋开国名将呼延赞之后,生活于北宋仁宗(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在世,1023年—1063年在位)至宋徽宗(慈云太子)时期,祖父呼延丕显(呼延必显),父亲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叔父呼延守信。呼家曾因庞文太师陷害而惨遭灭门之灾,全家族三百余口埋在一处,筑成了一座巨大的“肉丘坟”,只逃了呼延守用、呼延守信两兄弟,为除掉庞文一伙卖国害民的奸臣贼子以及报全家被害的血海深仇,呼延守用之子呼延庆(《说呼全传》中说呼延庆乃魁罡星转世)及其兄弟呼延平(又称崔三儿)、呼延明(呼延守信之子)等在结拜兄弟孟强、焦玉(孟良、焦赞之后)、岳鹏(花刀岳胜之后)、杨文广、朋友袁智、李能(袁天罡、李淳风之后)的帮助下,以及包拯、寇准、杨家将等爱国忠臣的支持下,与奸党展开了曲折、激烈、长期的斗争,最后终于积蓄力量击败了庞家奸党势力,报仇雪恨后,呼延庆被封为忠孝王。呼延庆的事迹和历史上同时期的折家将中的大将折克行比较相似,呼延庆在书中大破连环阵威震塞外诸国,而历史上的折克行大破西夏也是威震塞外诸国。
在清代兴起的小市民文学世界里,呼延庆的名气可能超过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人。描写呼家故事的小说和评书很多:如《说呼全传》(又名《金鞭记》、《呼家将》)、《呼杨合兵》、《小将呼延庆》、《呼延庆上坟》、《呼延庆打擂》、《呼延庆出世》、《呼延庆征北》、《呼延庆征西》、《呼延庆进京》、《呼延庆挂帅》、《杨家将》等,评书界有“金呼家,银杨家”和“呼杨高郑”之说。
《呼延庆上坟》呼延丕显之子呼延守用逃离京城时,于大王庄招亲,生子名曰呼延庆。为免被奸臣所害,唤母为姐,唤外公为父,取名王三汉。时年九岁,王三汉随二哥王二汉进京卖马。听闻西街呼延家族肉丘坟一事。后归。于清明随父扫墓,中途而归。闻哭声于姐房内。遂至,见房内有暗室。见王氏烧纸痛苦。上前见灵位,乃先父呼延丕显。王氏见状,遂告以实情。呼延庆抱母痛哭。有感祖父冤屈,亦于清明之际,无人祭扫,遂借口出门骑马,独自上京。卖马买纸钱,纸铺老板敬仰双王为人,遂挽留至晚夜深之时方可行。时值三更时分,路无人,夜无声,呼延庆翻墙至双王府,院内杂草丛生,风声鹤唳,好不凄凉。观之,呼延庆便放声痛哭,其声可感日月,哭罢便将整车纸钱炮竹点燃,瞬时,火光满天。守坟官兵闻之,急来缉拿。少年英雄呼延庆,不畏强敌,奋勇抵抗,斩杀庞文亲信数名。终究是孩童之躯,怎敌千军万马。小英雄顺势夺马便逃。逃至一麻杆胡同,前无路,后有追兵,便翻身入院。原是高猛府邸。在高猛、寇准、包拯等人的搭救下逃离京城。 第一代
太保呼延晏(西晋时期前赵名臣,担任过太傅、太保、太子太保、前锋大都督、前军大将军、录尚书事、使侍节)、呼延谟(前赵名臣镇东将军)。
第二代
呼延谟之子:靠山侯呼延寿廷(呼延琮、呼延凤(后周时为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廷)、呼延凤英(呼延兰玉)(女)(评书戏文中《下河东》、《河东刺驾》、《斩呼延寿廷》、《大战白龙》、《白龙关》、《龙虎斗》、《边塞诗》呼延赞父亲和姑姑)。
第三代
呼延寿廷之子:铁鞭王靠山王呼延赞、呼延云(呼延秀英)(女)(评书戏文中《白龙关》、《龙虎斗》、《下河东》、《边塞诗》呼延赞之姐)、呼延蓉(女)(评书戏文中《真假八王》呼延赞之妹)。
第四代
铁鞭王靠山王呼延赞之子:靠山王敬山王双王呼延丕显(呼必显、呼延显、胡必显)、呼延丕达(呼必达呼延达呼延丕嗼)、呼延赤金(女) 。
第五代
靠山王敬山王双王呼延丕显之子: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忠勇侯呼延守信。
第六代
(1)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之子:忠孝王呼延庆、镇殿王呼延平、呼延登、呼延唤、呼延昭(《杨家神枪》中呼延庆兄弟)、呼延凯、呼延广、呼延寿、呼延威(后宋慈云走国全传里呼延庆的儿子)、呼延碧桃(女)、呼延梅仙(女)、呼延瑞珠(女)、呼延采鸾(女)。
(2)忠勇王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子:仁义王呼延明、呼延亮、呼延豹、呼延龙、定疆侯呼延兆。
第七代
(1)忠孝王呼延庆之子:呼延云龙(《曹家将》里呼延庆的大儿子。《铁伞怪侠》里铁伞门开派祖师,创铁伞流云,通天八卦六十四掌,轻功鬼影附形等绝世武功,后被三徒弟盖九霄用毒刀暗害致死,有徒孙岳飞之子岳霆,儿子呼延三绝,徒弟神刀仙剑古凤春、盖九霄。)、震京虎呼延云飞、呼延云威。
(2)定疆侯呼延兆之子:金锤小将呼延云灵。
第八代
震京虎呼延云飞之子:忠孝王双锤将呼延豹、呼延傕。
第九代
忠孝王双锤将呼延豹之子:呼延飞龙。
第十代
(1)呼延飞龙之子:呼延启鹏
(2)呼延灼(呼延绰)
第十一代
呼延灼之子:呼延钰、呼延玉英(女)。 第一代:
(1)呼延晏之妻:刘缕红
(2)呼延谟之妻:沈心玉
第二代:
(1)呼延寿廷之妻:施兰英(罗兰英刘兰英骆兰英刘兰英)
(2)其他:呼延凤英
第三代:
(1)双鞭王靠山王呼延赞之妻:老阴五女之一安乐侯马秀英(马太君金头马氏)
(2)其他:呼延云、呼延蓉
第四代:
(1)靠山王敬山王双王呼延丕显之妻:杨延琼
(2)其他:呼延赤金
第五代:
(1)忠孝侯呼延守用之妻:王金莲、崔玉容、铁叶梅、赵凤奴、平西侯肖赛红、马花蕊(花花公主)
(2)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妻:齐美容、齐月娥、肖玉镜
第六代:
(1)忠孝王呼延庆之妻:芦凤英、祝素娟、刘定金、梁胜金、鲍赛金、张金定、花瑞莲、柳迎烟、翠桃姐、苗凤英、童凤英
(2)镇殿王呼延平之妻:邓玉红
(3)呼延寿之妻:仙山金龙
(4)仁义王呼延明之妻:刘玉萍、铁金娥
(5)呼延豹之妻:仙山迎凤
(6)呼延龙之妻:赵文姬
(7)定疆侯呼延兆之妻:侬赛花
(8)其他:呼延碧桃、呼延梅仙、呼延瑞珠、呼延采鸾
第七代:呼延云飞之妻:魏金红
第八代:呼延灼之妻:薛恭茹
第九代:呼延玉英及其他
参考资料:《历史上的呼延庆》(八一网)
❾ 曹克让,李豹是什么小说里的人物
评书《曹家将》
❿ 跪求,曹家将 陈青远 有声评书
http://www.ysx8.net/这里有:陈丽君的,打包下载
可没有陈青远
陈丽君_曹家将全集 (播音:陈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