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蒙文
㈠ 誰知道中國56個民族的春節習俗
漢族
春節又稱元日、元旦、無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為夏歷新年的第一天。由於歷法不同,各代歲首之日不盡一致:夏代為正月初一,商代為十二月初一,周代為十一月初一,秦代為十月初一,漢武帝時又恢復到正月初一,並延續至今。「春節」,各代所指也有區別。漢代指立春這一天,南北朝指整個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活動內容最豐富、禮儀最隆重、場景最壯觀、食品最精緻的一個傳統節日,全國56個民族中的53個(除去藏、白、傣族)都要舉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慶賀,故又稱「元日大慶宴」。
春節的起源
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穀物生長周期,穀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又傳,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他們用硃砂塗臉,身披鳥羽,唱跳吃喝,熱鬧非凡。至於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對此《通典》有所記載。
歷代春節食俗
※東漢時期,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據崔提《四民月令》稱:「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南朝時期,春節闔家互相拜賀、飲宴,並開展娛樂活動。據粱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還有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願等游戲。
※唐宋元明清時期春節食俗中的禮儀成分逐漸加重。據南宋吳自收《夢梁錄》記載:「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梵天廬叢錄》記載:「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親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清波雜志》載:「宋元佑年間,新年賀年,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親朋拜年,主家必須設宴款待,酒肉異常豐盛。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元旦男女夙興,家主設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詣親屬賀,設酒食相款,日歲假,凡五日而畢。」至清代,《帝京歲時紀勝》雲:「士民之家,添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味爽闔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葯廟,謁影堂,具柬賀節。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日新禧納福」,對於前來拜年春,「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謂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車馬喧闐,追歡竟日,可謂極一時之勝也矣」。
春節各地食俗
漢族的春節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准看不準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除夕的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冷盤,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蒙古族
蒙古族過春節分「送舊」和「迎新」。送舊是臘月二十三清潔衛生打掃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從薩滿教傳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後有所改變,蒙民把羊胸脯肉連同白「哈達」、肉米粥、黃油、酒等做祭品,然後由長輩點燃九個小燈,並將祭品投入旺火里燒,口裡誦贊詞,祝福家人幸福。祭火忌用紅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為蒙古族都認為「火」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傳宗接代、興旺。燒完祭品後,全家進餐。有的把祭品的剩餘送給附近親戚吃。「祭火」的時辰為傍晚黃昏時,上祭品時,男人在前,女人在後叩拜。在古代,有錢人還專請喇嘛祭火。
臘月二十三以後,就准備過春節。有關衣食住各方面的事,如炸油果子,油食花樣繁多,尤其供佛之品要講美觀。其次是包餃子。年三十是最熱鬧的一天,全家換新裝,上午要上供祭佛,在佛櫃供台上擺上各種奶食、油食,擺成小塔型,上邊插上特製的金銀花。還用十二個小銅盅倒滿白水,一天換一次水,然後點上長明燈。同時,開始由對聯(與漢族同,只是寫蒙文)。晚上,備好飯菜後,在院外找一平地,鋪好新氈,擺上酒、菜、肉,開始祭祖先。長輩嘴裡念著高祖、曾祖的名字,把酒一盅又一盅地撒在地上,撒向天空。祭完祖先後,全家上席,晚輩敬酒給長輩送舊歲。這天,全家不論男女老幼,玩什麼都可以。在牧區,男人下蒙古象棋,女人、娃娃玩「羊拐」,蒙語叫「沙」,一直玩到天明。初一凌晨,擺好飯菜上度給老人長輩敬酒,敬酒時要跪拜,男人雙膝下跪,頭往下低時雙手向上下擺動。這時,長輩祝福你長命百歲,終身幸福等。未婚女子與男人一樣叩拜,而已婚女人則右膝下跪,左膝半跪,右手在面額右側上下擺動。新媳婦則須唱歌。初一不分男女相見第一名話是問:「新年好」、「過年好」,而不說「見面發財」之類的話。給親戚拜年時,每人帶藍色哈達和酒。到親戚家,先到佛堂或者供佛像之處,給佛像叩頭,然後用自備的酒敬長輩。向長輩敬酒時,敬者必須戴帽子。長輩兄長向你敬酒,必須站起來等;而且喝完才算有禮貌,如不喝者可回敬。如今拜年時,已改為握手等新習俗了。牧區拜年時,不管你是否吃過飯,都煮餃子,實在吃不下可嘗一個。
基諾族
過年是基諾族最隆重的節日,但沒有統一的日期,各村寨在一月份擇日過節。節日前,家家戶戶都要釀酒、殺豬宰牛,准備豐盛的食品,並邀請附近村寨的親戚朋友前來歡度新年。
年節期間,男子身穿鑲邊無領對襟訂、棉布褂和白、藍色褲子;婦女穿綉花無領對襟小褂和鑲紅邊黑色的前開合短裙或長裙,挽發髻盤於頭頂,戴白厚麻布後披翅帽。大家聚集廣場,除共同唱歌跳舞外,還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兒童最喜愛的是會箭槍和陀螺;婦女盪鞦韆和玩雞毛球;小夥子擲標槍、踢球、踩高蹺。男女青年還一起翻竹杠。節日里還有一項獨特的活動是敲大木鼓。大木鼓,基諾族人民視為最神聖的器物。平時掛在「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家裡,嚴禁動用,只有過年節時才能敲擊。
珞巴族
珞巴族年節是按照自己的歷法推定的。珞巴族的歷法是一種依據月圓、月缺、月出、月不出以及季節轉換規律歸納出來的。每月三十天,以月亮形狀、出沒時間來推算。每天用具體形象作標志。月圓月缺變化十二次為一年。一年內,再按生物活動、自然變化排出月的順序,台一月份蛤蟆往江河、水渠中跳;二月份桃花落,「八卜」鳥叫;三月份「金嘎優」鳥叫等等。因珞巴族分布地區不同,節日的日期和名稱也不一樣。
㈡ 台灣人學國文學些什麼
以下是翰林版的國文課本目錄(不過都是正體中文)
第一冊
1.論語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2.愛之淚珠
3.師說
4.髻
5.左忠毅公逸事
6.滅燭,憐光滿
7.廉恥
8.項脊軒志
9.現代詩選──(1)再別康橋 (2)斷章
10.明湖居聽書
11.桃花源記
12.孔乙己
13.樂府詩選──(1)飲馬長城窟行 (2)陌上桑
附冊.傷仲永
第二冊
1.孟子選──五十步笑百步
2.鬼頭刀
3.醉翁亭記
4.小城連作──(1)錯誤 (2)客來小城
5.晚游六橋待月記
6.古詩選──(1)詠史其一 (2)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7.劉姥姥
8.郁離子選──(1)工之僑為琴 (2)詬食
9.漸
10.燭之武退秦師
11.世說新語選──(1)絕妙好辭 (2)詠絮之才 (3)雪夜訪戴
12.一桿「稱仔」
13.出師表
14.天才夢
附冊.黃州快哉亭記
第三冊
1.岳陽樓記
2.范進中舉
3.墨子選──公輸
4.河川證據
5.赤壁賦
6.現代詩選──(1)狼之獨步 (2)雁
7.諫太宗十思疏
8.唐傳奇選──虯髯客傳
9.散戲
10.始得西山宴遊記
11.唐詩選──(1)黃鶴樓 (2)石壕吏 (3)無題
12.裨海紀游選──北投琉穴記
13.一方陽光
14.大同與小康
附冊.琵琶行
第四冊
1.台灣通史序
2.玉山去來
3.蒹葭
4.漁父
5.第九味
6.馮諼客孟嘗君
7.現代詩選──(1)坤伶 (2)藕神祠
8.典論論文
9.聊齋志異選──勞山道士
10.國葬
11.韓非子選──(1)棘刺刻猴 (2)猛狗社鼠
12.陽關雪
13.諫逐客書
14.宋詩選──(1)觀書有感之一 (2)寄黃幾復 (3)書憤
附冊.正氣歌並序
第五冊
1.蘭亭集序
2.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3.勸學
4.現代詩選──(1)馬鞍藤 (2)秋分 (3)小寒
5.詞選──(1)浪淘沙 (2)念奴嬌 (3)破陣子
6.勸和論
7.戰士,乾杯
8.鴻門宴
9.老子選──(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2)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0.竹藪中
11.與陳伯之書
12.給我一個解釋
13.原君
第六冊
1.莊子選──庖丁解牛
2.在迷宮中仰望星斗
3.曲選──散曲:(1)大德歌 (2)折桂令 傳奇:牡丹亭‧游園
4.發現事理的樂趣
5.台灣古典詩選──(1)離台詩其一 (2)送蔡培火蔣渭水陳逢源三君之京
6.指喻
7.過秦論
8.現代詩選──(1)蒙文課──內蒙古篇 (2)霧社(1892~1931)選二首
9.天龍八部(第50回節錄)
10.訓儉示康
11.溫州街到溫州街
㈢ 56個民族過年的習俗
壯族壯族的春節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徵富裕。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粽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卻不吃。壯族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大的一、二年重,小的僅二、三兩。除此還有一種「鳳莫」,意為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稱一絕。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節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 藏歷新年據藏族學者說,在古老的年代,西藏並不是冬春之交過年,而是夏天過年,「麥熟為歲首」,「雪山下,麥子黃了,快樂的新年來了。」現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的傳統。人們穿古代服裝,騎著馬,沿豐收的青稞地轉圈祈禱,還要騎馬射箭,圍著篝火跳舞狂歡,既娛樂自己,又娛樂本地的保護神。相傳,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遺留。 還有在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的,「麥收為歲首」。拉薩東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環繞的工布(林芝)地區,到現在還是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稱為「工布洛薩」。藏史記載,工布地區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這里非常盛行。藏歷十月過新年,源起於那些古老的時代。 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歷正月過年了。但農民們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過年,稱「索朗洛薩」(農民新年)。因為到藏歷正月,春氣萌動,備耕繁忙,農民已沒有心思過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薩舉」,即新裝。這些當然出自藏胞愛美的天性。但也有說法,神王辛者曲傑,要從銅鏡里觀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興,再給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爛爛,他心煩,降下災害和瘟疫。因此,過年穿新衣,有取悅於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走出喧嘩熱鬧的街市,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葯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歷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人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農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強壯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額頭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紅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掛彩緞,緞子上綴滿貝殼和松石,尾巴上系著五彩繽紛的綢帶,用「花枝招展」來形容,是毫不過分的。 蒙古族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歷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稱為作「白節」。蒙古族過年的准備工作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隻牛、羊獻給至親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願日子比蜜甜。早飯後,孩子們由成人帶領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節日不可缺少的活動。 布依族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備粑粑、米酒等節日食品,除夕夜守歲至天明。雄雞報曉,姑娘們爭先恐後到河邊擔水,誰先擔回第一擔水,就說明她最勤勞、最幸福。 朝鮮族朝鮮族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舉行壓跳板、拔河等比賽。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 達斡爾族達斡爾語稱春節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灑掃庭院,在大門的正前方用雜物和家畜糞碼成一個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後,輕煙繚繞,到處籠罩著節日的氣氛。老人們將大塊的肉、饃、餃子等食物拋進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穀豐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並進行各種辭舊迎新活動。人們在房屋西側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緬懷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餃子,餃子里包有白線,意寓長命百歲。春節期間有曲棍球比賽、化裝舞會、聽書唱歌等游戲。 高山族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里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並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背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赫哲族赫哲族的春節是一年中最快樂的節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大年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都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魚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餚,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透明鮮紅的大馬哈魚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戀的娛樂活動。 拉祜族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徵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歲的習俗。 滿族滿族過春節時要貼窗花、貼對聯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餃子,餃子講究有褶的,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餃子,恐日子過「禿」了。餃子要碼得橫豎成行,象徵新的一年財路四通八達,餃子不能擺成圈,恐日子過得沒有門路。 畲族畲族過春節要舂糍粑,取其諧音,祝願在新的一年裡有好糍(時)運,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盤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盤古祖圖」(根據盤瓠傳說繪成的畫像),講述祖先創業的艱辛。 土家族土家族過春節要跳「擺手舞」。過去跳擺手舞時,要先在「擺手堂」掛三籠帳子,帳內掛豬頭、豬肉、香燭和野豬的頭、蹄等,然後由身穿紅色法衣頭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帶關搖擺吶喊,男女老少都參加,拜了神後再跳舞。現在土家族除了跳擺手舞外,還要耍龍燈、耍獅子、表演戲劇和武術等。 佤族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賀,特別要向寨子里的長者拜年。拜年時,雙方互贈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徵團結和睦。滄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節日晚上聚在廣場跳圓圈舞,老年婦女則穿長裙,幾十個人為一隊,手搭前人雙肩,邊唱古老的歌曲邊輕移舞步 回答人的補充 2010-02-15 22:38 壯族 壯族的春節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徵富裕。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粽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卻不吃。壯族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兩。除此還有一種「鳳莫」,意為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稱一絕。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節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 藏歷新年 據藏族學者說,在古老的年代,西藏並不是冬春之交過年,而是夏天過年,「麥熟為歲首」,「雪山下,麥子黃了,快樂的新年來了。」現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的傳統。人們穿古代服裝,騎著馬,沿豐收的青稞地轉圈祈禱,還要騎馬射箭,圍著篝火跳舞狂歡,既娛樂自己,又娛樂本地的保護神。相傳,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遺留。 還有在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的,「麥收為歲首」。拉薩東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環繞的工布(林芝)地區,到現在還是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稱為「工布洛薩」。藏史記載,工布地區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這里非常盛行。藏歷十月過新年,源起於那些古老的時代。 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歷正月過年了。但農民們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過年,稱「索朗洛薩」(農民新年)。因為到藏歷正月,春氣萌動,備耕繁忙,農民已沒有心思過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薩舉」,即新裝。這些當然出自藏胞愛美的天性。但也有說法,神王辛者曲傑,要從銅鏡里觀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興,再給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爛爛,他心煩,降下災害和瘟疫。因此,過年穿新衣,有取悅於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走出喧嘩熱鬧的街市,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葯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歷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人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農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強壯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額頭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紅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掛彩緞,緞子上綴滿貝殼和松石,尾巴上系著五彩繽紛的綢帶,用「花枝招展」來形容,是毫不過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歷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稱為作「白節」。蒙古族過年的准備工作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隻牛、羊獻給至親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願日子比蜜甜。早飯後,孩子們由成人帶領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節日不可缺少的活動。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備粑粑、米酒等節日食品,除夕夜守歲至天明。雄雞報曉,姑娘們爭先恐後到河邊擔水,誰先擔回第一擔水,就說明她最勤勞、最幸福。 朝鮮族 朝鮮族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舉行壓跳板、拔河等比賽。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 達斡爾族 達斡爾語稱春節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灑掃庭院,在大門的正前方用雜物和家畜糞碼成一個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後,輕煙繚繞,到處籠罩著節日的氣氛。老人們將大塊的肉、饃、餃子等食物拋進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穀豐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並進行各種辭舊迎新活動。人們在房屋西側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緬懷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餃子,餃子里包有白線,意寓長命百歲。春節期間有曲棍球比賽、化裝舞會、聽書唱歌等游戲。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里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並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背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節是一年中最快樂的節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大年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都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魚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餚,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透明鮮紅的大馬哈魚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戀的娛樂活動。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徵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歲的習俗。 滿族 滿族過春節時要貼窗花、貼對聯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餃子,餃子講究有褶的,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餃子,恐日子過「禿」了。餃子要碼得橫豎成行,象徵新的一年財路四通八達,餃子不能擺成圈,恐日子過得沒有門路。 畲族 畲族過春節要舂糍粑,取其諧音,祝願在新的一年裡有好糍(時)運,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盤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盤古祖圖」(根據盤瓠傳說繪成的畫像),講述祖先創業的艱辛。 土家族 土家族過春節要跳「擺手舞」。過去跳擺手舞時,要先在「擺手堂」掛三籠帳子,帳內掛豬頭、豬肉、香燭和野豬的頭、蹄等,然後由身穿紅色法衣頭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帶關搖擺吶喊,男女老少都參加,拜了神後再跳舞。現在土家族除了跳擺手舞外,還要耍龍燈、耍獅子、表演戲劇和武術等。 侗族 「打同年」:能歌善舞的侗族人民過年期間,具有特色的群眾活動是「打同年」。這項活動,有些像漢族過年的「團拜」,不同的是侗族以歌舞相拜會。龐大的「團拜」隊伍,載歌載舞到達一個村寨時,該村寨的婦女排成隊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種問題,隊伍中的人也要用歌聲作答。侗族民歌「耶堂」大多在春節期間演唱,是一種唱跳結合的集體歌舞,無樂器伴奏。「耶堂」節奏歡快、熱情奔放。屆時男女分隊,男隊手挽手圍成圈,歌時速度快捷,舞時搖手頓足,歌聲洪亮,雄渾有力;女隊同樣圍成圈歌舞,動作卻輕柔幽雅,聲調悠揚,明朗動聽。 基諾族 」:「特毛且」是基諾族的傳統年節,意為「過大年」,是基諾人最隆重節日。每年夏歷春節前後舉行,具體日期各寨不一,由各村社長老「卓巴」(寨父)、「卓生」(寨母)測定。屆時長老敲響其家獨有的大鼓,宣布新年開始,村社男女老幼便湧向長老家慶賀。家家戶戶端出提前釀好的米酒,擺上豐盛的食品,還要邀請附近村寨的親戚朋友前來歡度新年。當天晚上,全寨人聚集於廣場,燃起篝火,有長老和歌手領唱史詩,其場面頗為壯觀。青年男女對歌歡舞,通宵達旦,興盡而散。 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賀,特別要向寨子里的長者拜年。拜年時,雙方互贈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徵團結和睦。滄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節日晚上聚在廣場跳圓圈舞,老年婦女則穿長裙,幾十個人為一隊,手搭前人雙肩,邊唱古老的歌曲邊輕移舞步。 回答者: 零典 - 二級 2008-2-6 08:50 漢族春節又稱元日、元旦、無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為夏歷新年的第一天。由於歷法不同,各代歲首之日不盡一致:夏代為正月初一,商代為十二月初一,周代為十一月初一,秦代為十月初一,漢武帝時又恢復到正月初一,並延續至今。「春節」,各代所指也有區別。漢代指立春這一天,南北朝指整個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活動內容最豐富、禮儀最隆重、場景最壯觀、食品最精緻的一個傳統節日,全國56個民族中的53個(除去藏、白、傣族)都要舉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慶賀,故又稱「元日大慶宴」。 春節的起源 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穀物生長周期,穀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又傳,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他們用硃砂塗臉,身披鳥羽,唱跳吃喝,熱鬧非凡。至於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對此《通典》有所記載。 歷代春節食俗 ※東漢時期,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據崔提《四民月令》稱:「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南朝時期,春節闔家互相拜賀、飲宴,並開展娛樂活動。據粱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還有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願等游戲。 ※唐宋元明清時期春節食俗中的禮儀成分逐漸加重。據南宋吳自收《夢梁錄》記載:「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梵天廬叢錄》記載:「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親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清波雜志》載:「宋元佑年間,新年賀年,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親朋拜年,主家必須設宴款待,酒肉異常豐盛。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元旦男女夙興,家主設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詣親屬賀,設酒食相款,日歲假,凡五日而畢。」至清代,《帝京歲時紀勝》雲:「士民之家,添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味爽闔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葯廟,謁影堂,具柬賀節。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日新禧納福」,對於前來拜年春,「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謂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車馬喧闐,追歡竟日,可謂極一時之勝也矣」。 春節各地食俗 漢族的春節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准看不準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除夕的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冷盤,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蒙古族蒙古族過春節分「送舊」和「迎新」。送舊是臘月二十三清潔衛生打掃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從薩滿教傳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後有所改變,蒙民把羊胸脯肉連同白「哈達」、肉米粥、黃油、酒等做祭品,然後由長輩點燃九個小燈,並將祭品投入旺火里燒,口裡誦贊詞,祝福家人幸福。祭火忌用紅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為蒙古族都認為「火」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傳宗接代、興旺。燒完祭品後,全家進餐。有的把祭品的剩餘送給附近親戚吃。「祭火」的時辰為傍晚黃昏時,上祭品時,男人在前,女人在後叩拜。在古代,有錢人還專請喇嘛祭火。 臘月二十三以後,就准備過春節。有關衣食住各方面的事,如炸油果子,油食花樣繁多,尤其供佛之品要講美觀。其次是包餃子。年三十是最熱鬧的一天,全家換新裝,上午要上供祭佛,在佛櫃供台上擺上各種奶食、油食,擺成小塔型,上邊插上特製的金銀花。還用十二個小銅盅倒滿白水,一天換一次水,然後點上長明燈。同時,開始由對聯(與漢族同,只是寫蒙文)。晚上,備好飯菜後,在院外找一平地,鋪好新氈,擺上酒、菜、肉,開始祭祖先。長輩嘴裡念著高祖、曾祖的名字,把酒一盅又一盅地撒在地上,撒向天空。祭完祖先後,全家上席,晚輩敬酒給長輩送舊歲。這天,全家不論男女老幼,玩什麼都可以。在牧區,男人下蒙古象棋,女人、娃娃玩「羊拐」,蒙語叫「沙」,一直玩到天明。初一凌晨,擺好飯菜上度給老人長輩敬酒,敬酒時要跪拜,男人雙膝下跪,頭往下低時雙手向上下擺動。這時,長輩祝福你長命百歲,終身幸福等。未婚女子與男人一樣叩拜,而已婚女人則右膝下跪,左膝半跪,右手在面額右側上下擺動。新媳婦則須唱歌。初一不分男女相見第一名話是問:「新年好」、「過年好」,而不說「見面發財」之類的話。給親戚拜年時,每人帶藍色哈達和酒。到親戚家,先到佛堂或者供佛像之處,給佛像叩頭,然後用自備的酒敬長輩。向長輩敬酒時,敬者必須戴帽子。長輩兄長向你敬酒,必須站起來等;而且喝完才算有禮貌,如不喝者可回敬。如今拜年時,已改為握手等新習俗了。牧區拜年時,不管你是否吃過飯,都煮餃子,實在吃不下可嘗一個。基諾族過年是基諾族最隆重的節日,但沒有統一的日期,各村寨在一月份擇日過節。節日前,家家戶戶都要釀酒、殺豬宰牛,准備豐盛的食品,並邀請附近村寨的親戚朋友前來歡度新年。 年節期間,男子身穿鑲邊無領對襟訂、棉布褂和白、藍色褲子;婦女穿綉花無領對襟小褂和鑲紅邊黑色的前開合短裙或長裙,挽發髻盤於頭頂,戴白厚麻布後披翅帽。大家聚集廣場,除共同唱歌跳舞外,還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兒童最喜愛的是會箭槍和陀螺;婦女盪鞦韆和玩雞毛球;小夥子擲標槍、踢球、踩高蹺。男女青年還一起翻竹杠。節日里還有一項獨特的活動是敲大木鼓。大木鼓,基諾族人民視為最神聖的器物。平時掛在「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家裡,嚴禁動用,只有過年節時才能敲擊。珞巴族 珞巴族年節是按照自己的歷法推定的。珞巴族的歷法是一種依據月圓、月缺、月出、月不出以及季節轉換規律歸納出來的。每月三十天,以月亮形狀、出沒時間來推算。每天用具體形象作標志。月圓月缺變化十二次為一年。一年內,再按生物活動、自然變化排出月的順序,台一月份蛤蟆往江河、水渠中跳;二月份桃花落,「八卜」鳥叫;三月份「金嘎優」鳥叫等等。因珞巴族分布地區不同,節日的日期和名稱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