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山房小說免費閱讀題答案
1. 現代文閱讀訓練題
第一篇
現代文(文學類)閱讀(21分)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題。
愛爾克的燈光(有刪節)
巴金
傍晚,我靠著逐漸黯淡的最後的陽光的指引,走過十八年前的故居。我認識它們,就像認識我自己。巍峨的門牆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獅子,那一對常常做我們坐騎的背脊光滑的雄獅也不知逃進了哪座荒山。然而大門開著,照壁上「長宜子孫」四個字卻是原樣地嵌在那裡,似乎連顏色也不曾被風雨剝蝕。我望著那同樣的照壁,我被一種奇異的感情抓住了,我彷彿要在這里看出過去的十九個年頭,不,我彷彿要在這里尋找十八年以前的遙遠的舊夢。
黑暗來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於是大門內亮起了燈光。燈光並不曾照亮什麼,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向著來時的路回去。已經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轉頭,再看那個建築物。依舊是陰暗中一線微光。我好像看見一個盛滿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在這條被夜幕覆蓋著的近代城市的靜寂的街中,我彷彿看見了哈里希島上的燈光。那應該是姐姐愛爾克點的燈吧。她用這燈光來給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燈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個出遠門的兄弟回來。最後她帶著失望進入墳墓。
十八年前在一個春天的早晨,我離開這個城市、這條街的時候,我也曾有一個姐姐,也曾答應過有一天回來看她,跟她談一些外面的事情。我相信自己的諾言。那時我的姐姐還是一個出閣才只一個多月的新嫁娘,都說她有一個性情溫良的丈夫,因此也會有長久的幸福的歲月。
然而人的安排終於被「偶然」毀壞了。這應該是一個「意外」。但是這「意外」卻毫無憐憫地打擊了年輕的心。我離家不過一年半光景,就接到了姐姐的死訊。我的哥哥用了顫抖的哭訴的筆敘說—個善良女性的悲慘的結局,還說起她死後受到的冷落的待遇。從此那個作過她丈夫的所謂溫良的人改變了,他往一條喪失人性的路走去。他想往上爬,結果卻不停地向下面落,終於到了用鴉片煙延續生命的地步。對於姐姐,她生前我沒有好好地愛過她,死後也不曾做過一樣紀念她的事。她寂寞地活著,寂寞地死去。死帶走了她的一切,這就是在我們那個地方的舊式女子的命運。
十九年,似乎一切全變了,又似乎都沒有改變。
在這個我永不能忘記的城市裡,我度過了五十個傍晚。我花費了自己不少的眼淚和歡笑,也消耗了別人不少的眼淚和歡笑。我匆匆地來,也將匆匆地去。我不會像我的一個姑母或者嫂嫂,設法進到那所已經易了幾個主人的公館,對著園中的花樹垂淚,慨嘆著一個家族的盛衰。幾次走過這個地方,我所看見的還只是那四個字:「長宜子孫」。
「長宜子孫」這四個字的年齡比我的不知大了多少。這也該是我祖父留下的東西吧。最近在家裡我還讀到他的遺囑。他用空空兩手造就了一份家業。到臨死還周到地為兒孫安排了舒適的生活。他叮囑後人保留著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來的書畫。但是兒孫們回答他的還是同樣的字:分和賣。我很奇怪,為什麼這樣聰明的老人還不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財富並不「長宜子孫」,倘使不給他們一個生活技能,不向他們指示一條生活道路!「家」這個小圈子只能摧毀年輕心靈的發育成長,倘使不同時讓他們睜起眼睛去看廣大世界;財富只能毀滅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氣質,要是它只消耗在個人的利益上面。
「長宜子孫」,我恨不能削去這四個字!許多可愛的年輕生命被摧殘了,許多有為的年輕心靈被囚禁了。許多人在這個小圈子裡面憔悴地捱著日子。這就是「家」!「甜蜜的家」!這不是我應該來的地方。
我高興地來,痛苦地去。汽車離站時我心裡的確充滿了留戀。但是清晨的微風,路上的塵土,馬達的叫吼,車輪的滾動,和廣大田野里一片盛開的菜子花,這一切驅散了我的離愁。我不顧同行者的勸告,把頭伸到車窗外面,去呼吸廣大天幕下的新鮮空氣。我很高興,自己又一次離開了狹小的家,走向廣大的世界中去!
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綠的蠶豆和黃的菜花中間,我彷彿又看見了一線光,一個亮,這還是我常常看見的燈光。這不會是愛爾克的燈里照出來的,我那個可憐的姐姐已經死去了。這一定是我的心靈的燈,它永遠給我指示我應該走的路。
註:巴金(1904—2005年),中國現代著名作家。
15.談談你對文中「我望著那同樣的照壁,我被一種奇異的感情抓住了」一句中「奇異的感情」的理解。(3分)
15答:「奇異的感情」是面對「長宜子孫」這種封建思想十八年之久都不曾改變的驚訝,是一種希望與失望交織的復雜情感。
16.聯繫上下文,說說文中兩個劃線句子的表達效果。(6分)
(1)清晨的微風,路上的塵土,馬達的叫吼,車輪的滾動,和廣大田野里一片盛開的菜子花,這一切驅散了我的離愁。
答:
(2)但是這「意外」卻毫無憐憫地打擊了年輕的心。
答:
16.(1)運用排比的手法,生動地描寫出作者再次走出小家,來到「廣大的世界」的快樂心情,表現了作者對新生活滿懷的信心和期待。
(2)「意外」二字加上引號,反映出舊式家庭中女性悲劇命運的必然性。運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表現出姐姐之死對自己的打擊十分沉重。(每句3分,手法1分,效果分析2分)
17.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長宜子孫」四個字,有何用意?(6分)
答:
17.作者在首段用「長宜子孫」四字引起對舊式家庭生活的回憶和對人生道路的思索(2分)。所謂的「長宜子孫」恰恰是摧殘子孫、囚禁子孫思想的枷鎖。文中多次提及,強調指出其所代表的封建思想是頑固的,這四字是對封建勢力的辛辣的諷刺(2分)。由此表現出作者對封建勢力的本質及頑固性的清醒認識,以及與舊家庭決裂,尋求光明的決心(2分)。
18.這篇散文中,作者寫到了三種不同的燈光,分別有著怎樣的象徵意義?(6分)
答:
18.舊宅大門內亮起的燈光,象徵著走向沒落、崩潰的舊家庭、舊勢力。
愛爾克的燈光,既象徵著姐弟親情,又象徵著舊家庭生活的悲劇和希望的破滅。
心靈的燈光,象徵著作者對新生活的信念和對理想的追求。(6分,每點2分)
第二篇:
保護人
【法】莫泊桑
瑪蘭做夢也沒想到會有這么好的官運!
有天早上,他從報上看到從前一位同學新近當了議員。瑪蘭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學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議員搖身一變當了部長,半年後瑪蘭就被任命為行政法院參事。
起初,他簡直有點飄飄然了。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彷彿別人只要一看見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後來出於一種有權勢而又有寬宏大量者的責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壓抑不住要去保護別人的慾望。無論在哪裡遇到熟人,他都高興地迎上去,不等人家問,就連忙說:「您知道,我現在當參事了,很想為您出點力。如有用得著我的地方,請您甭客氣,盡管吩咐好了。我在這個位置上,是有點權力的。」
一有機會,他對任何人都主動給予無限慷慨的幫助。他每天都要給人寫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紹信,他寫給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無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備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經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個房門口躲雨。那兒已有個老神父。在當參事前,他並不喜歡神父。自一位紅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氣地向他求教以後,他對他們也尊敬起來。他看看神父,關切地問:「請問您到那一區去?」
神父有點猶豫,過了一會兒才說:「我朝王宮方向去。」
「如果您願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這把傘。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裡的參事。」
神父抬起頭,望望他:「多謝,我接受您這番好意。」
瑪蘭接著說:「您來巴黎多半是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嗎?如果您用得著我,盡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為難。吞吞吐吐地說:「啊!是一件無關緊要的私事……一點小誤會。您不會感興趣的。是……是一件內部的……教會方面的事。」
「哎呀,這正屬行政法院管。您盡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腸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見勒爾佩、薩翁兩位先生。說不定還得見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們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懇切地去替您托托關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著說了許多感恩的話。
瑪蘭高興極了。「哼!您可碰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決起來一定非常順利。」
他們到了行政法院。瑪蘭把神父領進辦公室,請他坐在火爐前面,然後伏案寫到:「親愛的同事:請允許我懇切地向您介紹德高望重的桑蒂爾神父,他有一件小事當面向您陳述,務請鼎立協助。」
他寫了三封信,那受他保護的人接了信,千恩萬謝地走了。
這一天平靜地過去了。瑪蘭夜裡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來,吩咐人送來報紙。他打開報紙念到:
有個桑蒂爾神父,被控告做過許多卑鄙齷齪的事……誰知他找到一位叫瑪蘭的行政法院參事做他的熱心辯護人,該參事居然大膽地替這個披著宗教外衣的罪犯,給自己的同事們寫了最肯切的介紹信……我們提請部長注意該參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為……
他一下就蹦起來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對他說:「唉!您簡直瘋了,居然把那老陰謀家介紹給我。」
他張皇失措地說:「別提了……您瞧……我上當了……他這人看上去那麼老實……他耍了我……卑鄙可恥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設法狠狠地懲辦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寫信。請您告訴我要辦他,得給誰寫信?……對,找總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寫道:「總主教大人:我榮幸的向閣下報告,最近有一個桑蒂爾神父欺我為人忠厚,用盡種種詭計和謊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語哄騙,我竟至於……「
他把信封好,扭轉頭對同事說:「您看見了吧,親愛的朋友,這對您也是個教訓,千萬別再替人寫介紹信了。」
(據郝運譯文刪改)
(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瑪蘭被珀蒂帕訓斥後,急於為自己辯解,並馬上歸罪於桑蒂爾神父。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護別人,但實際上更關心自己的利益。
B.桑蒂爾神父起初並不想用「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麻煩瑪蘭,因此他回應瑪蘭的請求時吞吞吐吐,這種神情表現了他內心的猶豫。
C.由於同學的幫助,瑪蘭才當上了行政法院參事。因此他無論在哪裡遇到熟人,都主動向對方提供幫助,這是他回報的方式。
D.給總教主寫信後,瑪蘭告誡同事要牢記自己的教訓,「千萬別再替人寫介紹信了」。這表明他力圖文過飾非,變被動為主動。
E.在當參事前,瑪蘭並不喜歡神父,但是在一位紅衣主教向他請教以後,「他對他們也尊敬起來」。這樣描寫達到了照應上文的目的。
(2)小說中的瑪蘭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請簡要分析。(6分)
(3)小說後半部分引用了報紙上的一段報道,作者這樣寫對情節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4)這篇小說以「保護人」為題,有主題思想、人物塑造、情節結構等多方面的考慮,請選擇一個方面,結合全文,陳述你的觀點並作分析。(8分)
答案:
(1)答A給3分,答D給2分,答B給1分,CE不給分
(2)①自私,趨炎附勢,見風使舵;②偽善,愛慕虛榮,自高自大;③天真,熱心,卻沒有原則。
(3)①補充敘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間的矛盾關系,使情節的內在邏輯更加合理;②加速情節發展,為下文瑪蘭的言行提供依據,使小說進入高潮;③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間,強化情節平中見奇的效果。
(4)觀點一:使主題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①以小見大,揭露當時法國上層社會的不良風氣和多種黑暗現實;②諷刺官場中趨炎附勢、官官相護、相互推諉的丑惡現象;③揭示出一個道理:如果社會需要保護人,如果大家都尋求保護人,社會就會失去「保護」,體現了作者對社會公正的思考與追求。
觀點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①抓住「保護人」時刻想要保護他人的這一突出心理特徵,採用誇張的語言和動作描寫,惟妙惟肖地刻畫人物性格;②以「保護人」為線索,使對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於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後反差;③通過「保護人」含義的變化,淋漓盡致地集中呈現小說的諷刺特色。
觀點三:使情節結構更加緊湊、有序。
①以「保護人」的故事構成情節發展的主體,使結構主幹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護」與「被保護」為紐帶,聚攏各種人物矛盾,使結構層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圍繞「保護人」安排相輔相成的明暗兩條敘事線索,使結構收放自如,平中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