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白話文聽書
① 童然文言文
1. 《張子野墓誌銘》文言文全篇翻譯
原文:
子野為人,外雖愉怡,中自刻苦;遇人渾渾,不見圭角,而志守端直,臨事敢決。平居酒半,脫帽垂頭,童然禿且白矣。予固已悲其早衰,而遂止於此,豈其中亦有不自得者耶?子野諱先,其上世博州高堂人,自曾祖已來,家京師而葬開封,今為開封人也。銘曰:嗟夫子野,質厚材良。孰屯其亨?孰短其長?豈其中有不自得,而外物有以戕?開封之原,新里之鄉,三世於此,其歸其藏。
歐陽修《張子野墓誌銘》(歐陽修集 卷二十七 居士集卷二十七)
譯文:
張子野這個人,外表雖然外表雖然快樂愉悅,但內心刻苦進取;待人渾厚純朴,為人低調,才幹不外露,而且堅守原則和志向,始終不渝。他遇到事情,不亂分寸,果斷處理。平時宴飲間酒至數謹和巡,他脫下帽子,垂下頭發,我突然發現他青春已逝,頭頂半禿,頭發斑白了。我固然遺憾他未老先衰,但也僅此而已,難道他內心有痛苦不能自得其樂嗎?子野的祖上,是博州高堂人,從他曾祖父以來,都在開封安家,死後都安葬在開封,現在算是開封人了。在他的墓誌銘上寫道:子野,向來渾厚純朴。誰阻礙了他的通達嗎?誰削減了他的優勢嗎?難道是他內心本來就不開心?還是因為環境的影響而傷害自己的情緒?生於開封,故歸開封,三代人都安葬於此,也算是一個歸宿了。
2. 朱漢賓傳文言文翻譯
原文:朱漢賓,字績臣,亳州譙縣人也。
父元禮,始為郡將,梁太祖聞其名,擢為軍校,從龐師古渡淮,戰沒於淮南。漢賓少有膂力,形神壯偉,膽氣過人,梁祖以其父死王事,選置帳下,編入屬籍。
梁祖之攻兗、鄲也,朱瑾募驍勇數百人,黥雙雁於其額,號為「雁子都」。梁祖聞之,亦選數百人,別為一軍,號為「落雁都」。
署漢賓為軍使,當時目為「朱落雁」。後與諸將破蔡賊有功,天復中,授右羽林統軍。
入梁,歷天威軍使、左羽林統軍,出為磁州刺史、滑宋二州留後、亳曹二州刺史、安州節度使。庄宗至洛陽,漢賓自冊團鎮入覲,復令還鎮。
明年,授左龍武統軍。庄宗嘗幸漢賓之第,漢賓妻進酒上食,奏家樂以娛之,自是漢賓頗蒙寵待。
同光四年正月,冀王朱友謙入朝,明宗居洛陽,以友謙故人,置酒於第。庄宗諸弟在席,友謙坐在永王存霸之上。
酒酣.漢賓以大觴奉友謙曰:「公雖名位高,坐於皇弟之上,非宜也。仆與公俱在梁朝,以宗盟相厚,自公入朝,三發單函候問,略無報復.忽余卑位,不亦甚乎!」元行欽恐其紛然,為解之方止。
不數祥姿盯日,友謙赤族。趙在禮據魏州,元行欽率軍進討,詔漢賓權知河南府事。
明宗以漢賓為右衛上將軍,樞密使安重誨方當委重,漢賓密令結托,得為婚家。天成末,為潞州節度使,移鎮晉州。
重誨既誅,漢賓復為上將軍。明年秋,漢賓告老,授太子少保致仕。
清泰二年六月卒,時年六十四。漢賓少勇健,及晚歲飲啖過人,其狀貌偉如也。
凡所履歷,不聞逾法。梁時,嘗領軍屯魏州莘縣,適值連帥去郡,諸軍咸以利見誘,請自為留後,漢賓則斬其言者,拒而不從,聞者賞焉。
在曹曰,飛蝗去境,父老歌之。臨平陽遇旱,親齋潔禱龍子祠,逾日雨足,四封大稔,咸以為善政之所致也。
及致仕,東還亳郡,見鄉舊親戚淪沒者,有塋兆未辦,則給以棺斂,有婚嫁未畢,則助以資幣,受其惠者數百家,郡人義之。尋還洛陽,有第在懷仁里,北限洛水,南枕通衢,層屋連甍,修木交干,笙歌羅綺,日以自娛,養彼天和,保其餘齒,此乃近朝知止之良將也。
晉高祖即位,贈太子少傅,謐曰貞惠。有子四人,長曰崇勛,官至左武衛將軍。
譯文:朱漢賓字績臣,毫州譙縣人。父親朱元禮,最初任郡將,梁太祖得知他的名聲,提拔為軍校,跟隨龐師古渡過淮水,在淮南戰死。
朱漢賓年少時有膂力,體形魁梧而精神飽滿,膽量過人,梁太祖因他的父親為國事而死,把他提拔到自己帳下,編入本家的名籍。梁太祖進攻兗州、鄆州時,朱瑾招募數百名驍勇的人,在他們額頭上刺畫雙雁,號稱「雁子都」。
梁太祖得知後,也挑選數百人,單獨組建一軍,號稱「落雁都」。任命朱漢賓為軍使,當時人稱他為「朱落雁」。
後來和眾將領擊潰蔡州叛賊有功,天復年間任命為右羽林統軍。入梁朝,歷任天威軍使、左羽林統軍,出京任磁州刺史、滑宋二州留後、亳曹二州刺史、安州節度使。
庄宗抵達洛陽,朱漢賓白軍鎮入京朝見,又令回鎮。第二年,任命為左龍武統軍。
庄宗曾親臨朱漢賓的府宅,朱漢賓的妻子進酒上菜,奏家中的音樂助興,從此朱漢賓很受寵待。同光四年正月,冀王朱友謙入京朝見,明宗住在洛陽,因朱友謙是舊交,朱漢賓在家中供嘗垛妒艹德訛泉番滬設酒宴。
庄宗的眾兄弟在席,朱友謙坐在永王李存霸的上方。酒興正濃,朱漢賓用大杯敬朱友謙酒說:「你的名望地位雖高,坐在皇弟的上方,不合適吧。
我和你都在梁朝,因同姓而交情深厚,自從你入朝,我三次發出專函問候,一點迴音也沒有,輕視我地位低下,不也太過分了嗎!」元行欽擔心他們會爭執不休,經勸解才停止了。沒幾天,朱友謙全家被殺。
趙在禮占據魏州,元行欽率軍征討,詔令朱漠賓暫時主管河南府事務。明宗任命朱漢賓為右街上將軍,樞密使安重誨正受到信任重用,朱漢賓暗中派人去拉關系,得以聯姻。
天成末年,任潞州節度使,調任晉州鎮將。安重誨被殺後,朱漢賓再次任上將軍。
第二年秋天,朱漢賓告老,授予太子少保的官銜退休。清泰二年六月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朱漢賓年輕時勇猛矯健,到晚年食量酒量過人,體態仍舊很魁梧。凡是他擔任職務的地方,沒聽說有違法的事。
梁朝時,曾率軍駐扎在魏州莘縣,正逢主帥離開了本郡,各軍都用私利引誘,請他自任留後,朱漢賓立即殺掉他們的代言人,拒絕不聽,得知這事的人很贊賞。在曹州的時候,飛蝗離開州境,父老鄉親謳歌贊嘆。
掌管平陽時遇上旱災,親自潔身齋戒到龍子祠祈禱,過一天就雨水充足,全境大豐收,人們都認為是他的仁厚的政治感召的。當他退休後,東歸亳郡,見鄉中故友、親戚死亡的人,有墳墓沒建的就送給棺木衣飾,有婚嫁沒完成的就補助錢財禮品,蒙受他恩惠的達數百家,州中人贊揚他的高義。
不久回到洛陽,有府宅在懷仁里,北邊以洛水為限,南邊靠著大道,高屋幢幢相連,大樹枝幹相交,有吹笙唱歌的童兒,有身著羅綺的 *** ,天天以此自樂,頤養天生的和氣,安享自己的晚年,這真是近代知足的良將啊。晉高祖即位,追贈太子少傅,謐作貞惠。
朱漢賓有四個兒子,長子名崇勛,官位升到左武衛將軍。
3. 范百祿傳文言文及翻譯
譯文:范百祿字子功,是范鎮兄長范鍇的兒子,成都華陽人。
進士及第後,又被舉薦為才識兼茂科。熙寧年間,鄧綰舉薦他擔任御史,他推辭不就任。
後來擔任提點江東、利、梓路刑獄一職,又在直集賢院 *** 。熊本處理瀘州蠻人造反一事,有一位蠻人首領招架不住,請求投降,裨將賈昌言想殺了對方作為功勞,范百祿吩咐他別這樣做,對方不聽。
范百祿就過去對熊本說:「殺降將不祥,使千人存活才能福及子孫。何必縱容驕兵悍將橫行境內呢?」熊本驚懼,立刻下令阻止手下。
與徐禧處理李士寧的案件,上奏朝廷說李士寧使童婦迷惑,以致生出不軌之心,罪該萬死不可赦免。徐禧偏袒李士寧,認為他無罪。
執政者支持徐禧,貶范百祿為監宿州酒。哲宗即位後,范百祿升任中書舍人。
司馬光恢復差役法,擔心官吏受賄,想加上流配的刑罰。范百祿堅決勸他說:「百姓今天做了官,被受人賄賂,第二天罷官,就用財賄賂別人。
如果用重典處罰,黥面赭衣之人必將堵滿道路。」司馬光醒悟(明白)說:「如果沒有你所說,我真是不了解(知曉)。」
這項工作於是就停下來。 改吏部侍郎。
有議者想淘汰胥吏,呂大防主張淘汰一半,百祿說:「不可。如果淘汰一半那麼失職的人會很多,不如慢慢清理他們,到現在缺少的職位不要補人,沒幾年,就能少一半人了。」
呂大防不聽。都水王孝先討論回河故道的事情,呂大防心裡向著他,命令范百祿去視察。
范百祿認為東流之水高仰,但河勢卻順流而下,沒法回河。就回去上報事情的情形,並且拿出神宗皇帝下令的不要堵塞故道的詔書一並上呈。
呂大防仍然說:「大河東流,是中原最危險之事,現在塘濼已經壞了,界河淤泥充積,黃河將要往北改道了。」范百祿說:「塘濼有阻擋敵寇之名,卻無抵禦敵寇之實。
假如黃河向北改道,敵人就會有處於下游被水沖襲的憂慮,這對我們是有利的。先帝公開頒布的詔書都在,為何胡亂動搖它。」
於是事情停下。不久兼任侍讀,進封翰林學士。
向皇帝進言分別邪正的方法,引導皇上知道做哪些事的人是公正之人,做哪些事的人是姦邪之人,林林總總,共二十多條。希望匯總這些事情來察看情形,則誰邪誰正就清楚了。
百祿憑借龍圖閣學士的身份任開封府知府,勤懇為民辦事,監獄里無關押之囚,屬下欲把牢里空無一人之事告訴百祿。百祿說,千里方圓的京畿卻無一人入獄,這是皇上的仁德,不是府尹的功勞。
不許。數月後,又擔任翰林學士,被封為中書侍郎。
百祿說:「這是三代以來的禮數,為何又想合祭呢?『成命』之頌,祭祀天地,都歌唱此詩,也就如同春夏祈谷而歌唱《噫嘻》,也難道是為了一次祭祀嗎?」爭議了很久沒有決斷,直到被皇帝詢問。掛了,享年六十五,朝廷贈封他為銀青光祿大夫。
原文:范百祿字子功,范鎮兄鍇之子也,成都華陽人。第進士,又舉才識兼茂科。
熙寧中,鄧綰舉為御史,辭不就。提點江東、利、梓路刑獄,加直集賢院。
熊本治瀘蠻事,有夷酋力屈請降,裨將賈昌言欲殺以為功,百祿諭之不聽,往謂本曰:「殺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孫。奈何容驕將橫境內乎?」本矍然,即檄止之。
與徐禧治李士寧獄,奏士寧熒惑童婦,致不軌生心,罪死不赦。禧右士寧,以為無罪。
執政主禧,貶百祿監宿州酒。哲宗立,遷中書舍人。
司馬光復差役法,患吏受賕,欲加流配。百祿固爭曰:「民今日執事,受謝於人,明日罷役,則以財賂人。
苟繩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將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
遂已。改吏部侍郎。
議者欲汰胥吏,呂大防趣廢其半,百祿曰:「不可。廢半則失職者眾,不若以漸消之,自今闕吏勿補,不數歲,減斯過半矣。」
不聽。都水王孝先議回河故道,大防意向之,命百祿行視。
百祿以東流高仰,而河勢順下,不可回,即馳奏所以然之狀,且取神宗詔令勿塞故道者並上之。大防猶謂:「大河東流,中國之險限。
今塘濼既壞,界河淤淺,河且北注矣。」 百祿言:「塘濼有限寇之名,無禦寇之實。
借使河徙而北,敵始有下流之憂,乃吾之利也。先帝明詔具在,奈何妄動搖之。」
乃止。俄兼侍讀,進翰林學士。
為帝言分別邪正之目,凡導人主以某事者為公正,某事者為姦邪,以類相反,凡二十餘條。願概斯事以觀其情,則邪正分矣。
以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勤於民事獄無繫囚僚吏欲以圄空聞百祿曰千里之畿無一人之獄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不許。
經數月,復為翰林學士,拜中書侍郎。祿曰:「此三代之禮,奈何復欲合祭乎?『成命』之頌,祀天祭地,均歌此詩,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豈為一祭哉?」爭久不決,質於帝前。
薨,年六十五,贈銀青光祿大夫。出處:《宋史·范百祿傳》列傳第九十六 (1)二十四史白話文聽書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本文出自脫脫,阿魯圖的《宋史·范百祿傳》,《宋史》最早為至正刊本,次為成化朱英重刊本。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先後主持修撰。
《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作者簡介: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
4. 范無琰為人 文言文翻譯
原文
范元琰,字伯珪,吳郡錢塘人也。祖悅之,太學博士征,不至。父靈瑜,居父憂,以毀卒。元琰時童孺,哀慕盡禮,親黨異之。及長好學,博通經史,兼精佛義。然性謙敬,不以所長驕人。家貧,唯以園蔬為業。嘗出行,見人盜其菘,元琰遽退走,母問其故,具以實答。母問盜者為誰,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恥。今啟其名,願不泄也。」於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溝盜其筍者,元琰因伐木為橋以渡之。自是盜者大慚,一鄉無復竊。
2譯文
范元琰,字伯珪,南朝時吳郡錢塘人。元琰年輕時非常好學,博通經史,精研佛學,但是其為人很謙遜,從沒有以自己的所長而看不起別人。元琰家中很貧困,僅靠種菜維持生活。有一次,元琰從家中出來,發現有人正在偷他家的白菜。元琰急忙退回了家中。母親問他原因,元琰把剛才看到的事情告訴了母親。母親問偷菜的人是誰,元琰說:「我之所以退回來,就是怕偷菜的那個人感到羞恥,我告訴您他的名字,希望您不要泄露給他人啊!」母子兩人從此嚴守這個秘密。
元琰家的菜園外有一條水溝,有人從水溝中渡水過來偷他家的竹筍。元琰因此伐木,把伐木作為橋,(讓偷竹筍的人)從橋上過去。偷竹筍的人為此非常慚愧,從此這一帶居然都沒有了偷盜之人。
5. 《游玉山小記》文言文翻譯
游虎丘小記
我於初十便到了郡中,當晚就游覽了虎丘。月色很美,遊人也還不多,在風亭月榭之間,偶爾有一兩隊歌女吹笙點綴,並不掃興。但還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時,一人前往要和我意。
我曾經和弱生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頂的釣月磯上,天色昏暗,無人往來,只有佛塔的風鈴之聲與佛燈在靜夜之中若隱若現。
還有就是今年春天,和無際舍侄一起拜訪仲和到此。半夜之時,月亮出來了,不見人影,我們盤膝坐於石台之上,既不飲酒,也不交談,只靜靜地對坐著,便覺得悠然之心與周圍之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訪虎丘,也就這兩次見到了虎丘的本色。
該文章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
6. 文言文 孔文舉
譯文:
孔融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已經通報上去,一起坐下來。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親戚關系。」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聽後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感到手足無措,忐忑不安。
解讀:
全文分三層。
第一層寫洛陽李元禮名氣很大,尋常人等都無緣登門拜訪。這里對李元禮名氣之盛的描寫,為後文孔融成功地以年僅十歲、無官無名之身成為李元禮的座上賓提供了一個背景和基礎。
第二層
寫孔融聰明機智地拜訪了李元禮,人皆稱奇。這里孔融巧妙地運用了「親戚關系」這個概念,將孔夫子與老子二人之間的師生關系延伸到自己與李元禮的關繫上,不可謂不機巧,其思維不可謂不敏捷。
第三層
寫孔融機智地反駁陳韙的刁難,再次表現出他聰明機智的特點。
陳韙顯然是輕視孔融,認為他不過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孩童,故意出語刁難,意為:你這時年齡小,雖然聰明,也別得意太早了,長大後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陳韙批評他的話來逆推,使陳韙陷入窘困的境地,這也再一次顯示了他的敏捷和機智。正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至此,孔融年齡雖小但機智異常的性格已體現得淋漓盡致。
7. 楊大眼文言文翻譯
楊大眼,武都氐難當之孫也。少有膽氣,跳走如飛。然側出,不為其宗親顧待,頗有飢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請。
時高祖自代將南伐,令尚書李沖典遷征官,大眼往求焉。沖弗許,大眼日:「尚書不見知聽下官出一技。」便出長繩三丈許,系髻而走,繩直如矢,馬馳不及,見者莫不驚歡。沖曰:「自千載以來,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為軍主。
出為征虜將軍、東荊州刺史。時蠻酋樊秀安等反,詔大眼為別將,隸都督李崇,計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騎射,自詣軍省大眼。至於攻陳游獵之際,大眼令妻潘戎裝,或齊鑣戰場,或並驅 林壑。及至還營,同坐幕下,對諸僚佐,言笑自得,時指之謂人曰:「此潘將軍也。」
大眼善騎乘,裝束雄竦,擐甲折旋,見稱當世。撫巡士卒,呼為兒子,及見傷痍,為之流泣。自為將帥,恆身先兵士,沖突堅陳,出入不疑,當其鋒者,莫不摧拉。南賊前後所遣督將,軍未渡江,預皆畏懾。傳言淮泗、荊沔之間有童兒啼者,恐之雲「楊大眼至」,無不即止。王肅弟子秉之初歸國也,謂大眼日:「在南聞君之名,以為眼如車輪。及見,乃不異人。」大眼日:「旗鼓相望,嗔眸奮發,足使君目不能視,何必大如車輪。」當世推其驍果,皆以為關張弗之過也,,
又出為荊州刺史。常縛蒿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諸蠻渠指示之日:「卿等若作賊,吾政如此相殺也。」又北清郡嘗有虎害,大眼搏而獲之,斬其頭懸於穰市。自是荊蠻相謂日:「楊公惡人,常作我蠻形以射之。叉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復為寇盜。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雖不學,恆遣人讀書,坐而聽之,悉皆記識。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競不多識字也。
(節選自《魏書五·楊大眼傳》)
參考譯文:
楊大眼是武都(今屬甘肅)氐族人楊難當的孫子,從小有膽量氣力,快跑像飛一般,但困為:是妾所生,不被他的同宗親屬關心,常常挨餓受凍。太和年聞,舉家遷居,在朝廷中任小吏。
後來北魏孝:匯帝元宏准備南侵,讓尚書李沖負責選拔出征的軍官,楊大眼前往應誣。李沖沒有答應他,楊大眼便說:「尚書大人您不了解我,請接受我給您獻一手絕技。」便拿出一條三丈來長的繩子系在發髻上,然後用力奔跑,只見繩子在腦後飄起,如射出的箭一般直,(奔跑速度快得能人)連奔馬也追趕不上。旁觀者無不驚嘆歡呼,李沖說:「千百年以來,還沒有聽到過有跑得如此之快的人。」於是提拔楊大眼擔任軍主。
出任征虜將軍。東荊州刺史,當時少數民族首領樊秀安等造反,朝廷下詔命楊大限為別將,隸屬都督李崇,討伐平定叛亂。楊大眼的妻子潘氏,長予騎射,自己到軍營中探望楊大眼。不淪攻戰還是游獵,大眼都讓妻子身著戎裝陪在左右,兩人有對一同沖殺在戰場,有時並駕麗行在山林。回到軍營,也同坐幕下,面對眾多軍將僚佐,談笑自若。楊大眼常指著她告訴別人:「這就是潘將軍。」
楊大眼擅長騎馬,裝束雄辣,穿甲折旋,為當時所稱道。他安撫士兵,稱為兒子,看見士兵的創傷,(心痛得)為他們流淚。自己擔任大將,常常身先士卒,沖殺在戰場,出生入死毫不遲疑,凡抵擋他銳氣的人,沒有不挫敗的。南梁前後所派攻魏的將領,軍隊尚未渡江,皆早已心懷畏懼。傳說當時淮、泗、沔、荊之間有啼哭的兒童,嚇唬他說「楊大眼到了」,沒有不立刻停止啼哭的。有個南朝人歸降北魏後見到他,對楊大眼說:「在南邊的時候聽到您的大名,以為真的『眼如車輪』,等到親眼看見,原來跟平常人沒什麼不同啊!」楊大眼說:「兩軍對陣、旗鼓相望的當兒,我用力瞪眼,足能夠嚇得你目不敢視,何必大如車輪呢?」當世時,人們都推崇他的勇猛果敢,都認為不亞於三國時的關羽和張飛。
再後來,楊大眼任荊州史,常常把蒿草捆綁成人的樣子,給它穿上青布衣,作為靶子用箭射。召集蠻人首領指草人給他們看,說:「你們如果做賊,我們按政令就像這樣殺你們。」恰此時,北淯郡有猛虎傷人,楊大眼與虎搏鬥並捕獲,砍下虎頭懸掛在人多的集市。從此,蠻人相互說:「楊公是個惡人,常把草人做成我們的樣子來射之,並且深山的老虎尚且不能倖免。」於是蠻人不敢再作劫掠、偷盜的事情。楊大眼在任兩年後去世。
楊大眼沒上過學,常常令人給他讀書,坐著認真聽,全都能熟記在心。一旦發布檄文、捷報類布告,都由楊大眼口授,可是竟然不認識太多的字。
8. 楊大眼文言文翻譯
後魏時有個楊大眼,武都氐人,楊難當的孫子。
年少時就有膽量,跳走如飛。高祖南伐時,尚書李沖典選征討官,楊大眼自薦,李沖不允許。
大眼說:「尚書你不了解我,我為你表演一技。」他便用三丈的長繩,系在發髻上飛跑,繩便像射出的箭頭那樣快、那樣直,馬都攆不上。
觀看者都很驚嘆。李沖說:「千載以來,沒有見過這樣奇異的人才。」
便用他當將軍,不久,升為輔國將軍。王肅剛回國時,對大眼說:「在南方就聽到你的名字,以為你的眼比車輪大。
現在看來和別人的眼沒有什麼不同。」大眼說:「咱倆若是旗鼓對陣,我怒瞪雙眼,足以使你亡魂喪膽,何必大於車輪?」 當時人們都推崇他驍勇,就是張飛、關雲長夜比不過他。
9. 狄生夢金文言文閱讀答案
狄生夢金
【原文】
嘗聞一青衿,生性狡。其學博持教甚嚴,諸生稍或犯規,必遣人執之,撲無赦。一日,此生適有犯,學博追執甚急,盛怒待之。已而生至,長跪地下,不言他事,但曰:「弟子偶得千金方在處置故來見遲耳。」博士聞生得金多,輒霽怒,問之曰:「爾金從何處來?」曰:「得諸地中。」又問:「爾欲作何處置?」生答曰:「弟子故貧,無資業,今與妻計:以五百金市田,二百金市宅,百金置器具,買童妾,止剩百金,以其半市書,將發憤從事焉,而以其半致饋先生,酬平日教育,完矣。」博士曰:「有是哉!不佞何以當之?」遂呼使者治具,甚豐潔,延生坐觴之,談笑款洽,皆異平日。飲半酣,博士問生曰:「爾適匆匆來,亦曾收金篋中扃鑰耶?」生起曰:「弟子布置此金甫定,為荊妻轉身觸弟子,醒已失金所在,安用篋?」博士蘧然曰:「爾所言金,夢耶?」生答曰:「固夢耳。」博士不懌,然業與款洽,不能復怒。徐曰:「夢中得金,猶不忘先生,況實得耶?」更一再觴出之。(《雪濤小說》)
【注釋】
①青衿:秀才
②霽:息
③不佞:不才。自稱之謙詞
④扃(jiōng)鑰:關閉加鎖
⑤不懌:不高興
【譯文】
以前有一個非常狡猾的書生,經常耍點小聰明用些詭計騙人。他的老師為人十分嚴厲,只要學生有一點過錯,就捉來一頓毒打,決不寬恕。
有一天,這個書生恰巧犯了學規。老師格外生氣,趕緊派人捉拿他,自己則一臉盛怒坐著等他。過了一會,書生被帶來了。他跪在地上,其他什麼話也不說,只是說:「學生我剛才得到了一千金,正在處理,所以來晚了一些。」老師一聽書生得了這么多金子,怒氣頓消,關切地問:「你的金子是從哪裡來的?」書生回答:「是從地里挖出來的。」
老師接著問:「你打算怎樣處理這些金子呢?」書生答道:「我家中原先很窮,沒有什麼資產。我就和老婆算計,用五百金買田買地,二百金買房子,二百金買傢具買僕人奴婢。還有一百金,其中一半用來買書,從此發憤讀書;另外一半要送給先生您,用來感謝您平日里對我的教育,這樣就把一千金全都安排完了。」
老師聽了大喜過望:「你果真有這樣的想法嗎?那我怎麼擔當得起。」說著就叫僕人擺上豐盛的酒宴。老師請書生坐下來,還主動給他敬酒。酒席之間兩人說說笑笑,十分親切融洽,與平日里大為不同。正喝得半醉之時,老師突然問道:「你剛剛火急火燎地跑來,金子放好沒有,是不是已經放進箱子,上好鎖了?」
書生起身答道:「學生剛把金子的用途計劃好,就被我老婆一轉身給撞醒了。醒來哪裡還找得到什麼金子,還用得著箱子裝嗎?」
老師驚奇地問:「你剛才說的金子,是在做夢呀?」
書生回答說:「的確是在做夢。」
老師沒得到金子有些不高興,可與書生的感情已經融洽了,不好再發怒,只好慢慢地說:「你倒是有高尚的感情,就連夢里得了金子也不忘記者師。何況真正得到金子呢!」於是,他接著又給書生勸酒,酒足飯飽之後還把他送出門去。
② 明朝那些事王更新聽書吧,「明朝那些事」播講最棒的 王更新 何許人也
「明朝那些事」播講最棒的 王更新 何許人也?
王更新,河北電台文藝廣播主持人,演播藝術家,被認為是「最地道演繹《明朝那些事兒》的演播者」。
1、《明朝那些事兒》,網路連載歷史小說,作者是當年明月,本名石悅,廣東順德海關公務員 。2006年3月在天涯社區首次發表,2009年3月21日連載完畢,邊寫作邊集結成書出版發行,一共7本。
2、《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
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高蠢局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3、它以一種網路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讀者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2)二十四史白話文聽書擴展閱讀:
《明朝那些事兒》的社會影響
1、作為歷史類書籍推薦
《明朝那些事兒》被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北京語言大學、中國教育報、商務印書館聯合發布的《中學生閱讀行動指南》倡導「為中國而讀」的主體《推薦書目》作為歷史類書籍推薦。
2、銷量超過千萬
明朝長達幾百年的大事小事更是在明月的筆下描繪得生動鮮活,引人入勝。這部06年出版的歷史書暢銷五年銷量突破1000萬。該書,成為大陸歷史書的經典之一。
3、推動明朝熱
2006年的文化界,是一個屬於明朝的年份,《明朝那些事兒》對明朝熱的推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朝那些事兒》自2006年出版後,迅速榮登當當「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被評為全國十大暢銷書之一、全國中小學生必讀十本好書之一,連續多年被讀者推薦為印象最深之書。
是眾多名人、明星、名流的枕邊書,無數人口口相傳的最有閱讀價值讀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朝那些事兒求《明朝那些事兒》,王更新 全268集有聲小說 盡量給發到網路雲里,或者給下載鏈接,謝謝
明朝那些事兒完整版 有聲小說
鏈接: ://pan./s/1sRE8tv42cezllyneBujB3Q提取碼: 9whu明朝那些事兒的播音員王更新和石悅是一個人嗎?他還有什麼作品?
作者是當年明月
當年明月(原名:石悅)男,1979年出生在武漢一個普通幹部家庭,原是順德海關公務員。以《明朝那些事兒》成名於互聯網,受到讀者的熱捧。當年明月堪稱草根講史的集大成者,大家的認可印證了當年明月的那句話:「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網路紅人原被領導認為「很一般」,成名後獲重用借調北京,現為中國海關總署緝私。2009年4月7日,作為全集結束本的《明朝那些事兒》第七冊,已經完稿出版。2011年11月21日,「2011第六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布,當年明月以575萬元的年度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8位,引發廣泛關注。明朝那些事兒作者 王更新 的簡介 其他作品
《明朝那些事兒》,網路連載歷史小說,作者是當戚讓年明月,本名石悅,廣東順德海關公務員。2006年3月在天涯社區首次發表,2009年3月21日連載完畢,邊寫作邊集結成書出版發行,一共7本。
石悅,筆名當年明月,男,漢族,1979年10月生,籍貫湖北宜昌,在職大學學歷,2000年7月參加工作,2006年12月加入中國 *** 。曾經是廣東順德海關公務員,以《明朝那些事兒》成名於互聯網,截至2014年《明朝那些事兒》累計銷量過千萬冊,創下中國圖書銷量奇跡。
2009年4月7日,作為全集結束本的《明朝那些事兒》第七冊,已經完稿出版。2011年11月21日,「2011第六屆中國檔爛作家富豪榜」重磅發布,當年明月以575萬元的年度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8位。
現任山東省 *** 辦公廳綜合處處長。
主要作品
截至2009年,《明朝那些事兒》(由當年明月在新浪的博客陸續推出)已經由中國友誼出版社出版了五部,中國海關出版社出版了兩部。
(2)二十四史白話文聽書擴展閱讀
寫作風格
建立了博客的獨特風格
當年明月執著的在新浪博客發表《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長篇連載,全部是新作品連載,並以每天2000字的速度更新。這可以說是獨一無二,也是令人沒有想到的。
開創了歷史的第四種記錄方式
記錄歷史通常是史記、教科書、戲說三種方式。當年明月在歷史和小說、正史和戲說、歷史學術和影視歷史劇的結合上找准融合點,以白話歷史、好看歷史的理念,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以鮮活的寫法,用流行文學元素和小說筆法。
加入對人物的心理分析、當時政治經濟制度的一些評價,吸納了敘議結合、伏筆照應、鋪墊懸念等多種手法,並穿插了很多幽默,有時還運用了一些無厘頭的語言,以及流行歌曲的歌詞,將歷史還原得清晰深刻、豐滿圓潤,做到真正的「好看歷史」。
這類文章,這既不是正史,也不是小說,按當年明月的說法,叫趣味史學,也有人把它稱為通俗歷史或心靈歷史,也有的把它當作札記,還有的認為是通俗版的明朝通史。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周枝羽稱之為一個流行文化研究的經典案例,這部書幾乎具備了流行文學傳播的一切因素。
只是我沒有想到一部具備了這些因素的作品居然是一部歷史作品,而且是正史,完全不是戲說,我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把它稱為小說,因為它幾乎是完全忠實於《明史》的。
迎合了當代人閱讀歷史的口味
在這個快餐文化和娛樂文化流行的時代,如果仍然使用二十四史的寫法和論述,相信看的人不會很多,至於那些經過苦心研究產生的學術著作,百姓根本不看。而要讓更多的人喜歡歷史,就必須用現代人能夠接受的方式。
當年明月的文章像在給你講故事,喜歡讀它的人群會特別寬泛,使不看歷史和長篇的人也願意看,即便是初中,甚至小學文化的人也能夠看懂、喜歡看,地球人都能看懂。在他的筆下,人物不再是一個刻板的名字和符號,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讀來欲罷不能。
每個章節都在結束時設置一個懸念,很是吸引讀者。文章中的政治爭斗、權謀之術、戰爭之術,也滿足了國人的胃口。文章風格輕松明快、語言調侃,力求符合現代人的閱讀口味,讓讀者看得輕松,使人感覺歷史很精彩,歷史也很好看。歷史學者彭勇他評價《明朝那些事兒》是比較有趣的普及書,最大的特色是通俗易懂,也有趣。
填補了明朝白話歷史的空白
對歷史個人化、個性化的解讀,拉近了大眾與歷史的關系,使關注歷史的人越來越多。《明朝那些事兒》贏得網友喜愛的法寶主要在於這是一本正說歷史,每一個細節和事件都遵循著歷史的由來和發展,沒有惡搞或戲說,起到了普及明史的作用,可做明史普及讀物。
修正了人們對明朝歷史的誤解
只有有民族自豪感的民族,才會熱衷於談論自己的歷史、研究自己的歷史,是所謂盛世修史。很多人對明朝有不少誤解,認為這個王朝腐敗、宦官當政、皇帝無能。
人們通過讀《明朝的那些事兒》後,你會發覺,明朝確有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如鄭和、唐寅、王守仁、董其昌,還有明末的資本主義萌芽,當年明月堪稱草根講史的集大成者,大家的認可印證了當年明月的那句話:「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
③ 如何看紅樓夢
我來說兩句:
要了解紅樓夢的作者為什麼寫紅樓夢,由於後半部被高鶚狗尾續貂,所以我們也只能從前半部看老曹的目的了。作者寫這本書,一半的目的我想是為的緬懷過去曹家的輝煌,一半的目的是為了揭露封建社會的腐敗吧(姑且這么說)。小說中賈家直接影射了過去老曹家的地位。
1.學習的目的。如果你是初中生,學習的目的就是認清封建社會的腐敗和墮落;如果你是高中生,那麼檔次應該更高些了,出了認清封建社會的腐敗和墮落外,還應該知道紅樓夢的歷史價值;如果你是大學生出了上述的之外 ,還該了解正確的辨別紅樓夢中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2.從文學上來說,紅樓夢當之無愧是中國第一文學,涉及的東西之廣,人物之多,加上宏偉的場景和錯中復雜的主從線關系。當然要像詳細的了解,我推薦你看哈中央電視台的那個百家講堂。有個是專門講解紅樓夢的,忘了名字了,自己在網上找哈啊。
3.從歷史上來說,他反應的是康熙到雍正時期的社會文化。當然也有人說是乾隆。不管怎麼說就是清朝的一些事情。
4.從愛情來看的話,那麼你看紅樓夢就會很悶了,他就是講了一個封建家庭中男主角和女主角不能突破封建勢力的安排,一個死了,一個出家的故事。這樣一個角度看的話還不如瓊瑤的小愛情。不推薦從這個角度看。
5.在當代,紅樓夢被一些搞什麼評選的弄得烏七八糟,我想老曹知道了也會從墳墓中爬出來大叫:不要玷污了經典啊。從現在來說看紅樓的很少了,除了知道它是四大名著之外,很少人知道具體的東西了。我認為我們看紅樓夢,要從中知道的是中國古人的一種禮、仁、忠、信。現在我們社會發展快了,什麼思想都有了。太看重金錢的作用,忽略了很多古人的一些的東西。而我們現在看紅樓夢的目的就是發現古人的一些亮點,達到一種重新認識自己的目的。這個說的有點玄,不過我真的是這樣認為的。
這些就是我看到這個問題後,很想說的一些話。希望這些對你或者說大家有一點作用。
④ 哪裡可以下載二十四史 新唐書和舊唐書的 pdf
二十四史全譯.舊唐書.第1冊.pdf (選擇普通下載即可)
二十四史全譯.新唐書.第1冊.pdf(選擇普通下載即可)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資料,你查看下,由於篇幅所限,分冊比較多,只列舉其中一冊,有別的需求,歡迎@私信!
1、PC電腦端或手機網頁端登錄,即可查看、下載;
2、文件有時效性,若失效或下載問題,請及時@私信;
3、資料收集於互聯網,僅供個人試讀,有能力多支持紙質書籍!
⑤ 一生俯首拜陽明
文/Eva77
最早看到關於王陽明的事跡,是在初中看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中得到的。
說楊過「坐了約莫半個更次,突然間眼前似見一片光明,四肢百骸,處處是氣,口中不自禁發出一片呼聲,這聲音猶如龍吟大澤,虎嘯深谷,遠遠傳送出去」。然後此段文中後部分提到幾句話「後來明朝之時,大儒王陽明夜半在兵營練氣,突然縱聲長嘯,一軍皆驚,這是史有明文之事」。所說「史有明文」一句,言之鑿鑿,但是金庸先生所提及的「文」在何處,就先不去考證了。附會之言敷衍開來,不過是為了增強故事的可讀性而已,所謂:虛虛實實,亦真亦幻,方才讓人著迷些。這是第一次對大儒王陽明有印象的來源與所在。
其後,人在旅途,陸續讀到了有關他的故事。如看曾國藩家書中,初見「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之句驚為天語,後來知道這是王陽明的原著成句。1905年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在參加慶功宴的過程中,面對眾人的盛譽默不作聲。這位日本軍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將領,剛剛率領裝備處於劣勢的艦隊在日俄戰爭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他只是把自己隨身佩戴的腰牌展示給眾人,那上面只寫了一句話「一生俯首拜陽明」。
每一個時代,每個國家在緊要關頭都一定會有可堪大任之人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拋開民族的觀念不說,只是就事理而言,能讓傑出的人都信服的人,一定是了不起的大人物。
而王陽明正是這樣的人!
一、王陽明其人
王陽明,真實名字是王守仁(1472-1529),浙江餘姚的漢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所以又稱他為王陽明。他是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他不但精通儒釋道三家,而且進一步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世謂「心學」,用以對抗程朱學派。他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他不僅是一代大儒,而且還能統軍征戰,而且只打勝仗。關於他平定江西盜匪叛亂,35天平定南昌寧王朱宸濠之亂,平定思恩與田州的土酋盧蘇與王受造反的事兒別書早有細述,不贅述。平定寧王之亂後,他被將士稱為「大明軍神」。他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的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王陽明本人最後官至南京兵部尚書總督兩廣兼巡撫。後來被封「先儒」,奉祀孔廟東廡第58位。二十四史的《明史》部專門有《明史.王守仁傳》。嘉靖皇帝在位時能有這樣的大人物輔佐,真是也算延續了明朝的脈絡。
後世好多人評價他時,說他「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而成為『真三不朽』,實現了古今聖賢的最高人格理想」。王陽明57歲駕鶴西去後,後世對他的評論如江海滔滔,一直到今。《明史》曾評:「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他的同鄉、明末清初啟蒙思想家黃宗羲稱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史學家、文學家張岱稱:「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清初學者魏禧說:「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清代著名學者王士慎說:「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日本學者高瀨武次郎在《日本之陽明學》中說:「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章太炎說:「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近代大學者錢穆更是把王陽明的著述《傳習錄》稱為七本「中國人所必讀的書」之一。
二、岡田武彥其人
近500年來,對王陽明著述的解讀、闡釋和延伸在國內就沒有間斷過。寶山已在,用什麼樣的角度和觀點來解讀他,都不為過,也可謂百家爭鳴。但是近現代中,在深刻研討王陽明著作的人群中,岡田武彥是絕對不能錯過的一個人。他在2004年就已經過世了。可是我曾經說過:文心永恆,只要人類依然存在,那偉大的靈魂總能穿越時空,與後來的人對話。我看一個作者的作品,總會先去試著了解他的身世。因為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絕對不是突如其來的,他一定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了解了身世,也就會更加明白或了解其著作的很多內涵。
岡田武彥(1908—2004)是國際陽明學大師,日本當代著名儒學家,被儒學大師杜維明贊為「儒學祭酒」。他1934年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法文學部,1958年任九州大學教養部教授,196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1966年應聘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1972年榮退後為九州大學名譽教授,並獲「中華學術院榮譽哲士」稱號。曾任日本中國學會理事、評議員,東方學會名譽會員、評議員等重要學術職務。主要論著有《王陽明與明末儒學》、《江戶時期的儒學》、《中國思想的理想與現實》、《宋明哲學的本質》等。此外還有《坐禪與靜坐》、《楠本端山》、《中國與中國人》等十餘種著作和《王陽明文集》、《劉念台文集》等編譯作品,並與人合作主編了《朱子學大系》、《陽明學大系》、《近代漢籍叢刊》、《王陽明全集》(譯注本)等叢書和多卷本文集。
如果接觸日本文史哲方面多些的話,就會知道他的授業恩師楠本正繼也是近現代日本哲學界的殿堂級人物。而楠本正繼的祖父楠本端山更是日本幕末維新時期新朱子學派的代表人物,端山與其弟楠本碩水俱稱名於世,時有「西海二程」之說。兄弟兩人聯手創立了日本著名的楠門學派。可以說岡田武彥是楠門學派衣缽的傳承者。
近現代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崛起於東亞,實事求是的講,它對中國文史哲各方面的研究力度與深度甚至遠遠超過了中國自身。來看看岡田武彥所做的一些事情:為了研究陽明心學,岡田武彥曾親訪中國八省區八十餘縣市,行程兩萬余里。又親自捐款並大力募款,修復中國境內多處陽明墓和紀念碑亭,以及陽明故居的瑞雲樓等,為國內重新重視、重新認識王陽明付出了巨大心血。還是如前所言,拋開民族論的觀點,單就從學術研究而言,一個人一生如果不是有發自內心的真正熱愛和痴情,又怎麼會付出這么大的精力、物力和時間去堅持做一件事呢?
三、《王陽明與明末儒學》其書
《王陽明與明末儒學》是岡田武彥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按照這本書作者自序中的提及,完成時間應該是在1957年前後,是他在日本九州大學獲得文學博士時的畢業論文,全文大概有45萬字。主要是「以宋、元、明時期的思想文化為背景,特別是儒學發展史為背景,在簡述宋明思想文化發展的脈絡和特點的基礎上,系統深刻地論述了陽明心學產生的歷史原因及其內容、特點、社會影響、歷史作用,細致論述了陽明心學的分化、演變和明代中後期王門各派各家的離合同異、學術宗旨,並以陽明學、陽明後學與朱、陸之學,特別是明末其他儒學流派做了具體而微的對比」,為讀者深入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有很好的幫助。在這本書1987年正式發行中文版前,岡田武彥作了一篇序,詳細論述了該書的誕生過程。在序言中,他提出學術研究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內在性研究。他說:「所謂『內在性研究』,就是在研究一個人的哲學思想時,把他的體驗移入自身,然後設身處地地加以體驗的方法,而不僅僅是在科學的實證中去弄清楚他的哲學思想」。他把西方舶來的科學的實證研究稱為表象研究,相對於這種實證,他自己更傾向於「關心和重視內在性的研究」。為何提及這段?因為在《王陽明與明末儒學》這本書中,他將這種研究方式發揮到了極致。正和王陽明本身所提出「極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觀點有很多契合之處。這是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時刻加以關注和印證的。
這本書按照他的中文翻譯作者國內著名學者錢明的說法,中文翻譯肇始於90年代初,反復折騰了近10年,方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了首版。錢明為何人?他現在是浙江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陽明後學文獻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他得到了日本九州大學的文學博士學位。哦?有點眼熟,哈哈。對,他獲得了和岡田武彥一樣的學位。是的,因為他就是岡田武彥的學生之一。
為何還要提及他的翻譯者?因為正是有了這些關系的描述,才會讓讀者知道從對日文的理解與精準把握上,從對作者著述的研究與闡釋上,錢明譯本應該更加接近岡田武彥對陽明學的思考與生發。
推薦這本書的中文譯本,是重慶出版集團旗下的重慶出版社近期印製的。全書16開,為2016年12月第1次印刷。全書共432頁,其中主文共9章31節(算上「附錄<李氏說書>」共31節)399頁,從第一章緒論之第一節「明代的文化與思想」始,至第九章「東林學和劉蕺山」之最後一節「劉蕺山」訖。其餘33頁均為作者中文版序、前言、譯者序和目錄,以及國內研究王陽明的著名學者、《明朝一哥王陽明》一書的作者呂崢所寫的《當自由的大門打開時,人們朝那個方向奔跑?》的推薦序。這個推薦序個人感覺是一篇不錯的文字,尤其首見「慾望枯骨」這個詞,覺得有點寫盡人間的感覺,是篇很有深度的白話文,哈哈。還有這本書的目錄編排也是很有特點的,可以關注下。400多頁的厚度,設計裝幀精美,格調素雅文氣,個人覺得算是12月份所看書以來性價比最好的一部了。
而且重慶出版社的前身是1950年組建的西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恢復現名,曾經出版過獲得"中國圖書獎"的《鄒韜奮傳記》,《世界工藝美術郵票鑒賞大圖典》,國家"九五"重點出版工程《中國石窟雕塑全集》(10卷),獲第5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首屆全國優秀藝術圖書獎一等獎的《中國歷代印風系列》(21卷),獲第13屆香港印製大獎"書面及封套設計冠軍獎"的《中國西藏文化大圖集》等優秀圖書。而且還陸續出版過涉及日系人物的作品,如《豐臣秀吉》、《織田信長》、《宮本武藏》、《武田信玄之風林火山》等。想來在日文叢書研究、翻譯和發行方面應該是經驗頗豐。
四、寫在末尾
這本書從拿到手,陸陸續續讀了快10天的時間了。說實話,進度尤其慢,每個晚上有時候連20頁都讀不完。因為這本書中引經據典,所用原著原典之文不勝枚舉,基本上是處處皆是。每至於斯,都覺得岡田武彥實在是了不起的日本大儒,也為自己慚愧不已。我動用了各種手段和方式:從「懶人聽書」上找來關於王陽明的論述和曾國藩的論述一有時間就聽聽;記下不懂的詞彙和引文,逐一查找資料,以解其惑,以求甚解:翻出以前買的王陽明的《傳習錄》原著,反反復復和岡田武彥這本對照著讀,相互印證,希望能明白點,長些見識,真有點尋章摘句、皓首窮經的感覺。
而越往裡面讀,就越覺得自己的渺小和卑微。越感受到讀書的奇妙和樂趣。
一個500多年前的人寫下了文字,構建了氣勢恢宏的思想建築,一個60多年前的人初窺堂奧,寫下了參觀後的游記,一個現在快到40歲的人偶然看到游記後,雖然覺得自己智商呆萌,看的雲山霧罩,卻還想按圖索驥找到一條路,爬上山看看。。。
不朽的思想,精緻的文心,和偉大的靈魂會一直在,永遠在!
它們承載在文字中,穿越時空,啟迪來者,獲得永生。很榮幸,自己能看到這本書。當然,要是還能早點,就更好了。
寫到這兒,想起呂崢先生寫在護封上的那句話,引於此:「餘生也晚,無緣面謁泰山,聆聽岡田先生之教。早年讀先生所著《王陽明與明末儒學》,只覺力透紙背,酣暢淋漓,深感古人『《漢書》可以下酒』之說不謬」。
一生俯首拜陽明,信然,戚戚焉!